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範文

《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老師名揚天下的一本代表作,它講述了一個老年漁夫桑地亞哥連續84天沒抓到魚,生活幾乎走到了盡頭。下面是《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一:《老人與海》讀後感

我第一次知道老人與海這個故事是我在初中時,歷史老師課上給我們看的,但是那次是通過電腦下載電影來看的。電影中我看到了一位不服輸不放棄不相信命運的老漁夫。

故事中主要是在圍繞着老人,大馬哈魚以及大海中潛在的一系列危險。我看的這部電影是由《老人與海》這本書中的故事情節拍攝的,而這本書的作者,海鳴威,他以其獨特的寫作手法和寫作思維,給讀者展現的並不是傳統結局(老人勝利而歸),而是老人空手而歸,這種結局給讀者更加大的思考,這樣,讀者就會更加會注意到主人公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我想海鳴威他這樣寫的目的也就在於此。

老人與海的真正協作目的不是爲了告訴我們讀者這樣一個故事,而是告訴我們有這樣一種精神是值得我們每一人去學習的:鍥而不捨,努力拼搏,不畏風險,改變命運。

我是在保送(2)班班主任的提示下,纔到網上尋找這本書來讀的,這幾天讀了之後,在文字和人物精神上有了更多的認識,我不說是重新的認識,因爲電影已經通過強悍的視覺,聽覺兩大方面爲我們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故事的大概面貌,這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讀者時間上的允許範圍,但是由於電影並不是原汁原味的,而是被導演先咀嚼過,再送到我們嘴邊的精神食糧,不是嗎?讀書比看電影更能真實地完整地接近作者的內心世界。作者的內心世界即使細微,哪怕藏匿得很好,也會在其筆尖在不經意間流露在文字深處,也許這就是文學創作的真正魅力。

我從《老人與海》這本書中看到的是作者更多的對老人的心理活動和語言表情的細微描寫。這是我從看點驗的過程中難以捕捉到的,因爲電影放映的時間短暫,而對於書,如果你擁有它並渴望擁有它,那麼它就會成爲你忠誠的奴僕,他會等待這你去讀它,它可以等你一天,一月,一年,知道你死或直到你不需要它,書它會等待你任何時候讀它的任何部分,不是嗎?

我再聯繫起了我不久前在勝利劇院觀看的北京大學曹文軒教授的講座,我想起了他所說到的文章的魂,想到了他所說到的文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我突然想到了一本書的存在意義,書的存在實不過爲了表達作者的某些觀點,想法,心情,或記錄某些相對重要的內容,或其他。但是書終將成爲人們要看的載體,如果書對人是無用的不如不要書。

再回眸《老人與海》,我有了一種鶴立雞羣之感,遍覽羣書,又有多少書能想這樣,有多少書又這樣強的震撼力去感化讀者學習有種或多種人們應該具有,但缺少或是根本沒有的精神呢?

世間圖書千千萬,

欲睹精良萬萬難。

迷惘徘徊難難尋,

可憐依然尋尋寒。

法道無法道,書道無書道。

欲知法之妙,唯練才悟到。欲知書之好,惟讀才知道。

篇二:《老人與海》讀後感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叫聖地亞哥的老人在海上捕魚的艱難經歷,在八十四天空手而歸之後,第八十五天他終於釣到了一條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在遠離港灣的海面老人與大馬林魚進行了一場驚險的生死搏鬥,原本已勝券在握,後來又被兇猛的鯊魚羣攻擊,三天三夜的戰鬥,當他回到港灣時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得只剩下白色的脊骨。

故事悲涼得讓人淚溼。

在這三天三夜裏,聖地亞哥老人只喝了一瓶水,爲了維持體力,他只能吃幾乎讓他嘔吐的各種生魚肉,他的左手被劃破流血,然後一次又一次的抽筋,這惡略的條件幾乎剝奪了他所有的戰鬥力。在絕望的處境里老人看到一隻偶然降臨的小鳥,也倍感親切,覺得他是自己的朋友;他看到海豚自在的戲耍,羨慕着他們相親相愛;後來他爲要殺死大馬林魚而難過,他覺得它也是自己的兄弟;他甚至覺得吃掉他馬林魚的大鯊魚是美麗而崇高的,因爲它見什麼都不怕。就算在最絕望的處境裏,他的心依然充滿了對溫情與關愛的嚮往。

