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一鼓作氣的成語典故

一鼓作氣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一鼓作氣的成語典故1

一鼓作氣的成語典故

【注音】yī gǔ zuò qì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莊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出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莊公十年》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近義詞】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成語例句】

◎ 各級領導和人口普查機構的全體成員,要一鼓作氣,繼續努力,把普查登記中的遺留問題一件一件地妥善處理好。

◎ 一開始,要武落了後,她捏了一把汗,結果,要武一鼓作氣衝到前面,幹跪利索,呼呼呼地最先爬上高坎。

◎ 在這怵目驚心的地方,他撥開密佈的仙人掌,一鼓作氣,躍上山崖。

一鼓作氣的成語典故2

典源出處

《左傳 ·莊公十年》:“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 (gui) 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釋義用法

春秋魯莊公時,齊國攻打魯國,魯人曹劌協助莊公指揮迎敵,等齊軍打過三遍鼓後,曹劌才請魯莊公下令出戰,將齊軍打得大敗。戰後曹劌說明,打第一遍鼓時,軍隊士氣最旺盛,第二遍鼓時,就慢慢衰退了,第三遍則消失殆盡。這時出戰,我軍勇氣正盛,敵軍士氣卻已衰退,所以能戰勝對方。後用此典指趁銳氣正盛時,一舉將事作完; 也以“再衰”、“三而竭”等指銳氣衰退。

用典形式

【始鼓】 唐 ·韓愈:“未來聲已赫,始鼓敵前敗。”

【一鼓氣】 唐·杜甫:“萬方助思順,一鼓氣無前。”

【三而竭】 宋·范成大:“氣衰況復三而竭,心賞尤於四者難。”

【鼓難作】 宋·范成大:“閒心灰不然,壯氣鼓難作。”

【鼓增氣】 唐·杜甫:“不可無雷霆,間作鼓增氣。”

【吾衰鼓已再】 清 ·王士禛:“君當賈餘勇,吾衰鼓已再。”

【作氣再三衰】 宋 ·范成大:“老陽作氣再三衰,鼓竭之餘不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