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故鄉》課文賞析(通用10篇)

《故鄉》課文賞析(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故鄉》原文及賞析《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作品的《故鄉》課文賞析,僅供參考。

《故鄉》課文賞析(通用10篇)

《故鄉》課文賞析 篇1

以“我”的口吻,展開內心的獨白,在抒情詩中是最常見的方式。《故鄉》以第一人稱“我”爲中心,傾訴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與對故鄉的嚮往。在某種意義上,這雖然是一首情詩,訴說着詩人的“失戀”之苦,但與一般感傷、浮泛的情詩迥然不同,詩人沒有止於訴說個人的痛苦,也沒有過多地宣泄情緒,而是在一種“平靜的回憶”中,在“痛定思痛”中,結合了對故鄉的熱愛,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詩人如何展開自己的情感空間,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爲開闊、深沉,是講解此詩的重點。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我”爲中心,但詩人卻從收穫後返回河邊的船伕寫起,接着才引出了揹負着痛苦回鄉的自己,這種寫法有點類似於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在“船伕”與“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爲一種收穫,一筆財寶。在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僅有了某種具體的可感性──“財寶”會給人沉甸甸的感覺,詩人也藉此表達了他對“痛苦”的獨特理解: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種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種珍貴的經驗。在這一段中,詩人迴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營造出了一種凝重、深遠的抒情氛圍。

在下面的詩行中,詩人正面展開了對故鄉的詠歎。在他的筆下,故鄉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羣山,既是眼前展開的自然,也與詩人記憶中的童年、少年經驗相關,它們迎接着詩人的歸來,撫慰了他心頭的傷痛。在這一段詠歎中,詩人運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問句──“你們能治癒愛的痛苦?”“你們會答應再給我安寧?”──追問故鄉能否接納他的歸來;繼而是排比句──“在清涼的溪邊,我曾看水波嬉戲,/在大河邊,我曾看船隻駛過”──展開對往昔的回憶;最後,還有感嘆句──“永葆忠實的你們”──抒發對故鄉同胞的感激之情。句法的交替,使詩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樣,一波又一波推進,展開了一個豐富的情感空間。

然而,就在故鄉展開雙臂,擁抱“我”的一刻,詩人的語調又發生了陡轉,“可是,我知道,我知道,/愛情的痛苦,不會很快就治好”,剛纔對故鄉的呼喚,被一種深深的質疑替代,故鄉接納了“我”,但並不能真正驅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樣展開的詩行在這裏發生了逆流、迴旋,清醒的、思辨的語調與前面詠歎的語調,形成了反差,進一步強化了“痛苦”的。在最後一節,關於“痛苦”的思辨被引向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問,詩人的語調又一次變得昂揚。塵世之間人的痛苦,人與故鄉之間的距離,也被轉化成神與人之間饋贈與接納。愛的“痛苦”源於天神的安排,它不能泯除,因爲“痛苦”與“愛”一樣,都是一個“凡人”真實的生命本質。詩歌的結尾──“因此,讓它存在吧。我是個凡人;/生出來就是要去愛,去受痛苦”──有一種箴言的力量,讓前面洶涌流動的情感突然凝固,獲得了一種人生的造型。在“凡人”與“天神”這一宗教性的結構中,心靈因痛苦而顯得更加高貴。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雖然是一首獨白的情詩,但詩人並沒有沉溺於一己情感宣泄,而是將對故鄉的熱愛,對生命的永恆思考,結合在痛苦的思辨中。在展開方式上,詩人也顯示出高超的控制能力,整飭有序的詩節,配合着內心的低吟,更像大河一樣舒緩流淌。雖然,詩人使用了感嘆、疑問等句式,形成一種詠歎的效果,但一種內省、思辨的聲音也貫穿了始終,中和了情感的強度,這使得此詩張弛有度,一波三折,在痛苦中有激越,在激越中有反省,在肯定中也有否定,形成了一種辯證的、複雜的張力。在這種張力中,一個豐富而又交錯的情感空間得以展現出來。

《故鄉》課文賞析 篇2

魯迅在《故鄉》的結尾處寫道: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結合《故鄉》全文,深入思考魯迅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故鄉》着重表現的,實際是人與人關係發展中的兩個循環節。第一個循環節是從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到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關係的變化。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了的循環節,它不但有了前項(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和諧美好關係),而且有了後項(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之間的隔膜:“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認真想來,這個循環節實際是以往人與人關係中不斷重複的無限鏈條中的一環,是無數這類惡性循環節中的一個,它包含着魯迅對中國全部社會思想史和社會關係史的概括和總結:人與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會裏,及至成年,人與人之間便隔膜起來,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魯迅認爲,在他與閏土之間,這個惡性循環節已經造成了,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但還有第二個循環節,即少年水生和少年宏兒到成年水生和成年宏兒關係的變化。這是一個尚未完成、只有前項而尚無後項的循環節。同往日的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一樣,水生和宏兒還保持着童貞的愛情,還有着兩心相通、兩小無猜的和諧美好關係,但他們以後將會怎樣呢?是不是又和魯迅與閏土一樣變得隔膜起來呢?這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他希望他們不再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希望從他們這一代起,打破中國社會思想和社會關係的惡性循環,從而走上一條新的發展的道路,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一種前人未曾經歷過的生活。《故鄉》的整個情節鏈條,實際便是由這兩個循環節組成的,簡單表述出來,便如下式:

