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1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羣人圍着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隻手可以夠到鍋裏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裏。有肉湯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裏的一切和剛纔那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羣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着幸福之歌。

“爲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爲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它呢?”

上帝微笑着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而地獄的人就是因爲大家不團結,所以才望“湯”興嘆。”

故事並不複雜,但卻蘊涵着深刻的社會哲理和強烈的警示意義。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設備,爲什麼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卻經營成了地獄?關鍵就在於,你是選擇共同幸福還是選擇獨霸利益。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2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謙,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過不小的官。當時官場黑暗,營私舞弊貪贓shou賄成風,于謙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頗有政績。

據說,于謙當"兵部侍郎"時,有一次巡撫河南。其時朝中宦官王振專權,驕橫跋扈,貪贓納賄,無所不用其極。地方官進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須向他獻納金銀珠寶等貢品禮物,如若不然,就會遭到種種非難、打擊和排擠。于謙對王振的不法妄爲,早已十分厭惡。這次回京之時,有人私下勸他帶些絹帕、蘑茹、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品?送給權貴們作個人情。于謙聽了哈哈一笑,當即展紙揮毫,賦詩一首:

絹帕茹蘑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爲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然後,他果然不帶一物,兩袖清風地上路了。由此,"清風兩袖" (或曰"兩袖清風" )這個成語便常常被用來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3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講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故事說:某年,春秋時齊國的相國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挖空心思,想了許多詭計想讓晏嬰出醜,都沒有得逞。

這天,楚王設宴招待晏嬰。當賓主酒都喝得有幾分醉意的時候,只見兩個小吏綁着一名犯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故作驚奇地站起來問道: "綁着的人是幹什麼的?"小吏稟報說: "他是齊國人,作賊的。"楚王轉過頭來譏諷地對晏嬰說: "哦,齊國人。你們齊國人都慣於偷東西嗎?"

晏嬰聞言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我曾經聽說過,桔樹生長在淮南,就能結出桔子;移植到淮北,就會長成枳實,葉子雖說相似,但兩者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水土不同。這個人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成爲盜賊,恐怕也是楚國的水土使這人變成這個樣子的吧?"

楚王吃了虧,瞪着眼,默不作聲,認識到自己不是晏嬰的對手了。

這個故事表現了晏嬰的機智雄辯,不過,客觀環境、條件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善惡標準也確實是有一定影響的。看不到這種影響作用,就不能理解道德觀念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差異性和善惡標準的相對性。當然,過分誇大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會流於偏頗的。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4

1202年,陸游之子子龍到吉州任司理參軍。吉州在贛西南,靠近井岡山地處偏僻。當時,曾任任書監的楊萬里和益國公周必大當時都告老住在吉州,他們都是陸游的老友。陸子龍赴任前,希望父親給楊萬里和周必大修書——封,請們對自己多加照顧。

舐犢之情,人皆有之,陸游也不例外。他希望兒子仕途順利,又不願意兒子依靠私人關係向上爬,便冷靜地寫了一首二百六十字的五言長詩,作爲給兒子的臨別贈言。詩中寫道:"益公名位重,凜若喬嶽峙","得見已足榮,切勿有所啓";"又若楊誠齋,清介世莫比","汝但問起居,餘事莫掛齒"。益公指益國公周必大,誠齋是楊萬里的別號,陸游的用意是告訴兒子,益國公周必大名高位重,你見他也就行了,千萬不要有所求;楊萬里是位清白耿直的老人,你探望之時,莫要讓他爲你討人情,以免敗壞了他的名聲。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5

