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通用10篇)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相信未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通用10篇)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學習體會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體味本詩的韻味。

2.培養新詩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活動體驗法注意問題:讓學生參與活動與體驗。

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相信未來》是永不絕望的詩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臺人,1948年生,6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於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纔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但歷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詩,就像珍珠,越來越閃爍出燦爛的光芒。《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熱愛生命》《海洋三部曲》……這些寫於六、七十年代動盪時期的詩篇,至今讀來,還是那麼完美,那麼讓人激動。在詩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態站在大風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時代良知和民間正直渴望的發言人,他以一個歌者的身份讓自己的詩歌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春雷一般轟轟滾過,幾乎可以說是感動和溫暖了一代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命運卻遠不如一般人幸運:在那個動盪的年代(1966—1969),詩人詩性的敏感和良知在與殘酷的現實的尖銳衝突中不勝重荷,精神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1972年,在部隊當兵時,因強烈的精神刺激而導致精神分裂,從此後,食指陷入了長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進北京福利院。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食指依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寫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爲我們詮釋了四個字:相信未來。

2.寫作背景:此詩寫於1968年,第二年,江青讀過這首詩後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

二、課題導入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滅,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難》,其中有兩句話體現了作者相信未來,誓爲理想而奮爭的雄心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時隔1200年後,又一位天才的詩人用同樣的激情,寫下了《相信未來》的醒世之作。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要求:

課文錄音,明確每節的主要意思結構脈絡明確:課文基本結構:1—2節:惡勢力橫行,我們希望破滅,果實被竊。(痛斥現實)第3節:面對着困難,我們信念更強,豪情更濃。(表明信念)第4節:想信未來有人能夠看清歷史,辨明真相。(相信未來)第5節:面對表層的創傷,繼續前進。(任人評說)第6節:相信歷史會給中國的脊樑以公正的評價第7節:點明題旨,發出召喚,爲未來努力奮鬥。(決心戰鬥)

四、分析鑑賞,把握主旨揣摩語言:

1.詩歌意象的運用:問題: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並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明確:第1節:蜘蛛網——黑暗勢力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灰燼的餘煙——殘餘的希望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節:紫葡萄——希望的果實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鮮花——收穫的果實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穫但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節: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

第5節: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樑

2.比喻的用法:問題:分析第三節前三句的精妙之處和所表達的意思。明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着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上面三個句子中,“手指”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與“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曙光”與“溫暖漂亮的筆桿”都是同謂關係。將手指比作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陽的大海,將筆桿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漂亮的筆桿是曙光。全節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撥動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表現形式反覆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明確: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主旨。

五、討論交流,自由欣賞注意:

積極引導學生,使其掌握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詩歌的語言表達形式,通過形式體悟內容。

六、組織朗讀,加深體驗在理解詩文主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詩文,採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七、學生質疑,師生交流組織學生質難問疑,師生共同交流,以加強對本文的體驗與感悟。

八、板書

由詩而歌,走進詩人相信未來個性高尚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來解讀作品,掌握詩歌鑑賞的意象分析法。

2、誦讀全詩,體悟作者在逆境中堅信未來的那份執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內涵,體會詩歌意境與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講授法與點撥法結合,帶領學生鑑賞詩歌。

2、朗誦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誦,通過反覆誦讀,品味意象與意境,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在黑板上寫下“相信未來”、“食指”、“1968”)相信未來、食指、1968,這三個詞都是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密切相關的關鍵詞,你們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個詞?

(食指)顧城有一首詩叫做《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歌,是一首朦朧詩,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作者食指,和顧城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可以先來看看書下的註釋(念註釋)。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這個名字的來歷。(叫答學生)1948年,食指的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食指在文學史上是有着較爲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創作爲一代詩人的崛起奠定了堅固的基石,被稱爲“新詩潮詩歌第一人”。這個“新詩潮詩歌”,指的主要就是“朦朧詩”,食指和顧城都是朦朧詩的先驅。

另外,我來介紹一下“食指”這個筆名的含義——第一個內涵是,食指的母親姓“時”,“時之子”;第二個內涵是,無論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都不能傷害一個健全人格的詩人。(點撥:用食指指着人指責對方。)

(1968)有沒有同學知道1968年的中國正處於什麼時期?那在你的瞭解中,人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叫答學生,明確:經濟上貧窮,文化上混亂,政治上黑暗)這首詩,寫於1968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相信未來)江青對食指和這首詩有一個評價,她說食指是一個灰色詩人,她點名批評說,相信未來,不就是否定現在嗎?江青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物大家應該有所瞭解吧。灰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叫答學生,明確:壓抑、黯淡等等)食指真的是一個灰色詩人嗎?這首詩真的是一首灰黯的詩嗎?學完這首詩歌,我們再來看看同學們的看法。

二、研讀文本

1、現在,首先由老師來朗誦詩歌,聽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一下語句的停頓,同時注意不同的段落、語句都運用什麼樣的語音語調。(師範讀全詩)

2、這首詩歌共有七段,我們首先來學習第一段。“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這句裏出現了哪些具體的形象或景物?(叫答學生,明確:蜘蛛網,爐臺)什麼地方會出現蜘蛛網?我們一個暑假不來學校,說不定教室的牆角就會有蜘蛛網吧。很久不打掃、很久不用,就會有蜘蛛網。爐臺是用來幹嘛的?用來做飯的吧。蜘蛛網查封了我的爐臺說明什麼?(叫答學生,明確:因貧困而揭不開鍋)

“當灰燼的餘煙嘆息着貧困的悲哀”,這句裏的具體形象是?(叫答學生,明確:灰燼的餘煙)我們來看看“灰燼”是什麼意思:物品燃燒後的灰和燒剩下的東西。聯繫前一句詩,這個灰燼就是指燒完飯後剩下的灰燼吧。還在飄着的嫋嫋餘煙,在那裏嘆息貧困的悲哀,這裏運用擬人的手法,使得餘煙也學會了人的嘆息。看似是餘煙在嘆息貧窮,實際是誰在嘆息?(明確:作者在嘆息)

