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新朝朝代介紹

新朝朝代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新朝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爲安定公,改國號爲新,建都常安,史稱新莽。小編整理的朝代介紹,供參考!

新朝朝代介紹

國號

漢朝初年劉邦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爲水德,至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爲土德,直到王莽篡政建立新朝,方纔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爲漢屬於火德。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這一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爲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這種說法,因此漢代亦被稱爲“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因此漢朝又被稱爲“炎漢”、“炎劉”和“劉漢”。

王莽所創的朝代 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着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漢爲火德,爲赤帝,王莽爲土德,自稱是“託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歷史

王氏崛起

西漢自漢成帝起,劉氏的大權逐漸旁落到以孝元皇后王政君爲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團手中。

王政君爲漢元帝的皇后(即孝元皇后,簡稱“元后”),生子漢成帝。漢成帝時,孝元皇

後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次子,元后之侄。 他的堂兄弟因是將軍列侯之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獨孤貧,因折節爲恭儉”。少時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學。侍奉母親及寡嫂,撫養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結交英俊,侍奉父輩,符合禮儀。

陽朔(公元前24—21年)年間,王鳳病,王莽伺候甚恭。王鳳臨終時,推薦王莽任黃門侍郎,王莽於是走上了仕途。

過了幾年,王商及一些名士稱譽王莽,成帝便於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爲新都侯。在此前後,王莽又被連續提升爲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他這時“宿衛謹敕”,“節操愈謙”。常以車馬衣裘“振施賓客”,交結名士與公卿甚衆。所以公卿推薦,遊士談說,“虛譽日隆,傾其諸父矣”。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歲時升任大司馬。 這時,王莽“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請一些賢良爲掾史,所得賞賜分給下屬,而自己非常儉約,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猶如僮僕。

王莽爲大司馬一年,成帝去世,漢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堵門自守。

哀帝於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去世,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元后臨朝稱制,以王莽爲大司馬。王莽自元壽二年再爲大司馬至於身亡,掌握政權達二十四年。

王莽輔政的頭六七年(公元前1年—公元6年)翦除了丁、傅兩家外戚勢力,“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者,莽皆傅致其罪”。同時,拉攏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爲其所用。 他怕其叔紅陽侯王立在元后面前搬弄是非,就讓孔光上奏王立“舊惡”,從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國。因王莽頗有脅持上下的手腕,於是“阿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漢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羣臣便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要求賜予王莽安漢公的稱號。於是拜王莽爲太傅,號安漢公。

誅殺異己

元始二年(公元2年),漢平帝十三歲,王莽成功地將女兒王嬿推上了皇后的位置,史稱孝平皇后。

陳崇與文人張竦寫了一份歌頌王莽功德可比周公的奏章,建議“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公卿方議此事,適值呂寬事起。起初,王莽通過元后,將帝母衛姬及帝舅衛寶、衛玄等排擠出京師。其子王宇深怕平帝長大後怨恨,與衛寶通書,教他設法還京。王莽不同意。王宇與妻兄呂寬等人私下商議,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歸政衛氏。但呂寬夜間在王莽門第上灑血時被發覺逮捕,在獄中自殺。王莽奏請殺了兒子王宇,宇妻因懷孕待產後才殺。王莽因此誅滅衛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傑素非議己者,還株連敬武公主(元帝之妹)、樑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逼其自殺。“死者以百數”。王莽還爲此寫書,宣揚治子之罪乃公而忘私,以戒子孫;其爪牙還奏請以此書發行全國,令學官以教授,使官吏能瞭解此書旨意。

呂寬案件結束後,王舜又重提陳崇之建議。爪牙們煽動“民上書者八千餘人”,都要求照陳崇建議辦。於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拜王莽爲宰衡,位上公。王莽還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馬印”,高踞於公卿之上,出入威儀與衆不同。[22]

這時,王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爲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召經學人材,及懂得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之人。“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謬,一異說雲。”[23]

羣臣奏請加賞王莽。元后允,詔議九錫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賜,“而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要求加賞王莽。王莽上書說,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稱職,天下“治平”乃元后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絕加賞。但他還是受了九錫,權勢大異於羣臣。

