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怎樣學好大學語文?

怎樣學好大學語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怎樣才能學好這門課程?

怎樣學好大學語文?

第一,要努力培養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

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渴望熟悉、瞭解、研究、領會某種對象的一種心理指向性,它在人的需要和實踐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人們常說:“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如果廣大學員培養了對大學語文的濃厚興趣,那麼,就會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會有一種昂揚、奮發、不怕任何困難的鬥志,就會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莫大的快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知之”到“好之”到“樂之”,是治學過程中的三個臺階,而興趣則是攀登這些臺階的重要動力。

從某種角度講,興趣源於動機和理想,源於一個人的人生態度。開放學員一般都是有着巨大的工作壓力和沉重的家庭負擔的成年人。很難設想,一個沒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真理的生活志趣的人,會把繁重的工作、家務之餘所剩下的一點極其有限的自由支配時間,全部花到看書學習上。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在“文憑熱”已經悄悄而逝的今天,對廣大學員來說,學習的目的主要不是爲了個人的功利,而是爲了提高自身的素質。大學語文,對於培養和形成高尚的`個人生活情趣、開闊的社會歷史眼界、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高雅的文化道德修養,以及提高表達、寫作、宣傳、交際、思維能力等等,都是十分適宜的。當我們在祖國文學的光輝寶庫中採擷奇珍異寶時,當我們在祖國語言的甘美源泉中痛飲瓊漿玉液時,那種巨大的樂趣和幸福,非身歷其境者是難以領略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鑽研下去,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第二、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重點

大學語文的學習內容比較多,文體有議論文、記敘文、詩詞曲賦;從作品的時代看,有古代、現代、之分。對於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來說,量是很大的。學習貴在得法。方法正確,可以事半功倍。當然,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我認爲,可以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注意抓重點。重點如何抓?概括地說,每篇課文主要抓作者、作品(課文的出處)、字、詞、句、章等幾個方面。

作者,主要注意時代與國籍。主要代表作、藝術風格及生平大事。比如,屈原,是戰國時楚國人,代表作爲《離騷》,藝術風格是“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采華麗,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其中的核心是“積極浪漫主義”。其他內容則可以一般瞭解。再如,郁達夫,他是現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作家,曾經組織過創造社,參加過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其小說主要採用“自敘傳”的方式和第一人稱的寫法。代表作有《沉淪》、《薄奠》、《出奔》、《春風沉醉的晚上》、《他是一個弱女子》等。

作品,如《季氏將伐顓臾》出自《論語·季氏》篇(課文註釋1交代出處,每篇必看),《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內容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爲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燈下漫筆》選自《墳》,

字詞,主要是文言詞語。文言文、詩詞曲賦中的難字和古今義不同的字詞,如 “非我愆期”的“愆”,文言文中單音詞居多,如“耶孃妻子走相送”,“妻子”指“妻”和“子”兩個概念,不能只解釋爲“老婆”。 文言文中一字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之”,可譯爲代詞“這”、助詞“的”或不譯,還可譯爲動詞“到”等等,應該嚴格加以區別。《季氏》中三個“過”,分別用作動詞、形容詞、名詞,詞義差別很大,值得重視。 文言文中實詞活用的現象比較多。動詞的使動用法:如“既來之,則安之”,其中的“來”“安”“會”“衣”均爲使動。意動用法,如 “侶魚蝦而友糜鹿”,其中的“侶”,“友”均爲意動。名詞用作動詞,如“順流而東也”, “東”翻譯爲“向東”,。解釋這些字詞時應堅持字不離句的原則,就是這個字要在句子中能說得通,否則便不對。

句,文言中的句式比較特殊,與現代漢語句式不同。判斷句,一般不用聯繫動詞“是”,而用“××者,××也”表示判斷(也可省略“者”)。被動句,往往用“於”、“見”、“爲”引出主動者,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身死國滅,爲天下笑”就是典型的例子。倒裝句,有幾種情況,一是主謂倒置,多用在感嘆句中,如“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二是賓語前置,其一是在否定句中,如果出現否定副詞“不”、“莫”、“未”,那麼句中的賓語可提到動詞前面,如“莫己若”,“未之有”,“不我若”;其二是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一般可提到動詞或介詞前面,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爲?”賓語“爾”,“何”都前置了。還有定語後置的情況。總之,翻譯句子應掌握句不離文的原則,即這句話要在全文中能結合上下文講通。

章,指文章的篇章結構,包括思想內容和藝術性兩方面。這是重中之重,也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更是考試的重點。