我認爲,《故鄉》的全部描寫,都可納入到這兩個循環節中來理解,《故鄉》的主題意義,也存在這兩個循環節的關係中。

在分析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關係時,有種觀點認爲,魯迅意在表現農村勞動人民的孩子的聰明、勇敢和智慧,表現城市富家子弟的缺乏廣博的見識,從而反映了魯迅向勞動人民學習的願望和要求。表面看來,這種分析似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實際上與魯迅原意懸殊甚大,可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爲這種分析,在不自覺之間,又爲兩個不分彼此、融洽無間的孩子分出了等級、劃分了優劣,標出了高低,而這恰恰是魯迅和閏土後來變得隔膜起來的根本原因。魯迅說:“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彷彿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聖賢,將人們分爲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現在雖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卻依然存在,並且,變本加厲,連一個人的身體也有了等差,使手對於足也不免視爲下等的異類。”(魯迅:《集外集·<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係之融洽,恰恰在於他們還沒有在彼此之間分出等差,分出優劣和高低,少年魯迅不因閏土是貧苦農民家子弟而心存半點蔑視之意,少年閏土也不因少年魯迅系主人家孩子而視之爲異類,因爲小說由少年魯迅的眼中寫出,他又是沒有任何優越感的,所以表現出了對少年閏土的欣羨,但我們卻絕對不能反過來,認爲少年閏土自然地優於少年魯迅,似乎他是高於少年魯迅的另一種不同的孩子。試想,如果我們把對少年閏土可愛形象的刻畫,當成魯迅對閏土與魯迅的比較,當成單純對勞動人民的讚美,當成魯迅向勞動羣衆學習的願望的表現,那末,魯迅後來對閏土麻木迷信的描寫,不又可解釋爲魯迅對勞動人民的蔑視,當成魯迅反對向勞動人民學習的表現了嗎?總之,這種觀點離開了對上述整個循環節的分析,單純從魯迅的部分描寫中演繹出自己的結論,結果便離開了魯迅的原意。而只要我們結合上面列的兩個循環節的圖式,我們便會清楚地看到,魯迅對少年魯迅與少年閏土的描寫,集中在他們二人的和諧融洽的關係上,宏兒和水生的關係是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係的重演,在宏兒和水生的關係的描寫中,我們只看到二人的和諧親愛,而絕無二者的優劣比較,所以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之間的關係的實質,也是如此。從和諧走向隔膜,則是閏土和魯迅關係發生變化的主要軌跡。

魯迅和閏土之間的隔膜是怎樣產生的呢?正是魯迅所抨擊的把人分成高下不等的各種等級的封建等級制度,是在這種制度影響下產生的封建等級觀念,是維護並實施這種制度的封建禮教制度。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纔好,只是說:“啊!閏土哥,——你來了?……”我接着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着似的,單在腦裏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顯而易見,閏土對魯迅還是懷有親情、愛情的,但在這時,他已經不能象從前那樣與魯迅平等相待了,他在觀念上已經把魯迅當成了與自己高下不等的另外一種人,當成了“老爺”,他內心的感情也便很難以自由地表現出來。這兩顆心靈顫動着,意欲向一起抖動,但這個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限,終於把兩顆心靈分開了。可以說,這段描寫是《故鄉》全文的高潮,是最亮的光點,而“老爺”二字,又是這段描寫的聚光點。由此可以看出,《故鄉》的中心,在於揭露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等級觀念對人與人正常關係的無形破壞作用,是“封建思想吃人”主題的一個變奏曲。

“啊,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麼?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啊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着,又叫水生上來打拱……

閏土這裏說的“規矩”、“懂事”,便是要按照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等級差別,分別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人的封建禮儀。在中國封建社會裏,一個人從幼到長,首先受到的便是這種“規矩”的教育和訓練,及到成年,習慣了這些“規矩”,“懂”了這種關係學,也便再也無法用自己的真實感情待人接物了,人與人之間也便難以形成真摯的感情交流了,因而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那種真摯的和諧關係便被徹底破壞了。這就是魯迅《故鄉》中包含的最大的悲哀和痛苦。

