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禮智之德始於古代

禮智之德始於古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漢末三國時期,閱讀《春秋》蔚然成風。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把《春秋》應用於社會政治、軍事及其他領域,體現了古文經學經世致用的特點。關羽作爲劉備政治集團中的重要成員,肩負着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歷史使命,他是獨當荊州一面的軍事統帥,面臨着北伐曹魏、處理與東吳關係等複雜而艱鉅的任務,受社會風氣的薰染,他熟讀《春秋》,這是時代、社會使然,但其動機重在用《春秋》的歷史經驗爲現實生活提供借鑑,指導軍事活動和培養道德情操,而不在《春秋》學問本身。

禮智之德始於古代

漢族是個愛玉的民族,在古代,“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石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和田玉一直與謙謙君子所掛鉤,然而在孔聖的玉之十德中,有這麼兩句話:縝密從慄,知也,圭璋特達,德也。

縝密從慄,知也。(縝意爲縝,慄知音爲智,意爲玉質內緊而外貌明智,即要求人們有外表的明智而又有內在的優秀素質)。圭璋特達,德也。(圭璋爲祀神之器,是祀神六器之首二,圭璋用於堂即升堂之用,這就是要求人們像圭璋一樣有大志、幹大事、立大業。

歷史上“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真假已無從考證,然而卻作爲三國裏令人印象最爲深刻的一段故事,《三國演義》開篇的`第一回就描寫到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劉備,然後巧然的機會劉備認識了張飛和關羽,三個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結爲兄弟。劉關張三人,原本出身低微,張飛甚至區區屠戶,是何原因能讓他們意氣相投呢?說英雄惜英雄,那時候,誰也不是英雄。

關羽舉起了張飛門前千斤的石杵,張飛拜其爲兄。關張二人偶遇劉備。見他面貌非凡,就邀他一同喝酒,從而認識。不可謂不知呀。關張二人看似草莽,卻是縝密從慄的明眼之人!劉備則更不用提,他不同曹操的“以權術馭人”,他用人的首要是“性情相投”,這是招賢納才的真知呀。從點來看,他們三人,不僅如同圭璋一樣不甘沉寂,志向遠大,更有一種潛在的交友素質,這是“知”。或者是天生的,或者是磨練出來的,總之,與和田玉的二德相宜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