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5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體會重點語句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瞭解文章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達嶺長城的美麗,深入體會作者對故鄉的眷戀、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感受作者筆下故鄉的美

教學難點:

瞭解文章的表達方法,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閱讀一些作家關於故鄉的作品,瞭解作者閻妮高中畢業後就遠離故土赴法國留學的離鄉經歷,爲學生感受作者對故鄉的一草一木無比眷戀之情做好鋪墊。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師板書課題一部分:我的故鄉

2.師:故鄉,一個多麼深情的詞語,故鄉,一個多麼令人難忘的地方。開課前,老師想請同學們用最美的一句話描述你們的故鄉,好嗎?誰來說說?

(生自由地用一句話描述故鄉。)

3.是啊,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牽連着我們的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故鄉的抒情散文,跟隨作者閻妮走近她的故鄉——北京(板書課題後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還記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卻的,她的第二故鄉是?(生答——北京。)因爲那裏有她最純真的童年時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遠是心靈的故鄉。這種思鄉的情感成了文學家最愛表現的主題之一。今天這篇散文,既寫景,又抒情,現在,就讓我們拿起書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一邊讀,一邊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時思考

從美妙的文字裏,你讀懂了些什麼?

(訓練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部分學生讀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作者記憶中的故鄉的西山、昆明湖、長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卻充滿溫情的筆觸,表達了作者雖遠離故土,卻始終不忘自己的故鄉,對故鄉無比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三、細讀文本,感受畫面

1.作者對故鄉如此難忘,當你欣賞了這篇美文後,你覺得作者的故鄉——北京什麼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寫它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聽嗎?

(指名讀相關段落)

2.從這些字裏行間,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畫面?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呢?

(預設引入:感受到故鄉西山、昆明湖、長城的美麗畫面,更體會到作者對故鄉的思戀與熱愛。)

3.課文中有一句話集中表達了這種感受,你找到了嗎?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長城的歌有帶花的翅膀。

4.細細讀這些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自由談)

是啊,我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三副色彩絢麗,各具特色的畫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這三幅畫面之中,細細閱讀,細細體會。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心感受畫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畫下來,在旁邊作批註。

第二課時

一、配樂讀文,情感導入

播放音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二、精讀文本,體會寫法,感悟情感

師:上節課同學們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畫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現在我們來交流交流。

(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預設而相機把握引入重點段落的'學習)

1.師: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思戀之情,3-9自然段分別描述了三幅畫面,這三幅美麗的畫面是對故鄉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剛纔很多同學都談到了這裏,那麼,就讓我們首先跟隨作者的記憶一起去領略西山的美景。

2.爲什麼作者會說: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你們能從那些文字中讀出這滿目的綠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青、灰濛濛、濃綠、青色的透明的、沒有邊的綠連着綠、金檀色,讓學生學習作者準確的用表示顏色的詞語來突出描寫景物的表現手法)

生齊讀這些詞語,師:這兒的確是滿目蒼翠,難怪作者會說——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再讀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師:西山的歌是碧綠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這動聽的歌中還有些詞語打動了我,如山給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卻用了一個“橫飄”,寫出了青山的時隱時現,似乎連山這種厚重的東西在綠色的裝扮下,也變得靈動活潑了起來,這也是作者對故鄉山的獨特感受。這樣的詞語,你還能發現嗎?

(相機理解悽婉等詞語)

4.師:作者用一連串的表示顏色的詞語的這種表現手法向我們展示了西山碧綠的“歌”,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描述着對故鄉的熱愛與思戀,你能仿照這段的學習方法自學另外兩首“故鄉的歌”嗎?

5.學生自學“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長城的歌有帶花的翅膀”相關段落。

6.彙報、交流自學成果,師作結。

(體會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點進一步描寫的寫法,以及通過綠色澤的變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來凸顯長城之美的表現手法)

三、學習課文最後一部分,深入體會思鄉情結

1.師:作者已經遠離了故鄉,可心卻和故鄉在一起,課文依然以“歌”爲終,與文章開頭有何關係?

(體會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結構嚴謹的寫法)

2.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樣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情結的呢?

(複習,鞏固排比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3.昇華情感,深情朗讀文章最後一部分。

四、小結

總結全文,有感情地熟讀全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並背誦課文。

2、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繪的畫面。

3.品讀體會課文,瞭解並學習作者表達、抒發情感的方法。

4、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朗讀並背誦課文。

2、品讀體會課文,瞭解並學習作者表達、抒發情感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走近作者

1.組織交流作者的資料

(板書課題及作者)王昌齡的詩歌創作。王昌齡工七絕,堪與李白爭勝。清人葉燮《原詩》雲: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齡的詩歌有邊塞詩,宮怨、閨情詩,送別詩等。其邊塞詩講究立意構思,風格蒼涼悲壯,清剛勁健,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宮怨、閨情詩善於細節描寫、心理刻劃和藝術概括。總體來看,王昌齡的詩意境高遠而情致深長,語言婉曲含蓄,風格偏於清逸明麗,纏綿婉轉。

2.教師出示幻燈片

二、練習朗讀古詩

1.組間巡視,隨機指導。

2.組織學生進行朗讀彙報(指名讀、同桌間合作讀、齊讀)

三、指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1.組織學生通過和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古詩的意思。

2.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話主要講的是什麼?