建立新朝

樂陵侯劉慶上書說,現皇帝年幼,應讓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羣臣都說應如此。這時平帝病,王莽作策,願以身代,藏策於金縢,置於前殿。這是詐依周公爲武王請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平帝夭亡,[25-26] 要選繼位者。這時元帝世絕,便在玄孫中選了個最小的劉嬰,[27] 年僅二歲,“託以爲卜相最吉”。

這時有人奏說武功長孟通浚井得到一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爲皇帝。”[28] 公卿上奏元后被呵斥說:“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從中斡旋,向元后解釋說,這事阻擋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元后無可奈何,只好應許,詔令王莽“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於是羣臣奏請王莽攝政“皆如天子之制”,並於次年改元“居攝”。[29] 不久,王莽便以劉嬰爲皇太子,號曰“孺子”。[27] [30]

居攝元年(6年)四月,安衆侯劉崇鼓動劉氏宗室起而反對王莽,從者百餘人,進攻宛城,不得入而敗。天下反莽自此始。劉崇的族父劉嘉詣闕請罪,獲赦,[31] 乃奏頌王莽功德,罵劉崇爲亂,而肯定王莽對劉崇鎮壓。王莽大爲高興,封劉嘉爲帥禮侯。這時羣臣又說,劉崇謀逆是因爲王莽“權輕”,應提高王莽的權位才能鎮服全國。於是元后命令王莽進見她時自稱“假皇帝”。

居攝二年(7年)九月,王莽鎮壓翟義 [33] 後,自以爲威德日盛,獲得天人之助,“遂謀即真之事矣”。這年廣饒侯劉京等人奏符命“攝皇帝當即真”等,說是天意所歸。於是王莽對元后說:我向您報告時,自稱“假皇帝”;而我號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攝”了。十一月,改居攝三年爲初始元年,以應天命。這時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都開始認真議論和建議,王莽“即真天子位”提到日程上來了。

8年臘月,王莽廢孺子嬰(劉嬰),自立爲皇帝,改國號爲“新”,[34] 史稱“新莽”,王莽即“新始祖”(另記載爲“新太祖”),簡稱新帝。駕崩後,諡號爲“建興皇帝”。至此,西漢滅亡。 [35]

民變四起

參見: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託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

農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禁止買賣;無田者按一夫百畝受田,一戶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900畝)者,分餘田給九族或鄰里;設立五均,管理工商業,嚴格管制物價和加強稅收,實行經濟壟斷;屢次改變幣制,貨幣名目繁多,換算複雜,造成社會和經濟的極大混亂;更改官制名稱,濫加封賞;又發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戰爭。沉重的賦役徵發,殘酷的刑罰,使人民怨聲載道,加上連年災荒,物價騰貴,終於引起全國性的`農民起義。[2]

新末民衆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接着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爆發了農民的運動。

天鳳四至五年(17-18年),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

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因以綠林山爲基地而得名);新莽荊州軍被綠林軍擊敗後,王莽遣司命將軍孔仁守豫州,派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進入荊州平亂。隔年綠林山瘟疫的爆發,王常、成丹率兵轉入南郡,稱下江兵,[37] 王匡、王鳳率兵東進新市,稱新市兵,並北上攻打宛城。途中於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獲得陳牧、廖湛率衆加入,即平林兵。下江兵被嚴尤擊敗後,也北上南陽會合新市兵。南陽當地豪強劉縯、劉秀也舉兵響應,稱舂陵兵。23年二月,綠林聯軍擊破新莽軍甄阜、樑丘賜等將,包圍宛城,佔領昆陽,史稱藍鄉之戰。綠林諸將擁護劉玄爲更始將軍,最後稱帝,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 即玄漢。王匡、王鳳、朱鮪、劉縯等人被封將相。

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因義軍均將眉毛塗紅而得名) ;亂軍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和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赤眉軍收編呂母部屬後,在泰山山區擴大勢力。21年王莽派太師犧仲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出兵討伐,但在隔年被赤眉軍擊潰而死。王莽再派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十萬兵東征,所經之路都縱兵掠奪。關東人民都稱“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雙方爆發成昌之戰,最後王匡慘敗,廉丹被殺,赤眉軍擴張到青、徐、豫、兗等州(約今山東與江蘇北部)。只有翼平連率田況率領百姓守衛青徐部分地區,一度阻擋赤眉軍入侵。