貧困讓人失落、貧困讓人消極,可是“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在這樣的窘迫中,作者卻“依然固執”地要相信未來。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信念的?是在灰燼上用美麗的雪花寫下來的吧。這裏又出現了一個形象:美麗的雪花。灰黯的色彩中突然涌現了一抹亮色!作者爲什麼要用美麗的雪花寫呢?(叫答學生:雪花是什麼樣的?明確:純潔美好)作者用潔白美好的雪花,在黯沉的灰燼上寫下了“相信未來”四個字,黑白分明,十分醒目。

作者在物質的貧困中失落地嘆息,即便如此,他依然固執地抱着純潔美好的信念:相信未來。這段的感情基調還是較爲低沉的,但是最後一句又充滿了樂觀,瞭解了感情基調,請同學們運用正確的感情、語調來朗誦第一段,並接着第一段朗誦第二段。(學生朗誦)

3、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第一段,這一段中出現了許多形象。同學們能否概括這些形象有什麼特點?(叫答學生,點撥:這些形象並不單單只是其形象本身,還寄寓了什麼?如雪花。明確: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我們把這樣的寄寓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稱之爲“意象”,簡單地說,就是“寓意之象”,這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詞,寄寓了意的象。

我們提取詩歌中的意象,進而聯繫作者、寫作背景、詩歌內容語言情感等,分析其寄寓的主觀情感的`方法,就叫作“意象分析法”。意象分析法是詩歌鑑賞中採用的重要方法。

4、請同學回答第二段中有哪些意象,並嘗試運用意象分析法進行解讀。(叫答學生,明確:紫葡萄、露水、鮮花、枯藤、大地)“當我的紫葡萄化爲深秋的露水”,植物在冬天沉睡、春天和夏天生長,那秋天,農民們辛苦耕種的糧食水果,應該到了收穫的季節了吧。可是,作者的紫葡萄,卻沒有收穫,變成了露水,露水能當飯吃嗎?能賣錢嗎?不能吧。辛苦所做的成果化爲烏有了。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們什麼時候會給別人送鮮花?(叫答學生,明確:鮮花象徵愛情或榮譽。追問學生:屬於作者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是什麼意思?明確:愛情或榮譽被別人奪走)

第一段寫了物質上的貧困,那麼這兩句則是說作者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挫折和打擊。在物質、精神的雙重打擊下,作者卻能夠直面失落、甚至直面絕望,“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這裏的形象是“藤條”,藤條已經枯萎,甚至結了凝露,作者“依然固執”地要用枯藤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無論物質或是精神的挫折,作者相信未來的信念始終未變。

成果化爲烏有、愛情和榮譽被人奪走、大地淒涼,同學們說說,這裏應該用什麼樣的感情基調?(叫答學生,明確:低沉、凝重等)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誦第二段,體會其中的意境。

5、我們首先來看這段的句式,是不是和第一、二段有所改變了。隨着這句式的微小改變,老師在這裏可以先告訴你們,感情基調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請同學們結合第三段的內容,思考一下,你們認爲第三段應該用什麼樣的感情進行朗誦?(點撥:與第一、二段的低沉相比。明確:感情高漲。叫答學生個別朗誦)這一段裏,又出來了哪些形象?(叫答學生,明確: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筆體)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兩個意象:排浪、大海。意象都是作者想象出來的、幻化出來,用來形容手指和手掌的吧。你們想象一場那個場景,手指和手掌都像如來佛祖一樣無限延伸,可以罩住天地的感覺,氣勢是不是很宏大。在這樣恢弘的氣勢中,作者要用手指和手掌去“搖曳着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這兩句中的意象是曙光和孩子的筆體。曙光是什麼樣的?(叫答學生:溫暖漂亮、光明、充滿希望)“孩子的筆體”怎樣理解?作者爲什麼要選擇用孩子的筆體呢?爲什麼不說蒼勁有力的筆體、不說清秀的字體?孩子的筆體有什麼特點請同學起來回答。(叫答學生,明確:率真、心無雜念)這時,作者又說“相信未來”,這是詩歌第三次出現這四個字了吧,這樣的反覆出現,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叫答學生,明確:強調,強化主題,體現堅定)作者用孩子的筆體,心無雜念地寫下“相信未來”,不僅帶有一份率真,更有一份堅定、執著在其中。

前兩段的低沉、凝重,到第三段相信未來的情緒高漲、氣勢恢弘,作者在物質的貧困中、在精神的挫折中、在溫暖與希望中,一再強調“相信未來”。請同學們富有感情地朗誦前三段。(齊讀前三段)

6、(師讀第4段)有沒有同學能概括這一段的大意?(叫答學生,明確:闡述堅定地相信未來的原因。點撥:“之所以”)

這段裏出現了什麼意象?(叫答學生,明確:眼睛)這個眼睛是屬於誰的?屬於未來的人們。作者是這樣形容這裏的眼睛的:“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請同學來說說,作者想表達,未來人們的眼睛是什麼樣的?(叫答學生,明確:看穿假象、看到真實、慧眼、雪亮等)

未來的人們,能夠作出公正客觀的、正確的判斷,因此,作者堅定地相信未來。請某位同學富有感情地朗誦第四段。首先請你說說,這段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感情朗誦?(明確:堅定)

7、請同學們集體朗誦第五、六兩段。

我們先來看第六段第一行,有個詞“脊骨”,代表什麼含義?(叫答學生,明確:骨氣等)解決了這個問題,請同學起來,用我們平常的語言說說這兩段說了什麼?(叫答學生)

