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魯班爺有眼不識泰山典故

魯班爺有眼不識泰山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魯班是我國戰國時期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姓公輸名般,因爲是魯國人,“般”又與“班”同音,大家就慣稱他爲“魯班”。魯班只不過是個手藝人,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名氣?甚至把他的名字編成成語千古流傳呢?這裏講兩個小故事。

魯班爺有眼不識泰山典故

魯班從小愛幹木工活,因爲他吃苦耐勞,心靈手巧,很快成爲一名優秀的木匠,不少人紛紛拜在他門下,成爲他的徒弟

一天,魯班帶領徒弟上山伐木,準備造房子。樹幹又高又粗,真是造房子的好材料。他們揮動斧子,“吭唷,吭唷”地叫着號子拼命地砍,幹得汗流浹背,膀酸腕麻,好半天,才砍倒三五棵樹。

第二天清早,魯班又帶了衆徒弟上山。他心裏非常着急,爬山的時候,用力拉了一把野草,不料手被劃破了,鮮血染紅了手掌。

“咦,這野草葉子怎麼會如此鋒利?”他用嘴吮了吮手指,拉起野草葉子仔細看了起來。原來這種野草葉邊長着又密又鋒利的小尖齒。他用草在手上劃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

“哦,想不到這些小利齒居然這麼厲害!”他突然眼睛一亮,心中似乎悟到了什麼,顧不得傷口疼痛,立刻下山。他來到鐵匠鋪,請鐵匠試打了一段邊緣有小尖齒的鐵條,鐵條兩頭安上木柄。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塊木材上一來一往地拉了起來,木頭很快被一鋸爲二,既省力又省時。魯班從生活實踐中發明的這種工具,就是現在木工幹活不可缺少的鋸子。

魯班自發明鋸子嚐到甜頭以後,又開始動腦子琢磨起另一件事來:木材用鋸子破開以後,表面毛糙不平,怎麼才能使它光滑平整?這道工序歷來不是用斧子削,便是用刀子刮,十分費事。他反覆研究,屢屢試驗,終於又發明了一種新工具:在一塊平整的木頭中間嵌上鋒利的刀,在不平整的木材上來回推動,這種辦法又省力又省時,木面刨得非常光滑,這就是“刨子”。

魯班連續發明了鋸子和刨子以後,前來投師學藝的人更是擠破了門檻,魯班來者不拒,辦起了木工作坊。有一天,他正在傳授徒弟技藝的時候,發現徒弟泰山不按他設計的式樣製作,剛開口詢問,泰山就滔滔不絕地申辯,魯班大爲震怒,當即把泰山趕出作坊。

三個月後,魯班去城邑辦事,發現市場上有好幾組精巧別緻的.傢俱,商販們競相購買。魯班大爲驚奇,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自己原來的徒弟泰山的傑作,魯班後悔不迭,拍着腦袋嘆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啓迪:生活是創造的源泉;木匠乾的是個手藝活,手藝活不能光憑力氣,還要靠腦子;要有勇氣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去班門弄斧,弟子不必不如師,要敢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