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故鄉》有感(通用23篇)

讀《故鄉》有感(通用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故鄉》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故鄉》有感(通用23篇)

讀《故鄉》有感 篇1

一本好書就是一位良師,也是一個能伴你終生的摯友。今年寒假,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第一次接觸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

《故鄉》是魯迅先生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時,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而寫下的著作。

魯迅先生在這篇小說中描寫了“我”的三個感受。一是愉快。回到家鄉,回憶閏土曾帶給“我”的那段少年時期的美好的記憶時“我”是愉快的。那段記憶中有活潑、健康、陽光的閏土,有閏土帶來的那些令人感到新鮮的經歷,有閏土和“我”之間那份沒有貴賤,不分主僕的純潔友誼。這段回憶讓我半生回味。可當見到閏土時,“我”卻失望了,閏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衰老、膽怯、可悲的“老頭”。當看到閏土爲了生存,爲了家人,向身份比自己“高貴”的人低頭,甚至下跪,就連對兒時的玩伴也不例外時,“我”感到深深痛心和失望。

水生的到來,多少使“我”又產生了希望,看到水生和宏兒無瑕的友誼,“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我”和閏土,也看到了希望。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爲生活地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感到悲哀。那時的社會使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會溜鬚拍馬、可悲的人。但同時我也看到了社會的希望,正如魯迅先生在文中所說,“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還是希望後輩們“有他們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生活。”

讀《故鄉》有感 篇2

一篇優秀的寫景文章,通常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故鄉情》就是這樣的一篇成功之作。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匯人了作者個性的獨到的情景交融。

作者對家鄉的山水傾注了深厚的思念,把這種個人的情感寓寫於景物的描繪里,不僅使文章具有詩情畫意,而且能讓讀者通過詩畫領會到作者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那獨有的感受。那“緩緩飄逸的流雲”、“連綿起伏的羣山”、“稻香飄逸的田野”,還有那“勤勞的各自忙着活兒的鄉親”,這一切,無一不包含着作者的靈魂,無一不滲透着作者無限的情思所賦予的生命。

正因爲它們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情,所以才能強有力地感染了讀者,拔動着讀者的心絃。文中,情與景已成爲不可分隔的一個整體。“碧藍的天空”、“飄逸的流雲”、“淡淡的稻香”,“辛勤的村民”……這些可親的景物,對於一位出門求學的遊子來說,已演化成故鄉的象徵,而且她也把自己投身其中融成深深的戀情。

寫這樣的文章,想要做到情景交融,我以爲,首先要對景物傾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要寫真事;抒真情,不能矯揉造作,更不能無病呻吟。沒有這樣的體驗,沒有這份真情,就不要強寫。其次,要抓住景物的獨特之處,用自己的情意進行描寫,才能使它們蘊含了自己的內心感受,才能讓情與景自然渾成一體,相得益彰,而不是一味地在遣詞用句上下功夫。

讀《故鄉》有感 篇3

讀了季老的《月是故鄉明》,我深有感觸。季老身在異國他鄉,到過許多風景區,風景區的月亮圓圓的、亮亮的,掛在天空,他並不喜歡。在他看來,那婀娜多姿的月亮遠不及故鄉山頭的小月亮。故鄉的月亮雖然暗淡,季老卻認爲這纔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美。因爲故鄉的小月亮,在故鄉的天空照着自己牽掛的故鄉與親人,季老認爲故鄉的月亮纔是最明亮最美麗的。

看到季老飽含深情地描述故鄉的山山水水,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季老的思鄉情結。讀了他的文章,讓我禁不住想起了爸爸常帶我去的故鄉,我也想寫寫故鄉的山水和月亮。

我的故鄉在常德市桃源縣於家坪,那裏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姓於,所以取名於家坪。

我喜愛故鄉的那條小溪,自從爸爸帶我去了那裏,我便覺得即使是大江大海,也比不上它的純潔和美麗。

小溪的兩旁生長着一排叫不出名字的樹,它們斜斜地生長着,一條長長的樹陰是我的避暑之地。我和爸爸踩着泥走在溪邊,驕傲的太陽被茂盛的枝葉頑強地擋住兇狠的光芒。

小溪淺的地方一根手指就能觸到溪底,鵝卵石上溪水歡快地淌過。冬天,我把手伸進溪水,一陣刺骨的涼傳遍全身,我的心彷彿正接受着一場異樣的洗禮。

走在溪邊,潺潺流水的聲音劃過耳畔,仿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我繼續前行,一個小型的天然瀑布在眼前呈現!幾塊又高又大的石頭屹立着,小溪水從“高處”流下,落差只有幾十釐米,比起廣西邊界波瀾壯闊的“德天瀑布”來,這個小小的“瀑布”就像害羞的農家少女,有一種淳淳的農家氣息。

好多奇花異草伴着小溪成長,或濃或淡的花香沁人心脾。遠處,農家的屋頂冒着炊煙,還能聞到柴火做飯的香味。啊,這就是故鄉的氣味,是我喜歡的味道。

晚上,我躺在牀上,透過玻璃看着天空,發現這裏的天空與我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月亮是那麼的婀娜,星星是那樣的明亮。

回到長沙後,我不止一次夢見故鄉那“唱着歌”的小溪,還有“吐着”芳香的花朵和不斷向我“擠眉弄眼”的星星,再看天上的那彎月亮,不知爲何,我覺得它竟然變得有些蒼白、有些憔悴了。