除此之外,生活的艱難也是壓扁人們精神的一個重要原因。“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象一個木偶人了。”“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閏土在不間斷的生活重壓下變得麻木了,即使魯迅,也在“辛苦展轉”中失去了少年時的輕鬆活潑的心境。這種心境,是不利於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的。這同樣加重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同情設置了嚴重的障礙,爲什麼連魯迅的話也只在腦裏迴旋,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與閏土自由交談了呢?因爲他已不再有兒時那種毫無障翳的輕鬆心境。由此也可看出,《故鄉》中魯迅對人民羣衆痛苦物質生活的描寫,是匯入他們精神被窒息、人與人正常關係被破壞這個中心主題的。有的同志僅僅把《故鄉》當成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物質生活的小說,我認爲失之於片面,也不足以概括《故鄉》的整體意義和全部思想性職能。人們很容易感到,當我們說閏土在精神上已經麻木了的時候,是包含着他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物質生活的痛苦經歷的,但當我們說他的物質生活的痛苦時,卻並不意味着他的精神被摧殘得麻木不仁了。我認爲,這二者的關係,我們從《故鄉》的兩個循環節的關係中,也可以得到說明。

上述《故鄉》中的兩個循環節,沒有把豆腐西施楊二嫂這個主要人物包括進去,因爲這個人物,照我看來,只是這兩個循環節的重要的、必要的補充因素,是做爲它們的襯托而出現在小說之中的。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封建禮教制度,使魯迅和閏土變得隔膜起來,但還沒有完全堙滅他們二人內心的親情和愛情,它們把閏土壓迫得麻木、迷信起來,但還沒有摧毀他的善良和忠厚。豆腐西施楊二嫂則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中,變得對人毫無誠意了的一個市儈性人物。她在魯迅面前攀親拉故,實際上毫無感情;表面上恭維,實際上只是爲了撈點東西。在她的身上,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和封建禮教制度所能造成的更嚴重的後果:澆滅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一點感情溫熱,使之成爲在虛僞言詞掩蓋下的互相掠奪的冷酷關係。

在《故鄉》的現實的人與人的關係中,只有水生和宏兒的關係還是正常的、美好的,但他們的將來會怎麼樣呢?會不會重新走上魯迅和閏土已經走過的老路呢?這便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魯迅不願他們再象自己、再象閏土,更不願他們象“辛苦姿睢”生活着的豆腐西施楊二嫂,但能不能實現呢?如何實現呢?魯迅卻並不完全知道。

以上便是《故鄉》的主要內容。“閏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是我們講到《故鄉》時常用的一句套話。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但在某種意義上又不完全對。封建的等級觀念、封建的禮教規範真地已經絕跡了嗎?我們面前那些睜着天真無邪的眼睛聽我們講解《故鄉》的學生,在將來真地便能避免魯迅與閏土那種關係的變化了嗎?他們之間真地便能不再隔膜起來了嗎?《故鄉》向我們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完全過時,因而它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故鄉》課文賞析 篇3

1、點明社會背景:

“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形象地寫出了故鄉死氣沉沉的景象。一個富有表現力的“橫”字更突出了蕭條的荒村的頹敗、破落、毫無生氣,低矮的茅草房,給人的印象好像是倦臥的病人在橫躺着……,寥寥幾筆就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日益凋敝與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概貌,從而交代了小說的社會背景,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到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

2、抒發思想感情:

無論是對眼前故鄉景色的描寫,還是對老屋和記憶中的故鄉神奇景色的描繪,都透露出人物的種種心緒,對描寫人物起着映襯和鋪墊的作用。開頭漸近故鄉,遠望冬景,“橫着……荒村”,既形象地寫出了故鄉毫無生機的現實,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給中國農村經濟帶來的災難,又烘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第六節中插入對老屋的景象描寫,寫出老屋的破落,更寫出了主人的傷感。“枯草”“斷莖”毫無生氣,“當風抖着”更使人心寒,烘托出“我”的悲涼心境。文章結尾再現了記憶中故鄉的美麗畫面,表達了“我”對創造新生活的熱切願望,抒發了“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之情。

3、揭示文章主題:

小說對眼前故鄉景色和對記憶中的故鄉景色的描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幅是昔日故鄉的仲夏月夜景,記憶中的故鄉是多麼的美麗神奇;一幅是眼前故鄉的深冬黃昏圖,現實目睹的故鄉是何等的蕭條破敗。作者用鮮明的筆觸描寫故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引起人們對舊中國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根源的深深思索,激發人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從而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主題。

《故鄉》課文賞析 篇4

原文:

鄉愁(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原文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

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詩詞賞析:

問題

1.這首短詩有三節,哪一節給你的感受最深?爲什麼?