腐爛的皮肉,肉體的創傷,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又是精神、心靈上的創傷,在這種種的創傷下,作者依然堅定地相信歷史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這兩段,是順着第四段在進一步闡述作者堅定地相信未來的原因——未來的人們會作出公正的評判。

8、請某位同學朗誦最後一段。

這一段的句式,相比之前的段落,顯得短促有力、節奏加快,而內容上,有什麼變化?(叫答學生,明確:直抒胸臆)作者直抒胸臆地吶喊,希望我們的朋友,要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理想信念在這直抒胸臆的吶喊中展現地淋漓盡致。

三、拓展反思

我們來回顧課堂最開始的問題:這首詩在你眼裏是什麼顏色的?(叫答學生)

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食指依然能那樣堅定地吶喊“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相比之下,幸福多了的你們,更應該相信努力終有回報,相信年輕的美好,相信天空雖然時而有烏雲、卻改變不了烏雲背後那顆亙古不變的太陽,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體悟,尋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過誦讀,把握意象,體會本詩的情感。

3.瞭解作者面對殘酷的現實,始終不渝的熱愛祖國、相信未來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頑強自信、戰勝挫折的積極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揣摩詩歌語言,賞析詩歌豐富含蓄的意象。

2.難點:體會詩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賞析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有一首詩寫於1968年,第二年,江青讀過這首詩後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這首詩就是《相信未來》,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緊接着向學生介紹作者,同時交代清楚詩歌的寫作背景。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齊聲誦讀詩歌,給詩歌斷句,標出重讀字詞,並且明確詩歌總體結構。詩人從我怎樣相信未來到爲什麼相信未來,最後呼籲人們相信未來。這是整體感知的第一步,通過自己的誦讀體驗。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音頻文件,注意朗讀者節奏、語氣、語調的變化,從而體會詩人當時的特殊情感。

(三)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1.在整體把握詩歌感情的基礎上,我將從詩歌的具體意象入手,讓學生討論意象的運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創設一個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

具體來說就是明確:

第1節中的蜘蛛網、爐臺、餘煙、灰燼、美麗的雪花這項意象代表的含義,學生可以從中看到荒蕪、窮困和艱難,詩人從艱難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來的信念。

在第2節中學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鮮花、凝露的枯藤這些意象,從生命由新鮮至黯淡、從熱情到失意、從飽滿到枯竭的過程,瞭解詩人從人生的苦難升起了相信未來的信念。

2.接着請學生仔細朗讀第3節,此時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合理斷句。因爲不同的讀法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別注意這裏運用比喻修辭。教師針對排浪,大海、曙光具體分析它們與手指、手掌、曙光之間的聯繫。學生通過具體研習能瞭解這是詩人由真實內心升起的相信未來的信念。

3.在接下來的4-6節朗讀中,教師同樣要求學生從意象的把握上來理解爲什麼要“相信未來”,從腐爛的皮肉、脊骨這些意象來看清人們內心深處對未來的共同信念。第4節視角“我”到“她”,她是未來,從未來的'角度看,現在就成爲了歷史,歷史不可抹去,未來將會做公正的評價,正因爲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評定。

4.再次朗讀,加深體驗。在具體的意象分析後,學生已經對詩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個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來我會提出一個問題,即這首詩歌最明顯的藝術特色是什麼,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詩歌,這樣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真切感受詩人頑強自信、戰勝挫折的積極人生態度。朗讀之後,學生應該很明顯就能發現詩歌運用了反覆手法。

(四)延伸作業

比較閱讀食指的另外一首詩《熱愛生命》,希望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無論人生多麼艱辛、命運多麼坎坷,我們都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未來。

五、板書設計

相信未來

食指

描繪現實,表明信念

直抒胸臆

發出召喚,相信未來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語言,理解詩歌內涵。

2、朗誦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傾向

3、初步培養頑強自信、戰勝挫折的積極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活動體驗品讀賞析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生活中有陽光,有陰霾;有歡樂,有痛苦;有幸福,也有苦難。面對這一切,該如何呢?如何來面對生活中的陰霾、痛苦、不幸、失落呢?

我們一起來學習食指的詩歌《相信未來》。

二、誦讀感受

多麼堅定的信念!多麼動人的詩篇!

三、合作探究

1.詩中用哪些形象來表現生活的苦難的?

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貧困、落後

灰燼的餘煙嘆息着貧困的悲哀

紫葡萄化爲深秋的露水生命由鮮亮而黯淡,由熱情而失意,

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由飽滿而枯竭的經歷,激起了人們對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聯想

2.從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是怎樣的?

貧困、落後、混亂

1968年正是文革從開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個瘋狂動盪、人性泯滅的時代,狂熱、血腥、暴力、貧困、迷惘、絕望充斥着整個中國。(著名作家秦牧曾這樣評述文革:“這真是空前的一場浩劫,多少百萬人顛連困頓,多少百萬人含恨以終,多少家庭分崩離析,多少少年兒童變成了流氓惡棍,多少書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勝古蹟橫遭破壞,多少先賢墳墓被挖掉,多少罪惡假革命之名以進行!”

所以詩人面對的苦難,不僅僅是個人的,而是整個時代的、民族的苦難!

3.詩人是如何面對巨大的苦難的?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在絕望中依然用純潔、質樸的情懷憧憬美好未來,依然懷着未來的堅定執著的信念,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劇感。

4.不僅如此,詩人在第3小節還說要用怎樣的方式來寫?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田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着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這一小節改變句式,衝出了前兩小節壓抑狹窄的意境,轉而變得開闊明朗起來,力量之大,範圍之廣,氣勢之猛,表現了詩人的滿腔豪情。如果說雪花寫下的“相信未來”會化掉,地上的字體會被風蝕,那麼詩人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爲筆寫下的“相信未來”則在天地之間,更在他的心裏,永遠無法被抹去。

這一小節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用如何,孩子的筆體又代表什麼?