在大海上三天三夜極盡絕望的廝殺裏,老人一次又一次喃喃自語,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那是一個叫馬林諾的小男孩,老人曾教會他捕魚,所以孩子愛他,時常去看他,並給他帶去好吃的沙丁魚,陪他喝啤酒和他一起討論棒球賽的消息,在老人的心裏這孩子幾乎是他所有力量與勇氣的源泉,是他能夠盼望的依靠,是他對溫情與關愛的信仰。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的古巴,作者海明威用文字忠實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艱辛和危難,以及人們面對複雜危險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無法排遣的悲傷和絕望,一種來自胸臆的無聲吶喊充滿對戰爭的厭惡對溫情的嚮往。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我們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看歌舞昇平,享現世安穩,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當珍惜這世界的和諧。

和平,是人類共存的一種現實選擇。

戰爭終究是蕭殺的,他毀滅着人類共同的家園,摧毀着人類關於生存的信念和生命自身的尊嚴。嚮往和諧安寧美好的生活是人類的共性,也是最終的道德所歸,人心所向。

在危險的自然環境面前,全人類應當攜起手來共同對抗那些洪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颱風,和日漸惡略的氣候變暖,冰山融化。不分國界,民族,我們都是造物主的孩子,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纔是人類最大的生命主題。

《老人與海》這個小小的故事也是二戰之後人類生活一個荒涼的縮影,它在世間流傳,在和平年代當是我們對戰爭的一種痛定思痛的警戒,一種有力的鞭策,在尖端武器高度發達的今天,戰爭,真的是傷不起。

讓戰爭走開,讓和諧永在。

如果聖地亞哥老人生活在今天的和平世界,他當是住在溫暖明亮的大房子裏,面朝大海,看春暖花開。當然他也不用穿那件不知打了多少個補丁的襯衣,不用住在海鳥糞做成的窩棚裏,不用只打魚,不吃飯,而小小的馬林諾也不用五歲就跟着船出海學捕魚,老人也不必總是夢見獅子,他可以在夜晚來臨的時候安寧的睡去。

那麼《老人與海》就會成爲一個溫馨的故事,帶着飛魚與海豚甜美的氣息。

每個人都是生命大海上漂泊的老人,不分國界和種族,沒有誰不渴望着溫情與關愛,就讓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讓世界永遠安寧,美好,幸福和諧,這當是人類共同的心願。

篇三:《老人與海》讀後感

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題記

我讀過很多書,每一本書都給了很多知識,也教會了我更多做人的道理。然而,其中有一本書的一個人真正教會了我:無論遇到怎麼樣的困難,即使遍體鱗傷,也絕對不可以倒下,只有站到最後才能勝利。那便是由著名作家海明威所寫的著作——《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亞哥。

《老人與海》的故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說的是一個老人聖地亞哥,打了八十四天的魚空手而歸後,孤身一人划船到遠海捕撈大魚。在茫茫的大海上,在沒水、沒飯、沒助手,甚至到最後連武器都沒有的情況下,憑藉大愛、大智、大勇,殺了一條大馬林魚、無數鯊魚,帶着一條比小船還大的大馬林魚的光禿禿骨架回航。

聖地亞哥是堅忍的象徵,即“硬漢”印象所反映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度”。老人的漁船上哪破舊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敗的旗幟,彷彿在宣告着老人永遠都捕不到魚的倒黴運氣。但是,他“不拋棄不放棄”,仍然出海捕魚,而且要去遠海捕撈大魚。正是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而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力的作品,這是他精神抑鬱,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精神”的另類追求。

聖地亞哥也是仁愛的象徵,他與其他生命類型之間的關係讓我看到了一顆充滿人文情懷的心靈,不論是他與大馬林魚之間惺惺相惜,還是他對小鳥的細語溫存,甚至他對對手鯊魚的欣賞,更不用說他對另一個小“硬漢”——孩子的關愛,凡此種種,都勾畫出一個西方版的俠骨柔情,令人唏噓不已。

老人同時也是精神的象徵。老人“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意欲揭示的哲理。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爲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着大馬林魚光禿禿的骨架回來的,也就是說,鯊魚纔是勝利者。然而,在理想主義者眼裏,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爲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這讓我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的,“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活着,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麼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麼多天的背運之後,聖地亞哥還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嗎?因此人活着就必須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正因爲聖地亞哥有着絕對自信,他對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寬容和理解。在這裏,海明威展現了自信與寬容之間的聯繫。

《老人與海》也告訴我們,人不抱希望是傻的,即使生活欺騙了我們也應樂觀對待。所以我對聖地亞哥和他的草魚,和正對生活失望,找不到方向的人送上一首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未來,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永遠的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