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感的人生感悟

感的人生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感的人生感悟1

感的人生感悟

我真的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過客,平凡的如此孱弱和渺小,就宛若廣闊草原上的一棵無聲無息的小草,以輕鬆怡然的心情注視着燦爛天穹裏灑落的金色光茫。這一幕,靜靜地佇立,在無窮無盡綠意飄搖的婆娑之中,雖釋放了全部的能量,卻總是這繽紛季節中極其細微的一絲點綴。

帶着“人生幾有月當頭”的縷縷遐思;帶着“蹉跎歲月彈指過”的無限感慨;也帶着收穫後的喜悅、失落後的遺憾匆匆抵達生命中每一處驛站,從頭頂一路緊緊跟隨的行雲那裏領悟到執著的真諦。“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轉少年。”這由來已久的箴言深深地印在腦海中。踩上漫漫的人生之路,生活所孕育的故事融入了苦澀酸甜瀰漫在整個心間。

每一次短暫的休息後,又開始了平淡如水、簡潔如風歷程!

揮一揮手,動作顯得格外飄逸,甩一甩頭,心境亦格外的清遠悠揚。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雖然我的肉體已遠離了母體,但血管內淙淙流淌的熱血如同一條美麗的小河,凝聚了母親十月胎孕的甜蜜,一朝分娩的辛苦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從家人真切的關懷裏,捕捉到永恆的愛。

而今,我已經走過了人生將近一半的旅程。一年一座山,一年一片林。在面對又一座山,又一片林時,已然飛昇的思緒有了如潮洶涌的時刻。爲尋求心靈上的慰籍與輕鬆,我應該做點什麼了。

葉疏漸繁,花開花榭。在每一個希望的背後,我深知辛勤工作的過程與結果。一把土,多麼的輕微,沉澱與積累,可以鋪成通向成功的路徑;一滴水,多麼的渺小,一滴滴相溶,可以匯成一條滾滾的大河;一秒鐘,多麼的短暫,抓住了就可以創造一個人燦爛的一生。

我始終相信一切的珍貴在於內在的輝煌,而不是外表的璀璨。我願做一棵無名鬆,紮根與巍峨的峯顛,撥開雲霧,迎着風雪朔成一座永恆的雕像;願變成一隻夏日裏的螢火蟲,用一片微弱的熒火點燃些許空間,照亮遠方;願化爲一朵小浪花,跳躍在浪口,歌唱在浪尖,譜寫一曲生命之歌。

“無畏解羈絆,虛心寧自持。”我的一切思想將會與之一起昇華……

感的人生感悟2

掂量着我心中的想法,在無數次的揣度中,讓我對你心生愛慕之情;不要讓愛人只是用猜想知道你的關愛,而是要讓對方時時感受到你的心意,這就是你用嘴巴告訴對方你的愛,還需要用行動來表達愛的程度。是啊,只會寫自己名字的你怎麼會明白這個現代的社會呢。情感豈能依附於事功,友誼豈能從屬於謀生,朋友豈能侷限於同僚!

我真的不敢相信!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的十五年過去了,買不回來了,我現在不能再浪費時間了。

從現在開始我再也不浪費時間了,早上起來不在牀上掙扎,吃飯大口大口地吃,作業不停息地做,不抓來抓去地抓癢,這些時間肯定有用。

時間就是財富。當我讀到“激光可以一分鐘走一千八百萬公里。最快的電腦一分鐘可以運算九十億次。”是啊,這巨大的數據使我驚訝得目瞪口呆。我想:在一分鐘裏能做這麼多的事,能爲祖國創造多少財富啊!

時間就是生命。醫生在搶救垂危病人時,總是爭分奪秒,不知從死神手中奪回多少人命啊!

時間就是勝利。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解放軍叔叔必須及時地把握戰機,不然哪怕錯過一分一秒,都會招來可怕的後果。在熊熊的烈火中,消防戰士早上去一秒,就可以減少一份損失。

以前,我對一分鐘不在乎,媽媽經常教訓我,我總說:“短短的一分鐘,在生活中有多少個啊!一會兒就是一分鐘,有什麼可貴的?”我做作業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個一分鐘,結果總是時間不夠用。

我現在學會了珍惜時間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啊!