(暗喻生動形象,天馬行空,充滿想象力。孩子純真,他們有一種簡單的執著,詩人對於未來的信念正是如此。)

如果說在一二兩節中詩人寫下的“相信未來”還讓我們感覺到有些無奈有些自我安慰的成分,那麼我們在第三小節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的堅定。

這三個詩節,一詠三嘆,“相信未來”就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詩人心底的最強音。在那個陰雲密佈、精神痛苦的時代,《相信未來》在人們心靈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個年代過來的大多數知青也可以說是一代人,在任何時候重讀《相信未來》都依然會怦然心動!食指“相信未來”,那種殘忍的、固執的、痛苦的、傷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個人在痛苦現實中對未來堅定不屈的信念。也是這首詩最爲動人的內核。

女生讀1、2節;男生讀第3節

5.前三節寫我是怎樣“相信未來”的,後三節寫爲什麼要“相信未來”,探討詩人堅定相信未來的理由,說說,讀讀

首先,詩人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能“撥開歷史風塵”,“看透歲月篇章”。“睫毛”“瞳孔”兩個意象承“眼睛”而來,形象地描繪出未來人思考的神情,而“撥開”和“看透”又歌頌了人類智慧的偉大,詩人“相信未來”的原因就寄託於這思考的形象中。

其次,詩人不在乎人們對我們肉體和經歷的褒貶。“腐爛的皮肉”“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三個具體的形象或神情,傳遞着現實人們的種種苦態;“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四個細節,呈現出人們對過去歷史種種評價的表情,形象傳神,用筆精當。

再次,詩人堅信未來“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中體現出來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這三節,曲折地挖掘了人類內心深處對未來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詩人才毫不懷疑地“相信未來”,並且“焦急地等待着他們的評定”。

6.最後一小節詩人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最後一節呼喚人們帶着對未來的.信念去努力,去熱愛,去生活。

詩的最後一節,用熱情的呼告,滿懷激情地鼓舞人們“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詩以無可反駁的氣勢,無所畏懼的精神,向苦難的現實宣戰。對“未來”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陽那樣噴薄而出,強烈的地震撼着每一位讀者的靈魂。

四、由文識人這是怎樣一位詩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臺人,1948年生,6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於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纔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

但歷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詩,就像珍珠,越來越閃爍出燦爛的光芒。《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熱愛生命》《海洋三部曲》……這些寫於六、七十年代動盪時期的詩篇,至今讀來,還是那麼完美,那麼讓人激動。在詩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態站在大風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時代良知和民間正直渴望的發言人,他以一個歌者的身份讓自己的詩歌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春雷一般轟轟滾過,幾乎可以說是感動和溫暖了一代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命運卻遠不如一般人幸運:在那個動盪的年代(1966—1969),詩人詩性的敏感和良知在與殘酷的現實的尖銳衝突中不勝重荷,精神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1972年,在部隊當兵時,因強烈的精神刺激而導致精神分裂,從此後,食指陷入了長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進北京福利院。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食指依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寫作着。

“身世如秋雨般淒涼,內心卻落日般悲壯”(1978《熱愛生命》)食指這位在痛苦吟哦中追問光明的詩人用他的一生,爲我們詮釋了四個字:相信未來。

五、能力拓展

佈置作業——青春時代的詩篇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詩人食指用“美麗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筆體”,“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你準備用什麼方式寫下“相信未來”呢?請仿寫《相信未來》前3小節,寫一首小詩,寄託你的情思,表達你的人生追求。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瞭解本首詩,汲取正能量,模仿優秀小節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把握情感,通過短時間的模仿提高寫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與奮鬥激情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與奮鬥激情

2、通過模仿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與奮鬥激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

四、教學時長

40分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有這樣一個人,他被譽爲中國新詩第一人,他是朦朧體詩歌的創始人,他是一代詩魂,他的詩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這個人是誰?他就是食指。今天我們就學習食指的《相信未來》。(板書——相信未來同時ppt展示第一頁)

(二)朗讀詩歌

師:首先,我們來欣賞朱軍跟楊晨的朗誦視頻,注意節奏與重音的把握。(ppt展示第二頁)

聽過兩位名人的深情朗誦後,我們自己也來體驗一下它的情感——自由讀,一會兒同學爭取在班上朗讀。

生:讀

師:哪位同學爭取在班上給大家朗讀?

我們再齊讀一遍,將自己對詩歌情感的把握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生:

師:這個“非常時期”的特點是什麼呢?我們在第一二節中找出關鍵詞。

生:動筆找(無情、貧困、失望、淒涼)

師:對,是無情、貧困、失望與淒涼。無情是什麼與什麼之間的無情?

生:人與人之間的

師:“貧困”“失望”“淒涼”分別又是哪方面的呢?

生:生活的貧困……

師:(ppt展示)

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無情,面對生活的貧困,面對社會的淒涼與精神的失望,詩人吼出了自己的心聲,吶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生:相信未來

師:對,相信未來,堅定地相信未來。我們試着體驗一番這時代的'吶喊。讀前面三節,女生從開始讀到“寫下:”時,我們一起讀“相信未來”

生:讀……

(三)賞析詩歌

師:大家配合得很好!詩人常用意象來寄託自己的感情,在詩的前三節中,詩人是用哪些意象來表現失望、困頓,哪些意象來寄託希望與美好的情感的?(ppt展示問題)自己找兩分鐘。(板書——賞)

生:動筆找

師:組內交流,看彼此的看法是否一致。

生:交流

師:(ppt展示)哪些意象是表現困頓與失望的?

生:……

師:(ppt展示)對,有……哪些寄託了美好與希望情感?

生:……

師:(ppt展示)詩人除了通過選取特別的意象來寄託兩種不同的情感外,前三節中詩人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呢?前三節中哪句話多次出現了?

生:……

師:一個句子或短語在文章多次出現,這是什麼修辭?