明憲宗成化初年,嘉興知府楊繼宗爲官廉潔剛正。一天,監察御史孔儒來到嘉興,藉口肅清匪源,到處清鄉,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寧。有的老年人經不住折騰,頂撞幾句,就被指控爲匪類,輕則毒打,重則喪命。楊繼宗見了十分氣憤,命人張榜通告說: "誰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屬可以到府裏來報名。"孔儒見嘉興知府不買他的帳,便找到楊繼宗責問爲什麼干擾他清匪。楊繼宗說: "治理國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級官吏有不同的責任,孔大人身爲監察御史,就應努力舉劾不法,剔除奸弊。至於挨門挨戶清查戶口,維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專門糾察官吏的監察御史,所到之處,地方官莫不奉迎,沒想到被嘉興知府搶白了一頓,大煞了威風,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孔儒臨走時,沒抓到楊繼宗任何把柄,他想,當官的沒有一個不愛錢,楊繼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還能不刮點地皮,不如打開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給他一點難堪。於是帶着幾個隨從,藉口告辭,直入楊繼宗住處。他見室內空空,惟有牀頭放着一個箱子。心想;知府的貴重財寶一定都在裏面。便讓人打開箱子,一看,只有幾套破舊衣服。孔儒無奈只好懷慚而去。

有一年,楊繼宗進京朝見皇帝,明憲宗問宦官汪直:"最近來京朝見的地方官員中,哪一個比較廉潔?"汪直答道: "天下不愛錢的官吏,惟楊繼宗一人而已。"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6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從繳獲袁紹的文件堆中,發現許昌守城官兵和前線軍中將士都有一些人私下給袁紹寫信,準備投降袁紹。

對此,浴血奮戰的將軍們十分氣憤,紛紛要求懲治這些存心叛逆之徒。

曹操卻下令把這些信件全部燒燬。他說; "袁紹當初那麼強大,官渡之戰我軍能不能保全,我自己也懷疑,何況別人呢?"

這樣一來,原來私通袁紹的人轉而感激、忠實於曹操,原來心存觀望的人也甘願效忠曹操。

曹操團結了文武羣臣,終於力挫羣雄,統一了北方。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7

韓信年輕的時候,家裏貧窮,只得四處流浪。一天,他來到市上,被一個屠戶的兒子看見了,就挑釁地說: "你這麼大的個子,腰裏還佩着劍。你有本事,就用你的劍把我殺了;若沒有這個膽量,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看看這個無賴,搖了搖頭,嘆口氣,就俯下身子,從這個無賴胯下爬了過去。圍觀的人大笑不已,罵韓信是膽小鬼。

後來,韓信在劉邦手下當了大將軍,輔佐劉邦指揮軍隊南征北戰,東討西伐,最後打敗了項羽,封爲齊王,後改爲楚王。

韓信忍辱胯下,決不是純然的怯懦,他忍小辱是爲了成大志,是不願因一時的血氣之爭,逞一時的"小勇",而放棄遠大的抱負,放棄超乎常人的大勇。後來在千軍萬馬之中,他出生入死,指揮若定,破趙之役,置之死地而後生;垓下決戰,設下十面埋伏,置項羽於死地。這纔是真正的勇敢。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8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個出名的將相——廉頗和藺相如。在廉頗以軍功升爲大將軍,成爲趙國重臣的時候,藺相如還是趙國宦者令繆賢家裏的舍人。公元前283年,秦國提出要以十五座城來換取趙國的和氏壁,藺相如因此而出使秦國,他經過機智巧妙的鬥爭,挫敗了秦國巧奪和氏壁的陰謀,完壁歸趙。接着,他又在公元前279年的澠池會上智鬥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澠池會後,趙王封藺相如爲上卿,地位比廉頗還要高。

這樣一來,廉頗惱火了,他對人說:"我爲趙將,有攻城戰野之大功,藺相如徒以口舌爲勞,而位居我上。況且他是個出身低下的人,我實在感到沒臉見人。"並揚言說:"我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聽說以後,便處處忍讓,儘量不和廉頗碰面。上早朝時,他經常推說有病,躲在家裏不去和廉頗爭位次。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碰巧遇上廉頗,相如連忙吩咐車伕引車避開。對此,藺相如身邊的人很生氣,紛紛對藺相如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而來侍奉您,是欽慕您的高義啊。如今您和廉頗同爲國家重臣,他口出惡言而您卻一味畏避,害怕得如此厲害,就是平常人也感到羞慚,何況身爲國家重臣呢?!我們不成器,請求離開您。"

藺相如堅決不讓他們走,並解釋說:"你們想想看,是秦王厲害呢,還是廉頗厲害?秦王那樣的威風,我還敢在秦國的朝廷上當面斥責他,我雖然不中用,也不會單單懼怕廉將軍。我所顧慮的.是: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國,僅僅是因爲我們將相和睦。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我和廉將軍好比兩隻虎。我所以採取忍讓態度,正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把個人恩怨放到末位呀!"

