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古代名人事蹟的作文素材

古代名人事蹟的作文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名人一直是作爲學生寫作的主要素材之一,以下是小編跟大家分享古代名人事蹟的作文素材,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古代名人事蹟的作文素材

1.李白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畢生爲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但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爲國立功,與他不滿黑暗現實之間形成劇烈的矛盾。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學士,並沒能涉身政治,卻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對權貴的傲視,從而招致排斥,憤而離開了長安。在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詩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心緒。可以想象,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但詩句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着。其根源就在於作者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鬱怒情緒。

適用話題

李白的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賜還鄉期間,還胸懷坦蕩,對未來充滿信心,適用話題“仰望”、“抱負”、“肩膀”等。李白在皇宮期間,要求高力士爲其脫鞋,因此而招來放逐的命運,此話題適合“談意氣”、“高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2.紅頂商人的中庸之道——胡雪巖

胡雪巖以他卓越的圓通能力在夾縫裏生存發展。在官場、漕幫黑白兩道的夾縫裏,在民族經濟與西方經濟的夾縫裏,在左宗棠與李鴻章的夾縫裏,他踢打出了一個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巖的飛黃騰達是熟諳、遵守、利用潛規則的結果。但遺憾的是,這個夾縫最終毀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場傾軋的犧牲品。從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巖走完了他人生軌跡的圓圈。

分析:一個絕頂聰明之人,往往善於利用規則而不是創造規則。胡雪巖的一生驗證了這一道理,同時也說明另外一個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話題:“知與不知”“謙虛”

3.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爲新法。爲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分析:“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言而無信則自取滅亡。

4.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 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析: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話題:“命運”“責任”“精神衛士”

5.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 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分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岳飛的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岳飛爲榜樣,堅決抵抗。

6.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7.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臺灣託管”和“臺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衝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干擾,擺脫國、民、黨

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返回祖國,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希望留在臺灣的國、民、黨人,凜於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爲完成國家最後統一做出貢獻。

分析:爲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爲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着爲統一大業而奮鬥的人們。

話題:“心中的豐碑”“祖國的呼喚”

8.項羽欲學萬人敵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項羽,生於楚國將官世家。小時候家裏請老師教他識字,沒認幾個他就不肯再學下去。再讓他學劍術,又沒學成。項羽的叔叔項梁十分生氣,罵他不長進。項羽袒露心跡說:“認字,能夠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劍術,只能對付一個敵人,不值得去學。我要學就學對付千軍萬馬的本領!”於是項梁就教項羽學習兵法,終於成就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大業。

分析:成功是諸多因素綜合的結果。項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話題:“人生設計”“努力的過程與結果”

9.左思立志 堅韌不拔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時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啓發,決心將來撰寫《三都賦》。陸機聽了不禁撫掌而笑,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鉅著,簡直是笑話;即使費力寫成,也必定毫無價值,只配用來蓋酒罈子而已。面對這樣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聽說著作郎張載曾遊歷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門求教,以便熟悉當地的山川、物產、風俗。他廣泛查訪瞭解,大量蒐集資料,然後專心致志,奮力寫作。在他的房間裏、籬笆旁、廁所裏到處放着紙、筆,只要想起好的詞句他就隨手記錄下來,並反覆修改。左思整整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終於完成了《三都賦》。陸機在驚異之餘,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得甘拜下風。

分析:認準行動目標,不爲外人所動,堅持就是勝利,挺住就是一切。

話題:“磨礪與成功”“如何對待別人的嘲笑”

10.不爲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東晉詩人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有一次,郡裏的督郵到彭澤檢查公務。郡裏派人送信給陶淵明,要求他做好迎接準備,也就是備好禮品,備好美食佳餚,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 陶淵明氣得將信撕得粉碎。他大聲說:“我決不爲小小縣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傢伙獻殷勤!”說完,脫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辭官回家了。

分析:沒有高尚的品德和氣節就無法做出這樣的舉動。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傳,這正是人們對高尚品德和氣節的追求與嚮往。

