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談談對小學語文課改中人文性缺席現象的研究與思考

談談對小學語文課改中人文性缺席現象的研究與思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我們的語文教育從經一度強調“工具性”的特點,不但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傷害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確立奠定了“人文性”展現的基礎。可是隨着各地課改模式的紛紛推出,細聽深析,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缺失嚴重。

談談對小學語文課改中人文性缺席現象的研究與思考

人文性的實質是人文精神。語文課程的人文精神一則蘊含於教材之中,其豐厚的人文內涵決定了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語文課程資源。二則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得到自身體驗和個性心理特徵的尊重,受到真善美的薰陶的情況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個性、人文精神。

筆者根據多年的從教經驗,認爲現存於語文課改中人文性缺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生硬的時間限定約束了人文性

有些學校的課改模式中生硬的規定了各環節時間的分配,其事實是剝奪了“人文性”盡情展示的機會。

例如某校規定上課時間分配如下:

①導入2分鐘;

②出示目標,指導自學3分鐘;

③學生自學5-8分鐘;

④檢查自學效果5-6分鐘;

⑤學生探究,教師點撥8-10分鐘;

⑥當堂練習10-13分鐘;

⑦課堂小結,佈置作業2-3分鐘。

上面的時間安排,根本沒有讓師生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對話交流的時間安排,此處所謂的點撥,一是教師對學生點撥,是單向的無所謂的交流,二是所點撥的主要是語言文字從面的,根本來不及深入賞析文本內涵,“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實際教學中嚴重被忽視。缺乏課堂交流的語文課堂,是毫無人文性可言的。另外對各個環節時間的硬性規定,是對教學和學習的抑制,這本身就缺失了人文性

2教師作用的淡化模糊了人文性

現在有的教師走另一個極端,不敢講,擔心一講就成了“教師中心主義”,於是對學生的回答什麼都對,什麼都好,什麼都精彩,或者不置可否,再問下一個。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探究,拿一些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課堂上看上去很熱鬧,但學生是否在充分感悟了文章的基礎上交流、切磋?(語文教學論文 )有的課堂甚至連學生討論的結論都不了了之。整個課堂,沒有了老師適時收斂,沒有了教師的相機導向,沒有了糾誤糾偏,也沒有了教師的昇華總結。學生的自由“對話”,頻繁的“活動”取代了教師的作用,所謂的“張揚個性”實則由於教師作用的淡化成爲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欺騙,對其人文體驗的不負責任。而課文深刻人文內涵的模糊化,亦掩蓋了閱讀審美的客觀標準。

3課堂提問忽視了人文性

語文課堂提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的要求,針對相關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深刻體悟、思考、回答,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語文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雙突破的一種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就是是一個以誰爲教學主題的問題。提問由誰主導,反饋有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現在有的課堂上教師絕對性地掌握了提問的權力,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簡單的設計成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往裏鑽。殊不知教師對課文的體驗和學生的體驗收穫是不可能一樣的,這裏有生活經歷、知識積澱、文化修養、感悟能力、性格氣質、年齡層次等等這些左右感悟效果的因素。如果教師單從自身理解角度設計問題,就完全霸佔了學生獨立自由思考的空間,剝奪了學生多角度、多多層次思考的機會。同時這種一味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宰一切的做法,對學生自行發現、構建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提升人文精神,無法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瀾的作用。

語文學科具有積澱豐厚的人文魅力,語文教學的人文化是義不容辭的,因爲他可以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筆者認爲重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靈活、充分的時間安排保障人文性的挖掘

語文課文內容的理解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因此我們不妨一改過去單一、固定的的時間制度,根據需要靈活運用模式,體現語文學習時間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如可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置長課和短課。同時還應注意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牽引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裏行間;在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自讀感悟、小組討論、小組彙報等等,而不能僅僅是走過場,使學生的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唯有靈活、充分的安排時間,方能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體驗與課文人文內涵的凸顯。

3.2充分發揮的教師主導作用推動人文性的展現

孔子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就是強調既要尊重學生,有要引導、啓發、提升學生,這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個人的知識背景傍、生活經驗、體悟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問題是,是不是所有的學生對課文的不同感受都可以算作“個性化”閱讀呢?因此新課程中倡導的學生主體性,絕不是對教師作用的否定。教師只是由以往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習的促進者,由問題的解決者轉變爲問題解決的顧問。

3.3藝術的課堂提問是展現學生人文個性的舞臺

在衆多的教學方法中,提問這種教學方法是

最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一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引爆器,它能開啓學生思維的閥門。一個精心設計的問題也能夠把學生快速引進課文,讓他們以課文對話,提高語言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豐富和淨化了他們的情感,提升他們的境界。

讀者對課文中的人事物景所產生的喜怒哀樂之情各有不同,採用開放多維的問題情境設計不僅有利於引起學生的關注、爭鳴或質疑,繼而引發多角度、多從次的思考,激發學生更大的閱讀興趣,個性化的理解課文,也更有利於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