生:……

師:(ppt展示)反覆的運用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或說有什麼作用?

生:……

師:除了“突出堅定地相信未來”外,在剛纔的朗讀中,反覆朗讀“相信未來”,我們體驗到了什麼呢?(ppt展示)

生:……

師:除了“反覆”修辭手法的運用外,這首詩還用了哪種抒情方式呢?我們再齊讀最後一節。“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起。

生:齊讀

師:用的是哪種抒情方式?

生:……

師:抒情方式分爲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或說直抒胸臆,一種是……

生:間接抒情。

師:直接抒情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呢?(使感情表達得樸實真切,震動人心;也讓人更容易把握其情感。)(ppt展示)

師:(總結)面對困境,詩人不再迷茫了,他還承擔起了一位大詩人所應承擔的:樹立起民族的精神脊樑,懇切地呼喚苦難中的民衆用戰勝死亡的年輕去不屈不撓地努力,堅定地相信未來。你是否聽到了他的呼喚?再次齊讀第七節。“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起。

生:讀

(四)課堂演練

師:中國的脊樑是敢於正視生活的困頓,敢於直面苦難的人生的。民族的精神激勵着那一代的人,也鼓舞中着現在的我們。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個人。(ppt展示其事蹟)他是誰呢?

生:……

師:對,他就是2012年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中的無臂鋼琴師劉偉。下面是專家們給他寫的頒獎詞,我們一起朗讀……

生:讀

師:這段文字跟《相信未來》的哪幾節有聯繫?

生:一、二節

師:有什麼聯繫?

生:格式一致

師:對,形式相似。舊瓶裝新酒,不僅外觀美,味道依然有。專家們在寫作時都可以模仿,我們可不可以呢?

生:……

師:現在我們就用6分鐘時間,1、模仿詩歌的第一或第二節,選一個在困難中依然挺立的人寫一段話;2、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仿照下面畫線部分,在橫線上續寫兩三句話。

面對混亂的現實,他會憂傷,但他依然保持孩子般的純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便對時代絕望,也要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ppt展示)

生:寫

師:(過6分鐘後)組內互評,推舉出寫得最好的,一會兒分享給大家。

生:交流

師:哪些小組做好準備了?

生:舉手,朗讀

師:點評……

師:看着同學們刻苦努力學習,老師也爲大家寫了兩段,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勇往直前,永不言棄;相信未來,熱愛生命。希望大家都能如此。

下面是拓展閱讀汪國真的《只要明天還在》,當你或是在迷茫時,或是在困難中,不妨用這兩首詩爲自己打氣。

只要明天還在

汪國真

只要春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陽還可以重新回來

只要生命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陷身茫茫沙漠

還有希望的綠洲存在

只要明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冬雪終會慢慢消融

春雷定將滾滾而來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6

教學大目標:

培養學生獨立賞析當代詩歌的能力

具體的目標:

1、學習體會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體味本詩的韻味。

3、培養新詩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

活動體驗法

注意問題:

讓學生參與活動與體驗。

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相信未來》是永不絕望的詩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臺人,1948年生,6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於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纔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

但歷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詩,就像珍珠,越來越閃爍出燦爛的光芒。《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熱愛生命》《海洋三部曲》……這些寫於六、七十年代動盪時期的詩篇,至今讀來,還是那麼完美,那麼讓人激動。在詩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態站在大風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時代良知和民間正直渴望的發言人,他以一個歌者的身份讓自己的詩歌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春雷一般轟轟滾過,幾乎可以說是感動和溫暖了一代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命運卻遠不如一般人幸運:在那個動盪的年代(1966—1969),詩人詩性的敏感和良知在與殘酷的現實的尖銳衝突中不勝重荷,精神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1972年,在部隊當兵時,因強烈的精神刺激而導致精神分裂,從此後,食指陷入了長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進北京福利院。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食指依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寫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爲我們詮釋了四個字:相信未來。

2.寫作背景:

此詩寫於1968年,第二年,江青讀過這首詩後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

二、課題導入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滅,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難》,其中有兩句話體現了作者相信未來,誓爲理想而奮爭的雄心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時隔1200年後,又一位天才的詩人用同樣的激情,寫下了《相信未來》的醒世之作。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要求:聽課文錄音,明確每節的主要意思結構脈絡

明確:課文基本結構:

1—2節:惡勢力橫行,我們希望破滅,果實被竊痛斥現實

第3節:面對着困難,我們信念更強,豪情更濃表明信念

第4節:想信未來有人能夠看清歷史,辨明真相相信未來

第5節:面對表層的創傷,繼續前進,任人評說

第6節:相信歷史會給中國的脊樑以公正的評價

第7節:點明題旨,發出召喚,爲未來努力奮鬥決心戰鬥

四、分析鑑賞,把握主旨

(一)揣摩語言:

1.詩歌意象的運用:

問題: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並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第1節:蜘蛛網——黑暗勢力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餘煙——殘餘的希望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節:紫葡萄——希望的果實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花——收穫的果實

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穫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節: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

第5節: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樑

2.比喻的用法:

問題:分析第三節前三句的精妙之處和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着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上面三個句子中,“手指”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與“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曙光”與“溫暖漂亮的筆桿”都是同謂關係。將手指比作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陽的大海,將筆桿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漂亮的'筆桿是曙光。

全節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撥動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二)表現形式

反覆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確: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主旨。

五、討論交流,自由欣賞

注意:積極引導學生,使其掌握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詩歌的語言表達形式,通過形式體悟內容。

六、組織朗讀,加深體驗

在理解詩文主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詩文,採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七、學生提疑,師生交流

組織學生質難問疑,師生共同交流,以加強對本文的體驗與感悟。

八、補充內容

食指詩二首:

1.世紀末的中國詩人

添加些我們無用的屍骨做乾柴

經寒冬的狂風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慾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幟迎風抖動