讀《故鄉》有感 篇4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是一本同傑克·倫敦《荒野的呼喚》和埃裏克·奈特的《靈犬萊西》一樣,是美國最偉大的寫狗故事之一。

本文主人公~比利所擁有的愛,信仰、責任、誠實、勇氣與堅持的力量,和愛犬共度難關,結下了生死與共的友誼。

比利的兩隻勇敢與忠誠的獵犬—小安與老丹,爲主人贏得了捕獵比賽的金獎盃,在奧沙克山區爲比利獲得崇高的聲譽。然而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山獅,勇敢的老丹用生命護住了主人,而深情的小安也不願在獨活於世……

在我小的時候,也有一隻像老丹一樣的家犬。它個頭高大,但十分溫柔。它那是總陪在我身邊,一起嬉戲,一起打鬧,一起進食,一起受罵,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比我兄弟還兄弟,它是你在我出身後爸爸抱來的,比我小了幾個月,所以我把他當成了“弟弟”。

很多事情一晃這麼多年,也都忘了,我都記不起它的名字,我只記得在幫它洗澡時的樣子。

那天我和它玩耍時,玩出了很多汗。晚上我洗好了澡,把它喚進浴室,放滿了水,把它抱進去,它乖乖的站着,眼睛微睜,一副很享受的樣子,就像個去度假的富翁似的。

我先把它身上慢慢的淋溼,用小手給他慢慢的按摩,可能是用力大了,它轉過頭用舌頭舔了一下我的手,眨了幾下眼睛,頭一斜,又慢慢的躺了下去。我停止了按摩,摸了摸它的頭,給它上了沐浴露,一邊給它洗澡,一邊還給它唱兒歌:“我還是個烏龜顛倒,哦哦哦哦,走起路來唱唱跳跳,哦哦哦哦”我左擦擦,右擦擦,把它身上的毛都擦的亮閃閃了,然後又給它沖水,它開始有點抗拒,但看了看我,馬上很乖了,剛衝完,放好水龍頭,它就歡快的站起來,抖來人抖身上的水,一下子水花四射,我笑着用小手捂住了臉說“別鬧了別鬧了”,它似乎聽懂了,停了下來,伸着舌頭,搖着尾巴,在一邊看着我。我拿出吹風機,一邊給它吹,一邊用梳子梳它的毛髮。它感覺舒服極了,不時的看看我,用舌頭舔舔我的小手,汪汪的叫兩下。洗完澡我把它帶進它的小狗窩,它開心的就進去睡覺了。

如今它已經不在了,但每次在路上看到其它的狗狗或是看到關於愛犬的書,我都會想起兒時的玩伴,我記憶裏的小白狗!

讀《故鄉》有感 篇5

這個寒假,我讀了好幾本課外書。但是我最喜歡的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書。它主要介紹了男孩比利和兩隻獵犬——小安和老丹之間生死與共的情誼。其中最讓我難忘的要數比利和兩隻獵犬參加捕浣熊比賽的故事了。比賽中,他們遇到了重重困難,小安和老丹有好幾次遇險,在大家都放棄尋找它們時,比利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了兩隻獵犬。而小安和老丹也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先後贏得了銀將杯和金獎盃。

在這個故事中,我對比利所擁有的愛、信任、責任、誠實和勇氣感到敬;也被兩隻獵犬那顆忠誠的心打動了。當兩隻獵犬的生命走向盡頭時,比利傷心欲絕。這也給他的童年記憶留下了深刻的回憶。我有一隻可愛的小倉鼠,它的名字叫”小布丁”。我很愛它,喜歡在空閒的時候陪它一起玩。它也很喜歡我,喜歡在我身上”瞎逛亂串”。如果有一天我家的小倉鼠死了,我肯定也會像比利一樣傷心不已。

這個溫暖心靈的故事是我的最愛,它會讓你一遍一遍地讀,每一次都感動落淚。

讀《故鄉》有感 篇6

對於我來說,故鄉的最大特點便是常颳風。

因爲地理位置,風常常帶着水汽,將家門口的長江水卷帶着,吹向洲上每一個人的臉龐。媽媽有時說,將躺椅搬至廊道口,睡個一中午,膚色會因風變得黑些。這江風將洲上每個人的臉吹黑,吹出江洲人的特點,吹給莊稼獨有的水分,吹咧了種地鄉親的笑臉。炊煙給江風吹得散得縹緲,幾家人的炊煙因此混雜着,慢慢遠去,給夕陽鍍上一股迷幻的色彩。家中的棗樹結着青果,也應着風和餘暉在搖動着,迫不及待要成熟。

洲上的人家大多集中環抱在一起,腳步落在土地上,在青草中形成小徑,人們在飯後或走動或閒適地坐在門前談天,衣角被江風吹的微搖。日頭漸落,風帶來的是勞碌一天後的雜感,人們或充實或期盼明天的好天氣。江風是江洲老百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穿梭在屋與屋間的小縫裏,穿梭在人們踏出的小徑上,將人與人拉在一起,串成美妙溫馨的鄉村社會。正如作者所說,“我喜歡鄉村的味道:寧靜、淳樸、喜悅、安樂,像理想的桃花源。”這“桃花源”因這江風,更添幾筆。