感的人生感悟3

20xx年7月11日早晨9點,着名國學大師季羨林病逝,享年98歲。季羨林先生是着名的北大三才子之一,是我國着名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文藝理論家、比較文學家,同時也是散文家,他的人生經歷十分奇特與坎坷。早就與他相識,是在初中,那時的我,拿着他的《季羨林談寫作》,學着寫作文,給我很多寫作上的指導。現如今,一代國學大師辭世,我不禁又拿起了他的《我的人生感悟》,去感悟他的人生,領悟他的人生哲學。

《我的人生感悟》一書將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的文章以彙集整理,內容側重於“人生”二字,季羨林先生從農民之子成長爲學界泰斗的傳奇人生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全書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爲題,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都洋溢着真情,字字都流露出匠心,讀來感人肺腑。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歷練成一種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蘊,他經常從細微之處入手,以獨特的視角評析、判斷現實生活細節中的是與非,其所用之筆是如此的輕快準確,如此的駕輕就熟。恰到好處、實事求是的判斷使他能以一個普通人難以覺察到的角度去審視現實中的細部,使人們通過他的智慧之筆發現生活之美,觸摸鮮活的靈魂。身爲智者的季先生在當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況下,敢爲天下先,於默默無聞中,用如椽之筆爲人們開啓了一扇扇智慧之窗,從中透出的使人駐足觀望、凝神思考的聖潔之光,毫無折射地射入人們的心田。

書中《賦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讓我感動的文章。我沒有想到的是作爲如此成功的學術大師,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他在書中寫到“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整篇文章縈繞着一種淡淡的哀愁、鄉愁。他用平鋪直敘的筆調通過描寫童年家鄉清貧的生活,寫出了回憶思念母親的真情,雖然沒有對母親大喜大悲進行詳細的描述,但那種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蝕到我的內心,看了讓我心碎落淚。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處說的態度。這本冊子談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談過,但沒有一本書談得這麼簡單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講出來的,是真正的談出來的,就像你的爺爺在和你聊天一樣,沒有故作高深,沒有冠冕堂皇,沒有自以爲是。師者之風,循循善誘。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體驗,寫出來頗似老人的諄諄教誨,不溫不火,一派仁者風範,因此又可說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評價對季先生而言頗爲恰當。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點,雖處塵世,但充滿了寧靜、淡泊、肅穆、安詳的氣氛。散文中既沒有顯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沒有劍拔弩張的激動情懷,只有光風霽月般的溫柔,在溫文爾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與率直。他竭力以一顆對生活無比虔誠的心在當下環境中去尋覓那些被時間、世俗磨損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詩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審視歷史的瞬間所呈現的彩虹之美,這種寬廣的胸懷,超脫的精神,鑄就了仁者的大仁大義,一派長者之風。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雖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小小悲歡,作爲讀者的我依然被籠罩在作家本身所散發出的溫柔的精神光芒之中,並且從中體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樣一種震顫靈魂的生命感動,不禁讓人想起千年之前范仲淹的那句慨嘆: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感的人生感悟4

知道季羨林老先生的名字是最近幾年,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看了他寫的一篇文章《漫談皇帝》,隨後就於20xx年10月16日買了他的一本作品集《我的人生感悟》,十分喜愛裏面的第三、四部份《寄情》,《曠達》。知道他離開俗世後,就把他的書拿出來又看了一遍。

看了人家的作品也就算是認識了,說是老師也不爲過,當然他未必肯認我這個學生,何況老先生身爲牛哄哄之北大之副校長。不過讓我跟着他去學吐火羅文之類的,揍死我也不去。

一個人在老年能夠寫出那麼純情文章,充滿對母親,對師長,對朋友,對自然的愛,且常常自身爲之潸然淚下,他肯定是個有情的人。他也以仁愛之心對待社會,他肯定是個善良之人。

《清塘荷韻》記述了季老在北大池塘中播撒蓮種,最後”荷葉田田,香遠益清“的樂事,季老認爲自身”難道我這個人將以荷而傳嗎?“這種以對自然的愛而傳,其實真是比不知道多少書,多少學問要有用的多啊。老先生是以此而有所指嗎?季老以70歲的年齡忽然悟到絲瓜是有思想的,”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蹟“。大自然的奇蹟正如”絲瓜則心中有數,無言靜觀他怡然悠然坦然,彷彿含笑面對秋陽。“季老是以敬畏之心在寫絲瓜,在寫自然的神奇。老先生以仁愛之心記述了大自然中的”二月蘭“、”夾竹桃“、”馬櫻花“,是這些不名貴的花溫暖着老先生的心,幸福着老先生的心。反觀我們自身,給我們感動,帶給我們幸福的是不是正是名不見經傳的”草本“呢?