3.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作者怎樣把自己的'意思講清楚的?

學生小組討論並彙報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係。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爲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瞭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齡善於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反覆渲染環境氣氛,爲突出主題而服務。詩歌由背景寫到人物,由所見寫到所聞,由外在行動寫到內心世界,層轉層深。正如陸時雍所言:昌齡作絕句往往襞積其意,故覺其情之深長,而辭之飽決也。法不與衆同。

四、指導品讀課文,讓學生體會着讀一讀

1.學生有感情讀課文

2.個人讀-自願讀-齊讀

五、指導學生背誦

1、學生默背,準備參加比賽

2、全班一齊背誦

六.課外延伸

教師用幻燈出示,組織學生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組織學生背誦《從軍行》。

二、學習新課

1.導語:出聲地讀一讀古詩《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看一看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麼?組織學生彙報針對這首古詩你都瞭解了什麼?(教師相映出示幻燈)

2.組織學生體會着讀一讀

3.同桌之間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的大意

4.你們還有哪些地方講不通。

潤州:州名,在今江蘇鎮江市。行營:主將出徵駐紮之地。

事鼓鼙:從事軍務。金陵:一般指今江蘇省南京市,但唐時把潤州也稱爲金陵,這裏即指潤州。楚:古代楚國,現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師幻燈出示有關典故的資料

6.小組內討論詩的大意

7.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情激昂、充滿豪情)

8.組織學生背誦。

三、課外延伸(出示幻燈片)

四、作業

預習下一課(自學生字、讀通古詩、查閱資料)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一、 複習導入

1、 板書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4課,齊讀課題

2、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瞭解了王冕的哪些事情?

(相機板書:孝敬母親、勤奮讀書、刻苦學畫)

3、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細細品讀文字,感受人物的獨特魅力

 二、 品讀課文

(一)自學課文,要求:

請大家快速的瀏覽課文,用“——”劃出王冕孝敬母親的句子,用“ ”劃出他勤奮讀書的句子,用“ ”劃出他刻苦學畫的句子,可以在感受深的地方圈圈劃劃,也可以寫寫批註

(二)全班交流

1、你找到哪些句子描寫了王冕孝敬母親,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感悟

(1)王冕說:“娘,我在學堂裏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裏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出示)

A、你讀的聽起來很輕鬆,讀好哪幾個詞就能讀出這份輕鬆(悶得慌、快活些)

B、再請一位同學大聲的,輕鬆的讀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王冕是真的不想去學堂讀書了嗎?

C、交流要點:安慰母親,體諒母親,不想讓母親爲難、傷心、難過

師:是呀,這份孝順正是出於對母親的愛呀!

D、(出示母親的一段話)母親是怎麼說的,誰來讀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母親當時是什麼心情?

交流要點:萬般無奈,不忍心,有心卻無能爲力

從哪些詞語讀懂的?(不是、只靠、實在、只好)抓住這些詞通過朗讀表現母親的心情

請2位同學分角色讀一讀,讀出人物不同的心情

師:看,刻畫人物語言描寫是最直白的表達方式

(2)王冕一一答應,母親含着眼淚回去了。(出示)

A、 他是怎麼答應母親的,可以聯繫上文用自己的話說說

要點:母親放心吧,一定聽你的話,處處小心,每天早出晚歸,自己照顧好自己,不用爲我擔心

B、(理理衣服、含着眼淚)從這兩個詞中你讀出了母親的什麼心情?

要點:對孩子的關懷和疼愛,傷心、難過、不忍心、無可奈何

這種傷心和不忍正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呀!

把母親的這種心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師:是呀,刻畫人物還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和神態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3)從此,王冕白天……陪伴母親。

即使再累也要陪母親,多孝順呀!

(4)遇上秦家煮些……回家孝敬母親。

是呀,好吃的都留給母親,多懂事呀!把“總捨不得”讀的慢點、

重點就能讀好(讀)

(5)王冕得了錢,就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心中總是掛念着母親,真是體貼呀!

(6)春光明媚的時候……母親心裏十分歡喜。

對,爲母親解悶散心,真是孝順呀!

過渡:王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母親的愛,的確是孝敬母親呀!

2、同時,他讀書也很勤奮,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1)每天給的點心錢……買幾本舊書。

從哪裏體會到他勤奮的?(也捨不得)

是呀,寧願餓肚子也要買書讀,多愛學習呀!

大家請注意“舊書“,一箇舊字你讀懂了什麼?

要點:舊書便宜,可以省下一些錢貼補家用——多懂事,多孝順!

舊書便宜,可以多買幾本讀——多讀書,好學呀!

抓住這兩個詞讀出王冕的`勤奮和孝順!(讀)

(2)白天牛吃飽了……柳樹陰下看書。

一有空就看書,真是勤學呀!

(3)他每天畫些畫,讀讀古人的詩文。

長大後還是每天讀,多勤奮呀!有句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呀!