故鄉是我魂牽夢繞的一陣江風。儘管故鄉漸漸冷清,人們大多進入縣城謀生活,但故鄉的江風帶給我的安適寧靜,故鄉給我的輕淺的“源頭”之感,都不會因此消失不見。洲上的綠土因江風仍顯沃饒,和家前的長江水一起,承載着時光的印跡,揮之不去的碎影流年,流進我的心裏。只要江風依舊,我便會記得幼時的鄉鄰、幼時的經歷,這些歡笑淚水,印證着我的成長。

江風帶給我的,是我最寶貴的,我驕傲我所擁有的故鄉,儘管它沒有顯赫的名字,不是有名的風景地,但在我心裏,它便是這江風,是我靈魂寄託的地方,在我心裏,它是那麼的燦爛。

讀《故鄉》有感 篇7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攜向華堂戲鬥,亭臺小、籠燈汝金。——張鎡《滿庭芳·促織兒》

“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是我在電腦中看《每個故鄉都在消逝》的簡介時看到別人留下的,我以此爲我的題目。

因爲,它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剪綵。

《每個故鄉都在消逝》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當代問題:中國農村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農村是人類生命的根,而我們的故鄉卻毀在了我們自己的手裏。

我還記得小時候在爺爺家後面挖野菜的畫面,那時還是泥土路,我會和爺爺在屋後挖野菜,野菜長在雜草中,很難分辨,於是爺爺手把手教我如何找野菜,如何挖野菜。我還記得小時候在外公家放風箏,我們站在高高的稻田中,一眼望去全是金色的浪,我們牽着風箏奔跑在稻田中,有時候被石頭絆倒了,爬起來拍拍褲子上的泥土,接着跑着放風箏。我也還記得在太奶奶家和弟弟一起挖竹筍,我和弟弟總會提一大籃筐的筍回來,吃也吃不掉,被爸爸媽媽數落一番,下次,接着提一大籃筐回來,太奶奶家的筍吃也吃不完,挖也挖不完。

後來,爺爺家變成了新式小區,連雜草都看不見,全是人爲養的景觀花草,更別說看到野菜了,早就被化學藥劑毒死了。外公家後面變成了高爾夫球場,沒有金色的浪,只有短短的草和黃色的沙,現在土地沙化嚴重,真不知道爲什麼還要把好好的農田填滿沙子。太奶奶家變成了荒地,拆遷完後便再也沒有人去弄過了,就那麼荒廢在那,連一根筍也找不到了。

這些種種美好都只是過去,現在只是殘忍的高科技,樓房代替了平房,公園代替了農田,景觀河代替了小溪流,這些都是我的故鄉,而我的故鄉卻在消逝。

試着想象一下,多少年後,我們再也看不見農村的一切,所有的美好都變成回憶,當自己的孩子問起:“媽媽,稻田是什麼樣的?”你準備怎麼和他說?只是打開電腦尋找照片嗎?還是用乏味的文字告訴他是黃色的,像海浪一樣。當自己的孩子還在區別什麼是蟈蟈,什麼是蛐蛐的時候,我想或許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了,還怎麼告訴孩子這些。正如柴靜的《穹頂之下》所說:“我們還擁有什麼?我們還能爲後代留下什麼?”是山水田園還是摩天大樓,是人文古蹟還是人造景區、即使我們無法爲後代留下多少大自然的傑作,但至少不要留下人類的傑作。我們尚可隨着記憶追溯美好,我們的後代呢?他們或許連方向都找不到,又乞求什麼花影呢?這些種種的美好回憶都是老一輩的記憶了,又如何傳給下一代?我們曾置身於花海中,卻在現在尋找一朵花,一朵自己曾經置身過的花,這就是現實,但不代表未來。

若我們從現在開始停止拆遷,停止砍伐,停止一切破壞大自然傑作的事情。讓故鄉不再消逝,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還是人,那種回憶至少還會停留在那,我們心的歸屬還在,人心不再冷漠,社會還有愛。

多少年後,我希望我可以自豪地告訴我的孩子:“蟈蟈的叫聲是‘唧唧唧’的,蛐蛐的叫聲是‘唧唧吱’的。”我渴望在未來與我的孩子奔走於農田小埂上,牽着風箏,笑着,跑着,即使在金燦燦的稻田裏摔倒,也可以堅強地站起來滿身花影,猶自追尋。這是成爲我們的未來嗎?

讀《故鄉》有感 篇8

男孩比利擁有一對心愛的獵犬,老丹和小安。生活中,他和它們形影不離,相依爲命。經常一起穿越山嶺、尋找冰河、捕捉浣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遇到了山獅,老丹爲了保護比利,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對此,小安也不願意獨活於世。見此情景在比利心中留下的,不僅僅只有老丹和小安情誼,還有那充滿傳奇和幻想的紅色羊齒草,以及那紅葉下掩埋的美好的童年記憶。

讀着讀着,不知是何時,我默默無言的眼淚已經流到了臉頰上。浣熊犬爲主人犧牲自己生命的時候,我通常認爲這僅僅就是狗對主人的忠誠而已,其實我發現這裏面還有主人和犬相互之間真摯偉大的愛,以前我看到許多描寫狗忠誠的句子都不以爲然,但這本書卻讓我難以忘懷,我真正體會到了“忠誠”的深刻含義,猶如春蠶到死絲不斷的這種精神。同時,讓我懂得了要牢固樹立一顆感恩的心,就像學生對老師,孩子對家長一樣,永不忘懷。

讀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書,使我堅信:動物和人類有着豐富的情感,它們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同樣我們要像善待人類一樣善待它們,因爲那紅色羊齒草就是我們美好的見證和回憶。您說對嗎?