《賦得永久的悔》展現了一位貧家兒子不能陪伴母親的愛和淡淡離開母親的哀傷,或許正是這種與母親在一起的清貧生活,培育了季老”平淡質樸“的本性,也唯有在貧困長大的孩子才能真正體味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種情感和無奈。《邁耶一家》不多的暗含了季老的一種別樣的“愛情”,但是這種割捨恰恰正是季老的可貴之處,一種男人的但當和一種對家對人的.責任,這是風流倜儻之徐志摩老先生不能理解的。季老寫了很多懷念師長和朋友的文章。給我印象深刻的《懷念喬木》一篇,真正體現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種友情,也使我們看到了季老淡泊的性格,儘管淡泊需要能力抵掌。季老與自身的孩子沒有處理好關係,這不能不說是遺憾和季老的失敗之處。也說明了季老“天人合一”思想是有缺失的。

季老在《牛棚雜記——緣起》中說道:“我恐懼,是因爲我怕這些千載難得的經驗一旦泯滅,一千萬人遭受難言的苦難爲代價而換來的經驗教訓就難以發揮它的‘社會效益’了。想再獲得這樣的教訓恐怕是難之又難了。於是我恐懼。”這既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感,也是對社會的警示,擔心將來還會有人發瘋,有人殘暴。《牛棚雜記》我沒有看過,主要是對於人性之惡的事知道的太多,懶得看了,再說現實有的是,何必回頭看呢。季老在文革和“jun。4”的表裏如一體現了季老的風骨。季老以善良之心對待社會。

季老常常講到愛國,是所謂“愛國沒商量”,不免爲無良政府利用,這想來也令人難過,這或許正是恩封“國學大師”等之名頭的由來。但是季老年青時身處中國風雨交匯外辱內患之際,對國家的情節自然很深,求國家富強更爲迫切,也是情理中的事情。豈不知一國當由全體國民經過一定的公平、公正、公開的全民參與的程序,選擇大家能夠基本認同的人員組成國家代理人,依法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但願季老所說的國家是“國破山河在”的山河。

季老在《八十抒懷》中寫道很喜歡陶淵明的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或許正是季老長壽的祕訣。大家對季老的長壽很感興趣。其實長壽是學不來的,各自的造化而已。

看季老的書只這一本,自是不能理解季老。從電視中看到過季老,家中放着季老的書,這樣的話,就不能說不認識季老。人去了,人之常情唸叨幾句,是爲人情。

這樣塵封他的書,自身也就心安了。

感的人生感悟5

人在江湖,總會認識許多朋友,有錢無錢的,知心非知心的,草根權勢,三教九流,男女朋友,皆有之。江湖朋友相互認識,總會有些惺惺相惜,總會有些相見恨晚,總會有些功夫能夠相互吸引,功夫之中有文采,有武略,有靠山,有人脈,還有情懷……有些功夫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有定力,如《功夫》大片中的老阿婆。其實,在一部影片當中,真正的功夫高手是導演。但有些功夫如泡沫氣球,一捅必破,風來飛逝,經不起時間和空間的檢驗。我很佩服小說中的楚留香,功夫非同小可,能把人的心給偷下,確實高人也。

真正的功夫,在場外。在場內的,只是演戲而已。

有些朋友交往,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開始轟轟烈烈,交往一段過後,便歸於平靜,煙消雲散,人散茶涼矣。

有些朋友,八拜結交,金蘭之好,誓爲兄弟。不爲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自古交情利益兩不立,在利益面前,江湖兄弟已成回憶。