2.人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假如要你“爲賦新詞強說愁”的話,請你模仿席慕蓉或余光中,寫上幾句詩,請試試:

答案

1.參考要點:可以從運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動表達出來以及感情真摯等方面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要點:運用比喻等藝術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動表達出來。語句要富有詩意。

《故鄉》課文賞析 篇5

原文: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

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賞析:

僅此兩句,已經能使人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心動的感覺。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最初對這兩句詩歌的理解比較幼稚和片面,也沒有過多地思索作者爲何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後來全面瞭解席慕蓉之後方有更清晰的認識,也進一步認識到“模糊”是因爲別離時間太久,又因爲種種原因這種“模糊”變成了“悵惘”,瞭解詩人的境況,對解讀這樣的詩句很有幫助。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詩歌最後小節將“鄉愁”凝結在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上,充分表達“思鄉之情”不會因爲人的老去而漸失,而是永遠鮮活。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裏別離,濃似血卻又隔着一層迷濛的雲霧。用霧裏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恆。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年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故鄉》課文賞析 篇6

原文:

我的家鄉在農村,那兒美麗的風景星羅棋佈,美不勝收。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輪美奐,目不暇接。

成熟的氣息瀰漫着在園子裏,散發着誘人的清香。豐收在望,莊稼人一個個笑逐顏開,喜上眉梢。梨兒黃橙橙的,泛着金光,閃閃發亮,在青綠間露出一張張笑臉。綠油油的白菜,這兒一叢,那兒一叢,翠**滴,如同給園子鋪上了一塊綠色的地毯。更令人心曠神怡的是站在園外望園子:滿園一片金黃,偶爾點綴着一點綠色,分外和諧。賞心悅目。樹披金裝,一陣陣微風吹過,片片黃葉飄飄揚揚,如同一隻只彩蝶,隨風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園裏,整個花園盡態極妍,美不勝收。看,黃色換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潔,紫紅色花的熱烈深沉,潑潑灑灑,在秋風中爛漫爭豔。

當然,故鄉的秋天,霧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每到早晨,雲霧瀰漫了世界,霧山霧海,連綿起伏的羣山,時隱時現,如同蓬萊仙島一般,令人心旌神馳。偶爾在雲霧中露出一座農舍,炊煙周圍繚繞着,早餐散發的陣陣香氣,和着略帶含義的晨霧構成了和諧迷人的畫卷。

每當起霧的時候,故鄉的秀麗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樓就融爲一體了。不論何年何月,離得多遠,身處何地何方,故鄉的秋景永遠朦朧在我的生命中。

故鄉的秋天,也是風的世界,雨的天堂。秋日的早晨,微風絲絲的歌唱着。送來了珍珠般的露珠。送來了秋日的涼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熱;帶來了雪白的雲霧,擦去了酷暑的殘跡。雨是最尋常的,細如牛毛,密密的斜織着,有如花針,閃閃發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得多好呀。家鄉的秋雨來臨之前,。總是先有秋風的徵兆。秋雨落在地面上,毫無半點聲響。秋雨是和諧的,它帶走了夏日長久的乾旱,送來了期待已久的溼潤清涼,我喜歡秋天的雨。

故鄉的秋天啊!每當您到來,我心中的歡愉總是無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詩人杜甫的一句詩“漫卷詩書喜欲狂”來概括了。

我愛我的故鄉,我更愛故鄉醉人的秋天。

賞析一:

季老以細膩的筆觸把家鄉留在腦海中的記憶細心的寫了出來,沒有迷人的山,沒有多情的水,沒有流芳百世的古蹟,也沒有勾人心絃的神話傳說,有的只是一個赤字對家鄉的愛戀。

本文通過列舉自己到過的許多地方,那裏的月夜始終沒有家鄉的月夜那般清涼,那般喜人。

沒有寫太多的記憶,記住的只是家鄉的月明,門前池塘的月影,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把家鄉農村的那種靜謐祥和氣氛與城市裏的喧囂作比較,把北大朗潤園與魯西平原的一個小村比較,從中讓人感受到“兒不嫌母醜”的深情。

賞析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我獨坐沙灘上,仰望蒼穹。廣袤的夜空如一掛藍色的絲絨帷幕,襯托着月的皎潔,星的閃爍。今夜的月也比平時分外的圓,如一輪銀盤嵌在天幕之上。久違了,這月明、月圓之夜。

