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跪求一份大學語文讀書筆記

跪求一份大學語文讀書筆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如果問中國人最熟悉的作家是誰,我相信答案一定是魯迅。尤其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12年的基礎教育,語文課上魯迅的文章佔據絕對統治地位。平均下來,每年至少要學兩篇他的文章。他以“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身份而爲中國人熟知。在我這一代人的心目中,他更是“戰鬥、激憤和難懂”的代名詞。而我亦不能免俗,想起初中和高中時到了學魯迅文章的時候,我都會無謂地笑笑:“又來了!”,帶着一絲嘲諷和無奈。 直至高中快畢業,我讀《傷逝》,驀然發現其中的哀婉憂傷,那種對於生活與人性剖析,決不是單單用“文思革”的那套理論就能讀懂的,決不僅僅是在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 想到這裏,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之前對魯迅的解讀,是多麼的片面。模模糊糊的想起我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時候:那時我還在上小學,我們學《少年閏土》,我懷着敬畏的心情卻讀那篇文章,可背下的是“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那時的感覺,明明是優美而流暢的。只可惜,這些印象,在其後的歲月中,竟被逐漸忽視與淡忘。那個多面的、立體的、複雜的作者,被我們拍成了平面的革命宣傳畫,插上了思想家和戰士的標籤,高高地掛在了牆上,被人當作神一樣供奉,讓人敬而遠之,讓人興趣全無,甚至連他那些高超的寫作技巧、耐讀的語言文字,都被我們無情的忽略。 本學期,心血來潮下,我選了語文課,又開始學語文。課程學習的第一個作家又是魯迅,不過,這個魯迅和我中學時起那個革命宣傳畫似的魯迅似乎大有不同。我們告別了戰鬥性的雜文和小說,我們正在學的文章,是他彷徨矛盾的自序,使他充滿哲理的《野草》。 初看《野草》,我的目光更多的落在了其瑰麗而濃墨重彩的那一面。比如《秋夜》中濃重的色彩、或嶙峋或溫柔的種種形象;比如用着奇幻的色彩掩了哲思與彷徨的《死火》、《影的告別》;比如艱澀難懂而又佈滿死亡那個氣息的《墓碣文》……這些文章的意象奇幻,所載之道艱深,從氣質上來看,和我所接觸過的魯迅之文友極大的不同。再看《野草》,窺見了作者奇妙而複雜的心理世界。《秋夜》中那嶙峋的棗樹、撲火的飛蛾、粉色的小花是在指示什麼?是作者的心理活動,還真的是作者與相差17歲的學生間的愛情?《死火》和《影的告別》中的那些進退兩難的困境,是不是魯迅一直以來的心境,如他一直與社會保持的那種淡淡的疏離?《復仇》對旁觀者的憎惡、《風箏》對曾經兄弟之情的追思,都不是直白的平敘,那些象徵,那些暗示,須得細細體會。 待到我們上課時講《野草》,選的課文卻是那篇讓人丈二和尚的《墓碣文》。課前讀它,倘若說對那“自齧其身”的長蛇我們還能多多少少懂一些其中的意思的話,那開篇那些矛盾不已的言語,真真使人茫然了。直至老師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解讀此文,才能把前言後語給說得通。可是對於對存在主義哲學僅僅是一知半解的我,恐怕還要再翻翻《西方現代哲學》才行。《墓碣文》短短數百字,其內容竟可艱深至此,可見魯迅“思想家”之名非虛,只可惜我從前對這三字的理解,着實狹隘的緊。 傳說魯迅受尼采的影響很深。或許,他們真的是相似的:兩個語言的天才、兩個以攻擊批判爲本能的展示、兩個矛盾的產物。本學期的大學語文課程,讓我對魯迅的瞭解,又多出了幾個維度。這樣複雜多面的出色作家,實在是很容易引發我們對他的興趣。或許,這正是魯迅在現當代文壇上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跪求一份大學語文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