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什麼樣的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爲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爲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爲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欺凌,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近日,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課例大教研”活動。我們五年級組的課題是《凡卡》。《凡卡》是第六單元是“外國名篇名著”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在聖誕節的前夜趁老闆、老闆娘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激起了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關注凡卡的悲慘命運,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體會文中回憶的內容和寫信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瞭解背景,導入新課。

讓學生交流蒐集到的資料,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檢查預習。

三、品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悲慘。

讓學生通過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可憐,結合捱打時的動作--“揪、拖、揍、戳”、“拿楦頭”、老闆娘“撈起青魚”;等動作,體會他們對9歲的小凡卡肆意隨便地毆打,毫無人性地對待。讓學生體會凡卡多麼可憐!然後通過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走進凡卡的內心,理解凡卡的可憐,感受當時社會的黑暗。通過理解凡卡的捱餓、誰不好覺,讓學生感受9歲的凡卡在老闆的家裏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凡卡的悲慘的生活。

四、自學結尾、感受美夢難圓

凡卡的夢會實現嗎,爲什麼?讓學生交流。

美好的夢總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對比,可憐的凡卡悲慘的命運將會繼續。教學本課後,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

本篇課文的歷史背景離學生比較遙遠,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環境。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首先我讓學生們交流當時的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情況,讓學生了解在沙俄的統治下,俄國人民所處的悲慘狀態。這樣,我班的學生就很快地融入到了課文中,課堂效果比較好。

二、注重朗讀,體驗情感

《凡卡》這篇課文雖然較長,我對課文的重點部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樣對凡卡的痛苦生活才能體會得更深刻。比如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讀出凡卡的可憐,讀出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對於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着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生活雖然貧苦,但在凡卡的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讀出凡卡在鄉下的快樂。這更烘托出凡卡的可憐。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凡卡》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分三課時進行這課的學習: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自己設計預習題目,要求抓住重點字詞,形式多樣,有思考價值;第二課時交流預習成果,檢查預習效果;第三課時圍繞課後思考題進行研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在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的預習題很全面,很有創意,能夠抓住重點,聯繫舊知識,聯繫課外的知識,題量也很大;而有個別學生(有的屬於學困生,有的則屬於習慣差的學生)則相反,一堂課下來,這兩種類型的學生的收穫真是天壤之別。面對這種現狀,我開始想對策:對,在其他學生設計的同時,請一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議(或要求)後者模仿這位同伴的題目去設計自己的預習題,這樣,他們有了壓力,也有了動力,提高了他們的預習效果。另外,在進行預習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蔘與,採用兵教兵的策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穫知識,提高能力。

二、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明確目標-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總結評價”的五步教學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悲慘的生活,內心的痛苦,美好的嚮往。首先,我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默讀課文,思考課後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註。接着,學生進行自學,與此同時,我進行行間巡視,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批註及時進行交流,激活其他學生的思維。

之後,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將小組成員的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統一的認識,並選出代表準備進行全班交流。最後,我組織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抓住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課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悽慘的學徒生活,有很多學生進行了動情地朗讀,更增加了感染力。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第四單元都是外國名著,期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是最爲了解的,因爲安徒生的童話學生從小就開始讀,但是對於另一篇短篇小說《凡卡》學生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在教學之初我沒有讓學生先講述預習後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是先通過一個《凡卡》的動畫引入,把課文中繁瑣的人物事件簡化成學生最感興趣的動畫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內容,另外在動畫之後也沒有按照往常習慣的去切入課文內容講授,而是列出一張人物名字及身份的歸納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於課文內容較長,裏面涉及的人物較多,而外國人的.名字又都很長,學生讀起來很費勁,甚至於不知道誰是誰,所以在授課前設計了一張這樣的遊戲名片,讓學生把小說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這樣對於學生再去理解課文中要體現的人物特徵就更容易了。而學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時等於再次把課文瀏覽了一遍,也就解決了課上讀課文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另外,在弄清課文內容後,我採用的換位思考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境你會想什麼?會怎麼做?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想要逃走,有的說想要找媽媽,可是後來經過大家探討,根據當時的背景,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總結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學生感嘆凡卡命運的同時,我藉機佈置了凡卡故事的續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給凡卡的命運一個可能的結局,雖然沒有限制字數,但是學生們很積極的完成了續寫,因爲與其說是作業練筆,不如說是學生爲自己喜歡的故事編結局,他們獲得了主動權,怎麼會不樂在其中呢。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繫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爲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爲“引子” ,爲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裏,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爲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通過多種渠道蒐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爲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