讀《故鄉》有感 篇9

“我”冒了傷寒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如今美麗的故鄉如今卻是一片蕭索景象。“我”十分痛惜。“我”與母親交談關於搬家的問題。在聊天之時,“陌生”的揚二嫂出現和潤土的探訪使“我”原先覺得蕭索的故鄉更加的蕭索了。“我”在十於天后離開故鄉,但心裏並不留戀故鄉了。

在短短的幾頁紙裏,給予我的感觸是十分大的。

文中的迅哥兒對於故鄉,本來一定是懷有很大的`依戀的,故鄉曾經的美麗令他傷心的離去,但現在的蕭索又使得他心裏更加的寒冷。少年時好夥伴潤土給予他的是對海邊無限的嚮往:海邊無窮的貝殼給迅哥兒美好的遐想。潮汛時可以在海邊看跳跳魚兒,迅哥兒嚮往。在烏黑的夜晚裏,可以和靈敏的猹玩起“偷瓜賊”的遊戲,迅哥兒十分喜愛。但一切都在中年的潤土的到來而打破,“老爺”潤土這一聲恭恭敬敬的話語使迅哥兒明白,他與潤土之間已經有了一個很厚很厚的隔膜。這是令迅哥兒十分心痛的事吧?

讀《故鄉》有感 篇10

從我出生到現在的十二年裏,我閱書無數,在這沒有千本也有數百本的書堆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非“民族魂”魯迅所著的《故鄉》莫屬了。

幾年前,我懵懵懂懂地看完了《故鄉》,卻無法從中體會到一絲情感,只當是一篇白話文敷衍了事地讀完罷了,而現在重讀一遍,又是另一種味道:我感受到了作者對舊社會等級階層的不滿;對童年時無憂生活的懷念;對後輩們身上所蘊含的希望……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藉助閏土這個人物描寫了兩個不同的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對於過去的故鄉,作者借閏土之口,寫出了他小時候所向往的美好境地,並寫出自己對自由的嚮往。而現在的故鄉,卻讓作者感到十分惆悵:二十年的時間,讓故鄉、故鄉的人有了太多轉變。閏土由“兒時的玩伴”轉變成了“下人”,身份成了他們倆之間可悲的、無法跨越的“厚障壁”。作者還在文中刻畫了“豆腐西施”這樣的形象,用她的刁鑽、無恥反映出中國勞動人民的“辛苦麻木”。儘管故鄉變得如此不堪,但作者仍從孩子們、後代們身上看到了改變舊社會的希望,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文中閏土向魯迅所描述的,正是我們孩子所神往的地方呀!大人們可能都會認爲,吃得飽,穿得暖,能上學對孩子來說已經很幸福了。但有些事情卻被忽略了:我們也需要自由,也需要知道許多新鮮事,也需要親身經歷各種事物呀!而現在,我卻只能坐在矮矮的板凳上,託頭聽着爸爸講述他們小時候的有趣經歷了。

讀完這篇小說,我對於文中閏土與魯迅之間的友情我也頗有感觸。在學校中,我有一位知音好友,遇到問題我們一起攻破,遇到困難我們互相幫助,可以說我們的現在的友情是牢不可破的,但讀了《故鄉》之後,我卻有了一絲擔憂:三年後也許我們還是好友,但五年後、十年後呢?我們是否會像魯迅與閏土一樣,隔上厚厚的壁障呢?爲此,我想了好久,總算得出一個結論:好好把握現在的友情,以後多聯繫,也許就不會互相生疏了。真希望純真的友情能保存到永遠!

魯迅的作品微言大義,他的話,讓我回味無窮、受益匪淺。《故鄉》,定能被千古傳誦!

讀《故鄉》有感 篇11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它詮釋了一個完美地愛的傳奇。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比利一家住在深山裏,他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願望——獲得了一對浣熊獵犬。並且在他們的一起努力下,老丹和小安不負衆望,贏回了捕獵比賽的金獎盃。但老丹卻用生命守護了主人,小安也不願獨活於世。於是,一株紅色羊齒草悄悄地在墳頭綻放……

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比利和這兩隻浣熊獵犬之間互相關愛的情感,還有就是這對浣熊獵犬之間團結、互助的深厚情誼。比利深受着它們:他從不會打它們,最多最多隻是訓斥;在嚴寒的冬季,他不畏河水有多冷,毅然下水救起困在旋渦裏的小安;不管誰,只要有傷害小安的舉動,他就會上前阻止甚至打架……正是因爲這樣,獵犬們纔對比利忠心耿耿,讓比利有求必應。

老丹和小安之間也互幫互助,只要小安不在,或它沒分到屬於它的食物,老丹就不會吃自己的那份食物。相反,小安也是這樣。還有,它們倆如果有誰沒出獵,另一個肯定不會走,哪怕被主人拽走,它也會想方設法地回到狗舍,陪伴另一隻。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和我那5歲的妹妹——豆豆。豆豆很可愛,而且和我感情特別好,每次別人問她:“你最喜歡誰呀?”她總會大聲說:“張可姐姐——”;每一次去外婆家吃飯,她都會緊緊地抱住我,久久不肯讓我離去。

有一次,我帶豆豆在公園裏玩,豆豆不小心跌了一跤,皮擦破了,疼得哇哇直哭,怎麼都不肯站起來走,還嚷嚷着:姐姐抱我!姐姐抱我!怎麼辦呢?她雖然只有5歲,可是依然很重。但看着妹妹那眼裏的淚花、看着那信賴的眼神,我深呼一口氣,咬緊牙關,背起了妹妹,一步一步,一腳深一腳淺地往回走,路上好幾次都想放下,但終究沒有放下,最終把豆豆揹回了家。我想:這就是愛的力量,愛的傳奇!