(4)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

對,書是最好的老師,從中能學到很多道理!幾年中他讀的書可真多呀!(讀)

3、過渡:王冕不僅孝敬母親,他還勤奮讀書,多麼好學呀!他學畫更

是刻苦,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1)自此以後……學着畫荷花。

一個“攢“你讀懂了什麼?(不容易,懂事)

是呀,再難也要學,多好學呀!(讀)

(2)起初畫的不好……沒有一處不象真的。

(起初、三個月、大有長進)讀讀這幾個詞語,你讀懂了什麼?

(時間短,進步大)

有怎樣的進步?用哪些詞語形容他畫的荷花?(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同學們,從不會畫到大有長進,他靠的是什麼?(堅強的毅力,堅忍不拔的意志,堅持不懈,勤學苦練,勇往直前,毫不氣餒、鍥而不捨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對呀,這些是通向成功的鋪路石,看圖,他還靠的是什麼?

(細緻的觀察,耐心的練習,對荷花的喜愛)

抓住這些詞,讀出他學畫的刻苦!

是呀,他眼中有荷花,心中有荷花,才能把荷花的精神、形態、顏色畫的如此傳神!他的刻苦勤奮終於使他成爲一位畫荷高手,他的作品也受到人們的青睞。

(3)過渡:同學們,他怎麼會從放牛娃成爲一個畫家呢?其實這是出於一次偶然的機會

A、 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邊聽邊想象,思考:這一段寫的是什麼?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師配樂範讀

B、 交流:雨後景色,很美

C、 美在哪呢?請大家各自輕聲讀讀,選擇你覺得最美的地方好好的讀一讀,比比誰讀的最美

D、 比賽讀,邊體會(指導朗讀的方法)

(欣賞荷花圖)

(瞧,花苞上雨水點點,在陽光的照耀下,伸展着婀娜的身姿,抖開了美麗的霓裝,如含笑的少女,如頑皮的孩童,如穿着粉裝的仙子,冰清玉潔,嫵媚嬌豔,真是“花中君子來哪方,亭亭玉立展嬌容”

再看,那碧綠的大圓盤上,顆顆水珠晶瑩透亮,水晶似的閃動着靈氣,如顆顆珍珠,光彩奪目,真是“暖日和風香不盡,伸展枝葉碧無窮”呀)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和田的維吾爾》是篇略讀課文,也是第二組課文的最後一篇課文。通過第二組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課文表現出來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

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生動形象是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作者生動、準確、感情充沛地對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及民族風俗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

我本課的設計旨在創設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運用自讀——自悟——交流——自得的方法,採用版塊式教學讓學生了解和田維吾爾人勤勞質樸、豁達樂觀的特點及民族風俗,同時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如文章中比喻等寫作手法的運用,感受作者對比、前後呼應等的寫法。

一、落實字詞的教學

課文雖然是略讀課文,但是根據課文的特點,文中出現了許多像“都帕”、“艾得萊絲”等根據維吾爾語音譯過來的詞語。這些詞語學生是第一次碰到。所以在初讀課文後我出示了這些詞語,讓他們認讀這些詞語,並且在老師的帶領下理解他們究竟是什麼。爲後面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二、關注作者的寫法

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找找“課文從那幾個方面來介紹和田維吾爾的風俗特點的”從中知道作者是如何來謀篇佈局的,知道作者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來安排材料的。聯繫這組單元中第七課《藏戲》也是這樣安排材料的,讓學生對這寫法加以鞏固。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也讓學生體會到在概括幾個方面的時候,如果有總起句,可以在總起句中找到中心詞,這樣概括的方法。因爲文中的第二、第四自然段都是總分結構的。

在學習“愛土地、愛美、愛歌舞”的幾個方面中,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用“誰能、誰又能”的句式以及連用兩個“!”寫出了作者的那份驚歎。抓住“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知道比喻的修辭手法,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只用了三個詞語就把他們的服裝等特點寫清楚了。再有,抓住“猶如、又似”這個比喻,感受那份美。

在學習第一、第七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找一找、劃一劃、讀一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首尾呼應、對比的寫作方法。

三、利用視頻、圖片資料創設情境幫助理解課文

因爲維吾爾是少數民族,他主要生活在我國的.新疆距離我們這裏較遠,因而課文的內容相對與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裏面所介紹的風俗特點有些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的。而維吾爾族又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是服裝,還是其他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結合課前的提示,我選擇了一段維吾爾族的歌舞來導入,讓學生在視覺上對他們有一個鮮明的認識。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也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圖片讓學生透過文字、藉助圖片直觀的認識他們。在學習“愛美”這個板塊中,我也選用了一組反映維吾爾人愛花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他們只要是能看到的地方都會有花的存在。同時也選擇了一段具有維吾爾族特色的歌曲作爲背景音樂,儘可能地讓學生走進維吾爾。

四、以讀促悟,加深理解

文章中有許多作者寫得很美的句子,例如“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還有“巴扎的鬧市裏,那一頂頂鮮亮的繡花‘都帕’“這句,設計了朗讀的環節,希望通過讀來感受維吾爾人對生活的那份熱愛之情。

