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有眼不識荊山玉的典故

有眼不識荊山玉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有眼不識荊山玉,典出《韓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荊山,後人又稱之爲“荊山玉”。

有眼不識荊山玉的典故

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看見一隻鳳凰落在荊山(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與襄樊市南漳縣交界處)的一塊青石上。時人認爲鳳凰神鳥不落無寶之地。於是,卞和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就將它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命玉工辨識,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楚厲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楚武王也命玉工辨識,玉工仍然說那只是一塊石頭。於是,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腳。楚武王死後,楚文王繼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淚水流盡、眼中滴血。楚文王聽說此事後,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問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腳的人很多,你爲什麼如此悲傷?”卞和答:“我悲傷的.不是被砍掉了雙腳,而是美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騙子。”楚文王聽後便命玉工剖開璞玉,發現裏面果真是一塊稀世寶玉,遂命人將此玉雕琢成玉壁。後來,爲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壁命名爲“和氏璧”。

傳說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蟲不敢飛近。後來,“和氏璧”幾經轉手,秦統一中國後,落入始皇手中,被雕琢爲玉璽。該玉璽長、寬、高均爲四寸,上刻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四周還雕飾着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秦始皇愛不釋手,將它奉爲神物。朝代更迭,這塊玉璽大概傳到五代時期,就不見了蹤影。

因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流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成爲一句廣爲人知的俗語典故。《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着頑石一樣看。”

後人用“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個典故,比喻人們不識好歹、不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