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信息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裏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着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一、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這節課,我注重激活學生頭腦裏的詞彙,讓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如:聽完錄音朗讀後我問:你最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也可用文中的)來形容凡卡的生活?一個個鮮活的詞語出來了:悲慘、可憐、悽慘、沒有指望、連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個學生卻說“豬狗不如”這是我課前根本沒有預設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這不是我們平時罵人的話嗎?“ XXX, 你豬狗不如!”這時,我分明看見所有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評判這個答案正確與否。“凡卡的生活豬狗不如。”“凡卡過着豬狗不如的生活。”這兩個句子迅速在我腦中閃現,顯然後者才符合語言規律。於是,我告訴學生“應說成凡卡的生活連豬狗都不得不如,課文中也講了連狗都不如。”別看就這樣一個詞語,它關係到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即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這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潛移默化的,以後他就會在準確上下功夫了。所以,平時上課與學生對話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糾正學生的說法。

再如:講到具體描寫凡卡學徒生活那一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這段話,你眼前出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當一個學生談到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成天只吃一點稀飯和麪包的凡卡時,我順勢引導:你想到了什麼詞語來形容此時的凡卡?“面黃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頭、弱不禁風”學生一個個站起來說。還有讓學生探究“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問題時,一學生談到:“爺爺不可能去接他,因爲他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我又引導“你從哪裏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麼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啊!即使爺爺有這份心,也無這份力呀!”這時學生馬上就說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能助、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我驚訝了,學生竟能一下想出這麼多詞語!我感動開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又在運用中積累了詞語。

二、在取捨之間徘徊

課後,總覺一種遺憾在心頭。雖然自己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但是,後面爲了把所有內容上完,設計了“凡卡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三個問題探究凡卡鄉下的生活和寄信後的內容。

這樣,雖然也有探究學習的痕跡,細而一想,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讓學生鑽嗎?難道學生就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自始自終就沒有一個問題要問嗎?這就是我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大膽,要懂得取捨,有舍纔有得。特別是這篇很長,就更應在取捨之間作出決斷。我完全可以在學生讀完苦苦哀求內容後問:“學到這,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嗎?”這時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我想知道爲什麼凡卡一定要讓爺爺帶他回鄉下?”“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爺爺會來接他嗎?”——對這些問題老師加以整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探究閱讀,這樣就真正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體、個體,樹立了學生本位意識。只有走進學生的心裏,才能真正知道學生想什麼。這讓我想起課伊始,聽朗讀信的內容錄音時,大部分學生都在凝神聽着,只有一個學生在竊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這麼苦嗎?可隨着課文學習的深入,他後來再也沒有笑。我想他或許走進了凡卡的心靈,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

但我疏忽了,課結束時,應讓他起來談談爲什麼他會有此變化?那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7

一、成功之處

《凡卡》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短篇小說,採用了“寫信”這一表達形式,主要講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舊俄時代,凡卡由農村來到城市的一個鞋鋪當學徒,他受盡了種種折磨,過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寫信告訴爺爺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了想回到鄉下爺爺身邊的急切心情。

作爲六年級的學生,面對這樣比較長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課文的主要脈絡和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他們與課文中的凡卡年紀相仿,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但本課課文結構較複雜,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組成,這類文章學生是第一次學習。另外,俄國人名字姓氏、作品的歷史背景等也會使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

基於以上原因,我在第一課時先交流作家契訶夫的有關資料,介紹《凡卡》的寫作背景。人物姓氏、身份關係用連線的方法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讀課文,幫助學生理清小說思路,找準寫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內容與聯想;在找準寫信的段落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夢等內容中的重點句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讓學生討論凡卡遭受了哪些折磨?藉助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添悲劇感人的力量。在第三課時教學時把研討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和續寫作爲重點進行。學生了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對凡卡的遭遇給予深深的同情,經過對錶達特點的研討,更加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

二、不足之處

對經典的教學,總是覺得什麼都應該讓學生學到、領悟到,但時間有限,沒有辦法面面俱到。比如“凡卡的三次嘆氣”、“斜着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等一些細節描寫,我處理的比較簡單。

三、改進措施

感覺如果能在深入引導揣摩揣摩就更好了。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自從教學《北京的春節》進行反思後,充分認識到對文本內容進行大膽取捨,詳略得當的重要性。所以教學《凡卡》這篇長文時,我緊抓重點,避免“高投入,低產出”的局面,尋找教材與學生髮展的有效結合點。