五、讓學生通過想象感知文本

在學習“愛美”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到最後設計了一個句型的訓練。讓學生展開想象花兒還會盛開在哪裏。本來打算在教學“愛歌舞”這部分內容時,結合“這種歌舞從來不受人員、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不論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想跳就跳。”這句的理解來想象寫話。不過試教下來發現時間上來不及,因而今天改用了說的形式,讓他們想象還會有哪些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載歌載舞。

在今天課堂的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師們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學情分析】

我班有學生35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學中儘量做到教師適時引導,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解決課堂即時生成的問題。

教學內容分析:《和田的維吾爾》一課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第九課,本組課文的單元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表現出來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通課文,積累“鋪天蓋地”等詞語和生動的句子。

2.瞭解“和田的維吾爾“的特點,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維吾爾鄉村風情及他們雖苦尤樂的精神風貌。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爲主體,遵循閱讀教學的原則,讓學生充分的與本文交流,在自讀、品讀、感情朗讀等形式的朗讀中,朗讀課文內容,感受維吾爾人的特點及以及他們雖苦尤樂的精神風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維吾爾人樂觀豁達精神的由衷讚美之情,學習維吾爾人雖苦尤樂的精神風貌,激發學生對祖國民族文化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

理解小標題的內涵,品讀文中用來表現維吾爾人的優美準確的語言。

【教學難點】

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關係。

【教學方法】

誦讀、體悟、討論

【教學準備】

1.維吾爾風情圖片和民歌

2.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兩遍。

【教學時數】

1課時

1.新課導入:(播放維吾爾風情圖片和維吾爾民歌)

從剛纔大家觀看大屏幕專注的眼神,老師已經感受到了你們對新疆地區、新疆的維吾爾人濃厚的.好奇心,那麼讓我們趕快進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與新疆有關的課文吧!請同學們把書本打開,翻到127頁,《和田的維吾爾》

2.解讀標題:首先老師要檢查一下你們的預習情況。昨天回家看過課文的同學舉手。讀過三遍的同學舉手。讀過五遍的同學舉手。(檢查預習,表揚!)

能不能告訴老師,爲什麼作者認爲“和田的維吾爾”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維吾爾”呢?

明確:隨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劇,維吾爾人的民族特色也在漸漸消失,只有在最邊遠的南疆農村和田地區,還保持着濃郁的西域特色和維吾爾民族風情!這裏的“真正意義”也就是指原汁原味的維吾爾民族特色。

3.初步感知: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說:只有披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沙塵的和田維吾爾人才能展示出原裝的“西域貨”,你們認爲哪些東西可以稱得上是原裝的西域貨?

沙土、花朵、謎、歌舞等,你們是在哪裏很快發現這些事物的?

明確:通過文章的小標題能夠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和寫作意圖,有着畫龍點睛的作用。

4.研讀文本:剛纔我們藉助小標題很快地把握了所謂的原裝“西域貨”的內涵,可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1)如何理解“土一樣的維吾爾”中的關鍵詞“一樣的”呢?

明確:維吾爾人生活的環境充滿了沙土——沙塵暴肆虐;維吾爾人的生活離不開沙土——穿戴、食物;晾曬衣服。

土給人的感覺是什麼?(純樸、豪放、粗獷)

維吾爾人對沙土懷有怎樣的態度?

明確:熱愛,崇拜、眷戀,即使面對沙塵暴,展現出的也是特有的豪氣與樂觀。

語言品味:鋪天蓋地、撕扯、嘶、迎風引吭、熱烈激昂、寂寞單調、平添、韻味

結論:和田的維吾爾人有着土一樣的質樸、粗獷和豪放。

(2)爲什麼“花”也可以作爲和田維吾爾人的一種象徵呢?

明確:愛花是和田維吾爾人的天性,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裏,還盛開在維吾爾的門框邊、房樑上、牆壁的掛毯上,姑娘的服飾上。姑娘有着花一般的名字和美麗的容貌,她們美麗的外表下更隱藏着堅韌的毅力,即使狂風也吹不散。

結論:和田的維吾爾人有着花一樣的美麗、幽香、情調、自信。

(3)快速瀏覽第

三、第四兩個標題的內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和田的維吾爾人好似一樣的神祕、不可思議、耐看。

和田的維吾爾人好似一樣的瀟灑、豁達、樂觀。

5.深化主旨:剛纔我們從四個方面來概括了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下面哪位同學能不能只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呢?

明確:生活在豁達樂觀、載歌載舞之中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句話中出現了一對反義詞,是什麼?這樣使用矛盾麼?

明確:和田維吾爾人的生活在沙土瀰漫的自然環境中的確是苦的,然而他們憑着樂觀豁達的精神,不僅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更在這樣的環境中,創造着美,用歌聲和舞蹈來表現着美,所以,心裏感覺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6.隨機討論: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體驗過“苦”與“甜”相生相伴的往事或感受呢?