化苦難的生活爲藝術的神奇

淨化被金錢異化了的靈魂

如此我便沒有虛度

自幼追求藝術的一生。

2.《熱愛生命》(1979)

也許我瘦弱的身軀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運的前程

那請在悽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

仍在反覆地低語: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鬥後

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

那請到墓地尋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熱愛生命

我下決心:用痛苦來做法碼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爲天平

我要稱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要後代以我爲榜樣:熱愛生命

的確,我十分珍愛屬於我的

那條彎彎曲曲的荒草野徑

正是通過這條曲折的小路

我才認識到如此艱辛的人生

我流浪兒般的赤着雙腳走來

深感到途程上頑石棱角的堅硬

再加上那一叢叢攔路的荊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揹走去

深知道冬天風雪中的飢餓寒冷

和夏天毒日頭烈火一般的灼熱

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絲溫情

但我有着向惡勢力挑戰的個性

雖是縷經挫折,我絕不輕從

我能頑強地生活着,活到現在

就在於: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意象賞析詩歌的方式。

2、學習食指在困境中堅守信念、不畏艱難的頑強意志。

二、教學重點

學習通過意象賞析詩歌的方式。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午後的陽光:溫暖、燦爛:

這午後的校園:安詳、寧靜!

你們花一般的青春生活在夢一般的歲月裏,你們可曾知道39年前,與你們一般在做着夢的年輕人,他們在奔波些什麼?

讓我們走進那段歷史……

二)背景介紹:

一羣羣的年輕人,上山、下鄉,臉上掛着笑意,對生活滿是憧憬……

PPT:食指的詩《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爲什麼詩人在奔向理想的那一刻感覺到的卻是痛楚,說“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讓我們來看看社會的另一面。

PPT:作家秦牧的說法“這真是空前的一場浩劫,多少百萬人顛連困頓,多少百萬人含恨以終,多少家庭分崩離析,多少少年兒童變成了流氓惡棍,多少書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勝古蹟橫遭破壞,多少先賢墳墓被挖掉,多少罪惡假革命之名以進行!”

PPT:遇羅克的遭遇……

政府的統計數字是:“總的估計,因大量冤假錯案受到誣陷、迫害和株連的達到一億人以上。”

三)文本研讀:

PPT:放食指《相信未來》的朗誦。

學生誦讀(集體朗誦)

1、這首詩給人最爲直觀的感情就是“相信未來”,這句話在文中共出現了7次。那麼,與“相信未來”相對應的現實是什麼樣子的,詩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述?這些語句中的意象又有哪些?它們分別象徵着什麼呢?

明確:

“當無情的蜘蛛網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餘煙嘆息着貧困的悲哀”。

“當我的紫葡萄化爲深秋的露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蜘蛛網:黑暗的社會現實。

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餘煙:殘餘的希望。

紫葡萄:希望的果實。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花:收穫的果實。

2、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感覺?這說明當時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

明確:

灰暗、陰冷、壓抑、絕望、失落。一個黑暗、殘酷、壓抑人性的社會。

3、面對這樣一個社會,作者在一、二節中用了哪些詩句和意象來表現他的“相信未來”呢?這些意象又象徵了什麼?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什麼精神呢?

明確:

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凝露的枯藤:沒有希望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詩人面對黑暗的現實,堅強不屈,依然樂觀地去尋找生命的亮色,生活的火花,相信光明的世界必將到來。

4、齊讀這兩節,要求讀出壓抑下的激情,黑暗中亮色。

5、第三節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手法?這一節中的意象和第一節相比,有什麼區別呢?

明確:

在這一節中,詩人擺脫了一二節中灰暗、陰冷的一面。儘量採用色調明亮、氣象壯闊的意象,來強調心中永不泯滅的理想。

詩人有着孩子般的純真,對未來有着不滅的希望和信心,抒發了一種驚天動地的豪邁情懷。

6、齊讀這一節,讀出壯闊的豪情,充滿信心的氣概。

7、在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詩人爲什麼如此堅定的相信未來?讀第四節,這一節中有哪些意象?分別象徵了什麼?

明確:

眼睛:未來人們對歷史的審視

睫毛、瞳孔:看清歷史真相,撥開歷史迷霧的慧眼。

8、齊讀這一節,讀出一種充滿自信的氣概。

9、第五六節中,“腐爛的皮肉”、“脊骨”這兩個意象象徵了什麼?這兩節詩體現出詩人對未來還持有怎樣的心情呢?

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苦難的是暫時的。

脊骨:執着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能拯救中國命運的脊樑。

對未來還有彷徨的不確定性。

對未來還有一種等待着他們公平判定的焦急心情。

10、齊讀五六小節,讀出彷徨和焦急的感覺。

11、最後詩人找到可以寄託信念的事物了嗎?他發出了怎樣的呼喊呢?

明確:

戰勝死亡的年輕、不屈不撓的努力。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12、齊讀這一節,共同發出這一聲吶喊(要讀的慷慨激昂,意氣豪放)。

四)總結:

食指在生命的暗夜裏,焦急地等待着光明的到來,渴望未來的人們撥開歷史的風塵,看透歲月的篇章。但他的吶喊被那個時代一聲聲看似雄壯的口號給淹沒了。然而這些渴望的心聲能壓抑得住嗎?歷史告訴我們,不能!