不久,廉頗就知道了這些話,對照自己的言行,他深感內疚和悔恨。爲了表示自己認錯改過的誠意,廉頗脫去上衣,揹着荊杖,由賓客領着來到藺相如家裏請罪。一見到相如,廉頗就懇切地說:"我這個粗魯的人,只顧使氣任性,不知道您竟能這樣寬宏大量地對待我。"於是,兩個人重新和好,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9

朝有個著名的學者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南劍將樂(今屬福建)人。宋神宗時,他中進士第。當時河南程顥與弟弟程頤講學很有名望,四方之士爭相求教,於是楊時辭官不做,慕名到程顥門下求教。

後來程顥死了,楊時很悲痛,爲了進一步深造,他又拜程頤做老師,此時他已經是四十歲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在學習上碰到疑難問題,便和同學遊酢一起去請教老師。當他們到達程頤家門時,看到程頤正在午睡,爲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就不聲不響地站在大門外等候。剛巧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程頤醒來後,發現學生站在門外,趕快把他們請到屋裏,這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楊時和遊酢立過的地方,留下了兩對深深的腳印。這就是"程門立雪"典故的由來。

古代德育名人小故事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真宗時李沆爲宰相,

在封邱內建起了一所住宅,廳前只夠一匹馬打圈子。有人嫌它太狹窄了,李沆笑着說:"住宅要傳給子孫,這個廳做爲宰相廳堂的確太狹窄了,但做太祝奉禮之堂就寬了。"

早在李沆做參知政事爲諫官時,一次,真宗皇帝有急事派人召他進宮,使者在酒店找到了他。進到宮裏,皇帝問李沆從哪兒來的,他老老實實說是從酒店來的。皇上說: "你,做了有聲望的諫官,怎麼到酒店裏去飲酒?"李沆答道:"我家裏沒有器皿和菜餚、果品,客人來了,所以到酒店裏請客人飲酒。"

無獨有偶,其時有個叫張知白的人也和李沆一樣,以節儉自好。張知白在宋真宗朝爲宰相時,生活與他在河陽做書記官的時候一樣,跟他親近的人勸他說; "你現在的俸祿不少,生活卻這樣艱樸,你雖然自己相信是爲了保持清白儉約,但外面有人諷刺你,把你與漢朝公孫弘蓋布被的詐僞行爲相比。你應當稍微隨俗一些。"張知白說道:

"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然人 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

張知白的話是很對的,一個品行高尚的人,要時時刻刻節儉樸素,若一味追求豪華奢侈,勢必成爲道德低下的人,被社會所唾棄。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10

據《舊唐書,岑文本傳》載,岑文本踏進仕途不久,就以自己傑出的才華和品行被封爲中書令(唐代爲天子制訂詔書、起草政令的高級官員),他回到家裏,臉上顯出憂愁的神色。母親感到奇怪,問他爲何如此?他說: "我沒有什麼功勳,也不是皇上的舊臣,不恰當地蒙受這樣的恩寵榮耀,責任重大,職位很高,這就是我憂愁、恐懼的原因。"

親朋好友來向他慶賀,他總是說: "如今我只接受慰問,不接受慶賀,因爲我無功而被封如此高官,無德而享如此榮譽,實在慚愧!"又有人勸他經營產業,岑文本嘆息道: "我本是南方一個平民,步行進入關中。往昔我的願望,不過是當到祕書郎或一個縣令罷了,如今我受到這樣高的榮耀,令人恐懼的地方已經夠多了,怎可再談添置產業的事呢?"後來,岑文本果然成了憂國愛民的大臣,深受老百姓的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