其實,親人之間也好,同學之間也好,如果都能像比利和浣熊獵犬那樣相處,那麼,每個人都能寫出屬於自己的愛的傳奇!

讀《故鄉》有感 篇12

提起故鄉,在大家心目中一定是個歡樂的地方,但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日夜牽掛的故鄉則無比悲涼。

文中的“我”在回故鄉時,發現故鄉則成了幾座蕭索的山村。“我”小時候有個好朋友名叫閏土,兩人那時候無拘無束。

那時候的閏土無拘無束、充滿活力、可愛的質樸少年,二十幾年過後,閏土再次和我見面,兩人就像隔了一座牆。閏土從前和“我”兄弟相稱,可如今卻稱“我”老爺。閏土有了六個孩子,但他沒什麼本事,什麼地方都要錢,種出東西去賣,也要捐幾個錢,折了本。閏土在生活的重壓下,已變得衰老和拘謹。他真是個可憐人,因爲政府苛稅、多子、饑荒、兵、匪、官、紳都已經把他苦的像個木偶人了。我爲閏土而感到可悲,那個輕鬆而年輕的他不見了,生活折磨着他。

文中還有一個反面人物,便是豆腐西施,專門從平常老百姓家揀點東西,如果主人反對,她便會說盡尖酸刻薄的話,直到氣得別人無話可說。看到這兒,我便捏緊了拳頭,豆腐西施刁鑽又刻薄,從而便讓我感到了故鄉的破敗和悽苦。

這篇小說讓我感觸頗多,我從作者的對比中感受到了憂鬱和故鄉巨大的變化,作者又刻畫了豆腐西施這個人物,用她的性格突出了農民們的勞苦,我希望他們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

合上這本小說,我仍爲那悲涼的故鄉而感到難過。

讀《故鄉》有感 篇13

野菜,顧名思義是大自然賜予的食物,生長在野外,有着獨特的吃味。

記得小時候,伯伯經常帶我去後挖野菜,想起小時看到野菜,忍不住大叫一聲詮釋心中的驚喜之感。每當我看見時,就會興致勃勃地向伯伯說:“看,我找到了好多野菜嘞!”伯伯這時就會笑咪咪的說一句:“小孩子眼睛真尖,伯伯都沒你厲害。”當時還小,就覺得好玩,每次伯伯帶我去挖野菜,便是我兒時最快樂的時刻。

《故鄉的野菜》這是一則短篇散,今天讀到這裏的時候,不禁回想起小時候伯伯帶我去後挖野菜的那一幕。這篇散讓我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鄉無比懷念之情,用野菜抒發對故鄉的愛,用真摯的語言打動的人心,由此讓我也回想起小時候挖野菜的快樂和驚喜!

第一次挖野菜,是伯伯帶我去的。春天,生機勃勃,萬物生長。

伯伯說:“春天到了,後的野菜正肥嫩,伯伯帶你去挖野菜吧!”好奇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我不論對什麼都感到好奇,所以跟着伯伯到了上挖野菜。

早晨的後,有着獨特的魅力,眼前一片亮綠,水滴還趴在綠色的墊子上休息,有的水滴,因爲太沉,從墊子上落了下,滾到了柔軟的草地上,又繼續趴着。伯伯這時就過問:“看什麼看得這麼入神呢?快和我一起去那邊看看有什麼野菜吧。”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這裏,到了另一邊的地,看見許多的野菜,便向伯伯一樣一樣指着問這是什麼?伯伯總是會很耐心的說着每一種菜的樣子和特點以及做法。

聽的最多的便是薺菜,薺菜一般用涼拌,但我最愛吃的是伯伯做的薺菜羹。味道極其鮮美,一邊是雞蛋,一邊是薺菜,一邊嫩黃,一邊嫩綠,絕不混淆,吃時攪拌在一起,吃上一碗,臉上多了幾分笑容。

想想兒時,那是真的有趣!野菜和園種的蔬菜相比,他所多的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而這種清香,卻填充了我整個記憶和味蕾。

時間總是太快,一轉眼伯伯就老了,沒有當年的活躍多了幾份疲憊。因爲工作的壓力伯伯身體不太好。因此,有很多年沒有去過後挖野菜,也很久沒有嘗過那種清香的味道了。但是記憶中的清香味道,仍存在我的味蕾中,揮之不去。如果以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想我會帶她挖野菜,走進自然,走進自己。

讀《故鄉》有感 篇14

地區錦標賽已經結束,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就在這個時節,我們學習了魯迅的《故鄉》。這是一部以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中國爲背景的作品。

一般說來,“故鄉”二字會讓人感到溫馨和親切。但當我看到只有這兩個字的標題時,心頭卻莫名地涌出一種無法言傳的寂寞。作品還沒有閱讀,爲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我實在不明白。文章以“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開頭,描述了沿途村落的荒涼,講述作爲一家之長的“我”之所以回到業已破落的老家,是爲了處理家產,並與父老鄉親告別。我瞭解這些內容後,才知道自己那莫名其妙的孤寂感是和作品內容相符的。