六、佈置作業: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隨筆,題目《維吾爾印象》。

【板書設計】

豪氣與樂觀 熱愛土地

和田的維吾爾愛美的天性 能歌善舞 聚餐多樣

【教學反思】

教學中,通過抓中心句,重點詞去理解,去品讀,效果較好。如,在學生交流了自學情況後,就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能夠反映和田維吾爾人性格或精神的語句。抓中心帶動學習的積極性。瞭解了維吾爾人的特點是:豪氣與樂觀的維吾爾族,酷愛土地的維吾爾族,愛美的維吾爾族,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在教學重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再次在讀中品味和田的維吾爾族的獨特風俗習慣。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辯論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科技進步問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針對對方觀點運用自己準備的事實材料有理有據進行反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與表達能力。

2.激發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慾望,引導學生把內容寫具體,語句通順,意思表達清楚,發展學生的個性習作。

3.編輯自己的習作選,培養學生設計整理、創編等綜合能力。

二、課前準備

1.出示辯題,根據學生所選辯題和立場組成正反雙方陣營。

2.根據自己所選辯題查找資料積累事實材料爲反駁對方做充分準備。

3.翻閱自己的日記或調查同學、老師、家長,回顧自己的經歷,並填寫調查表。

調查內容: 感興趣的人

感興趣的事

感興趣的景

感興趣的……

三、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一、談話導入,引入辯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古代人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嗎?(信鴿、狼煙……)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今一個電話或網上一點,就能使“天涯若比鄰”變爲現實,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級電腦戰勝國際棋王,神五、神六順利返回,哪一件不讓世人驚歎。科技發展爲我們帶來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那麼,科技的發展是利大還是弊大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辯論的話題。

二、自選觀點,分組準備

1.針對辯題提出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科技的發展利大”和“科技的發展弊大”確定正反方,認爲“利大”的一方爲正方,認爲“弊大”的一方爲反方,分爲兩組,並推選出一名主持人。

2.各組學生在一起討論,圍繞本組選定的基本觀點,從各個方面尋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體事例和材料,以選取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每組推選出四名主辯人,排出發言順序:第一主辯人,第二主辯人,第三主辯人,第四主辯人。

(這一環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雙方都做好準備。教師要注意瞭解情況,酌情加以指導。

正方學生從“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理由:

(1)汽車等這些交通工具的發明,讓人們出行更加方便,省時,省力。

(2)電話、手機的發明,讓人們的通訊更加方便。

(3)電腦、傳真把人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因特網的出現更是拓寬了人們的視野……

反方學生從“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理由:

(1)汽車尾氣的排放造成了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

(2)電視等這些娛樂設施的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人情淡薄。

(3)網絡的出現,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機,擾亂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三、展開辯論,暢所欲言

1.主持人宣佈辯論會開始;公佈辯論的題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觀點;介紹正、反方的主辯人及發言次序;通過辯論會有關規則,注意辯論時先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後說出理由,進行辯論。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辯人陳述本方基本觀點和論據,接着,各方主辯人爲維護本方觀點按一定順序發言,或補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對方發言的漏洞和錯誤進行反駁,或指出對方認識的片面,用本方觀點予以糾正……

(當主辯人應對無力、反應遲緩時,本方組員可以插話支援,儘量使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做到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經過幾輪辯論,雙方的陳述都比較充分了,第四主辯人可以歸納小結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觀點的正確。在辯論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空場。爲使辯論會氣氛活躍,主持人可以在辯論的過程中相機插話,或評價,或激勵,或引導,把辯論不斷推向高潮)

3.師小結評價:雙方能以簡短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注意了禮貌用語,爲我們的辯論開了個好頭。下面就針對雙方的觀點,進行自由辯論。

4.雙方互相提問質疑,自由辯論。

⑴ 正反雙方運用大量事實做論據,互相發現中的漏洞做有力回擊,雙方辯友可隨時補充。

⑵教師適時點撥引導:科技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弊端,那我們使科技步伐停滯不前行嗎?

⑶雙方進行辯論,拓展話題。

5.雙方總結自己的觀點:

要求語言精煉,(有理有據)說理清楚。

四、評議總結,提高認識

1.雙方辯論結束,主持人應該對整個辯論過程作出總結,吸收雙方合理意見,陳述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並請老師點評。

2.教師在主持人總結的基礎上,做更全面的評價指導。

第一,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分析所辯論的問題和雙方的理由,指出正確的認識方法和結論。教師還可以建議學生繼續研究探討,並推薦閱讀資料。

第二,對辯論過程中各組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指出哪些學生態度最積極,哪些學生提出的論據最有說服力,哪些學生應對最迅速,哪些學生語言最嚴密、表達最清楚,哪些學生最能發現對方的問題、反駁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辯論過程存在的問題,告訴學生一些組織辯論會的方法和進行辯論的常識。

3.評選“最佳辯論手

4.教師總結:

科技的發展“利大還是弊大”這是個難辯的話題。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最自然的的勝利,因爲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會給予我們報復。”是啊,“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同學們都能以事實爲依據,大膽進行辯駁,在辯論中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於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關鍵看我們人如何看待。我們人類抱有怎樣的目的,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發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們有能力開發先進技術,駕馭和控制它也一定會實現的。相信:科技永遠爲我們人類更好的服務那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李方膺(1697-1756),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別署有木田、木子、抑園、仙李、成村、覺道人、嘯尊者、木頭老子、翰墨蒼頭、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園主人等等。是清中期的“揚州八怪”之一。曾爲官,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兩袖清風。