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 其中最大一支稱爲銅馬軍。

藍鄉之戰

參見:藍鄉之戰

藍鄉之戰,發生於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二月,是在綠林農民起義戰爭中,綠林軍大破王莽官軍於藍鄉(今泌陽)的一次襲擊戰。

地皇三年(22年)十一月,綠林軍新市、平林、舂陵三部聯合攻克棘陽(今南陽南)等地,後因劉縯率舂陵兵急欲攻宛,被南陽郡守甄阜、屬正樑丘賜軍擊敗,被迫退保棘陽。甄阜、樑丘賜留輜重於藍鄉,乘勝率精兵10萬南渡潢淳水(今唐河城西),臨近沘水(今泌陽境),在兩川間紮營,企圖一舉撲滅義軍武裝。是時,由王常等率領的下江兵5000餘人,已從南郡(郡治江陵,今屬湖北)轉戰到宜秋(今唐河東南)。十二月,新市、平林,下江、舂陵四部合兵,士氣大振,對甄阜、樑丘賜軍發動全面進攻。義軍兵分六部,乘夜襲擊藍鄉,一舉劫獲甄阜軍全部輜重,並堵住其退路,從東南、西南兩面夾擊其主力,甄阜軍敗逃。義軍追至潢淳水,殲滅2萬餘人,斬殺甄阜、樑丘賜。此戰,義軍大獲全勝,使綠林軍的反莽鬥爭進入了新階段。

成昌之戰

參見:成昌之戰

成昌之戰,發生於新莽地皇三年(22年)冬,是在赤眉農民起義中,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擊敗王莽太師王匡部10餘萬人的作戰。

地皇三年(22年),樊崇義軍已發展至l0餘萬人,直接危及王莽的統治,王莽不得不籌集兵力加緊鎮壓並把重點指向東方。四月,王莽遣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精兵10萬進剿樊崇義軍。[45] 王莽大軍東進,沿途燒殺擄掠,民衆義憤非常。當時流傳的歌謠“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指更始將軍廉丹)殺我”,[45] 真實地反映了羣衆對赤眉軍的支持和對莽軍的仇恨。十月,王匡率軍進抵無鹽(今山東東平東),擊敗據城舉兵響應赤眉軍的索盧恢部萬餘人。是時,赤眉別校董憲部正活動在無鹽西南的樑地。王匡恃強急戰,率大軍南下,欲一舉擊破董憲部。恰在此時,樊崇所率赤眉軍主力已進至無鹽附近的成昌。莽軍出無鹽不久,即與赤眉大軍相遇於成昌。首次交兵,王匡、廉丹被殲萬餘人,慘敗而逃。赤眉軍乘勝追擊至無鹽。王匡倉皇逃奔洛陽,廉丹拼死頑抗。赤眉軍斬殺廉丹及其部下校尉20餘人,大獲全勝。

綠林軍於地皇四年(23年)擁立漢宗室劉玄爲帝,恢復漢朝國號,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46]

新朝滅亡

參見:昆陽大戰

地皇四年(23年),新朝皇帝王莽的大軍與漢朝宗室、以後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昆陽(今葉縣)爆發了一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決定着未來歷史進程的戰役——昆陽大戰。

王莽以司徒王尋、司空王邑爲大將,徵集大軍四十多萬,號稱百萬。同時徵召通曉兵法的六十三家爲軍吏.以身長一丈、腰大十圍 的巨人巨毋霸爲壘尉,又驅使諸多猛獸虎、豹、犀、象等助威,其餘旌旗、輜重千里不絕。 “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之。”真是傾全國之力,試圖一鼓而平天下。[48] 而劉秀方面,守昆陽城者八九千人,加上所調援軍不過一兩萬人,二者軍力懸殊。[49] 但是戰役中,劉秀利用王尋、王邑輕敵懈怠的弱點,以精兵三千直接突破王莽隊伍的中堅,乘銳猛擊,大破敵軍,王尋被殺,王邑僅與數千人逃回洛陽。於是關中震恐,海內響應,旬月之間遍於天下。綠林軍在昆陽(今葉縣)以少勝多,殲滅了王莽隊伍主力;九月,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鬆攻武關,三輔震動。[50] 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秋天,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爲商人杜吳殺死於未央宮的漸臺,[51-52] 從而結束了新莽政權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