我不知何人初見月,亦不知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來,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徵。詩仙太白曾舉杯邀明月,文豪東坡也曾把酒問青天。億萬年來,萬古的風塵湮沒不了她的聖潔,千秋的輪迴改變不了她的模樣。在華夏兒女心中,月就是團圓,就是安寧,就是祥和。一百年來,侵略者的炮聲震碎了月的圓滿,玷污了月的聖潔。圓明園沖天的烈火,石頭城下的一紙條約,盧溝橋畔的一聲槍響,奪去了我們仰望明月的家園,也使我們清醒,深深領略到故鄉的美好!明月千里,照着淒厲的海嘯;漫卷的颱風,卷着異國侵略者的鐵蹄!月如無恨月常圓,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猛烈的炮聲中!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連綿的戰火中!月怎麼能不恨呢?當她眼睜睜地看着兒女從母親懷中被擄走,從此咫尺卻似天涯!故鄉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潔的容顏,從此,再不見月明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後主的懦弱。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歷來是堅韌頑強的。面對着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受辱的華夏兒女勇敢地站起來了!月照在前線,那裏有八路軍英勇殺敵的熱血;月照在後方,那裏有老百姓推車支前的谷糧;月照在青紗帳,那裏有游擊隊員矯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裏有司令員徹夜不熄的燈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爲趕走無恥的侵略者,讓故鄉的月重煥皎潔的華光!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英雄的中華兒女趕走了侵略者,可分離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誰說明月不諳離恨苦?多少人對月祈禱重逢的日子快些到來,多少人對月憶起故鄉的美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母親和兒女都深切體會到故鄉明月的美好,企盼着能有一天重逢在故鄉皎潔的圓月下。月,載不動這沉沉的鄉情,她瘦了。可她堅信母子終會有團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着!

母親企盼的目光燃燒了幾個世紀,終於盼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百年的夢就要圓了,縱觀千年的月將要更亮了。離別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鄉的明月下,感嘆着“月是故鄉明”!

離別的三個兒女已有兩個投入了母親的懷抱,可是他們的兄弟卻仍在外漂泊。是你與母親分別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還是被異鄉的燈紅酒綠所迷惑,忘記了故鄉那皎潔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脈相連的母親心裏記掛着你,手足情深的弟兄們呼喚着你,故鄉的明月等待着你啊!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默默守候着最後一個兒女歸來的訊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時。我望着江畔一輪明月,撫今思昔,感慨萬分。故鄉圓滿的明月曾是縈繞在多少人心頭美好的夢,如今,夢已實現了大半。我們大陸千千萬萬華夏兒女,都遙望着海峽的那邊,企盼着,何時月更明、更圓。

《故鄉》課文賞析 篇7

家鄉的冬天是美麗的,家鄉的冬天是寒冷的,家鄉的冬天也是茫茫蒼蒼的。在我的`家鄉,冬天到來時,雪就是常客。

快看:光禿禿的樹枝上“開滿”了白花,有的像銀條兒,有的像茸毛,一簇簇緊挨着,把大樹裝點得更加美麗。放眼望去遠處的高樓,好像穿上了乾淨潔白的外套,那花壇裏頂風冒雪的松柏,樹尖上頂着一髻白花,漂亮極了。透過薄薄的積雪,依然能看清它松針的蒼翠,讓你不得不慨嘆它的挺拔高大,鬱郁鬱蒼蒼。疾駛而過的車輛捲起路上的殘雪悄然無聲,行色匆匆的人流走在灰色的街道上,你會感到一個城市有力的心跳。嚴冬擋不住勤勞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盼,那上了年紀的清潔工,正認真地清當街道,推起的小車吱吱作響彷彿在唱一首動聽歌。凝視着老爺爺遠去的背影,你好像找到了散文大家朱自清那樸實而又凝重的感覺,真想爲城市的建設者寫一篇冬天裏的童話。

如果你真的喜愛冬天,就請你別怕孤獨,到郊外的田野裏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帶給你的靜靜的誘人的美麗吧!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暫別了心中的煩惱與憂愁,騎着車迎着風來到這裏。首先,你會感到胸膛裏有一種涼絲絲的感覺,彷彿整個人都吸足了氧,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望着遠處的田野空蕩蕩的也是一片銀白,如同鋪上了白色的地毯,你會感到天地之大與自身的渺小形成了顯明的對比,心心靈得以淨化。靜靜地靠在一棵樹杆上,眺望着遠方藍藍的天空,偶爾回眸凝望一眼走過的鋪滿白雪的小路,深深淺淺彎彎曲曲的腳印彷彿告訴我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走過的路只有從不後悔,前面纔會是一個明媚的春天!”

