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米心情日記

米心情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請好好地記錄下在日記裏。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米心情日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米心情日記

星期天,小雨下個不停,我在抽屜裏瞎翻,翻出一本“供應證”,那是一本發了黃、封面的硬板紙已經脫落的小本子。翻開一看,裏邊寫着家庭成員每月的糧食定量,記載着每月領取購糧券若干斤,糧票若干斤、雜糧券若干斤等,有一頁還專門記載着豆製品等“備用券”的發放,看着這本已經歷經幾十年的“供應證”,思緒不由得回到了那個憑票供應的年代……

“領糧票啦!”居委小組長在喊,於是母親便讓我拿着“供應證”去居委領糧票,居委離家很近,走半條弄堂拐個彎便到了。一進居委大門,只見老老小小排着一長溜隊,糧店的人早將各家各戶的票、券裝在信封裏了,只需根據供應證號分發便成,因此發放的速度也很快。遞上供應證,發放的人在一大堆信封裏找到我家的,在供應證上記錄好發放數,啪地蓋個章,將各種票、券夾到供應證裏交給我,因爲每次領總是一點不差,也不點,將全家一個月的活命券小心翼翼地塞進口袋,才放心地回家。

那時全家吃的米放在一個大口的甕裏,每逢米快沒了,母親便會讓我去買米,那時叫“量米”。量米是一定要用“虞山鎮購糧券”的,用“糧票”和“雜糧券”買不到米,因爲那時到飯店吃飯或到麪店吃麪都要收糧票,而“雜糧券”是用來買麪粉的。母親讓我“量米”,我便從“供應證”裏取出二十斤“購糧券”,母親交給我三塊錢、一條布袋和一個醬油瓶,叮囑我再買一斤醬油,那時米是每斤一毛四,二十斤米加一斤醬油正好三塊錢,看來一分錢的“回扣”也落不下了,我的積極性便大受挫傷,磨磨蹭蹭地向糧店走去。

東門的糧店離我家不到十分鐘的路,進得糧店,只見店裏堆滿了麪粉袋,雪白的大米堆在牆邊。量米需要先買米籌,再將硬板紙做的油膩膩的米籌交給稱米的夥計,那夥計便用“山笆”去米堆上挖了米放在小磅秤上稱,磅秤上早打就二十斤加上山笆的分量,也許是“千日之功”吧,夥計取的米常常很準,偶有不準也只需用小鐵畚箕稍稍添減一點即可。此時我早將布袋套在木製大漏斗的出口上,夥計將山笆裏的米倒入大漏斗,那雪白的大米便嘩嘩地流入了布袋,紮緊袋口,扛上便走。

母親買菜常常要拿出供應證,取出一整張印着“1號券”、“2號券”等字樣的.紙,小心地剪下一張,鄰居邵阿婆對這些券幾號買什麼總是瞭如指掌,母親便常常問她買黃豆芽用幾號券,買豆腐、買白糖用幾號券。

插隊後,供應證上便少了我的名字,因爲我不再是吃商品糧的人了,要靠賺工分來換糧食。那時農民的基本口糧是每年520斤稻穀,摺合成品糧大概360多斤,正好每天一斤,但只有三分之二分稻穀,由生產隊集中去鎮上的米廠碾成米後分給各家,三分之一要等麥熟分小麥。我吃不慣麪粉,便去糧站用小麥換米,小麥換米又要打個折扣,因此攤到每天的口糧便不足一斤,哪裏吃得夠,再加上常年是青菜蘿蔔鹹菜,肚皮裏沒有油水,農活又重,白米飯便吃得更多,口糧不夠吃,到青黃不接時便會無米下鍋。好在隊裏很照顧我,每到斷糧只要向隊長申請,隊裏便在留的稻種中稱些稻穀給我,倒也無飢餓之憂。每年新米上場,那新米飯是真個好吃,特別是晚稻“金南鳳”,新米飯燒好有一陣清香,讓人食慾大開,那米粒,晶瑩如珍珠一般,我常常懶得炒青菜,撈一點熟豬油,倒一點醬油在飯裏一拌,那味道就像八寶飯,不用下飯菜也能吃上兩大碗。

返城後我又成了吃商品糧的,再後來慢慢取消了糧食定量,糧價也放開了,小區裏常常有踏黃魚車賣米的吆喝:“銀香米!新米!”隨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副食品越來越多,餐桌上的菜也越來越豐富,肚皮裏油水一多,糧食便吃得少了,買米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用布袋裝了,店裏都有10斤、20斤一包的,下班帶上一包回家便可吃好多天。糧價自然也水漲船高,現在一般要賣一塊五到一塊八一斤,米的品種也多了,什麼東北大米、泰國大米、珍珠米、香粳米,讓人目不暇接。現在農村的稻田裏大量使用農藥,大家害怕米里的農藥殘留,“有機米”便應運而生,超市裏有一種5斤真空包裝的有機大米,要賣83塊錢,每斤要賣十六塊六毛錢,那價格真的是令人咋舌。

吃了五十多年的米,各種各樣的米吃了大概有七八噸了吧,但不管是什麼米,我總覺得還是“金南鳳”拌豬油、醬油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