有些朋友,雖爲異性,卻一見鍾情,長嘆前世塵緣未了,風花雪月過後,但終究抵但是歲月風霜,人老珠黃過後,今非昨,人已各。

有不少人搞不明白,爲什麼相見恨晚,一見如故的朋友,聚着聚着就散了,走着走着就離了。

月盈則虧,塵事古難全,凡事皆有度。

真正的朋友交往必須要有距離感。如果沒有距離,就會有撞車追尾之虞。

如何持續距離感,勿以利益始終相伴,相互尊重人性底線。

其實,有些朋友是不需要請進你內心世界的。

朋友不在多,相互攙扶,知心就好。

其實,現實中朋友是能夠辜負的,唯有美食不能。

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嶗山徐媽媽山莊,你能夠去嚐嚐。

感的人生感悟6

其實,一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不可避免有一死,而這種變化看來就好像是一個寓言。變化尚未開始之前,不把它看作幻想還能當成什麼呢?有些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有些地點和人物我們從前見過,如今它已經消失在模糊中,我們不知道,這些事發生時,自己的大腦是處於昏睡還是清醒。這些事宛如人生中的夢境,記憶面前的一層薄霧、一縷清煙。我們想要更清楚地回憶時,它們卻似乎試圖躲開我們的注意。所以,十分自然,我們要回顧的是那段寒酸的往事。

對於某些事,我們卻能記憶猶新,彷彿是昨天剛發生的——它們那樣生動逼真,以至於成爲了我們生命中的永存。因此,無論我們的印象可以追溯多遠,我們發覺其他事物仍然要古老些(青年時期,歲月是成倍增加的)。我們讀過的那些環境描寫,我們時代以前的那些人物,普里阿摩斯和特洛伊戰爭,即使在當地,已是老人的涅斯托爾仍高興地常和別人談起自己的青年時代,儘管他講到的那些英雄早已不在人世,但在他的講述中我們彷彿可以看見這麼一長串相關的事物,好像它們可以起死回生。於是我們就不由自主地相信這段不確定的生存期限屬於我們自己,我們爲此也就不感到什麼奇怪的了。彼得博羅大教堂有一座蘇格蘭女王瑪麗的紀念碑,我以前常去觀看,一邊看,一邊想象當時的各種事件和此後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如果說這許多感情和想象都可以集中出現在轉瞬之間的話,那麼人的整個一生還有什麼不能被包容進去呢?

我們已經走完了過去,我們期待着未來——這就是迴歸自然。此外,在我們早年的印象裏,有一部分經過非常精細的加工後,看來準會被長期保存下去,它們的甜美和純潔既不能被增加,也不能被奪走——春天最初的氣息。

浸滿露水的風信子、黃昏時的微光、暴風雨後的彩虹——只要我們還能享受到這些,就證明我們一定還年輕。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真理、友誼、愛情、書籍能夠抵禦時間的侵蝕,我們活着的時候只要擁有這些就可以永不衰老。我們一門心思全用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上,所以,我們充滿了新的希望,於是,我的心神出竅,失去知覺,永遠不朽了。

我們不明白內心裏某些感情怎麼竟會衰頹而變冷。所以,爲了保持住它們青春時期最初的光輝和力量,生命的火焰就必須如往常一樣燃燒,或者毋寧說,這些感情就是燃料,能夠供應神聖燈火點燃“愛的摧魂之光”,讓金色彩雲環繞在我們頭頂上!

感的人生感悟7

在記憶的土壤裏,充斥着許多不同時代的種子,有青澀的、有五彩的、有難忘的,而更多的則是種子在土壤之後生長繁育的歷程,或者我可以這樣說,在記憶的土壤裏,數量最多或許就是一粒粒名爲“機會”的種子,這種子可能是來自於外界的環境的有意識的給予,也有可能是因爲自己是土壤的產權人,故而那種子就過來了,而作爲土壤產權人的我們的態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試想我們本就不歡迎外界,那這機會的“種子”也定不會生根發芽,更別提茁壯成長了。

在假期的時間,我有一個不是很好的習慣,我似乎總是把學習當成一種類似於任務一類的事物去完成,因此我總是會給自己這樣或者那樣的時間計劃,但真正去實行時不免嘆氣,也會時不時的冒一些所謂假期無聊不知該做些什麼類似的語調,是我已經把這樣的“任務”定義真正刻在每天所謂的任務欄裏了麼?那我是不是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裏多做一些“任務”?是不是說我做的“任務”多了,我的經驗值就會上升?隨之我相應的競爭力就會提高?這樣講來邏輯上是說的通的,你自己付出的多了,你的收穫也會相應的增加。反之你個人付出的少,你的收穫也就會很少。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常見的生活現象成爲經驗後反映在一些我們常用的語句中,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比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比如:“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諸如此類頗有教育意義的語句並不少見,那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穫?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守株待兔終將不是謀生?似乎邏輯上說並無太大的漏洞,也的確如此,付出和收穫好比是市場經濟下的買賣雙方,我通過勞動創造一定的價值,我現在有需要某件東西,於是付出了一定的等價物,賣家也通過自己的勞動通過市場將自己的等價物與別人的進行交換,當然我想突出的並不是商品交換中的某些重要特徵,我只是想用這個例子說明一些東西,比如雖然因爲會有一定的波動,但排除不正常的狀況,我們不難發現付出與收穫的關係其實與交換頗爲相似,那問題就來了,我們通過什麼創造價值?換言之,我們通過什麼去付出?在文明發展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這問題有很多人思考過,在政客那裏,像嬴政,那是大一統,是前無古人的“始皇帝”。在文人那裏是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憂民,可以這樣說,這是他們的價值,也是他們付出後得到的。

