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孫老師日誌

孫老師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朋友間初次見面時,總會從特殊的長相中看出我少數民族的身份,並偶爾附上一兩句“長得帥”這類的稱讚,父親是漢族,“異族”血統來自母系,但母親外表上看又缺乏特徵,歸根到底,是隔代表現的功勞。

孫老師日誌

外婆是純正的彝族,一頭髮絲粗,顏色深的捲髮,皮膚是天然的黑裏透紅,不用太陽曬,生下來就那樣,在紫外線強烈的雲貴高原,這似乎是健康的象徵,也是崇拜太陽的彝族人最好的標記。淡紫色的厚嘴脣張開便會暴露兩排參差不齊的長城,年久失修的牆體或鑲銀或任由破潰。

笑起來時,上排飛起的牙齒格外突出,容易聯想到貓科動物血盆大口裏的尖銳獠牙。她特別愛笑,老是把缺陷一覽無遺地展示,但這些細節似乎只有我會注意到,人們從不嫌棄,反覺她真誠,和藹。外婆生得兩個大耳垂,上面釘着同樣“大”的銀質圓耳環,走起路來晃晃蕩蕩,配合着脖子上掛着的繁多裝飾,走到哪都是“珠光寶氣”。她身材較一般女性高大,也更健壯,是早年勞動留下的革命本錢。

老有人說我家是“醫生世家”,只因爲父母同爲醫生,而我步後塵學了這個專業,太過牽強。真要劃歸某“世家”倒覺得“教師世家”更爲貼切。外婆年輕時在山區的寨子裏教書,兢兢業業,一度做到校長,在當地可算得上“桃李滿園”,認識她是“孫老師”,卻不知道真名,時間久了,就成了衆人的“孫老師”。

孫老師教音樂,開嗓時總能想到百靈鳥在林間穿梭的景象,輕靈,婉轉,又帶着濃濃的異域味道,很幸運我遺傳了一副好嗓門。她的大女兒接過棒子,繼續在山裏教書。姨媽會說彝話,哈尼話,漢話,對於英語都無法熟練掌握的我,實在慚愧。而現在,孫老師的孫子又準備拾起教鞭,走上講臺,去傳播知識,揮灑青春,所以我們骨子裏流的其實是“誨人不倦”,而不是“救死扶傷”的血。

幼年時因爲父母忙於工作,我的生活全由孫老師照料。她做的飯菜並不美味,第一道菜用很多的油浸,又把剩的油回收做下一道,越到後來菜品越不成樣,混着各種味道,也讓我對油蒙上了陰影。孫老師沒有什麼成名絕“菜”,我唯獨鍾愛她做的米線,一大碗米線中狠狠地放些醬油,沒有其他佐料,就算完成啦,別人難以下嚥,我卻吃得津津有味。

孫老師家住在老城的一棟大宅子,沿着狹窄的土路前進,跨過很多臭味撲鼻的陰溝,路的盡頭纔是目的地。推開紅色的木門,倏然發現背後別有洞天,寬敞的天井,獨立的廁所和廚房,兩層的居室,屋後還有雞圈,曾讓我一度錯誤地認爲她家很富裕。孫老師喜歡種花,她很善於利用空間,天井裏全是各種花卉,那時我鼻子不好,聞不到多少芬芳,但蜂狂蝶亂的'熱鬧和耀眼的色彩至今會浮現在腦海裏。

小學語文課習得“鳥語花香”一詞時第一時間冠給了這個小院。花是孫老師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她住在哪裏總要有花的陪伴,我曾覺得人的前世今生存在聯繫,或許孫老師上輩子就是個花匠,但後來發現似乎每位老人都有種花的天賦,細細想來才知道,花其實僅僅是精神寄託,子孫繞膝時,他們的精力全放在我們身上,雛鳥長大了,掙脫懷抱時,只能把多餘的精力和無謂的念想放在植物或動物上以尋求解脫。

我對孫老師很“殘忍”,由於家庭的原因,初中後我們就少有見面,她渴望見到一手帶大的小孫子,我卻找各種理由推脫,以致很多假期僅有“一面之緣”。隨着年齡的增長,她在衰老,變得絮絮叨叨,耳朵也不那麼靈光,老是弄出一些笑話。

當我們就地取材開涮時,她只是在一旁微笑地聽着,聽到自己乾的蠢事時也會忍不住咧開嘴,露出飛着的牙齒。每次回家她都會給些零花錢,我會毫不客氣地收下,收着收着,突然覺得包裏的錢竟是那樣沉重,那不是單純的人民幣,是沉甸甸的慈愛啊,而我每次回饋的只有冷冰冰的不耐煩。

就像樹上掛着的果子,人會在一夜間成熟,此番國慶假期恰遇重陽,我給孫老師送了一盆花,她樂呵得逢人就講“這是我小孫子送的,菊花是‘大吉大利’的意思。”當時有種想哭的衝動,爲什麼這盆花送去的如此晚?之前都幹什麼去啦!

我一直認爲自己並不是一個冷血的人,在對待摯愛的親人上,表現得卻是非一般的刻薄和無情。孫老師也許清楚瞭解一切,但從不抱怨,她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照顧好那幾盆花。我也繼承了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不論外面狂風暴雨,只願內心的世界陽光明媚。

這篇文章算是一次救贖,不知還能與孫老師相見多少次,之前不珍惜,但現在會視爲珍寶。她是賦予我快樂童年的恩人,是時刻記掛我幸福的長輩。惟願她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