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詞典故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謂不顧一切或不問是非情由的魯莽行動。其語源說法衆多,現一一列舉: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詞典故

① 源於原始時期先民的計數方法。那時人們像孩子一樣掰着手指頭數數,一個人有兩隻手,每隻手有五個手指,兩隻手有十個手指。因此人們對“二”“五”“十”這三個數特別熟悉。口語中的“一五一十”,就是和以手計數有關係的。五減二得三,五加二得七。在人們印象中,三是少,七是多。數三隻要一隻手,數七需要兩隻手。三代表吉利,七象徵兇險。因此,人們說“不管三七”,意思是“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後來,人們在這種說法後面加上了“三七”的乘積,“三七二十一”這句俗語就流傳開了。

② 源於數字和文字的.搭配。在古漢語裏,“三”往往泛指多數、多次,如“三番五次”“舉一反三”等。那麼,“三”爲什麼偏要與“七”相配呢?因爲“七”和“切”諧音。“切”和“一”相配,成“一切”,表示概括全部,沒有例外。用表示多數、多次的“三”和“切(七)”相配,則成了“三切(七)”,當然比“一切(七)”表示的語氣、情感程度更強烈了。“三切”演變成“三七”,按乘法口訣自然是“二十一”了。

③ 源於歷史故事。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強盛起來。爲聯合抗秦,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蘇秦到齊國去遊說。他對齊國國君說,齊國土地廣闊,物產豐富,兵精糧足,可與秦抗爭。他舉齊國都城臨淄爲例說,臨淄城裏有七萬戶人家,每戶至少有三個男子,三七二十一,如要徵兵,光臨淄就可得兵二十一萬。蘇秦的計算脫離了實際,因不可能每戶都有三個男子,即使有,也不可能三個都能從軍打仗。再說把男子都徵去打仗,無男壯勞力生產,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後人便把“不管三七二十一”當成不顧一切,不問是非緣由和後果的同義語了。

④ 源於不祥之數。三七相乘的積爲不祥之數,最早可能是讖緯家、陰陽家的用語,爾後經過長期演變,才成爲今天“不管三七二十一”這樣的口語。如: 《漢書·路溫舒傳》記載,路溫舒跟他祖父學習歷數天文的時候,他祖父就說過漢朝的“厄運”在“三七之間”。後來,張晏說這是指的“三七二百一十歲”,意思是說從漢初到漢哀帝、平帝要衰落了。其實,其間並不到210年。三國時代的陳琳作《神女賦》又有“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的話,意思是說,東漢建立210年,到建安時期要遭厄運了。雖然實際上這段時間不足200年,湊不成“三七”之數,但由此可以確知,那時人們已認爲“三七”之積是不祥的數字。太平天國起義發佈《奉天討胡檄》,也有“三七之妖運告終”的話。這一看法經過長期演變,人們逐漸總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口頭語。

⑤ 源於傳說。從前,有一家叫李元的大戶,僱了一個長工給他家幹活。長工初到時,李元對老婆說:“你每天管他三頓乾飯吧!免得他藉機偷懶。”他老婆照辦了。那長工每頓三碗乾飯,幹起活來一個頂兩個用。隔了半月,李元又對老婆說:“這個長工幹活雖賣力氣,但他飯量太大,從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頓稀飯吧!”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每頓雖吃七碗稀飯,但幹起活來有氣無力,李元十分惱火:“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飯,爲啥幹活不像男子漢?”那長工用筷子敲着碗唱道:“乾乾幹,一天吃九碗,周身汗毛都有勁,打個噴嚏響過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屙下竹竿雨,腳酥手軟如爛泥。”李元聽後,想了半天回過神來,又對老婆說:“從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幹,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幹活又一人頂兩人用了。這件事逐漸傳開。開始,人們把改變錯誤的主張稱爲“不管三七二十一”,後來則演化爲形容不顧一切,什麼都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