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重巒疊嶂閱讀理解

重巒疊嶂閱讀理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對於以陶淵明爲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衆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羣雄那樣熱絡,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之中。

重巒疊嶂閱讀理解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別。他對三國羣雄爲權謀的爭鬥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現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爲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着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於互相依賴,過於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迴歸自然個體,迴歸僻靜的田園。

於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羣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迴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衆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衆,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麼悽悽然當衆而死,要麼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並確實作出了奮鬥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爲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已與朝廷興衰割捨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續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園。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衆感到陌生。儘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衆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衆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於民衆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於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爲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淵明還是沒有產生應有的反響。好評有一些,比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現陶淵明的光彩。蘇東坡是熱鬧中人,由他來激贊一種幾百年前的安靜,容易讓人信任。細細一讀,果然是好。於是,陶淵明成了熱門。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峯是可能被雲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雲霧主要是朦朧在民衆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峯。陶淵明這座高峯,以自然爲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麼平靜、優雅。

他終於寫出了自己的歸結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鉅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爲我們既然已經跳入其間,那麼,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象徵,就是田園。

(節選自餘秋雨《重巒疊嶂間的田園》,略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A.陶淵明拒絕轟動,又沒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爲民衆和文壇接受。

B.第一段中劃線處“他可能還會覺得”的內容,從字面上看是陶淵明覺得,實質上是作者覺得。

C.陶淵明雖然也斷斷續續地做過一些小官,但他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園,擔心自己的田園荒蕪了,因此辭官回到了田園。

D.中國的文化人格從漫長的古代到東晉末期出現了三次非常重要的發展變化。

E.本文采用了比較、比喻、欲揚先抑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藝術表達效果。

2.文章開頭說:“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可能有點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麼?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該句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3.根據文章內容,概括說明“安靜”對中國文化人的影響。

4.作者在文末說,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的高峯”。從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歡成爲“土坡”,不願成爲“被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高峯”。針對這一文化現象,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