現實的生活讓人對未來失去希望,回到令人懷戀的故居,看到的是野草旁若無人地爬滿屋頂。“我”竟然沒有一處可以安息片刻的地方。不過,有一樣東西給了“我”安慰,那就是童年的美好回憶,它像一條暖融融的毛毯覆蓋到“我”疲憊的心靈上。這可能就是真正的故鄉吧。

故鄉原本是醫治心靈創傷、洗淨心靈污垢、安撫疲憊身心的地方。正因爲如此,當“我”回到那天真爛漫的孩提時代時,我覺得故鄉拯救了“我”。

然而,“我”得到救治的只是一瞬間。現實中的故鄉給了“我”迎頭一擊。楊二嫂尖酸刻薄,對“我”冷嘲熱諷,昔日小英雄閏土對“我”低三下四,卑躬屈膝。接觸到這些人和事,“我”感到痛心疾首:自己的故鄉已消逝得蕩然無存!“我”感受到的只是失望,那心情就像打開一個期盼已久的字禮品盒,發現裏面的禮品不是自己的期待之物時一樣。

到了這個時候,“我”除了向現實中的故鄉道別之外,也決定告別心中的故鄉。在如此失望之中,“我”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看到了一線希望。對於讀者的我而言,這或許是惟一的安慰。

故事到這裏結束。我讀完這部作品後產生了一個疑問:本應讓人依戀的故鄉雖然使作者大失所望,但難道“我”就再也不曾回首故里麼?在那以後的人生路上,“我”真的把故鄉抹去了?若如此,那就太叫人感到心寒了。我覺得人人都在心中擁有自己的故鄉。不管是在何種情況下離開故鄉,也會像詩人石川啄木所描寫的那樣:“鄉音難忘,爲聽鄉音去車場,人來人往……”

《故鄉》中的“我”不再留戀故鄉,他懷抱希望,勇往直前。我在爲他的雄姿吶喊助威的同時,心裏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讀《故鄉》有感 篇15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叫《故鄉》的文章,看完之後我感受頗深……

這篇文章是由魯迅先生寫的,主要講了魯迅先生在外地生活20年之久後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感到一陣悲涼,特別是小時候與他一起玩的:閏土。

閏土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閏土心裏裝着無窮無盡的魯迅所不知道的新鮮事,因爲魯迅只能看到院子裏的那個四角的天空。在與閏土的交往過程中,魯迅每一天都過得快樂、充足,並從閏土那裏學到了許多他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識。

然而,當魯迅先生再次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外的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得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子。"更讓人一驚的是:閏土一見到魯迅,馬上就跪着說"老爺"。爲什麼二十年前的那個活潑能幹的閏土竟變成了現在這樣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的形象呢?我想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他們不得不遵從那時的主僕關係;並且在戰爭的侵犯下,人們都過着悲慘的生活,社會也隨之越變越壞,否則閏土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讀完這篇文章我覺得:現在的我們生活在當下,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下,沒有社會的階層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相比我們現在真是太幸福了!

讀《故鄉》有感 篇16

《故鄉》這本書是出自大作家魯迅之手。它揭開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辛。在歷經二十年之後,文中的閏土已不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孩童,而豆腐西施的可愛美麗也早就逝去,成了歷經滄桑的鄉下人。

《故鄉》裏,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莫過於閏土了。因爲他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完全不一樣,簡直是天差地別。在魯迅先生的眼裏閏土少年時是一個活潑可愛,勤勞能幹的少年。還見多識廣,會講許多有趣的事給魯迅聽,才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的生活有了嚮往。雖然他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魯迅先生和我的記憶中,他是天真浪漫的。

可在二十年後,他們相遇時,閏土完全變了。一點以前的樣子也沒有,甚至連少年時的影子也沒了。原先紫色的臉蛋,已變成灰黃灰黃,還刻上了很深很深的皺紋,他已失去了從前的純真,變成了一個可憐呆板的人。我知道這是舊社會人過度的勞動,才變成了這樣。原先的健康已變疲勞不堪所取代,他肩上的生活壓力太大了,把他壓得連背都直不起來。他是多麼可憐啊!他看起來不像中年人,更像個老年人。

在書中,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閏土的“他看見我,臉上浮現淒涼和歡喜的眼神。嘴動了動,想要說什麼。終於他的神情變得恭敬起來,分明說道老爺……”從這裏,我知道長大後的閏土已經知道自己和魯迅的差距,已經變得自卑起來,已經明白自己和魯迅再也回不到童年快樂的時光,再也感受不到過去的兄弟情誼了。

從閏土的身上我知道了舊社會的黑暗,也知道以前勞動人民的苦難。我慶幸自己生在新中國裏,我爲此感到幸福。

讀《故鄉》有感 篇17

在這個學期裏,我們學習了魯迅故鄉童年時的魯迅就向生活在地獄,天天寸步難行,但長大後卻豐衣足食。而童年時的閏土小時候生活在天堂,天天無憂無慮地玩耍着,長大後卻成了別人的奴隸,給別人做牛做馬。中的一篇短文,叫做少年閏土,可是在課堂上老師推薦我們去看,我們班上的人就一個都沒去看,所以我準備,在寒假裏去看。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去看,閏土是其中的一個角色,他就是農民的一個代。閏土的少年時光,多麼美好,抓鳥刺查十倍關於多麼快樂的生活,可中年時的閏土那是多災多難,生活灰暗的不能行,這就是什麼的?不信呢,不是因爲世界的黑暗,而是人類的黑暗。一個閏土可能還算好,可是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人,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個閏土一樣的人,他們都和閏土一樣過着多災多難的生活。

