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中秋節主題手抄報的資料

中秋節主題手抄報的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中秋節主題有關的資料:“中秋望月”的文化輻射能力和經濟能量有多大

中秋節主題手抄報的資料

盛唐時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爲固定的國家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的家國同慶“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宏大氣勢,中國人的思親圖騰也從單一的吃“月餅”逐步演化爲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慶典活動。豐富的慶典活動,打造出血親團圓、民族團結的祥和氛圍,顯示了中華民族對團圓的期盼以及團圓的凝聚磁力。

中秋節作爲民間節日盛行於宋朝,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中秋佳節,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掛彩,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舉家登上樓臺,擺上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共同賞月敘談,祝福遠方的家人。這就中國最早“團圓經濟”,有了這個強大的經濟載體,中秋望月才真正具有自身的經濟輻射、文化傳播的功能。

漂亮的中秋節手抄報

中秋節在儒家文化的滲透下,在的濃墨下,祭月的成分,祭祀的色彩也漸漸地淡去。月色的朦朧、嬌美引發歷代文人雅士無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懸出恰恰成爲天涯海角的遊子們的精神依託。著名詩人王維寫下了“獨在異客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絕句,記載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思鄉“情節”,揭示了人類最純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親“圖騰”。從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成爲傳承東方文明“紅絲帶”,無論你漂泊在天涯海角,“思鄉”就是你的民族印記。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國人的審美境界和意趣。面對柔潤晶瑩月色,我們傾訴着一切的煩惱鬱悶、歡欣愉快、人世憂患和生死別離,似乎在這裏我們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託。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賦予中秋節新的文化內涵,理清了民族文化傳承的內在脈絡,將中華文化的增長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團圓節日之中。

唐宋時期,文化的繁榮使文化第一次從藝術家獨立的心理享受,走向了大衆,爲市場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節日“探親經濟”,這也是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中秋團圓經濟。把文化融入到經濟之中,以強大的經濟爲載體,增強儒家文化輻射能力,使中國儒家文化呈現出的短暫繁榮景象,也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儒家文化承載着中華古老的哲學思想和強大綜合國力,影響着世界,改變了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