我並不想去關心那些離自己太過遙遠的話題,作爲一名90後大學生,我更關心的是我們的就業情況,換言之就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該怎樣實現,記得一位好友曾開玩笑說:“你如果哪天上公廁,說不定看廁所的指不定就是大學生,以後說不定會開這個專業勒!你想想中國10幾個億人口,這生意太火爆了”,當然我說這句話並不是戴着有色眼鏡看人,只是因爲在我看來如今的就業壓力確實十分巨大,這笑話估計也只是我那朋友的杜撰吧,並無生活的依據。

據數據統計顯示,在20xx屆大學畢業生中,大約82.1%的人畢業半年後受僱全職或半職工作;大約1.6%的人自主創業;有9.3%的人處於失業狀態,其中1.1%準備國內外讀研,6.1%準備繼續尋找工作,還有2.1%放棄了繼續求職和求學。20xx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爲608.2萬人,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話,將近57萬人處於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1)我們都希望學有所用,我們都希望在找工作時,能將大學期間所學的知識和能力,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找一份專業對口,換句話就是與自己本專業有關的工作,最好是自己又感興趣的工作,這或許是每個畢業生一個共有的夢想,但是,理想太“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

20xx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有14%處於低就業狀態,其中有10.4%個百分點的畢業生爲自願低就業。其中,本科畢業生13.3%處於低就業狀態,高職高專爲14.6%。

也就是說,20xx屆大學畢業生中,有約70萬畢業生處於低就業狀態,其中,自願低就業畢業生約爲52萬人,低就業不難解讀,用我們普通人的話來講,最起碼先得把吃飯問題解決再說啊,當然低就業背後也有一種普遍的現象值得關注,就是先就業再擇業,這樣做卻不失爲一種積累工作經驗適應社會的好選擇,當然這往往是骨幹現實的另外一種表現。

是該過了總是把青春掛在嘴角的年紀了,青春不是什麼旗幟,掛的越高,旗幟也就更能迎風飄揚,青春不是說自己有資本,更不能說這是自己財富,你可以揮霍,在我看來青春不能揮霍,更不能算得上是自己的財富,因爲這並不是我們通過交換得來的,如果你用青春去換取一時的歡愉,這財富終究會貶值,以前總是喜歡聽老男孩,夢想總是遙不可及,是不是應該放棄,這問題我真的不能給你答案,夢想不是財富,而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放不放棄是個人的事情,但如果你能夠通過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實現,那這夢想自然成了你的財富,也自然不是所謂“骨感“的現實了。

存在一條鴻溝,是的,我想說從你所處的大學和你將進入的“大染缸”在這之間,你會發現很多思維方式不對了,自己的態度也會慢慢發生變化,肩上的擔子重了,這其中重要的一點我們不難發現,是你自己得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了,每個月你會不好意思伸手問自己父母要生活費了,每個月你可能開始自己記賬了,你會慢慢的學會做飯,慢慢的自己的生活能力提高了,這條我所說的鴻溝就是這樣的緩衝區,就是我們需要慢慢適應所花費的時間,咬咬牙堅持住總比自暴自棄強。其實並不是僅僅因爲環境發生質變,才導致這條鴻溝出現,同時還有我們自身的情況。

說句實話,我現在談到自己以後的路子,我也是一陣陣的發虛,很簡單,我並沒有預報明天的能力,自己也不是人名幣,不過既然是這樣,或許問題更加簡單了,不妨學好自己該學的,太多的假想和假設無疑也是一種不輕的負擔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至少做個虛心學習的人,態度能夠決定很多事情,別做個自滿自負的人,那樣的人會吃大虧,說來也是,我又何必過多幹預不屬於自己的生活呢,那樣或許真的太累吧,是該任命?或許這個前提是你的命是已經發生過的,然後你在走一遍,那樣就是認命了,因爲已經發生一遍了,唉,我好像又犯老毛病了,總是喜歡鑽鑽牛角尖,不多提這個了,太玄乎了。

