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羣策羣力的典故

羣策羣力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羣策羣力”說明集聚衆人的計謀和力量。

羣策羣力的典故

此典出自《法言·重黎》:“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有志之士,都紛紛起來抗秦:勢力最大的是項羽所率的楚軍,大破秦軍,殺秦王子嬰,自立爲西楚霸王。後來和漢王劉邦爭奪天下,由於項羽的剛愎自用,不聽謀士范增的.意見。最後在垓下自刎而死,臨死前他說了一句:“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意思是說:我的失敗,是上天要我這樣,並不是由於我的戰略和戰術的錯誤。

漢朝的大文學家楊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在他所著的《法言》一書中論到楚漢相爭之所以漢勝楚亡,是“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之故。“屈”,字在這裏作“竭盡”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劉邦接受和指揮了衆人的智謀和力量,而項羽只憑一己之力,沒有接受和利用衆人的智謀,甚至連唯一的一個謀臣范增的忠言他也不接受,以致坐失良機;而劉邦的手下有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人爲他出謀劃策,幫助他消滅楚軍,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