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醉和醒閱讀理解

醉和醒閱讀理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閱讀文章,完成8-10題。(9分)

醉和醒閱讀理解

詩人藝術家在這人世間,可具兩種態度:醉和醒。醒者張目人間,寄情世外,拿極客觀的胸襟“漱滌萬物,牢籠百態”,他的心像一面鏡子,照射到街市溝渠裏面的污穢,卻同時也映着天光雲影,麗日和風!世間的光明和黑暗,人心裏的聖潔與罪惡,一體顯露,並無差等。所謂“賦家之心,包括宇宙”,人情物理,體會無遺。英國的莎士比亞、中國的司馬遷,都會留下“一個世界”給我們,使我們體味不盡。他們的“世界”雖是匠心的創造,卻都是具有真情實理,生香活色,與自然造化一般無二。

然而他們究竟是大詩人,詩人具有別才別趣,尤其具有別眼。包括宇宙的賦家之心反射出的仍是一個“詩心”所照臨的世界。這個世界儘管十分客觀,十分真實,十分清醒,終究蒙上了一層詩心的`溫情和智慧的光輝,使我們讀者走進一個較現實更清朗更深厚的富於啓發性的世界。

所以詩人善醒,他能透徹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實相,散佈着智慧,即由身心體驗所獲得的晶瑩的智慧。

但詩人更要能醉,能夢。由夢由醉,詩人方能暫脫世俗,超越凡近①深深地深深地墜入這世界人生的一層變化迷離、奧妙惝恍的境地。《古詩十九首》www.空靈迷亂,趣味無窮,讀之回顧躊躇,百端交集,茫茫宇宙,渺渺人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無可表達的沉思、無可解答的疑問,令人愈體愈深,文藝的境界臨近到宗教境界。

這樣一個因體會之深而難以言傳的境地,已不是明白清醒的邏輯文體所能完全表達的。醉中語有醒時道不出的,詩人藝術家往往用象徵(比興)手法才能傳神寫照。詩人於此憑虛構象,象乃生生不窮;聲調、色彩、景物,奔走筆端,推陳出新,迥異常境。戴叔倫說:“詩家之境,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間。”就是說藝境要與吾人具相當的距離,迷離惝恍,構成獨立自足,刊落②凡近的美的意象,才能象徵那難以言傳的深心裏的情和境。

所以最高的文藝表現,寧空毋實,寧醉毋醒。西洋最清醒的古典藝境,希臘雕刻,也要在圓渾的肉體上留有清癯而不十分充滿的境地,讓人們心中手中波動一絲相思和期待……

註釋:①凡近:才識平庸淺薄 ②刊落:刪除

  8.下列說明詩人具有“別才別趣,尤其具有別眼”的一項是( )(3分)

A.詩人的心像一面鏡子,能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實相,將人情物理體會無遺。

B.詩人富有“詩心”,這使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蒙上了一層溫情和智慧的光輝。

C.詩人善用醒時道不出的醉中語,用象徵(比興)的手法傳神寫照。

D.詩人能產生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使文藝的境界臨近到宗教境界。

  9.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綜觀全文,作者更傾向於詩人須以“醉態”來表達心曲和營造意境。

B.文中所講的“詩人”“藝術家”“賦家”,所指的不全一致;作者在這裏主要分析詩人處世和寫詩的兩種不同的方法。

C.作者主張真正的詩人,既要有透徹明瞭的人之情、物之理,洞悉人生真境實相的“醒態”,更要有超凡脫俗、刊落凡近的“醉”與“夢”態。

D.“寧空毋實,寧醉毋醒”表達了作者對文藝最高境界的理解。藝術需要想象,需要“留白”和空間。

  10.第一段中“一個世界”指的是怎樣的世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8.B

9.B

10. 答案:

是一個客觀的,既能反映世間的光明和黑暗,也表露人心聖潔與罪惡的世界。

是客觀、真實、清醒的與自然造化無異的世界。

是較現實更清朗更深厚的富於啓發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