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中學生歷史手抄報資料

中學生歷史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中學生歷史資料: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統

中學生歷史手抄報資料

在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之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廣爲流傳,到戰國時期早有把三皇五帝之說載入史冊。

“皇”的原義還有“大”和“美”一說,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爲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爲“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

《尚書大傳》爲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

《春秋運鬥樞》爲伏羲、女媧、神農。

《禮·號諡記》爲伏羲、神農、祝融。《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白虎通》說爲伏羲、神農、共工。

中學生歷史手抄報

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爲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着是僞《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爲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爲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爲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還具人形(一說他們分別有十二頭、十一頭、九頭);“中三皇”則具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一頭、九頭(一說以中人皇爲燧人氏、地皇爲有巢氏);“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爲“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其實,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時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後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嶽、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即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雲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後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後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爲楚祖)等等。《莊子·胠篋》列舉了古帝十二名及全書中屢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由於戰國後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爲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