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關於競爭的寫作素材

關於競爭的寫作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和 與 競 爭

關於競爭的寫作素材

中國自古就是以和爲貴。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推而廣之,至於安邦定國,也遵從“和無寡,安無傾。”“和”似乎已成爲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溶入我們的血液裏。相安,便可無事,然而,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從側面動搖了這一信仰,人們開始懷疑與思索,開始尋找新的方向。如今,“競爭”作爲一種話題語言廣泛流行於角角落落之中。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競爭造就了自我更新與社會的更新。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早已被大家拋諸腦後的“以和爲貴”,又作爲一個新鮮的名詞重新被陳列出來。“和”與 “競爭”之間,究竟孰是孰非?

這兩者之間看起來是矛盾的對立面。“和”是友好共處,而“競爭”一定是一幅(“幅”原爲錯字,“巾”字邊寫成了“耳刀”)槍林彈雨的場面。在競爭中獲勝,必然打敗對手,獨佔鰲頭,何談“相安無事”?但事實並非這樣簡單而絕對,當立足於社會,“和”與“競爭”是共存的。就像處於大自然之中,有相同物種內的相互幫助,同時也有不同物種間的生存競爭。自然界以它本來的面目告訴我們,這兩者的共存,並沒有擾亂正常的發展,而是使它變得更和諧,億萬年來,延綿不斷。把周圍的一切視作敵人,不懂得和睦的相處,只會把自己孤立,而成爲社會的棄兒。但處處容忍讓步,小心謹慎,以免“滋擾生事”,必然導致落後,同樣被時代遺棄。因此,這兩者都不能走極端,必須在它們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讓這個生存的天平保持好穩定的狀態。

隨着世界的發展,我們要研究的項目越來越冗繁,科技要求更高,財富過多也會無法駕馭。這也是爲什麼“和”和觀念重新問市的原因。然而不同的是,它不僅僅是互不干擾,和平共處,而又增添了“合作”的新內涵。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小的團體,其實也是爲了提高競爭的能力。

事物都是辯證與統一的,在和平的大環境下,競爭這個活躍的因子,才能爆發出它的威力。( 本文爲西安某重點高中高三學生習作,文中錯字與病句原樣保留)

本文是命題的嗎?還是自擬題目的?給材料了嗎?若是命題,不知出題者有什麼具體要求。姑以命題說之。

一、立意

這個題目其實很“大”,要在一篇800字的“考場作文”中“全面而深刻”地闡述它是不可能的。

“______與______”這類題目,其本身就包含着要着重論述兩者之間的關係的意思。題目,只給出了一個討論的範圍,並沒有明示二者之間具有什麼樣的關係。這就要求作者在文章中明確地提出來(所謂“論點鮮明”)。一般的論說文,都是在第一段開門見山地指出來(它的語言標誌是:有一個完整的肯定判斷句或者肯定否定對照的複句)——所謂“簡捷明快”是也。而本文開頭一段寫了13行260字(要計算空格和標點),竟沒能夠明確指出二者是什麼關係!這就有觀點不鮮明的嫌疑(儘管在後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第二段中的“這兩者的共存……使它——這個‘它’指代不清——變得更和諧”、“這兩者都不能走極端,必須在它們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但文句分散不集中,顯得不鮮明)。

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高中生要訓練的是“考場作文”——你的文章只有一個讀者(最近幾年有的省開始使用微機在閱卷點局域網上批閱,也只有兩三個老師能看到你的文章),即評卷老師。而他(們)是要在兩三分鐘(長的也不會超過五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讀完本文的(這與我們的任課老師批閱作文是完全不同的)。因而要想給他留下一個好印象,你就必須寫好文章的開頭,也就是說最好是在不超過200字以內開門見山地鮮明地提出論點。

本題的立意,對高中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和”的內涵很廣,並不簡單。查一下詞典,“和”字組成的詞極多,“和平”、“平和”、“和氣”、“一團和氣、”“和藹”、“和睦”、“和好”……它讀“HUO”(有二聲、四聲、輕聲三種讀法)的時候有“和麪”、“和泥”、“和稀泥”、“暖和”,讀“HU”時有 “(打麻將)和了”,等等不少詞,其意義其實也都與“和(音Hé)”的本義(兩種或更多種成分或因素按一定關係處於同一時空而取得相對平衡,沒有明顯的矛盾衝突)有關聯。而本題中“和”既與“競爭”並提,實際上就等於對“和”的內涵作了限定——與“競爭”的涵義相對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明確“競爭”的含義。而本文作者說到“‘競爭’一定是一幅(“幅”還寫錯了——寫成了耳刀旁)槍林彈雨的場面”,這其實已經混淆了“競爭”與“戰爭”兩個概念。可見,要寫好本文,立意明確,就必須全面、深刻、準確地弄清這兩個概念。

本題的“和”與“競爭”是不是應該這樣理解:

“和”指小到個人,大到集體、團體、黨派、民族以至國家之間的和平相處,友好共存;而“競爭”自然是指小到個人,大到集體、團體、黨派、民族以至國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政治、經濟、科技、教育、軍事、體育直至文化藝術、生態環境、社會福利、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競賽、爭奪,以謀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並求得共同發展,不斷進步。

愚師以爲,本文作者在文章開頭能引用“和爲貴”、“家和萬事興”、“和無寡”等俗語、古文入題(引論)是很好的,但可惜的是沒有能夠順勢辨清題目中這兩個概念的涵義而乾脆利落地引出論點,使文章產生了觀點不鮮明、語言拖沓的毛病,可能會給閱卷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內容

(建議通讀“老房龍”——暱稱,指美國的亨德里克·威廉·房龍——的《寬容》全書——高中課本只選了本書的《序言》)

論說文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說理方法是列舉事實、正反對比。而本文的內容正是缺少有說服力的事實論據,單純的說理議論多,因而顯得單薄無力。

中學生出現這種毛病,一般是因爲讀書少。對中外古今的歷史、人物、社會生活等等不甚了了,自然難以舉出生動有力的事例來。讀讀《寬容》全書,就會知道:老房龍多麼精通世界歷史呀!正是那些真實生動的歷史事實,支持了老房龍關於舊時代、舊思想、舊習慣的不寬容阻礙了社會發展進步,而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寬容的論點。捨去了這些真實生動的歷史事實,全書就只剩了一副“架子”——幾句抽象的理論,誰還會喜歡讀它!

嘉定元年(1208)秋,陸游84歲,作《示子通》詩勉勵其季子陸通:“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詩爲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作者如果熟悉中外歷史,關注近幾十年以及當今世界各國主要是中國的社會生活,就會很容易地找到有關“和則興,鬥則亂”(中國的“”,世界的一戰、二戰,中東的巴以衝突,民族關係,反恐戰爭,等等)、“競爭帶來活力、興旺與發展,平均主義、‘大鍋飯’是死水一潭”(高新技術、新產品、人才、市場以及招聘、下崗等)、“要在‘和’的氣氛中競爭、發展”(奧運會的五環旗——那五個環是連在一起的,亞軍、季軍——“失敗者”——在領獎臺上與冠軍握手擁抱致敬,足球場上伸手拉起被自己撞或踢倒的對方球員,等等)的反、正兩方面的生動事例。信手拈它幾件,有詳有略地娓娓道來,材料不是就“豐富”了嗎?材料豐富了,內容自然也就“充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