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快樂日誌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快樂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隨着現代社會不斷髮展,我們日益享受着發展所帶來的成果,然而,更加舒適的生活,卻引發了一個悖論:我們的錢包越來越鼓了,但我們卻越來越不幸福了。看着年年飄紅的GDP,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這究竟意味着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感還是一個簡單的數字?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快樂日誌

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爲着自己人生的GDP而不斷奮鬥着,簡單地認爲生活富足了我們就幸福了。爲了更大的房子,更舒適的生活,我今天還要再多些努力,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心聲。而殘酷的市場競爭,巨大的生活壓力,高額的房價……越來越讓我們無法儘早達成自己的理想,跨入幸福的殿堂,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我們不斷抱怨生活,抱怨種種不公,幸福,離我們漸行漸遠……

德國唯意志主義哲學家叔本華認爲人生是痛苦的,人的痛苦就來自於人的無窮無盡的慾望,因爲慾望是無止境的,人總是身不由己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去做事,這無疑是痛苦的.,慾望的滿足讓我們獲得短暫的快樂,而新的慾望的產生又使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痛苦的循環中,這樣如此反覆。確實,當我們月收入達到1萬時,也許我們下個目標就是10萬,或者當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小房子之後,我們還受着外界的誘惑想要有一輛自己的車……

這樣的想法讓我們不斷地去爲自己的追求而“痛苦”着。夏曼曦說她修行的目的就是“離苦得樂”,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她認爲修行是必要的,正如她所說,社會上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行爲正是他們痛苦的根源。筆者認爲,她的意思與叔本華是相同的,人無窮無盡的慾望讓自己痛苦,這慾望來源就是越來越多關注外面的世界,越來越少關注自己的內心,不曾反思過自己的生活,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另外一個讓人不幸福的原因應該是當今人們善念的缺失。

市場經濟下,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市場化”了。付出的和得到的必須是等價交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成了經濟關係。我做了善事,就一定要有善報才行,否則我爲什麼做呢?這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他們忽略的恰恰是善的行爲本身給人帶來的快樂感和滿足感。如果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都用簡單的經濟關係去衡量,那麼如何能獲得幸福和快樂呢?針對這一情況儒家經濟文化網邀請夏曼曦到新聞事件套論壇給羣裏上千家媒體的朋友交流了,“修行”的意思——即,修正自己的行爲,不間斷的往善的方向延續。快樂本身不是經濟行爲的附帶品,想要依靠“市場化思維”獲得快樂的人怕是難以達成目標了。

其實還有網友懷疑夏曼曦的修行的行爲,認爲她應該先自食其力,爲社會做貢獻,然後再去修行。筆者不得不說他們沒有真正理解修行的含義。修行不一定是在寺廟中進行的,修行可以隨時隨地,在家裏,在公司,甚至在大街上。重要的是你有反思自己生活的這種態度,去時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生活,修煉自己好的品格,關心和尊重他人,同情弱者,而不只是把自己的眼光死死盯在“名和利”上面。

修行也不是指要靠社會救濟,自己處處去“化緣”,夏曼曦也有她自己的工作,而且寺廟給她一定的報酬不是白白養着她,而是她爲寺廟做了一些工作,勞動獲得收入本身無可厚非。 倒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醒一醒了,問問自己每天忙碌到底是爲了什麼?是不是爲了名和利而失去了本擁有的快樂?自己還是否對這個社會心存感激,擁有一些善念和可貴的品質?筆者認爲,這樣的反思是必要的,這樣的修行更是在修心,讓自己獲得一種真正幸福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