童年時的魯迅就向生活在地獄,天天寸步難行,但長大後卻豐衣足食。而童年時的閏土小時候生活在天堂,天天無憂無慮地玩耍着,長大後卻成了別人的奴隸,給別人做牛做馬。

從魯迅幾十年後見到閏土是閏土叫他的第一句話是老爺中,寫出來閏土這些年受到的多災多難,反映出了魯迅痛恨舊社會的高尚品德

可那是幾十年前的社會了,現在我們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已經好多了,每家每戶都能穿上衣服,也能吃上吃的。可卻還有一些地方的人過着這樣的生活,而我們作爲未來的新動力,應該要努力去學習,然後去打破這些黑暗的社會,讓人們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讓他們不要在想以前一樣被黑暗勢力欺壓。

讀《故鄉》有感 篇18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裏寫的一句話,如此一句話,卻深深的紮根於我的腦海,至今還引我深思。

魯迅先生的文字,將我帶入了他回憶的浪潮裏,牽引着我步入了他的故鄉——紹興。兒時的回憶總是那麼美好,包括魯迅先生也有一份美好回憶,這份美好回憶來自於他兒時的夥伴,閏土。

“深藍的天空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這些充滿童趣的文字,使我更加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在回憶兒時閏土時的心情,彷彿處於滿片的花海,蝴蝶翩翩起舞,陽光也傾灑而下。

在那樣一個備受壓迫、飽受艱辛、磨難的社會生活環境下,人們變得麻木、自私自利。文章中的閏土和楊二嫂的前後變化令我感到咋舌,從少年天真活潑的閏土變爲現在滿臉愁苦、麻木遲鈍的中年閏土,從年輕、美麗、守本分的豆腐西施變成如今尖酸刻薄、搬弄是非、唯利是圖的楊二嫂,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體現了當時典型的市儈形象,不得不讓我感嘆。

魯迅先生回到故鄉後,所見所感全都抒發在了這一片文章裏。

故鄉的蕭索景象和故鄉人的蛻變,使魯迅內心感到失望,並同時燃起對新生活的嚮往。

正如魯迅先生他自己所說的:“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許正是因爲魯迅先生的這份對未來新生活的嚮往和希望,也激發起我對自己充滿未知未來的嚮往和探索的勇氣。

伴隨着魯迅先生的回憶,我又深深的品味起那一句引人深思的話語。

讀《故鄉》有感 篇19

在暑假中,老師要求我們讀三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魯迅的作品集《故鄉》。這本書是我從圖書館借的。當時,我毫不猶豫的把這本書從書架上拿下來,迫不及待的想細細閱讀。

這本書包含了魯迅一生所著的各種各樣的散文和小說,展現了他的才華橫溢以及獨特的寫作技巧。

在“散文輯”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文中,魯迅通過回憶童年往事來敘述他與阿長的故事;通過童年對長媽媽的情感以及她名字的來歷、外形的特點進行詳述。告訴我們魯迅原是尊重阿長,但阿長謀害了隱鼠,已導致他對阿長的敬意慢慢淡化了。雖然如此,可阿長的一個舉動又喚醒了自己對她的敬意。我想,別人不肯做的,也不願意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消失了。

在“小說輯”中,令我難忘的是許多名言以及他獨特的寫作手法。就拿《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話“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來說吧。這句話原是個病句。因爲“大約”和“已經”互相沖突了。可魯迅卻敢大膽地使用它。這樣就表達了魯迅對孔乙己死活的懷疑。還有《閏土》中的結尾部分“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句話的後半部分,被世人當作是他的名言,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一樣,廣爲傳頌。

這本書讓我認識魯迅、瞭解魯迅,從而成爲讓我希望可以閱讀更多魯迅著作的一扇窗。它讓我真實的感受到他的才華橫溢以及獨特的寫作技巧。從而拓展了我的知識面和閱讀量。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愛讀書!

讀《故鄉》有感 篇20

讀完了故鄉,我也擔心長大後會和自己的同學生疏了。

小時候,魯迅與閏土都是哥弟稱呼,可這次一見,卻完全不同了。閏土一來,就喊他老爺,還叫水生給他磕頭。他在家裏很拘束,完全沒有以前小孩子的無拘無束了。小時候,他在家裏和在自己家一樣,什麼都幹。和魯迅也是好兄弟,什麼都和他說,還答應他,去自己家捉魚、看西瓜、撿貝殼……可是這次,他的處境很艱難,對魯迅也是恭恭敬敬的了。

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是比較無拘束的。可是再長大一些,就會有許許多多的顧慮,等到同學聚會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會有自己的心事,再也不會和別人什麼都說了。所以我們也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個人,小時候就要放開一點玩,長大了就不能玩了。

當閏土出現在魯迅面前時,魯迅很熱情的去接待他,可是閏土卻像不認識的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關係一樣很恭敬得叫他,使他們都很尷尬。只是因爲閏土的心裏,不像以前,裝着的是稀奇事,而是他的生活平困,不好意思面對“老爺"。最後沒辦法,魯迅只好用送東西來收場了……