我愛冬天,更愛故鄉的冬天,它把我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純潔的世界裏,讓我充滿了對故鄉的思念。故鄉的美如詩如畫……

《故鄉》課文賞析 篇8

像客人一樣回到故鄉

像客人一樣與親人們團聚

這一年一度的短暫聚首

這夢裏一回迴夢回的故鄉

這一次真的回來了

可爲什麼這眼前的一切

都顯得那樣的陌生

曾經熟悉的青磚瓦房不見了

我童年的印記也已無跡可尋

村子裏到處是嶄新的建築

一面面牆上貼滿了亮眼的瓷片

瓷片上呈現大面積

花花綠綠大紅大紫的印花

我知道

這庸俗中有親人們簡單的幸福

我不探究

那歡笑裏有沒有虛構的欣榮

那些從我們家門口走過的

說笑的年輕人,他們青春、朝氣

可我們誰也不認識誰

雖然我們名義上

是同一個村莊裏的人

除了埋藏在心底的鄉音

這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樣的陌生

此刻,我像是故鄉多餘的人

因爲這個可恨的念頭

我的心底又有了

想要逃離的衝動

啊,母親

對於您

我確實是個不孝之子

半生漂泊

無奈,我已經習慣了

把異鄉

過成故鄉

糯米酒

我知道當我捧起這碗糯米酒時

載我離去又送我回來的

綠皮火車已經遠去了

然而我的腦海裏仍然久久迴盪着

火車的汽笛聲,我要趕快喝下這碗

母親親手釀製的糯米酒

我怕喝遲了,一聲悠遠的汽笛聲

又會把我劫離故鄉

我知道我離開故鄉

肯定喝不到母親釀製糯米酒

村子裏有人放煙花

震耳的爆竹聲也是一聲密於一聲

緊奏得讓我暫時忘了火車急促的汽笛聲

我可以放心的喝下手中的糯米酒

喝下這碗糯米酒年就過了,我就又得走了

故鄉啊母親

帶着心底的甜和蜜

我想定能化解不少異鄉的苦和累

《故鄉》課文賞析 篇9

我的故鄉黃羊川地處中國絲綢古道河西走廊東端,溝壑縱橫,羣山環峙,南山是一望無際的雲杉林,川裏有一條清澈的河流,發源於祁連山脈,養育了祖祖輩輩淳樸勤勞耕作的故土人,在那片生我養我熱忱的土地上,給了我太多心酸與感動的記憶,故鄉秋的蕭條賦予了我靈魂的安靜……

故鄉的秋天,是一個讓我無限懷想的季節,往往美的讓人心醉。幾場秋雨過後,鄉村的山谷裏總是迴盪着薄霧,如浣紗的少女,輕盈而縹緲;聽那籬笆門前潺潺的溪流,正與秋風演奏着意蘊深邃的古曲,訴說着歷代文墨客對秋的悲懷;庭院裏的楊樹葉子開始打着卷兒,一片片地凋零在獵獵的西風中,譜寫着一段段生命的讚歌……

秋雨連綿,秋霧把整個村莊都籠罩了進來,間或有一兩個行人佝僂地揹着竹簍彳亍在溼漉漉的石子路上,背影逐漸在霧裏消散,模糊在我的視線裏。祖父家的屋檐下有一塊青石板,我每天總喜歡坐在石板上,呆呆地守望者遠方,守候漂泊在外的父母親,希望他們歸來。祖父年輕的時候是教書先生,如今也算是桃李滿天下了,家裏自然也就有許多沾滿蜘蛛網和落了一層灰塵的舊書,這些書裏面都泛黃,聞起來還真有時間久遠的味道呢。我第一次拿起書興沖沖地跑到廚房裏面,祖父正在幫着奶奶拉風箱燒火做飯,我蹲在爐火旁,倒拿着書嚷嚷着讓他教我識字,祖父拗不過我,只好步履蹣跚的走出去拿了一根樹枝進來,和藹可親地對我說:“我先教你的名字怎麼寫吧。”他手顫顫巍巍地在地上寫了“學高”兩個字,盹了片刻,望着櫥窗外意味深長地對我說:“高高,你的名字是取自中國著名學者陶知行的名句‘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我一知半解地點了點頭,地上的字在爐火的閃耀下顯得分外顯眼,我在地上用手指扭扭曲曲地劃了許多遍,那是我沒上學前最初認識的兩個字,後來跟着祖父學習的漢字就越來越多了,泛黃的書本都被我囫圇吞棗地翻了個遍。

庭院的四周都是挺拔而高大的楊樹,我的世界也就被隔離開來了,秋天能陪伴我的也就只有紛飛的落葉和門前的那條小溪了,深秋後在晚風的撼動下,庭院裏會鋪上一層金燦燦的落葉,猶如一個夢幻般的世界,搬來一把木椅,放在陽光透過樹梢的地方,在斑駁的樹影裏,我靜靜地坐着,從早上到中午,再從午飯到黃昏,享受着秋日裏陽光給我的沐浴,溪水映着燦爛的晚霞像浮動的彩色緞帶,淙淙流水聲一次次的淌過我的心間,不時會有大雁在天空中向南方飛去,帶上離人的思念,裁剪出秋的意境。夜幕降臨了,夜空中點綴滿了繁星,涼風習習,可我還是不肯離去,沒有世俗的喧囂,這樣的時光再靜好不過了。

