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中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大綱

中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陸游曾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可見,積累素材的重要性。然而,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卻經常碰到“學生咬筆頭,教師皺眉頭”的現象,作文教學的效果便如同“鈍刀子割肉”,耗時卻不奏效。造成學生思路不暢,無法迅速展開的的原因是他們平時不知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那麼應該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述?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成對寫作素材的積累。

中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

一、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對瞬息萬變的日常生活,時時睜大眼睛,帶着一顆敏感的心靈,生活中自然而然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這就要求學生對生活有一定的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作文離不開生活:作文的源泉來自於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文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創造和審美的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讓學生寫好作的前提是要讓他們學會熱愛生活。古人云:“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惟會心者知之。”然而即使是豐富多彩生活世界,也常常讓學生們覺得無新內容可寫,他們沒能是生活的“會心者”,就生活而生活,缺乏感悟,缺乏想像。必須培養鍛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導他們去領略山川草木、碧海青天、風雪殘月等美景;感受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等真情;挖掘世事變遷,物換星移的真實。引導他們以健康、廣泛的志趣積極樂觀地投入生活,有意識地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感性知識,並時時聯想、比較、分析、篩選、綜合,學會用理性、藝術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而觀察生活是熟悉生活的重要方法,是取得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魯迅先生在一封談論寫文章的信裏寫道:“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一點。”這裏說的“多看看”就指要多調查,細心觀察。觀察時要“五官參與”,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以至認識到生活事件的本質和意義。讓生活素材如一幕幕鏡頭在腦中展現,憑自己選用。教師還可爲學生創造趣味的、充實的學習生活環境: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還可以帶學生去參觀、訪問、採訪。從校園內引向校園外,調節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了親身體驗,內心感受,真情實感,爲寫作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素材。寫作自然能信手拈來,興趣倍增。

二、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不僅需要來自生活的直接經驗,而且需要大量的豐富的間接經驗。閱讀的過程是吸收間接經驗、積累語言和形成語言的過程。葉聖陶把閱讀與寫作比喻爲“吸收”和“傾吐”的關係。不吸收豐富的營養,就寫不出好的文章。通過讀書,不僅可以積累知識,因爲書面材料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侷限,可以比觀察獲得更廣泛、更豐富的材料;而且可以活躍思想提高認識,更可以積累語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教師要想指導學生把作文寫好,就必須讓他們的腦中儲存有足夠豐富的詞彙和語言,“原積”才能得心應手的“薄發”。

閱讀積累的'第一種途徑就是課內閱讀。課內閱讀是以教材爲底本的在課堂進行的師生共享的閱讀。教材所選的篇目是久經考驗的美文華章,是作者長期對生活、對社會進行觀察思考後的結晶,是深刻思想性與完美藝術性的高度結合。只要作一番整理歸類,不少內容都可以作爲寫作的材料,真所謂是“就地取材”。相比較於課外閱讀,語文課本是最直接、最簡單獲取、積累知識材料的來源,更具實效性、針對性、交往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內閱讀的教學設計中大膽創新,不拘一格,既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挖掘精華,又要讓他們做到學有所獲,做到學有所悟,學會積累,從形式到內容,從語言到手法,在掌握後到運用,在模仿中創新。讓課內閱讀成爲學生寫作的又一現實性資源,喚起他們寫作的情感。

而閱讀積累的另一重要途徑便是課外閱讀。如果語文學習僅僅停留在課本的學習上,終究會營養不良。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創造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轉化知識,讓讀物中的語言材料爲己所用,增強自己的語言底蘊。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紛紜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爲勢在必行。

首先,應當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興趣是學好一切課程的動力。對學生而言,有了閱讀興趣,纔會步入閱讀的殿堂,纔會努力尋找閱讀機會,得到閱讀滿足,學生纔會變“要我讀”爲“我要讀”。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自己把喜歡的課外閱讀材料向同學們介紹,這樣做可以發揮他們的主動性,還可促進大家多讀書,爭相讀好書,誘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也可以言傳身教,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願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蒐集一些有關於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其次,指導學生制定課外可行的閱讀計劃,選擇適合的課外閱讀的書籍。制定可行的課外閱讀計劃應該包括閱讀的目的、要求、步驟、方式、書目,以免閱讀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做到一個階段一個閱讀目標,循序漸進。而選擇課外閱讀書籍應力求廣泛地閱讀,要有一定的面和量的積累;同時要有選擇,力求質的突破,要選擇思想健康、文質兼美、知識性強的讀物,可以是名人名言,歷史故事,名人軼事等,也可以是文學作品,特別是名篇名著,也可指定一些對寫作技能有益的書刊雜誌,反映學生生活的精品和流行的好作品,只有讀好書,才能陶冶情操、淨化思想、提升修養。

再次,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學會閱讀。科學的閱讀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教師應教會學生精讀、略讀、瀏覽。這三種方法各有用途,可根據閱讀內容和閱讀需求來確定閱讀方法,通讀時應以略讀爲主,知其大意;遇到枝葉性的章節,應以瀏覽爲宜;遇到精彩片斷,加以精讀,反覆吟詠、玩味,並圈點、記錄。這樣才既有速度,又有收穫。

最後,督促學生完成讀寫任務以及平等地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評價。要讓自己思如泉涌,就必須勒“磨”筆桿,在閱讀中力求學生注意圈、點、勾、畫以加深印象,摘錄下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句子,積累下富有哲理的段落。教師還應重視指導學生將心中所感,付之筆端,成爲讀書心得。這樣既能強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對精彩部分的記憶,實現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良性循環。同時根據制定的課外閱讀計劃,不失時機地開展課外閱讀的專題和評價,使學生在交流和評價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交流時內容可以多樣化:可以對作品的主題、情節等談體會,說看法;其次,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既可以師評,也可以學生互評,在此基礎上,教師以“平等首席”加以指導、點評,併爲學生修改自己的讀書心得,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樣,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利用網絡資源積累寫作素材

網絡已經逐漸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網絡這個環境中去探求教育教學的新途徑。筆者認爲互聯網的強大信息量爲學生展現了大量的信息素材,爲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更廣泛的天地,學生學的更多更快。多媒體網絡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文聲資料,引發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學生鼠標輕點,大千世界便函盡在眼前。網絡中的“圖像”可以作爲寫作的基礎素材;“聲”可以創設情境,陶冶性情;“文”可以給予學生範例、提示、啓發??還可根據課文內容延伸,嘗試寫作。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的形象直觀性,爲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寫作興趣;也可利用網絡的共享性,引導學生把網上閱讀到的優美詞句、精彩段落“粘貼”到自己的“寫作素材庫”,並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見聞感受也記入“寫作素材庫”,並定期地進行分類、選擇、整理;還可利用網絡的交互性,欣賞習作,把自己的“寫作素材庫”與與同學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去僞存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樣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作文教學,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作文教學開闢了新的天地。資源共享,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速度明顯加快了。

事實上職業中學的學生多數語文素質不高,也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需要我們在日常和教學生活中更加的關注。引導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細緻地觀察了生活,精細地體驗了生活,深刻地思索了生活,所得的素材才豐富、深刻、細緻、系統。寫作素材也是日積月累的,要下艱苦的功夫,才能養成經常性積累的好習慣。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但無論哪種方法和途徑都應抓好觀察生活、課內外閱讀、增加信息量三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