讀《故鄉》有感 篇21

最近,我讀了一篇由被毛澤東主席譽爲“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故鄉》。

在這篇《故鄉》中,描繪了社會對普通的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不公平。文章主要分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在故鄉”與“離故鄉”。“回故鄉”講述了作者在回故鄉的船上,懷念自己的故鄉與故鄉的親人;“在故鄉”則寫作者回到故鄉,見到了母親。還有一個賣豆腐的楊大姐來拍馬屁,想在他們搬家之時,撈點好處,卻沒能如願,便氣呼呼地走了。之後,又來了一個閏土。閏土的外貌與兒時相比,蒼老了許多。見到閏土,作者頓時回想起了兒時的事,他覺得,現在的他們與小時候相比,他們倆之間多了一層無形的屏障。“離故鄉”主要寫了作者在離開故鄉的時候,希望社會變成一個美好歡樂的地方。

讀了這篇《故鄉》,我深深地感到了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公平。也正是因爲這種不公平,當時,很多善良、樸實、誠信的人漸漸地失去了這種美好的品質,變得以愚昧無知,變得阿諛奉承,變得爾虞我詐,誰也不再信任誰。也有更多更多的人自甘墮落,任人欺壓。這些種種結果,都是由那個不公平引起的。我們一定要讓那個不公平在人間消失。

我們一定要努力,努力創造一個人人不再爾虞我詐、斤斤計較的美好社會。

讀《故鄉》有感 篇22

抱着對“故鄉”這個刺眼詞語的好奇心,我讀完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心中不禁涌起一絲心酸,又何嘗不是感同身受,亦或許進一步說是探尋到“故鄉”與“童年”的真諦。

回到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的魯迅,眼前的鄉景卻已不再是那心心念唸的故鄉了,放眼一望,滿眼的蒼黃,橫着蕭索的荒村啊,已早無生氣。但故鄉本應如此,只因自己的心情早已改變,遭逢的事多了罷,也就有所不同。回到兒時的記憶,才知什麼是美好,什麼是純真。兒時與閏土的鄉憶啊,卻早已回不去,那記憶早已在時光的翩擦下,隔上了一層厚障壁。那兩小無猜的關係啊,唯存記憶罷。再見已是生死無話,誰還能不動聲色地飲茶。

“故鄉”這兩個或許會令人感到溫暖又或許使人心酸的字眼,只會隨時間的消磨給人留下記憶罷,事物終究都會變。人原本可以和平友好地相處,但在那封建的思想影響下的人也會變得不堪,唯有記憶是不變的!即使當今社會沒有從前的殘暴壓迫和剝削,也會附隨成長遠離故鄉,淡化那記憶中的熟悉感。

萊辛曾說過:做孩子的時候感到無聊,期盼着長大,長大後又嚮往返回童年,我們活得既不是爲了現在也不是爲了將來,我們活得似乎永遠不會死,我們死得也好像從來沒活過。既然當今沒有以前那樣的壓迫,爲何總要活得不是爲了現在也不是爲了將來,爲何總沉浸在那已逝去的時光中,爲何總嚮往着能否回到過去的幻想?憶雖美,但已逝。人總不能往回走,兒時那美好的時光啊,就讓它永遠存在你那美好的記憶裏吧,兒時的故鄉啊,就讓它一直爲那記憶的存在而存在吧!

往前走,有一天你能自然微笑面對過去,面對那充滿鄉憶的故鄉時,你一定過得比別人好!

讀《故鄉》有感 篇23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看到文章《故鄉》的第一句話,我就忍不住繼續仔細往下讀了起來。開頭的一句話,竟然就能抒發這麼多的情感,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回到故鄉時候的失望與落寞,對自己不能憶起故鄉曾經樣子的懊惱。多麼真切的語句啊。

後來慢慢地往後讀,讀到母親提到搬家的時候,眼角有一絲落寞,然後又決口不提搬家的事情了。短短的一句話,將母親難捨故土,不想遠離這裏的心情描寫地淋漓盡致了。母親的眼神淒涼,一個老人在故土住了這麼多年,看到故鄉日漸荒廢,人的容顏也慢慢變了,有的人心也變了,見證了太多的滄海桑田,內心是何等的淒涼。想到自己的爺爺奶奶,一生的操勞,鍾愛的老家,內心竟也有了點心疼。

讀到作者回憶與閏土兒時交談玩耍捨不得對方離開時,我想起了從小的發小們。因爲我讀書讀到中途就轉去城市裏了,幾年的不見,明顯感到與他們之間有了淡淡的隔閡,以前一起嬉戲打鬧的場景竟也不好意思提及。最悲傷的事情,是曾經熟悉的人漸行漸遠。透過文字我也能體會作者心裏的失落與無奈。

曾經那麼愛美的豆腐“西施”,再也不像年輕的時候愛擦粉,愛打扮了,坐着的樣子也不再那麼端莊了。甚至變得有點嫉妒日子比她好的人,惹上了貪婪小便宜的惡習。時間那麼久,有的人仍然可以做出水芙蓉堅守本心,有的人卻在時光裏淪落了,變成了自己最不想變成的樣子。這是一個人的悲哀,也是一個落魄時代的悲哀。

年少的閏土和自己無所不語,長大的閏土對自己卑躬屈膝。年輕的“豆腐西施”保持着自己最美好的樣子,老了的“西施”整天思考佔小便宜,人生有時很諷刺。每一個人都曾經歷最艱苦的時刻,只是,唯有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人才不會在歲月裏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