中秋佳節到了,月兒很圓,故鄉都有一種習俗,就是拜月,把瓜果和月餅都陳列在飯桌上,擺在庭院中供月,然後傳杯洗盞,兒女喧譁,放燈賞月,以祈求圓滿幸福人長久,奶奶笑盈盈地端着剛出蒸籠的千層變月餅,望着圓月嘴裏唸叨着:“天爺天爺大大下,月餅蒸上車輪子大……”,希望來年瑞雪兆豐年,風調雨順,我也會很虔誠地學着大人的模樣跪在明月下,希望看到嫦娥奔月,想象着回到那個亙古的神話時代,去感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的情愫。

秋天,每年都會落葉風飛,往事依舊,物是人非,時光在飛快地前行,長大後的我跟小時候一樣,喜歡獨來獨往,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着,時常看着景色胡亂的去冥想一些哲理,黃昏時分,我坐在教室裏自習,擡頭望了望窗外,看到了你如煙柳般的身影,或許在某一個瞬間你如微風一樣拂過我的心間,以後每一次遠遠地看見你都會觸動我的心靈,桂花香,秋葉黃,你是否也在看着秋的淒涼而兀自憂傷呢?我知道,少女的心是不能說的,可你也是跟我一樣孤單,你的心清澈透明,我怎能不明白你結在眉宇間的憂傷呢?我喜歡你的五年中我約過你,黃昏時分的空氣裏瀰漫着清秋的味道,我在人流最多的地方等你,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夜幕吞噬了最後一道晚霞,我還在等你,可你失約了,我獨自徘徊在月色下,望着殘月潸然流淚。你可能不知道,我只是想得到你的一個微笑,就這麼簡單,可你總是在躲我,每一天我都無限傷感與失落。

我不知道每一個寂寞的黃昏我是怎樣度過的,心緒在紛亂的交織裏不知所措,當暮色如漁夫手中那撒開的網,從遠處的山頭慢慢地合攏過來,村裏又恢復了夜的寧靜,晚風吹動着秋葉颯颯作響,偶爾傳來那誰家的母親呼喚那貪玩孩子的乳名,責怨中卻充滿了親切與溫暖。那聲音在村落裏面迴盪,從山的這一頭劃過山的那一頭,嫋嫋的餘音在悠遠……黃昏的秋燈在陸續地點亮,黃昏的光暈透過門窗,暖暖的色調使山村沉浸在一種安詳而溫馨的永恆之中。親愛的你,我不知道你是否也在夜闌珊處,等待那個爲伊憔悴的人呢?

我知道,我只是人間惆悵客,在你生命中也是過客。

故鄉的石門峽也是萬木凋零時我最愛去的地方,它歷來爲扼守關卡的古戰場,石壁突兀,麗水滔滔,湮滅了多少一將成名萬骨枯的動人傳奇,往事滄桑,峽頂的古代馬場已經被開墾爲萬畝良田,唯有寺廟和庭院深藏於參天雲杉之中,香菸繚繞,磬音悠揚。我在外漂泊一年後回家,想求一段塵緣,沿着石板路走到了石門峽,穿過激流上方的獨木橋,順着曲徑小路爬上陡峭的山崖,來到一個修行人的住處,進去後,心被樸素到極致的美徹底洗禮了,禪房裏青燈古佛,木魚總是飄着淡淡地檀香味,讓人的心慢慢地沉浸在幽靜的時光中,忘記塵世的一切紛擾。修行師父只是安靜地坐着,流露出來的是常人無法做到的平淡。後來我知道了,他一輩子都在一種簡單中循環,黎明唸佛誦經,白天吃齋打坐,種菜擔水……,我靜靜地跪在菩提下,許下願望,正如落花一樣,化作春泥更護花,不執著與世間的什麼,所以獲得了真正的寧靜。

佛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是的,也許你的前世是一片落葉,在逢秋夜半,被捲入了姑蘇城外的客船。遠帆滅了沾霜的漁火,卻吹不盡絲管的憂傷。也許我的前世就是忘憂河上撐篙的船頭,孤舟,蓑衣,斗笠,在紅塵裏擺渡,我撿起零落的你,從此瀟湘謝卻,鐘聲不繼……

驀然間,我似乎明白了些什麼,頓時飄落每一片樹葉讓我駐足凝視,這就是緣,許多時候剎那就是亙古不變的永恆,今生的遇見都是前世的宿命,緣起緣滅,緣聚緣散……我終於釋懷了,釋懷於未了的情緣,珍惜大自然的每一份饋贈,品味一片花瓣的芬芳美麗,留戀一滴晨露的晶瑩剔透,邂逅一場煙雨的朦朧溫婉……

