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誰有啊?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誰有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堂吉訶德》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紳,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識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小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作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傷的騎士,把酒囊當作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爲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誰有啊?

初讀《堂吉訶德》,我認爲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讀,又覺得書中蘊含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本質就是爲自己的目標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在現實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稈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爲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着寫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爲我們瞭解和研究當時西班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的一部百科全書。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鍼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一方面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質,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意義。相隔四個世紀,仍感動着每一位讀者。

《堂吉訶德》中出現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地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走向衰亡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名作家推選成爲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關於多元解讀與唯一答案的思考

在筆者所聽的實驗課中,執教者都能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解讀,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一種好現象,一改過去不管什麼問題,總是引導學生往教師原先已設好的答案上靠,對文本的解讀強求統一的標準答案的做法,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爲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這種對作品進行多元解讀的做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學生處於正在成長、成熟的時期,由於年齡、學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有些問題並未能作出準確的理解和客觀的評價,因此,提出的有些“不同意見” 站不住腳.這時,爲師者就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找準思維方向,對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以得出科學的結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是有的老師也許片面理解要鼓勵多元解讀,培養髮散思維、求異思維能力,未能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所在及其原因.如在評價《水滸傳》時,有學生批評武松打虎,認爲武松的做法破壞了生態環境,進而批評作者環保意識不強.又如在講到與夏商周有關的問題時,有學生對歷史上是否存在“夏”提出質疑,認爲“夏”之說的根據僅僅是司馬遷的《史記》,而司馬遷也僅僅根據道聽途說.這些說法是夠大膽了,只可惜難以服人.中學生由於各方面的侷限性,有些見解是幼稚可笑的,這並不奇怪;而有的執教者竟然對此加以表揚,而不是加以正面引導,這就與所謂的“多元解讀”南轅北轍了.

衆所周知,有些問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些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但也有些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有些文本的解讀不是多元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一般認爲是說富貴人家中吃不完的酒肉都發臭了,而在大路旁邊卻有因飢寒交迫而凍死的屍骨,把“臭”理解成是指“與‘香’相對的一種難聞的氣味”.而有學生認爲,這裏的“臭”也可以讀作xiù,解作“氣味”.這是有道理的.對此,當然應該加以鼓勵.又如,對李商隱《錦瑟》一詩的理解,可以採用“詠物說”,可以採用“自況說”,可以採用“悼亡”說,還可以採用“自序其詩說”,等等,因爲這些說法都是持之有故的.相比之下,認爲武松打虎是破壞生態環境就不夠恰當,而否認“夏”的存在也難於自圓其說.對此,應該加以解說,或組織討論乃至爭論,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分析問題,尋求答案.一切必須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任何創新都必須以科學作爲出發點和歸宿點;否則,就會陷入反科學的泥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標指出:要“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既能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在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又要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學風和態度,把創新植根於科學的沃土之中.

三、肢體活動與思維活動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許多教師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不斷地探索教學新方法,創建教學新模式.有的教師非常注意組織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筆者所聽過的實驗課中,這些課堂活動大都組織得很不錯;但也有一些是不夠好的.比如,有一節《寂靜的春天》的閱讀課,開頭先安排了表演活動:由兩個學生分別扮演鳥媽媽及其女兒,女兒到處找不着爸爸,媽媽說爸爸被人類的化學藥品毒死了,然後發表了一通議論;最後,這一對小鳥母女也相繼被毒死,以致春天一片寂靜.臺上的學生表演得很投入,臺下的學生也看得很入迷,課堂氣氛是高漲的.也許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的正是如何開展好課堂活動,把課上得生動活潑.而通過這樣的活動對課文作形象的.闡釋,正好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但是,問題在於,就《寂靜的春天》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而言,這樣的表演活動是否具有必要性.這篇文章發表於1962年,曾成爲轟動全美的暢銷書,激起了公衆的環保意識,並引起廣泛的國際反響,被認爲是環境保護主義的奠基石.從寫作上看,它運用了對比手法,突出了濫用化學藥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種強烈的震撼力量.文字方面並沒有什麼艱深的地方,作爲高中的學生,應該是一看就懂的.這樣的表演,如果放在小學或者初中,應該是可以的;如果編成一個文藝節目在晚會上演出,效果也是會不錯的.但是,放在高中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就不一定很恰當了.因爲這樣的表演,無論是對於演出者還是對於觀看者,都沒有什麼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而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他們已經越過了以遊戲的方式來感知世界的年齡,對於自然科學類的文章的閱讀,他們逐漸趨向於客觀的認知、理性的思考和邏輯的推理.教師應該在高中生的這一思維發展的進程中推上一把,以加速他們的成長、成熟.當然,並不是說在高中階段不能通過表演的方法去開展學習活動,這裏所強調的只是應該根據學習主體和具體文本的需要來確定組織何種語文活動.像這樣的沒有多少思維容量,只是追求一種氣氛的語文課堂活動,對於高中生來說,就容易變成一般的肢體活動了.

我們所提倡的高中語文課堂活動,應該主要指思維活動.有些思維活動容量較大,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樣的課,學生即使沒有“動”,也堪稱最好的活動.如有個老師上《雙桅船》一課,第一步是“知人論世”,主要由老師作必要的介紹;第二步是“誦讀感悟”,組織學生反覆誦讀詩歌;第三步是“破譯意象”,引導學生對詩中具體的意象進行分析;第四步是“鑑賞探祕”,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評論;第五步是“尋求共鳴”,要求學生聯繫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去探求文本的意義,並進行知識的拓展.可以說,學生的活動貫穿始終,既學到了知識,又訓練了能力,思維容量大,這樣的活動,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活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裏強調了“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來運用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由此看來,對於高中教學來說,所謂的語文課堂活動,指的主要應該是思維活動,而不是簡單化的肢體活動.

