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荊軻悲歌的成語典故由來

荊軻悲歌的成語典故由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典源出處《戰國策·燕策三》:荊軻受燕太子丹重託,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徵 (zhi) 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爲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史記·刺客列傳》 亦載。《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爲然,徒虛語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注引《列士傳》 曰:“荊軻發後,太子相氣,見白虹貫日不徹,曰:‘吾事不成矣。’”《漢書·鄒陽傳》應劭注:“燕太子丹質於秦,始皇遇之無禮,丹亡去,厚養荊軻,令西刺秦王。精誠感天,白虹爲之貫日也。”

荊軻悲歌的成語典故由來

釋義用法戰國時荊軻受燕太子丹重託,懷必死之心,西入秦國去刺殺秦王。臨行前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送行,荊軻慷慨悲歌,表達了自己以死相報的壯心。後以此典表現義士慷慨悲壯、視死如歸的'情懷; 或用以描寫蒼涼、別離的氛圍。

用典形式

【日貫虹】 唐·李白:“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貫虹。”

【發衝冠】 唐·賈島:“嬴氏歸山陵已掘,聲聲猶帶發衝冠。”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髮上衝冠。”

【吐長虹】 宋·陳師道:“不應埋直氣,會見吐長虹。”

【易水別】 唐·李白:“恥作易水別,臨歧淚滂沱。”清·黃景仁:“從來易水難爲別,除卻江南不算春。”

【易水寒】 唐·李益:“歌出易水寒,琴下雍門淚。”清·王崇簡:“西風欲訴明妃怨,千載空歌易水寒。”

【易水歌】 唐·駱賓王:“白雪梁山曲,寒風易水歌。”

【燕丹客】 唐·駱賓王:“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長號易水】 唐·李白:“荊卿一去後,壯士多摧殘。長號易水上,爲我揚波瀾。”

【長虹貫日】 南朝陳·陽縉:“長虹貫白日,易水急寒風。”

【白虹貫日】 三國 ·曹操:“白虹爲貫日,已亦先受殃。”唐·沈彬:“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

【白袷易水】 清 ·顧祖禹:“赭衣天地驪山道,白袷親朋易水秋。”

【壯士悲歌】 元·趙文:“易水風寒,壯士悲歌,關山萬里離別。”

【易水蕭蕭】 宋·辛棄疾:“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貫日長虹】 清·曹貞吉:“貫日長虹,繞身銅柱,無意留秦劫。”

【寒風易水】 宋·楊億:“寒風易水已成悲,亡國何人見黍離。”

【精貫白虹】 唐·駱賓王:“壯志凌蒼兕,精誠貫白虹。”清·沈磐:“精貫白虹隨落日,魂歸丹陛起悲風。”

【燕歌易酒】 清·朱彝尊:“玉驄嘶,須把青絲罥他住。燕歌易酒,莫辭今夕離亭聚。”

【無氣成長虹】 清·丘逢甲:“威加海內猛士盡,貫日無氣成長虹。”

【衣冠此日霜】 清·袁枚:“英雄祖餞當年淚,過客衣冠此日霜。”

【壯士衝冠發】 清·曹貞吉:“落 日蒼涼,羽聲慷慨,壯士衝冠發。”

【壯氣驚寒水】 唐·駱賓王:“溫輝凌愛日,壯氣驚寒水。”

【送客白衣冠】 清·李載:“笑我從軍紅抹額,憐君送客白衣冠。”

【寒水送荊軻】 北周·庾信:“秋風蘇武別,寒水送荊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