話題:“品德與氣節”“人生的追求”

11.明月照人——王夫之

王夫之爲了事業和理想,從來不爲利祿所誘,不受權勢所壓,就是歷盡千辛萬苦,也矢志不渝。明朝滅亡後,他在家鄉湖南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後,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賙濟。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他71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雖在病中,但認爲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並寫了一副對聯,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這副對子表現了自己的晚節。

話題:“氣節與情操”“高貴與低賤”

12.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由於“虞常事件”,蘇武受牽連被扣押。匈奴單于採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威逼蘇武投降。然而蘇武在刀劍下昂首不動,在甜言蜜語中側耳不應。他對前來勸降的匈

奴官吏說:“以死報國,是我早就下定了的決心,只要能對國家有所貢獻,即使是受刀劍,下油鍋,肝腦塗地,我也心甘情願。”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沒有低下那顆高貴的頭。匈奴首領單于最後無計可施,只好把他趕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與羊羣爲伴。19年後蘇武歸國時已是須發皆白的老人了。 話題:“愛國”“忠貞”

13.慷慨赴國難 誓死表忠心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一直衝殺在前。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對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他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第一遊擊艦隊旗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拼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泡沫飛濺的魚雷後,不幸被另一枚魚雷所擊中而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爲!”他養的愛犬“太陽”亦遊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分析:“慷慨赴國難,誓死表忠心”,以自己的生命爲代價來表忠心,其愛國之志,蒼天可鑑! 話題:“愛國”“視死如歸”

14.李清照夫婦典衣治學

李清照夫婦二人勤儉度日,常典當衣物,“取豐千錢”,買來一些碑文古蹟,回家研習,且全身心投入。她給自己立下規矩:不吃第二道葷菜,不穿第二件綢衣,更不置辦貴重飾物。有時她在街市上碰見珍貴史料,寧肯脫掉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買回。

分析:李清照夫婦爲世人所稱頌,流芳百世,這與其對治學的不斷追求分不開的。

話題:“治學貴在勤奮”“癡”

15.王國維之死

王國維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奧的一筆是他的死。

關於他的死,趙萬里《王靜安先生年譜》有如下記載:“五月初二日夜,閱試卷畢,草遺書懷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1927年6月2日)盥洗飲食,赴研究院視事亦如常。忽於友人處假銀餅五枚,獨行出校門,僱車至頤和園。步行至排雲軒西魚藻軒前,臨流獨立,盡紙菸一支,園丁曾見之,忽聞有落水聲,爭往援起,不及二分鐘已氣絕矣,時正巳正也。”

由此大體可以推測,王國維的死,不僅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而且平靜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約會,沒有絲毫激昂的成分。正是這種視死如歸的平靜,爲王國維在文化史的座標系上圈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他並非死於具體的時事,而極可能是死於對他身處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對於中國文化中某些無法補救的缺失的絕望。從大的歷史觀來看,他的死,不僅不拘泥於一些具體時務,更超越了個體生命;他以死來將自己同淪落的文化分割開來——他看到,倘肉體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滅,所以,只有以肉體的死,換取精神的永生。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處。當時恐怕只有少數有同感者看穿了這一點。

分析:寧靜無悔的選擇,似乎在追求着什麼,也許是中國知識分子那內心深處的一種恬然吧!

16.敢問路在何方——玄奘

唐玄奘25歲離開長安西遊。進入沙漠後不幸迷了路,隨身攜帶的一罐水也不慎掉了。四五天中曾多次昏倒在地,可是隻要他一醒過來就繼續前進,終於走出了沙漠。他一路越戈壁、翻峻嶺,經碎葉城,登帕米爾高原,闖鐵門關天險,經歷了近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到達天竺國,成爲第一個周遊古印度的中國旅行家。

分析:“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唐玄奘的成功,更印證了東坡居士的這一論斷。

話題:“路在腳下”“開拓者”話題:“選擇和追求”“死亡與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