本學期關於閱讀教學提出兩條新要求: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第一課時總體感受全文,然後進入課文最核心的部分——信,抓住“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重點研讀8和15自然段,感受凡卡的苦難生活和非人的待遇,揭露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第二課時重點理解鄉下的生活也是痛苦的,但是他卻還是願意回去。接着重點感受信能否被爺爺收到,結果會是怎樣的結局。本課講解學生應掌握的本文最重要的兩種表達方法:插敘對比,以“樂”襯“哭”,更突出凡卡學徒生活的苦難;結尾意味深長,以凡卡甜蜜的夢想作結尾,展現的是似“喜”實 “悲”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無窮。

而且我在教學時切實把握好“度”,不片面批判當時的制度,也不盲目渲染文章表達方法的作用,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兩者的融通,力求讓學生在感悟思想內容對寫作方法有所掌握,在探究寫作技巧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

綜觀這課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課堂練筆——“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中看出來。很多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小凡卡的悲慘經歷,寫出凡卡不是睡醒的,而是被老闆打醒的。

一課一得。放棄是爲了更有效的獲取,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力求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在對文本精華的品味和吸收的過程中,使他們提高語感,提高能力,既學到閱讀方法,又受到情感薰陶。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凡卡》篇幅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複雜,寫信,回憶交織在一起。作者採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這樣的課文該怎麼教?思索了很久,但是無緒!

最後我決定把握教學目標,簡單教,簡單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5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飢餓、禮拜、生鏽、揉皺、昏暗、眯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聖誕樹、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瞭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來寫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中“夢”的含義。

第一課時,

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後帶着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覆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後指導他們學習。

接着,我讓孩子們談談對這課的看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好多同學都紛紛表示不喜歡,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們不喜歡悲劇。原本我設計這一環節就是爲了讓學生喜歡上課文。只有少數幾個孩子說喜歡課文。於是我順勢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你們通過朗讀課文,已經知道凡卡過的日子非常苦,你們都產生了對這個孩子深深的同情。爲什麼你們能在瞬間產生這麼複雜深厚的感情呢?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後產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們感情的變化。孩子們,在我們這個和平的社會裏,也有許多悲劇,比如昨天青海省發生了7。1級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礦發生了礦難……有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用文字來記錄這些悲劇,來激發人們的同情,來引起人們的重視,讓人們引以爲戒,讓悲劇遠離我們!孩子們,如何應用文字是一門很深的文字,今天,我們來好好學習《凡卡》這篇課文,去體味文字帶給我們的精彩!”察言觀色,孩子們對這篇課文有興趣!

第二課時,

我先引導孩子們迅速找出“信的內容”,通過體味重點的句子,去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苦。孩子們的朗讀很到位。然後引導孩子們朗讀凡卡要求爺爺接他回家的自然段,體味回家之情切。這部分的教學也是我的重點教學內容。

隨後讓孩子們找出凡卡回憶的自然段指導學習。凡卡的回憶是甜蜜的,讓孩子們讀出凡卡內心的快樂。接着引導學生分析,凡卡的鄉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嗎?爲什麼在凡卡看來這麼甜蜜呢?並告訴孩子們這一部分的寫法叫“插敘”,這裏插寫的內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苦。

第三課時,

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時候的神態動作的語句,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接着讓學生分析故事的結尾,展開了辯論“假設爺爺能收到信,會來接凡卡回家嗎?”學生在辯論中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當時黑暗的社會造成的,凡卡的命運不會有改變。

應用這種傳統的教法,三個課時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完這課,我的感受就是上課的程序依然不夠簡單,過渡不太自然,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一直保持興趣。課文長,教學冗長,這是我整體的感受。看來,長文短教只是我的理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突破!教學中,依然不能大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就是這課教學效果不太讓我滿意的基本原因!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深鑽教材,有自己的見地,然後大膽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這纔是讓人滿意的課。

一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但是到底該如何調節教學設計,在另一個班級實施教學,依然沒有思路!

凡卡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中,我每上一篇課文後總要反覆的思考。上個星期上了《凡卡》這篇課文後,心裏一直在思索,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分爲三大塊。先請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

最後,整合課文,“同學們,看着板書,聯繫剛纔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是很清楚: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

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讀中感悟爲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爲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