今天,我們重新回望這段歷史,傾聽那一代人他們內心深處的歌唱;他們的生命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生命也走向他們生命歷史的河流。讓我們記住這段歷史,讓我們記住這一代人的苦難,重新思考生活,探尋自由、幸福!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語言,理解詩歌內涵。

2、朗誦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傾向

3、初步培養頑強自信、戰勝挫折的積極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活動體驗品讀賞析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領略了偉人毛澤東胸中生機勃勃的秋色,體驗了偉人毛澤東青年時代充滿自信的壯志豪情;又感受了詩人郭小川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滿腔激情;作爲新世紀青年,面對知識經濟社會的激烈競爭又該如何充滿自信,永葆青春呢?讓我們學習朦朧詩人食指寫於十年中的代表作《相信未來》,或許會得到一些啓示。

二、感知誦讀體驗

1、作者簡介

《相信未來》是永不絕望的詩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臺人,1948年生,6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於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纔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

他是一位時代良知和民間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個歌者的身份讓自己的詩歌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如春雷一般轟轟滾過,幾乎可以說是感動和溫暖了一代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命運卻遠不如一般人幸運:在那個動盪的年代(1966—1969),詩人詩性的敏感和良知在與殘酷現實的尖銳衝突中不勝重荷,精神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1972年,在部隊當兵時,因強烈的精神刺激而導致精神分裂,此後,食指陷入了長期的病困中。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食指依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寫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爲我們詮釋了四個字:相信未來。

設計說明:從導語到作者簡介均緊緊扣住自信人生的主要教學目的,開宗明義,凸現培養學生的自信這一情感目標。

2、寫作背景

此詩寫於1968年,第二年,江青讀過這首詩後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

3、誦讀鑑賞,把握主旨

a)指名誦讀課文,集體評議是否傳達了自己理解的感情?

b)合作討論詩歌意象的運用

問題:仔細閱讀第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並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第1節:蜘蛛網——黑暗勢力

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餘煙——殘餘的希望

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節:紫葡萄——希望的果實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花——收穫的果實

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穫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節: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的

第6節: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樑

4、探討第3節前三句的斷句及理由?說說你的理解和詩歌的精妙之處。

明確: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着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其中,“手指”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與“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曙光”與“溫暖漂亮的筆桿”都是同位關係。將手指比做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陽的大海,將筆桿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漂亮的筆桿是曙光。

準確地表達了詩人要用手指撥動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表現了詩人奇詭的想象和壯闊的氣勢。

賞析示例:反覆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主旨。作者這樣反覆強調,在那種灰色的年代裏,需要超乎尋常的勇氣和膽識。

設計說明:在品讀賞析環節,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和情感體驗,積極品味詩歌意象的生活內涵;但又必須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只要學生的理解相近即可。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纔是真正地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探究氛圍,搭建自由、寬鬆、尊重的對話平臺。

5、組織朗誦,加深體驗

設計說明:在理解詩文主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誦詩歌,採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意的理解;激發學生髮出青春的吶喊。

三、拓展與練習

6、如果把第一節的三、四兩句和第二節的三、四句對調,你認爲可以嗎?說說你的理由。

設計說明:積極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認識詩歌意境的協調完整,爲下一環節仿寫詩歌做準備;又比較巧妙地引導學生感受詩歌內容和語言的和諧美。

7、有人認爲“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破壞了意境的完整一致,你怎麼看?

設計說明:設計開放性話題,進一步積極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允許個性化解讀。可以認爲“鮮花”與“紫葡萄”不相稱、不協調,是作者的瑕疵;也可以認爲有內在的聯繫,“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懷抱”糅合了作者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因爲作者當時手抄的作品被別人據爲己有。教師應充分肯定並鼓勵敢於懷疑作者的學生,以激發大家的自信心和創新能力。

8、另選意象,仿寫一、二段,並走上講臺朗誦自己的作品《相信未來》

設計說明:青春是激情澎湃的年華,是詩意盎然的年華,是多姿多彩的年華。如果學生被給予機會,展示才情,張揚個性,那麼,他們一定會詩情高漲,詩興大發;而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生成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四、結語

同學們,人生長路漫漫,磕磕絆絆,曲曲折折,在所難免;既然註定要遭遇挫折,那麼相信自己,相信未來,是多麼重要啊。自信,只有自信,頑強的自信,永遠的自信,你就註定不會被打倒,就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設計綜述:民主和諧的課堂,是健康和諧的教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探究、討論、對話、參悟、體驗等課堂活動,能鼓勵創造、啓迪智慧,使師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挖掘。自信在教學情境中養成,和諧在詩意課堂中生成,素養在和諧氛圍中獲得。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理解作品,體會詩人“痛苦的吟哦只爲追問光明”之情懷

②進一步通過誦讀,領會詩歌的形象

③領會詩歌意蘊深刻的意象,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把握情感的基礎上來朗讀。

【教學步驟】

一、作者與本詩背景

但凡喜歡或讀過中國當代詩歌的人,無一不知道詩人食指。有人說,食指是中國當代新詩第一人;有人說,食指是中國朦朧體詩歌的創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詩人食指稱爲一代詩魂,他的詩歌曾經那麼深地影響、鼓勵、陶冶過整整一代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東朝城,生長在一個正統的革命幹部家庭裏,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小學時就熱愛詩歌,20歲時寫的名作《相信未來》、《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廣爲流傳。阿城插隊內蒙古時託人抄錄了食指的全部詩作;陳凱歌考電影學院時曾朗誦食指的《寫在朋友結婚的時候》。1973年食指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醫三院就醫。出院後繼續寫作,1978年再次煥發創造力,並首次使用食指筆名(意爲別人背後的指點損傷不了詩人的健全人格)。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療。2001年4月28日與已故詩人海子共同獲得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著有詩集《相信未來》、《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詩探索金庫·食指卷》、《食指的詩》。

詩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過一個又一個打擊,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個社會都在被一種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詩中強烈抒發着不滿,但他對國家仍不改初衷,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情。他的詩歌:痛苦的吟哦只爲追問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實現了他的藝術追求。通覽他的詩作,雖然我們感受更多的不是輕鬆而是壓抑,不是快樂而是痛苦,但在那壓抑和痛苦中,我們也看到他無時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爲理想和光明而奮鬥、而掙扎的身影。

