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5年地理手抄報

2015年地理手抄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5W 次

  地理手抄報的相關內容:地理環境與服飾

2015年地理手抄報

各具特色的地理環境,在人們的服飾上留下了獨特的鄉土風情。複雜多樣的氣候,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簡便的草裙與炎熱的氣候相關連;豐厚的皮服與嚴寒的氣候相伴隨。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服飾的多樣。

一、乾旱荒漠地區的服飾阿拉伯人,頭纏層層白色的頭巾,身穿寬大的白色長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紗,並留兩個小孔露出雙眼。這與西亞、北非黃沙滾滾、氣候乾旱、天氣晴朗、日照強烈密切相關:長袍裹身、頭纏頭巾、白色的大袍,有利於遮擋強烈的陽光,保護皮膚免受傷害,防沙、防曬成爲這種服飾的主要功能。

土庫曼斯坦別稱“沙漠牧場”。男人愛穿緊身襯衣,寬檔褲,外套長袍,腳蹬皮靴,便於騎馬馳騁;婦女愛穿束身連衣裙、長袍,頭戴高帽或扎頭巾,以適應乾旱多風沙的環境。

二、高寒牧區的服飾從事畜牧業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長袍的習慣,主要是高原氣候變化無常——白天日照強烈,氣溫上升,夜間氣溫驟降,寒氣襲人(晝夜溫差大)。穿皮製長袍,既可抵禦嚴寒和風沙的侵襲,又能在遊牧途中作爲夜間防寒的鋪蓋。

蒙古族的長袍腰身肥大,下襬不開叉,以利於騎馬時護膝防寒;衣袖稍長,騎馬持繮時,冬季可禦寒,夏季可防蚊蟲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翹頭和圓頭之分,翹頭的適合在深草中行走,圓頭的適於在淺草或無草區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將一隻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勞動時,將雙袖扎於腰間,一旦天氣驟然變冷,可將胳膊穿進袖筒,以適應高原多變的天氣,這比更換增減衣服方便得多。

簡單地理的手抄報

三、熱帶多雨地區的服飾東南亞的居民,常穿無領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貼身的特徵,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頭戴斗笠。這與東南亞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河流密佈、森林茂密密切相關——輕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曬又能防雨,還可以當扇子扇風取涼,一物多用;多水地區以水爲伴,趟水過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貼身短小的衣服,穿脫方便,便於曬乾,適合與水打交道;短式緊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鉤掛,行走方便。

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飾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慣,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飾。

至今,熱帶叢林的原始部落裏,仍穿戴利用植物編制的服飾。如南太平洋所羅門羣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新幾內亞島上的新幾內亞人,用草葉編制衣裙,樹皮製帶子,成爲當地時髦的裝束。菲律賓人每逢菠蘿豐收,都用菠蘿葉製衣裙。

我國東北地區,人們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還因當地的自然條件不宜植棉,而在嚴寒的氣候條件下,獸類的毛皮長得特別豐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興安嶺的鄂倫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爲他們提供了狍皮、熊皮等獸類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褲、皮鞋、皮帽爲主,以往皮帽往往完整地保留獸類的眼、耳、鼻、口,在狩獵時作爲僞裝誘惑獵物。

生活在烏蘇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魚爲生,善於鞣製魚皮、獸皮,過去冬天多穿魚皮、狍皮、鹿皮大衣。

隨着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隨意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逐漸得到控制,現在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飾也逐步地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