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1000字【薦讀】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1000字【薦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讀書筆記一: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1000字【薦讀】

今年暑假,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羣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裏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爲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着小漁船遊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着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爲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在讀到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羣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並最終趕走了這羣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的時候,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該書出版僅48小時就銷量驚人,當年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1954年,因爲海明威"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爲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海明威又獲諾貝爾文學獎。"每一句話和每一段落,都要儘量寫得簡潔。"這是海明威寫作的信條之一,這使得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數量比任何其他一位獲獎者都多。當他被宣佈爲當年的普利策文學獎得主時,評論界一致稱好。"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戰勝。"海明威在《老人與海》裏所說的話,不僅打動了讀者,也征服了評論者。

  讀書筆記二:

這個,海明威的作品我沒讀過很多,因爲學習的原因,沒怎麼看過他的其他作品,說得上來的,就這一小本《老人與海》了。

說我讀,也不是細讀,只是瀏覽,而且,看書評比看內容要細緻(汗)。這倒不是內容不好的原因,而是習慣,因爲怕自己失去了看書的重點。

好了,廢話就不多說了,既然是寫類似“讀後感”這樣的東西,那就直接進入主題好了。

先說一下內容吧。雖然我也不願意介紹,因爲麻煩,可是總有沒看過的朋友,就給你們一個梗概好了,至於看過的,那就直接跳過咯。

古巴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在,在海上捕獲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在海上耗時3天才把魚殺死。歸途中遇鯊魚羣,回港後僅剩魚的巨大骨骼。

“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很熱血沸騰的一句話,可是流行音樂《老人與海》裏完全沒有那種感覺。我不是否定那首《老人與海》,而是因爲它對原作品的理解感到難過。原著作爲一首英雄主義的讚歌,被海鳴威唱得與原主題相差甚遠,我想知道,如果海老先生還活着,他會不會後悔寫了這樣一本被歪曲的大作。

當然,我不是在否定什麼或者批判什麼,這樣對我中心的表達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只不過是一時興起,而且說到這本書,中國人一般都會想到同名的這首歌。

說實話,我很佩服海老先生的細節描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白描手法應用之熟練,從出海前的準備活動,出海後的航行,如何釣魚,如何周旋,如何和鯊魚搏鬥都細緻的描寫出來,讓人不得不佩服,如果沒有這樣類似的經歷,作者如何寫得出如此大作?!

海老先生後來評論這本書說:“這本書描寫一個人的能耐可以達到什麼程度,描寫人的靈魂的尊嚴,而又沒有把靈魂二字用大寫字母標出來”……作者之言,應該就是這本書的出發點了,因此,海老可謂用心良苦,當時,是19世紀60年代,全世界處於二戰後的發展階段,迫切需要一個精神的燈塔來指引前進的方向,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海老,並不是這個燈塔,而是給人們提供前進動力的發動機,或者說是給社會這臺發動機提供動力的石油。

這本書其實也可以作爲一本寓言來看。讀過聖經的朋友應該知道聖雅各這個人物,聖地亞哥是聖雅各的西班牙語拼法。聖雅各原來是一個漁夫,是耶穌在加利利海濱收的一個門徒。而老人沒有捕到魚的87天和耶穌經歷是何其相似?!所以,如果把這本書理解成一則寓言,我想也是可以的,那就是在論述“輪迴”這一人生悲劇的思想:老人,馬林魚,鯊魚,耶穌,大海,死亡……

其實我不贊成作者的這種思想,我覺得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的,老人的拼搏,馬林魚的拼搏,鯊魚的殘暴,大海的無常,死亡的必然,這應該都是天經地義的,想太多反倒不好。當然,有一定人生閱歷的會看的很透徹,我不是,我只是一個得過且過的窮小子。

吶,就這些了,多了我就寫不出來了。

 讀書筆記三: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着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爲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爲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爲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爲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着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纔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裏,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爲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爲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爲,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爲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