K《相信未來》以其深刻的思想、優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詩風在中國大地不脛而走,迅速傳頌於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幾乎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運。江青讀到了《相信未來》,爲詩歌獨立不羈的個性所震驚、惱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來,相信生命”的“反動”詩人。詩人自己回憶:“1969年,我下鄉第二年回來,‘四三派’的人回來聚會,要我去。我給他們背了幾首詩。那些詩他們要走了一些,作爲一個動態寫進報告裏,給了上邊。江青說,這是一個灰色的詩人。江青又說‘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於是,一頂反動詩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僅十九歲的郭路生頭上。厄運降臨了。詩人曾被嚴格審查、批判。但在陰雲密佈的時代,這首詩給人們心靈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經說:“‘文革’前我就捱整,我已經看到這代人的命運了。魚兒跳出水面,落在冰塊上,它的前途是死,和這個冰塊一起消亡。相信我們會戰勝死亡,這已經進了一步了。我年輕,我能看到冰塊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這種信念,詩人才能在20歲的時候就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樸實平易的文字,將冷靜的思考與熾熱的感情融人字裏行間。

二、整體感知

⑴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礎上一讀詩歌。

①1、2節結構類似,作者用幾乎相同的句式對現實進行了象徵式描繪,同時表達了自己的信念。仔細閱讀,找一找所用的意象,體會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蜘蛛網查封爐臺”——陳舊貧窮;

“餘煙嘆息悲哀”——生活貧困;生活上貧困,

“鋪平失望的灰燼”——拋棄失望;但保持樂觀

“美麗的雪花”——純潔美好

“葡萄化爲露水”——青春逝去;

“鮮花依偎在別人情懷”——情感失落;內心的失落,

“凝露的枯藤”——直面絕望;但一往情深

“淒涼的大地”——執着自信

惡勢力橫行,希望破滅,果實被竅——痛斥現實

②分析第3節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指撥動筆桿,

手掌——托起太陽的大海用孩子的筆體寫下:

筆桿——海上現出的曙光“相信未來”

面對困難,信念更強,豪情更濃——表明信念

③第4節起詩人的視角有什麼變化?“腐爛的皮肉”、“脊骨”兩個意象表達什麼意思?

作品由“我”轉向了“她”——未來,從未來看現在,現在就變成了歷史,詩人期待的是後人的“睫毛”與“瞳孔”能撥去歷史的塵埃,不在乎“腐爛的皮肉”而要挺直“我們的脊骨”,等待歷史“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這三節闡述了“相信未來”的理由,同時想告訴人們,儘管有“迷途的惆悵”,有“失敗的`苦痛”,但歷史不可抹去,未來一定光明。

未來的人一定能看清歷史,辨明是非

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相信未來

脊樑不斷,歷史自有公正評價

④最後一節,詩人放棄了意象的轉換,直抒胸臆,以異乎尋常的堅毅和剛強、執着和熱烈告訴人們,不管人生多麼艱辛,無論命運多麼坎坷,都應該堅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來,熱愛生命。這一節句式短促有力,節奏也明顯加快了,它是作品內在情緒的必然發展,也是其理想與信念的昇華。

發出呼喚,爲未來戰鬥——決心奮發

三、討論:詩中反覆手法的運用,有何藝術作用?

四、誦讀、背誦

五、課外拓展

比較閱讀:《熱愛生命》(食指)

這首詩寫於動亂結束後不久的1979年,堪稱是《相信未來》的姊妹篇。

它們影響了整個一代人,當年的許多知青,在生活極其艱難和理想接近破滅時,正是《相信未來》和《熱愛生命》鼓勵他們頑強地活下去。詩人以異乎尋常的堅毅和剛強、執着和熱烈,以一種近於悲壯的口吻告訴我們,不管人生多麼艱辛,不論命運多麼坎坷,都必須愈挫愈奮,堅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負重,向命運挑戰,實現生命的價值。這一切都昭示了詩人那崇高而嚴正的命題:“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詩人在另一首《書簡》中就曾這樣寫道:“我們應當永遠牢記一條真理/無論在歡樂還是辛酸的日子裏/我們的心啊,要永遠向前憧憬/這樣,纔不會喪失生活的勇氣……”這首詩在意象的擷取上,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多選取那些帶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觀物象,如“攀附的葛藤”“悽風苦雨”“荒草野徑”“頑石棱角的堅硬”“攔路的荊棘”“冬天風雪”“夏天毒日”等等,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來,實際上是詩人的真力彌滿,萬象歸懷;這些意象,借物載情,寓理於形,極具內質和張力,充分構築了全詩的沉鬱悲慨、深沉豐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內蘊和獨特的詩美空間。本詩一襲食指詩的一貫的藝術風格,悲壯而不悲慼,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傷,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吶喊,是滴血的呼喚,是含淚的微笑,是一曲頑強奮進的生命之歌!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體味本詩的韻味。

3、培養新詩鑑賞能力

二、預習:

1、強記字音:

灰燼()依偎()搖曳()睫()毛瞳()孔惆悵()輕蔑()脊()骨給()予不屈不撓()

2、辨音辨形:

搖曳()—拽()拉睫()毛—捷()報給()予—給()以瞳()孔—潼()關撞()擊—經幢()惆()悵—稠()密—未雨綢()繆—鳥聲啁啾()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要求:明確每節的主要意思結構脈絡

明確:課文基本結構

四、分析鑑賞,把握主旨

(一)揣摩語言:

1.詩歌意象的運用:

問題: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並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第1節:蜘蛛網——爐臺——

灰燼的餘煙——美麗的'雪花——

第2節:紫葡萄——深秋的露水——

鮮花——凝露的枯藤——

第4節:腐爛的皮肉——

第5節:脊骨——

2.比喻的用法:

問題:分析第三節前三句的精妙之處和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着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二)表現形式

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麼,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