我就暫且寫到這吧,夢想是豐滿的,也更是多姿多彩的,現實是骨感的,也更是符合實際的,不能要求別人怎樣如何,但求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喜歡小瀋陽的座右銘:“穿別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好的東西我們借鑑,傳統的東西我們該發揚,不好的我們該捨棄,先進的東西我們該學習,做事情別老是愣頭愣腦的,傷了和氣也傷了自己,有脾氣是好事,有個性也是好事,但是前提是得保護好自己,這些話是給你說的,沒錯就是你,將來的“女博士”,別嫌我多嘴,希望能夠和大學的朋友們共同進步,身邊的高人數不勝數,學習的機會太多,這種子在土壤裏遍佈,就看自己有沒有這個堅持了。

今天是小年,老規矩講得祭竈,“賄賂”竈王爺,不讓他說不好聽的,各位如果不知道這個的,不妨問問長輩,中國人的東西多知道些總是有好處的,新年快到了,今年過新年在外地,並沒有回新疆,想來也是蠻遺憾的,不過遺憾已成爲現實,我就不能天天把這個說來說去的了,也在這給遠方的朋友陪個不是,提前祝在遠方新疆的兄弟姐妹們新年快樂,心想事成,在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裏大吉大利,家庭幸福。祝關心和幫助自己的長輩親朋身體健康財源滾滾來,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也祝各位qq好友學業有成,事業與愛情雙豐收。

感的人生感悟8

之前說了“百味俱生”,現在要說說“萬念俱無”了。大家不要誤會,我並沒有自殺傾向。雖然生氣之時也常把“去死吧!”、“氣死了!”、“煩死了!”之類惱人的話掛在嘴邊,但我暫時也還沒有把“死”作爲一個短期內非要實行不可的計劃放進我的日程裏,估計很長一段時間裏也不會有這樣的念頭。我還年輕。

既然不是想死,那爲何還是“萬念俱無”呢?這個問題就有都點複雜,恐怕一時連我自己都說得不太清楚。

我這個人非常羨慕和敬佩兩種人(並不是只有兩種):一種是文學家、另一種是藝術家,比如畫家、音樂家之類的。我覺得這兩種工作都需要極大的天賦,而我自認愚笨,在這兩種人面前我常自慚形穢,無地自容。對於文學家,我不解那些靈動的文字是如何從他們的筆下流出。而對於藝術家,我常感嘆與他們天籟般的歌聲和仙境般的圖畫。對於此,我覺得我窮其一生也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正如上面說到,我對於藝術家是非常尊重的,但在這裏我暫且不談。關於文學家,我還是頗有些感觸的。

記得第一部使我深深入迷的小說是《基度山恩仇記》,因此小時候我常常夢想着能成爲大仲馬一樣偉大的作家。(抱歉,小時候我的確很有崇洋媚外的傾向。)到上了小學、初中便開始舞文弄墨,寫了不少“爲賦新辭強說愁”的文章,儼然一個“文藝少年”,今天看來仍然充滿稚趣。然而到了高中,我的文章就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無人問津更無人叫好。至此我對作文、語文都漸漸失去了興趣。

雖然當作家的夢想漸漸褪去,但筆耕不輟的日子卻依然是我向往的。我覺得那樣的日子即純粹又自在,我只用對自己的內心負責就可以了。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每天帶着面具做人、沒有什麼親近朋友的人來說這又談何容易呢?此外,我經常容易陷入散漫的旋渦,對於一些要坐着一動不動的事情,我的專注度實在有限。因此我常常對自己的未來存有極大的懷疑和不確定感,那種感覺……太難受了。說起來真是有點可憐又可悲。

另外一個使我“萬念俱無”的原因是我渴望着像季老一樣長年專注一項事業、目標明確不懈努力。但我現在卻時常感到茫然與迷失,難道這只是青春的煩惱這麼簡單嗎?我恐怕是沒辦法在短時間裏回答這個問題。然而過一段時間,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回過頭來看今天的狀況,應該會是另外一番滋味兒。