四、膚淺與深刻

在筆者所聽過的高中實驗課中,有的是比較膚淺的.例如,有位老師上《荷花澱》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水生夫妻對話時,只是強調夫妻是如何的恩愛情深,難分難捨;有位老師上《故鄉的榕樹》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時,也只是停留在熱愛故鄉的層次上;有一節駁論寫作指導課,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堂上訓練題:公共汽車上,有一個學生給外國人讓座,別人嘲笑他崇洋媚外,請你反駁,等等.聽過以後,覺得似乎是在聽初中的課;因爲如果是在高中,像這樣解讀文本,像這樣進行寫作訓練,未免顯得過於膚淺了.

我們面對的是高中的學生,而高中的學生與初中的學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經過了初中三年的學習,高中學生在學識方面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尤其是在高二以後,其所涉獵的知識面和所掌握的知識量,更是初中的學生所不能相比的.而且,隨着思維能力的提高,高中學生看問題也會逐漸地深刻起來,他們已經不會只滿足於是什麼,還要去探究爲什麼,對有的問題可能還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但是,他們的學識畢竟還只是初步的,他們的思維畢竟還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還需要老師加以引導.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適應學生的這些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提出有一定質量的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並引導他們深入進行研究.這是高中教學與初中教學不相同的地方.否則,學生的學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就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初中階段,得不到應有的提升.像《荷花澱》中的夫妻對話,更突出的應是表現了國家、民族的感情;像《故鄉的榕樹》,應是通過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來表現對祖國的熱愛.像駁論寫作練習題,思維的空間就很小,學生不用怎麼思考就能回答好,因爲思維定勢太明確了.

近年來,隨着高中的擴招,不少學校增加了許多老師.在這些老師中,有一部分是從外地調進的,有一部分是原來一直在初中任教的,還有一部分是大學剛剛畢業的.在第一部分老師中,有不少自然是各地的教學精英;在後兩部分老師中,不少的很快就適應了高中的教學,但有的還必須繼續適應.尤其是從初中轉到高中的老師,更要注意區別初中和高中的不同,並能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有個老師上《霸王別姬》這一課,從“擇生與擇死”這個角度,引導學生去對比項羽的“擇死”與司馬遷的“擇生”:項羽覺得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同時不願意讓一個亭長來憐憫自己,認爲這是一種恥辱,他要保有自己的尊嚴,要站着生,也要站着死,所以他以死明“志”;而司馬遷雖然遭受了奇恥大辱,但是他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因爲他認爲有比個人尊嚴更重要的東西——事業.這樣的分析,涉及到了“價值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刻性,適合高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也有助於培養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能達到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確實很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時,深入研究學生的特徵,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提出切合高中學生實際的目標、要求和具體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不斷地提高思維能力.

五 精心設置“探究”點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許多老師習慣用“授—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自從實施新課標以來,老師們積極運用“探究”的方式,指導學生通過探索研究去閱讀和把握文本,使得新課堂中充滿了濃厚的“探究”氣氛,這是符合新課標理念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爲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其良好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有的老師是在濫用“探究”,例如,有的把所有問題都歸在要“探究”的一類中,從讀音、字形、詞義,到句、段、篇,都是“探究”的對象,可謂整節課都在“探究”之中;有的則進行毫無意義的“探究”,例如,要學生去“探究”柳永詞《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句中即將離別的兩個情人可能想說些什麼話.

顯然,這些“探究”點的設置太隨意了.

探究學習(發現學習)是相對於接受學習而言的.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能力的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目標.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的態度”.所以,創造融洽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質疑問難”和“別出心裁”地探究問題是很重要的.

根據上述探究學習的特點、目標和必須採用的方法來看,那種看似滿堂“探究”的做法實際上是沒有領會探究的內涵,把探究簡單化了,會影響真正的探究;而對“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所謂“探究”則是把探究庸俗化了,句中的意境貴在“此時無聲勝有聲”,是沒有必要去“探究”的.

那麼,應該如何設置探究點呢?一般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學習的重點.例如,《拿來主義》中,作者是如何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和先破後立的方法的?

二是評析的難點.例如,《失街亭》中,應該如何評價諸葛亮在這場軍事鬥爭中的決策?

三是文本的疑點.例如文本中的錯誤之處.

四是理解的分歧點.例如,《鴻門宴》中,對“與之同命”,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說“之”代劉邦,意謂跟劉邦同生死,重點突出樊噲之“忠”;一說“之”代項羽、項莊他們,意謂跟項羽、項莊他們拼個你死我活,重在表現樊噲之“勇”.你同意哪一種說法?爲什麼?

五是鑑賞的空白點.例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丈夫沒有死,或假如她的阿毛沒被狼吃掉,或假如她沒進魯四老爺家打工,或假如臨死前沒遇上“我”,她會不會有不同的結局?爲什麼?

六是閱讀的延伸點,例如,傳記文學的閱讀和以前所學過的以刻畫人物形象爲中心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在方法上有什麼異同?

實際上,一節課中,設置一二個探究點就足夠了,宜精不宜濫,必須克服“探究”的隨意性,精心設置探究點.

當然,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正確的指導,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避免學生陷入任憑自己瞎鬧的“探究”之中;當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則要進行適當的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