李方膺擅梅、蘭、竹、菊、鬆、雜花、蟲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爲生。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幹新枝,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鬆是風骨的象徵,它蒼勁挺拔,傲鬥冰雪,頂天立地,枝幹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鬆,讚美鬆,風雪洗禮鬆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爲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爲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後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鬆、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闕(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諛(ē yú)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鬆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鬆在寒冬之際爲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幹壯山嶽。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幹壯山嶽,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讚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後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於春風碧雲裏”,作者從鬆的外形入手,爲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後一句,“春風碧雲”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幹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相互關係,各有什麼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徵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徵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係: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爲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爲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麼?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蒐集的有關鬆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穫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讀讀記記“顴骨、兩鬢、斑白、搪瓷、嚴厲、收斂、疙瘩、粗糙、抽噎、紅鏽、宿營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熱氣騰騰、無邊無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於革命、捨己爲人的品質的教育。

3、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現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

4、練習快速閱讀,簡要地複述故事。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在這個長滿紅鏽的魚鉤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長征系列圖片,思考:這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事情?長征,當我們感嘆紅軍創造的這一奇蹟時,也應該去看看這偉大奇蹟背後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讓我們來認識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課文中對老班長的描寫:他,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佈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

2、這是屬於哪一種描寫方法?這描寫的是誰?明確:外貌描寫大家親切的稱呼他爲“老班長”。他是一位普通的紅軍戰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輕戰士生命的英雄。

3、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英雄人物,齊讀課題(板書),看到這個題目你有哪些疑問?故事主角是老班長,那又爲何以魚鉤作題?魚鉤又怎麼會是金色的呢?

4、回顧自主學習的方法:文章讀薄、重點讀厚、主題讀透

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將文本讀薄

1、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藉助六要素簡要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2、在我們解開魚鉤與老班長之間的謎底之前,先來將這些詞語讀準確:顴骨、兩鬢、斑白、搪瓷、嚴厲、收斂、疙瘩、粗糙、抽噎、紅鏽、宿營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熱氣騰騰、無邊無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3、交流課文各要素,並將六要素連起來。概括就是去煩就簡,這是略讀課文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大家一起把它們連成一句話,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總結:1935年秋,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一位老班長接受黨交給的任務,盡心盡力地照顧好三個紅軍傷員,在即將走出草地時,自己卻犧牲了。

三、以老班長的外貌爲主線,將重點讀厚。

(一)抓住老班長的外貌變化,體會老班長的形象

1、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老班長外貌的語句,在文中作標記。

2、第一處:“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馱,四方臉,高顴骨,臉上佈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

①大家讀一讀,發現了什麼?是啊,一個快四十的人怎麼會有五六十歲老人的外貌特徵呢?

②你讀出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③小結:可想而知,在長征途中他必定是飽經風霜,多麼平凡樸素的一位紅軍戰士啊!

3、第二處:“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攏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

①看到的老班長似乎遇到了什麼難題。什麼叫“合不攏眼”?老班長又爲什麼“整夜整夜”地合不攏眼?請你給大家解釋解釋。

②是的,飢餓正一步步的向他們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將有生命危險。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看似平靜卻暗藏殺機的大草原。(圖片理解困境)

③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們也將長眠於此,你說,老班長還能睡得着嗎?他們能甘心放棄嗎?多少人在等着他們走出草地?

④正當老班長爲找不到吃的而憂慮時他發現了什麼而變得喜出望外?他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這一憂一喜之間,你看出來這是一個怎樣的紅軍戰士啊!(板書:盡職盡責)

4、第三處:“老班長看到這情況,收斂了笑容,眉頭擰成了疙瘩”→“老班長看着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

①是什麼原因,老班長的笑容收斂了?他在擔心什麼?僅僅是擔心他們不喝嗎?是啊,還擔心他們沒有體力支撐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啊,擔心自己不能完成指導員交給的任務!

②當他看到我們吃完,臉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憂一喜,說明了什麼?,這是一個捨己爲人的紅軍戰士!(板書:捨己爲人)

5、第四處:這魚湯,他自己有沒有喝過一口?我們來看看,老班長最後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頭,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板書:忠於革命)

6、結合板書小結:從老班長外貌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紅軍戰士?

(二)感受其他描寫,加深體會

故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蘊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讓你感動的句子找出來,動情地和同桌相互讀一讀,再來感受老班長這份深深的愛。預設以下幾個方面。

1、老班長吃魚骨頭的畫面(6、7、8自然段)爲什麼讓你感動?是啊,我們和你一樣體會到了老班長爲別人着想的可貴品質。你能用通過朗讀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達出來嗎?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感動。

2、老班長嚴厲勸“我”吃魚湯。(21、22自然段)

①當時已經發現了祕密的“我”,能喝下這碗魚湯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出示“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怎麼也送不到嘴邊”。)你是怎麼理解這個句子的?

②老班長又是怎麼勸我的?

(出示老班長的語言描寫:怎麼了?小樑,你不要太脆弱。)重點體會:最後這句話,以及“嚴厲地”,暗示小樑,要他記牢“員要服從黨的分配。你的任務是堅持走路,安定兩個小同志的情緒,增強他們的信心“。從中感受老班長崇高的犧牲精神。感受老班長的心情讀老班長的語言描寫。

③我明白老班長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魚湯“可是我的心裏好像塞了鉛塊似的,沉重極了。”“千斤重”是什麼意思?你能把這千斤重的心情讀出來嗎?