總而言之,今天讀完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心中頗有感慨。洋洋灑灑兩千字下來,有意義的東西怕是沒多說,牢騷倒是發了不少,就此打住吧。然而我覺得今天是個好的開始,以後要勤寫多寫。正如巴金老人說,要把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這樣我纔會覺得舒服,纔會覺得對得住我的心,纔會讓我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感的人生感悟9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

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成分,同時,兩者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正確的世界觀是正確人生觀的基礎。也可以說,人生觀從屬於世界觀,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才能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人生實踐還告訴我們,要經得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人生觀的侵蝕,防止正確的世界觀的喪失。

人生目的是人生觀的核心。人生目的決定人生道路、人生態度、人生價值標準,還是人生行爲的動力源泉。可見,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標,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會有不同的人生選擇,不同的人生選擇決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決定着不同的人生價值,而高尚的人生目的又影響着人生價值。

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切勿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實際上是碌碌無爲的人生觀的表現。一個人如果抱着“浮生如夢”、“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態度,其背後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淪的人生觀;一個人如果“看破紅塵”,滿眼只見煩惱、痛苦和荒謬,以悲怨憤懣、以心灰意冷的倦怠態度對待生活,其背後必然是消極悲觀的人生觀;相反,一個人如果滿懷希望和激情,熱愛生活,珍視生命,勇敢堅強地戰勝困難並不斷開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後一定是有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作爲精神支柱。

當面臨艱鉅的人生挑戰或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困難時,我們需要端正人生態度。人生須認真,以認真的態度對待人生,明確生活目標和肩負的重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積極認真地面對生活;人生當務實,要從人生的實際出發,以科學的態度看待人生,以務實的精神創造人生,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做好每一件事;人生應樂觀,樂觀向上,熱愛生活,對人生充滿自信;人生要進取,人生實踐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適應歷史的發展趨勢,以開拓進取的態度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就能不斷領悟美好人生的真諦,體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要積極進取,不斷豐富人生的意義,不能貪圖安逸、滿足現狀、因循守舊、碌碌無爲,否則,人生就會失去應有的光彩。要發揚自強不息、敢爲人先、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充分發揮生命的創造力,在創造中書寫人生的燦爛篇章。

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貢獻必須盡力。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就應該對其人生價值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

感的人生感悟10

漫長的人生就像一個故事會,有成就也有挫折,經歷了一個個人生場景的歷練之後,我終於有了最真摯的感悟和啓迪。這本書從人生所經歷的百態中向我們傳遞了最真摯的哲理,他是夜晚的等因你走到黎明。馬克思說過: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所以任何事都要經過精心的籌備和精力,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麼如果你足夠堅強,你就是史無前例的。這些名言警句恰如初春的小雨,聲音輕巧,雨滴微小,卻如藏着祕密的幕布般掛在人們面前,又如薄薄的霧氣,不濃不淡,給我們帶來神祕又清新的感覺,又帶來了使人受益一生的感悟。

《人生感悟》是我國作家閆燕寫的,她畢業於山東大學,現在是陽光博客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簽約作家,着有《工作力》《意志力》《訴說力》等勵志類暢銷書。閆燕也是在成功道路上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這篇文章講的是:日本古代着名的國畫家賀庫賽,他的作品很受日本皇族的喜愛。一天,一個皇親請他爲他的鳥作畫,他讓皇親一個禮拜後去取,又延遲到兩週,兩個月,六個月……

一年之後,顯貴再也等不下去了,他要求立即取回自己的鳥和畫,賀庫賽幾分鐘後便畫出了一隻栩栩如生的鳥,顯貴看得目瞪口呆,又問幾分鐘的畫讓我等一年,但賀庫賽又讓顯貴看了看牆上一幅幅畫,沒有一張能與畫桌上的傑作相比。這種精神讓我想起了被稱爲“宇宙”的着名科學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面對命運的挑戰,爲科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霍金說過:“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霍金是一個生活強者,他的人生就像一件作品,也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成爲了生活的強者,他的千錘百煉和頑強的精神,吸引了大衆的注意,更感動了全世界。

人生如同一幅畫,但世上沒有速成的畫作一切成功的作品都是經過千錘百煉而成的,看似很簡單,卻都要付出艱辛和巨大的精力。同樣,做人也是這樣,所有的人生中成功與輝煌都是由一座座堅實的奠基堆積而成,想要取得成功,必須要在人生道路上經過千錘百煉,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完美,獲得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都不要放棄,因爲只有經過千錘百煉,我們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