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我國古代對密度的認識和運用介紹

我國古代對密度的認識和運用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物理學上,爲了表示不同物質的性質上的差別,引入了密度(開始叫比重,即與水的密度之比)的概念。

我國古代對密度的認識和運用介紹

我國對密度(比重)概念的提出和應用是非常早的。在《孟子》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意思是平時所說金子比羽重,是指相同體積時的金子和羽毛之比,而絕不是將一隻金鉤子的重量與一車羽毛的重量去作比較的。

在測定物質密度上,我國古代的製鹽工人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液體比重計。宋代姚寬的《西溪叢話》中有這樣一段話:“予監台州,杜瀆鹽湯,日以蓮子試滷。擇蓮子重者用之,滷浮三蓮四蓮味重,五蓮尤重。蓮子取其浮則直。若二蓮直,或一直一橫,即味差薄;若滷更薄,即蓮沉於底,而煎鹽不成。閩中之法,以雞子桃仁試之,滷味重則正浮在上,鹹淡相半,則二物俱沉,與此相類。”這裏記載了我國古代製鹽工人測定鹽滷密度的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浮蓮法,即選重的蓮子數顆,放入鹽滷中,鹽滷浮蓮的數目越多,鹽味越重。另一種是用雞蛋或桃仁的沉浮情況來測定鹽滷的密度。當鹽滷的.密度大,而雞蛋或桃仁的平均密度相對小時,則雞蛋或桃仁就浮出液麪;如鹽滷淡,其密度小於雞蛋或桃仁的平均密度時,則雞蛋或桃仁就下沉。這兩種方法與現代所用的浮子式比重(密度)計的原理是一致的。

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也有一段記載:“(滷水)以重三分蓮子試之,先將小竹筒裝滷放蓮子於中,若浮而橫倒者,則滷極鹹,乃可煎燒;若立浮於面者,稍淡;若沉而不起者,俱棄不用。”這種與蓮子配合使用的小竹筒,已成了一隻攜帶方便的液體比重(密度)計,其原理與現代所用的浮筆式比重(密度)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