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淵明彈無絃琴典故

淵明彈無絃琴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陶淵明的無絃琴是他與音樂結緣的故事。 據說,在陶淵明年輕時,他曾拜訪過一位知名的琴師。這位琴師身世高貴,琴藝非凡,被譽爲當時最出色的琴手之一。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淵明彈無絃琴典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淵明彈無絃琴典故

無絃琴典故  

一天,陶淵明喝醉了酒,坐在院子裏彈琴。

剛開始,村子裏的人,覺得好奇,紛紛圍觀。

只見陶淵明,對着一塊長長的木板,兩隻手來回撥弄,一邊彈,一邊吟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再看那塊木板,大概是從爐膛裏抽出來的,被燒的斑斑點點,分明就是他自己砍的柴。

更要命的是,木板上沒有弦,哪怕繃幾根繩子也算,就算是冒充高雅,也要有三分像嗎,這可倒好,一分也沒有。

完了,完了。這人的腦袋被驢踢了。於是,大家紛紛走散。

陶淵明正有些失望,忽然,一陣清風,酒瓶的旁邊,多了一個瓶子。

不對啊,酒已經被我喝完了,怎麼又多出一瓶。

仔細一看,不是酒瓶,倒像是觀音手裏的淨瓶。

難道,觀音正好從空中路過,聽懂了我的無絃琴?

於是,繼續搖頭晃腦,冒充高雅。

註釋:酒瓶、淨瓶、無絃琴,都象徵空、容等。

砍柴出自《六祖壇經》。

所謂彈無絃琴,其實就是一種心情的寄託,不一定有什麼聲音。類似於音樂指揮的打拍子。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一說尋陽郡柴桑縣(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說江西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後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被譽爲“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陶淵明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寓意

陶淵明家境貧寒,生活窘迫。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描述道:“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又看《自祭文》:“自餘爲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陶淵明只是因爲貧窮,琴絃斷了,一時無力更換新弦,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不是爲了顯示自己與衆不同,主動地把弦卸掉,而是被迫對着一張無絃琴彈奏。

琴絃未斷時,陶淵明當然會彈出琴聲。琴絃斷了,適逢心中有所感觸需要抒發,他便抱着那張無絃琴撫弄一番,只要內心有其旋律便行,有沒有發出琴聲,又有什麼關係?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晉書》)蘇軾《琴詩》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告訴我們,琴聲既不來源於琴,也不來源於彈琴的手指,而是發自人的內心。蘇軾不愧爲陶淵明的知音,只有他真正讀懂了陶淵明。陶淵明的“無絃琴”雖然發不出聲音,但樂在其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真音瀰漫無音中。

“無絃琴”這一典故源自陶淵明,後來人們常用來形容意趣高雅、不同流俗,或用來表示弦外之情,還可以用來表達閒適歸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