思想內容的掌握可以根據課本中的提示,先分段,歸納出段意,弄清楚一段中講了幾個層次,仔細劃分好層次,容易把握其內容。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總結全文的主題或中心。

藝術性主要從構思、寫作方法、修辭手法幾個方面去把握,比如《前赤壁賦》在構思上以清風、明月、流水爲線索,結構文章;寫作方法是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結合爲有機的整體,運用主客對話來說理;語言表達上注意駢散結合,穿插歌詞、對話,顯得生動活潑。

理解篇章結構,應學會分析文章。不僅要抓住幾條筋絡,幾個概念,而且要能舉例說明,有血有肉。如《張中丞傳後序》的夾敘夾議和場面描寫,必須進行分析加以理解。

這些做起來不太容易,又無捷徑可走。好在指導書上都有提示,認真閱讀教材和指導書,深入鑽研,掌握了基本方法以後,便可以舉一反三,化難爲易了。

其次,運用巧妙的方法幫助記憶。比較法,如歷史散文中,《左傳》是編年體,《戰國策》是國別體,《史記》是傳記體。綜合法,如,教材中,北宋的作家有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柳永,南宋的作家有陸游、辛棄疾,而李清照是跨北宋、南宋兩期的作家。

掌握一些文學常識,這不單純爲了應付考試,而且在生活中也常會用到。如古體詩與今體詩的區別,律詩與絕句的區別,詩、詞、曲、賦的形式特點,諸子散文與歷史散文的特徵,等等。有興趣的考生可以分別把散文、韻文分門別類用線索貫穿起來,或者瀏覽一下“附錄”中的“中國文學史概述”,對於各種文體的發展線索就清楚了。

最後,背誦一些詩詞名篇名句。中國文學源遠流長,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流傳了一千多年而歷久不衰,作爲炎黃子孫,不能不瞭解。教材中選的詩、詞都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佳作,讀熟背誦應該是一種享受,而絕不是負擔,又何樂而不爲呢?

第一,要了解全書的整體結構。

從《大學語文》(專)一書的目錄中可以看出,全書大致分爲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詩歌等四種體裁形式。此外,在每一種類型的範文後都附有一篇“閱讀與寫作”,這部分內容對我們學習和寫作同類文章也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明確考試大綱,聯繫課後提示學習課文。

在該書的最後附有《大學語文自學考試大綱》,大綱中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全書的結構以及各部分內容的重點、難點,還有他們在考試中所佔分數的比率。在瞭解大綱基本內容後再開始學習課文,然後再聯繫課後提示和課前作者的簡歷背景,展開地毯式學習,把握好這兩部分內容是我們學好課文的關鍵。最後,在結合課後的“思考與練習”,挖掘文中的重要段落。在這三遍“攻擊”之後,一篇課文就應該沒有什麼疑點或漏洞了。

第三,注重文言文和古代詩詞的學習。

從考試大綱中,我們已經瞭解到文言文和古代詩詞在考試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因此,我們在學好白話文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古文的學習。在古文中重點考覈作家作品知識、部分詩詞的背誦以及對文中重要字、詞、句的理解等幾部分內容。針對這幾部分內容,我認爲:一、“列表比較法”是我們儘快掌握作家作品知識的捷徑。比如按作者所處的朝代、社會、地位、主要代表作品、作品的特點、時代背景等幾個方面制定出一個大的表格,這樣記憶起來就很方便了;二、晨讀是一種很好的背誦、理解古文(或詩詞)的方法。在使用允許的情況下,每天清晨用半小時去朗讀文言文(或詩詞),一段時間後便會收到同等時間、環境中最佳的回報,“一天之計在於晨”嘛;三、要想全面系統地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段落的古今意思,還是要靠最原始的方法——反覆閱讀記憶。

第四、多做、多寫、多練、把握好衝刺階段。

大多數自考生可能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的,當你全面學習課文後,也該臨近考試了。在緊要的衝刺階段,一套完整的模擬試卷是不可或缺的複習資料。認真做好每一道複習題,並善於從每一份試卷中查找不足,總結重點,從不同角度分析試卷,洞察考試趨向是我們複習的關鍵。

作文,是語文考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想順利的通過該科目的考試,就必須具備較好的寫作功底。當然,這種功底只能靠自己平時多看範文(或者寫作指導之類的書籍),同時要求自己多寫、多練。也只有自己多看、多寫、多練,纔有可能在考場上獲得靈感,獲得超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