身在他鄉,心在故里,想回到秋天的故里,彷徨在林蔭道上,邂逅一片落葉,彎腰輕輕地撿起她,夾在唐詩宋詞裏,夢迴流落的光陰。如今又是一箇中秋佳節,故鄉月兒明,千里寄相思。古寺的鐘聲,依舊迴盪在耳畔,餘音嫋嫋;黃昏永恆的一個個溫馨瞬間在心間縈繞不去。如果有來生,希望能在來遇見美麗的你,在花前月下相會,讓你走進我的水墨畫,在煙雨中攜手流芳百世。

是啊!生命和生活何嘗不跟落葉一樣呢?我們時時刻刻地在尋求生命的歸宿,生命亦是一種經歷,無所謂得到和失去,等繁華落幕後,一切都會歸於平淡,然後消亡、湮滅……

《故鄉》課文賞析 篇10

父母在的時候,父母就是故鄉,父母不在了,故鄉就是父母。

真的,七年前,父母都在,只要我回到將近四百里地的故鄉,我很少到其他的人家玩、或者串門。因爲我覺得陪着父母就是陪着故鄉。20xx年,母親離開了已經八十五歲的父親,一個人去到另一個冰冷的世界,此後,我回故鄉不多,即使回去也是接年邁的父親來我這裏長住,一住就得是一個月,後來,父親坐車都不方便,乾脆就是半年。

現在,父母都不在了,我去故鄉看誰?雖然有大姐們在,雖然有大哥在,可是,沒有父母的故鄉,讓我頓生淒涼。是的,我可以去同胞們家裏吃飯、聊天,可以去叔叔們家裏下棋、打牌,可是,沒有父母的故鄉,幹什麼都是那麼索然寡味的。

對於父母,我雖然不能自稱爲孝子,可是,我還是問心無愧的。我曾經在母親離世後的第十天返回二百公里的故鄉去看父親,這對於既無公車也無私車的我來說,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問題呢。我曾經無數次陪同父親從高高的六樓到大街上走動、散心。雖然算是個文人的我和目不識丁的父親逛街,是那麼地滑稽,可是,我還是親力親爲,長此以往地堅持着,實踐着。我有時候聽着哪裏哪裏有父母老死在牀上,若干天后才發現,我實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我對於父親,也不是沒有愧疚的。想起我回到故鄉的時候,父親總是生怕別人不認識我似的向一個又一個熟人介紹:“這是我的細崽,在外地工作的。”那口氣,那笑開了花的臉,好像我在外地當了縣長還是市長似的。當我第二次買新房的時候,父親用他那麻桿似的細腿一次次地丈量廳堂的大小,喜不自禁的樣子,活脫脫地一個老頑童。這些,至今還歷歷在目。所以,對於父親的熱情,我還是有些愧疚的。

最爲愧疚的是,老父親無疾而終的最後半個月,我因爲被他的堅持要下樓走走,真是有些厭煩了。畢竟父親九十二歲了啊,畢竟,這裏沒有他多少認識的人啊。當我毅然決然拒絕帶父親上街的時候,父親的眼淚都要下來了。我還是不爲所動,我怕帶父親上街後他還會罵我。我是有過經驗的。當然,我不怪父親,他的腦袋有些萎縮了。

最後半個月,父親可憐兮兮地守在我開好的電腦前看《沙家浜》,這沙家浜,他看過也許五十遍了吧,但是,只要是他願意看,我完全滿足他。我擔心的事情倒是他坐不住,他總是坐了片刻又要探出頭望着樓下,那眼神,羨慕而又無助,還夾雜着哀傷。父親是多麼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啊。

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他最後的半個月時光,要是知道,不要說是每天陪同他下兩次樓,就是一天五次也許我都會做到。五乘以十五,也不過是七十多次,父親爲了我付出了一生的辛勞,爲了他高興,陪他下樓七十多次,其實也是舉手之勞啊。

現在,父親被我送回老家後,那已經是他最後的四天了。他拉着我的手,心裏踏實多了,他雖然留戀這個世界,可是,他覺得,比起他離開故鄉的時候,那已經是安詳而又充滿暖意的。多少鄉親前來看望他,多少問候的話語滋潤他曾經過度思鄉的心田。父親大去的時候,一臉的慈祥,甚至還有笑意。這是我送他回故鄉前不可想象的事情。他多次嘮叨:“崽啊,千萬不要讓我做野鬼啊,我死也要死回家啊。”他甚至在逛街的時候,看見大街上的小車,他會拍拍別人的車窗,說:“你好,帶我回到老家去吧。”這時候,我的眼淚都要下來了。

回家總是要回的,而且也回去得很及時,可是,我後悔的仍然是最後半個月沒有帶他上街。

父母不在了,我常常夢裏回到故鄉,因爲故鄉就是父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