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必備】讀書日記六篇

【必備】讀書日記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將結束了,我們一定有不少所感觸的事情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日記了。日記怎麼寫纔不會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日記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讀書日記六篇

讀書日記 篇1

《雲朵上的學校》是《笑貓日記系列》的作者楊紅櫻最新出版的一本書,裏面的故事內容有一種夢幻般的色彩,現在,讓我們走進《雲朵上的學校》,一起去領略楊紅櫻阿姨的.超高的想象力。

這本書主要角色有笑貓、球球老老鼠、小白和他的女主人,還有從古代穿越過來的花臉獸(就是臉像一朵花,喜愛吃鮮花的動物,據說很稀有)和仙鶴。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這裏:孩子們在花房吃早餐。早餐包括紅嘴兒桃一樣的米糕和從母雞身體裏獲得的熟雞蛋,這可是未來的科技,令人嚮往。

讀完這一本書,我明白了不能強求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讀書日記 篇2

我最近迷上了看楊紅櫻阿姨的著作——《笑貓日記》而其中的‘青蛙合唱團’這一本使我感受頗深。

青蛙明明幫農民伯伯無償當着田野裏的‘小衛士’,給農民伯伯捕捉害蟲,生活和諧。而人們卻破壞了這和諧的生活。他們在田野裏撒農藥,害的青蛙所繁育的後代都是不健康的,四肢不全的。大大的.降低了青蛙的繁衍率。

而青蛙們來到城市,給人們翠湖公園寂靜的夜晚唱歌。夜晚出來散步的人們都可以聽見青蛙所歌唱的悅耳的歌聲。可是好景不長。城市裏的人開始捕捉青蛙,青蛙也上了人們的餐桌。

於是青蛙就用遊行的方式對人們發起抗議。人們也不吃青蛙了,青蛙也就在翠湖公園安居樂業了。

讀書日記 篇3

假期中,我抽出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來看《搗蛋鬼日記》這本書。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搗蛋鬼日記》是意大利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萬巴撰寫的。書中爲我們講述了小時候的萬巴活潑好動,脾氣非常倔強、執著,而且喜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老師和父母都把他看做惹是生非的“問題孩子”;因爲他所到之處總是“枝折花落”,所以經常受到警告和懲罰。

讀後,我覺得我跟文中的搗蛋鬼加尼諾十分相似,整天惹事生非,糟了不少臭罵。有話就直說,不掖掖藏藏的,喜歡搞惡作劇,腦子裏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但是這不正是孩子愛玩以及瘋顛的.天性嗎?

每個孩子都愛玩,每個孩子都有瘋顛顛的一面,甚至每個孩子都有叛逆的心裏,並不只是加尼諾。這本書所描述的童年生活就像在描述我們的生活一樣,它刻畫了我們的另一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另一面。

搗蛋鬼能把自己每天的一切寫成日記,即使是搗蛋的、是危險的,但飽含了無限童真與樂趣,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這個日記本的熱愛。我們呢,每天經歷的事或多或少,都相對有着非凡的意義,但總覺得“寫作”這個詞只適合作家,而作家卻是有着天賦的,所以就認爲“寫作”很難,非常的難。爲什麼我們不能像加尼諾一樣把自己所經歷的寫下來,不管多或少,珍藏起來,長大後,是一筆不菲的財富。

每本書都蘊含着許許多多不可告人的祕密,所以需要我們做一個偵探來仔細推敲與思考,這樣我們才能知道那個祕密。就像《搗蛋鬼日記》一樣,我們要在童年時期像搗蛋鬼一樣“搗蛋”下去,擁有着抗衰老的童心,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

讀書日記 篇4

今天我讀了一本《好孩子與壞孩子》,它向我講述了好孩子與壞孩子的不同之處,給我們全面的精神營養,用故事和比喻,使我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

其中有篇文章,說的是從前有一個英猛的國王,他用自己的軍隊打了很多勝仗。有一次國王打獵回來,他對回家的路很熟,所以他就挑遠一點的路走,同時他還帶着一隻獵鷹,他可以找到自己的家。走了一些路,國王口渴了,突然發現石頭下有一絲細流。國王就用小銀盃接水,接了一會兒,國王渴的厲害,實在忍不住了,正準備喝時,獵鷹一下子衝過來,把水打翻。國王也沒去想爲什麼,再去接水想喝,獵鷹還是把水打翻,國王很生氣,一劍把獵鷹殺死。水沒有了,國王只好向水源上面走去,看見一條死去的毒蛇沉在面上。國王明白了,怪不得獵鷹屢次打翻水,國王后悔死了,爲什麼當時不好好地想想呢,自己害死了心愛的獵鷹!

這只是故事的其中一個,它教我們明白了一些道理,生活中要多想想爲什麼,學習中也要多想想爲什麼,決不能意氣用事,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

讀書日記 篇5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後來的許多研究者爲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外,我們也無法不歎服於先生的天才。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過“常人視角”敘述出來的: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凡識字者均可以解讀出來,因爲在小說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通過常人視角,我們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爲”。比如小說的第一節中狂人記道: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因爲得知狂人發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並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裏,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生來給狂人診治,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裏,卻是這樣的情形: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這些描寫,於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於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並且吃人,但不久之後由於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癒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於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並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當我們以“狂人視角”對作者筆下的世界進行關照時,我們就開始瞭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他進行迫害:加之“瘋”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於惡勢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這是在《狂人日記》發表的當時和以後,大多數評論者所解讀出來的共同結果。在這種解讀中,出現了一個時代化的批判對象:“傳統禮教”----這正是新文化運動着力批判的對象。魯迅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此爲自己批判的焦點,是無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確是魯迅當時的創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來:凡事總須研究,纔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對人類整體的批判也許並非魯迅創作時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卻具有廣闊的共時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決不僅止於五四前的中國國民而可以延伸到整個人類;其批判所指的人類劣根性也不是僅僅消滅“封建文化制度”並可以根除----也許它本就是人類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個分子,永遠無法消除,並將在最終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這徵兆,我們在今天已經可以看出:可以將地球毀滅幾千次的核武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對地球的污染、因人類道德淪喪爆發出來無法治癒的世紀疾病“愛滋”……魯迅正是因爲看到了人類的這種難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後纔不是一個“感嘆號”而是“省略號”。在他看來,這呼聲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裏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脫的痛苦。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精神在今天也並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籲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爲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後曙光。

讀書日記 篇6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後三個時期比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屬諸葛亮,武屬關羽。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

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羣出衆,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爲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至於關羽,則是忠、義、勇的象徵。但缺點就是有些自負,此處也就不再一一列舉。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爲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爲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羣儒,蔣幹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爲組織嚴謹的結構。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