3、每天只吃草根和魚骨頭,老班長的身體又怎麼熬得住?好景不長,就在我們要走出草地時意外發生了。

出示第28自然段。

①自由輕聲讀這部分內容,注意自己內心的感情。

②說出內心感受,並說說爲什麼有這樣的感受?是啊,當生命垂危的時候,老班長竟然想到的還是3個小戰士。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這真是一個好戰士啊!

③讓我們來分角色朗讀。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什麼?(複述板書:捨己爲人,忠於革命,盡職盡責)

四、品味“金色”,將主題讀透

1、引讀最後一段:可親、可敬的老班長永遠離開了我們,戰士們撕心裂肺的呼喊也無法喚醒他了。擦乾了眼淚。

2、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戰士們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誠和無私完成了黨的委託。他永遠地留在了那片無邊無際的草地上,留給戰士們的只有那根用縫衣針彎成的釣魚鉤。你說,這魚鉤不就是班長生命的象徵嗎?是這小小的.魚鉤,釣到了挽救戰士生命的小魚,是這看似平凡的老班長,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三個小戰士的生存的希望!

3、回味質疑:現在你能理解爲什麼說長滿了紅繡的魚鉤上,閃爍着金色的光芒了嗎?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凝結了老紅軍心中只有戰友,唯獨沒有自己的高貴品質;長滿紅鏽的鐵魚鉤,體現了紅軍戰士捨己爲人的偉大精神;長滿紅鏽的魚鉤見證了紅軍戰士互相關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艱苦歷程,表現了戰友之間偉大的愛。

五、讀長征詩,總結全文

這不是一枚普通的魚鉤,萬分沉重。這魚鉤,是是一種深深地懷念,還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對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們的教育呀!在長征途中有多少這樣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爲有了他們,纔有了我們現在美好的今天,讓我們用一首我們學過的毛主席的詩《七律長征》一起來緬懷他們!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板書設計:

金色的魚鉤盡職盡責老班長

捨己爲人金色魚鉤忠於革命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和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體會“城市之肺”的作用以及怎樣更好地發揮它的功能,從而認識減少污染的重要性;

3.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抓關鍵詞句體會“城市之肺”的作用知道怎樣更好地發揮它的功能。

【教學準備】蒐集有關樹木抗污能力強弱的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回顧曾學過的說明文以及此類文章的特點

一、開門見山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說明文,板書:城市之肺注意“肺”字的書寫。

2.齊讀課題,質疑,預設:“城市之肺”是什麼?

 二、初讀課文

1.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⑴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⑵“城市之肺”是什麼?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說明。

2.交流反饋:

⑴指名分段朗讀,隨機正音;

⑵指名回答。

 三、深入研讀

(一)“城市之肺”的作用

1.課件出示句子一:

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是城市的“綠色衛士”,人們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確切的。

⑴指名讀,質疑,預設:爲什麼把花草樹木比作“綠色衛士”,爲什麼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

⑵花草樹木如何充當“綠色衛士”這個角色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課件出示句二)。

樹林能抗擊風沙的侵襲。分佈合理的樹林和灌木叢,能大大減弱噪音,有顯著地隔音效果,“綠色衛士”還有助於保護土壤和建築物,使它們免受陽光暴曬。在炎熱的夏天,小花園或樹陰下的氣溫要比空曠處的氣溫低。

指名讀,聯繫實際和二年級學過的《綠色衛兵》談談。

⑶爲什麼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呢?這是我們本節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請同學們默讀2、3、4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

2.交流重點句

預設:

課件出示句三:

因爲這些“綠色衛士”,不僅能吸收空氣中過剩的二氧化碳,調節城市空氣,而且能降低灰塵污染——葉子表面的容貌和黏液能吸附飄塵,阻止灰塵微粒蔓延。

⑴指名讀;

⑵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能吸收二氧化碳,能降低灰塵污染)

⑶這就是“綠色衛士”的作用,它和我們人類身體器官——肺的作用一樣,

難怪作者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

⑷指導朗讀(抓住“因爲……不僅……而且……”)。

課件出示句四:

幸運的是,有這些可愛的“綠色衛士”在保護着人們;它們本身還會產生多種消滅細菌的物質,如痢疾病菌接觸楊樹葉後會死亡。

⑴指名讀。

⑵補充課外資料:瞭解楊樹是怎樣消滅痢疾病菌的。

⑶像這樣能消滅細菌的樹木僅僅只有楊樹嗎?(不是的)課文中只介紹了一種,像這種方法在說明文中叫——(舉例子)。

⑷談感受(欣喜地,驕傲的`),帶着你的感受讀這句話。

(二)怎樣更好地發揮“城市之肺”的功能

過渡:是啊,“城市之肺”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它給人類帶來了歡樂和健康,它付出瞭如此之多卻又得到了什麼?

1.指名回答(未老先衰、加速死亡)

找出具體語句,課件出示句五:

一棵榆樹,生長在森林中可以活三百年,而生長在城市裏,它的壽命卻可能只有四五十年。一棵椴樹,在森林中能活四百年,在城市裏只能活五十至七十年。而且,污染了的空氣會使樹木的生長速度降低一半

2.找出具體語句,課件出示

⑴配樂,師生動情誦讀。

⑵讀者讀者,你想到了什麼?(樹木的無私奉獻,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3.從環保的話題引入我們人類該怎麼做?我們不但要保護環境,更要改善環境,所以我們在綠化城市時——課件出示句六:

所以,我們在綠化城市到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各種樹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們在城市中更好地發揮“肺”的功能。

⑴能從文中找到有利的依據嗎?

⑵交流課前蒐集的關於“抗污能力強或其它方面的花草樹木”的資料。

四、升化主題,拓展練筆

過渡: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花草樹木不僅僅是美化環境這麼簡單,它們還有着更深層意義上的作用,接下來請同學們就以你搜集到得一棵樹的身份來寫寫

1.課件出示:

我是一棵×樹,人們把我比作“城市之肺”,

在這裏,我想對人們說

(至少用上兩種說明方法)

 【板書設計】

城市之肺

作用  因爲……不僅……而且……

不同的特性 → 更好地發揮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後仰、淹沒、澎湃、粘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3、初步瞭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2、初步瞭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課文

通過觀察和查找資料,誰說說什麼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樹枝的化石,淡黃色,也有褐色或紅色的,可以作裝飾品。)

快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塊什麼樣的琥珀?

二、檢查預習

1、讀一讀本課生字,組詞,說說易錯的字

琥珀蠅脂撣拭辣滲澎湃黏測

注意:“脂”“滲”“湃”的讀音;“拭”“黏”的書寫。

2、交流預習時弄懂的詞語

三、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部分,作上記號,再給文章分段,並批註每段的主要內容

1、指名讀每部分,說說每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敘述了琥珀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敘述了琥珀的'發現。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後描寫了琥珀的形態,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過程的依據。

2、默讀課文,思考畫批: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3、小組討論,並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小結

記住我們同學提出的問題,下節課繼續討論,並回憶對比一下這篇課文在敘述順序上和《黃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啓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還記得《黃河象》這篇文章講述了什麼內容,按什麼順序講的?我們是怎麼學習的?

出示板書:

黃河象

按一定順序寫:看──想──發現

(骨架)(來歷)(化石)

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邊喝水陷入河泥沙下變化石

學法:先理清文章順序,然後細讀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和依據,最後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二、那麼《琥珀》這課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

1、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琥珀》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2、接着我們上節課的話題討論: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⑴學生交流畫批的結果,教師幫着梳理點撥

松脂把兩個小蟲一起包裹在裏面;積成松脂球;松脂球變成化石。(有語氣地讀一讀相關的句段)

⑵出示學生的問題:在什麼情況下“松脂球”纔可能把兩個小蟲一起包裹在裏頭?

學生歸納出:炎熱的夏天;在松林裏;非常巧合(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⑶這塊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時間長,上萬年;陸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樹慢慢腐爛;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請你有語氣地讀一讀“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邊讀邊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評讀)然後誰來複述這個過程?

⑸這樣想象的依據是什麼?指名讀最後一段,注意各句之間的關係。

三、總結對比

《黃河象》和《琥珀》在寫法和內容上有何異同?(內容相似,但敘述順序有所不同)

順序:

《黃河象》看──想──發現

(骨架)(來歷)(化石)

《琥珀》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化石形成:

《黃河象》200萬年前炎夏河邊喝水陷入河泥沙下變化石

《琥珀》一萬年夏天樹林松脂裹小蟲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語氣地讀一讀你喜歡的段落並評讀

板書設計

琥珀

順序: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化石形成:一萬年夏天樹林松脂裹小蟲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懂得“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養崇尚科學、熱愛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語言文字,懂得“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師:同學們看老師寫一個詞,(板書:學問)

師:你怎樣來理解學問這個詞?

師:知識、文化、科學等等這些都是學問,那再看老師加上一個字,(板書:與)再來讀。

生:學與問。

師:學與問又是什麼意思呢?

生: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23)齊讀課題。

生:齊讀。

師: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讀了課題你有要問的嗎?

(二)、檢查預習

師: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看看這幾個詞語能難倒你嗎?

(出示詞語)

師:誰來讀?

師:仔細觀察觀察紅色的字,這是新字,有沒有需要提醒的地方?

(生說說。)

師:生字詞理解得這麼好,那麼課文是不是能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呢?找同學來讀課文。其餘的同學思考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讀課文

師:通過剛纔大家的聽,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

(三)、精度課文。

師:那麼學與問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動動筆把給你啓發的句子或段落用直線畫出來,寫寫自己的體會。

師: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說說這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體會。)

師:問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你用它打開知識的殿堂了嗎?你用他開始鋪路了嗎?

師:從大家的讀中我知道你們得確是受到了啓發,還有那裏也讓你受到啓發?

哥白尼的故事讓你有什麼啓發?

你再讀讀第二段,結合課文和哥白尼有這樣的`偉大成就。你又從中領悟到什麼?

遇事多問幾個爲什麼?你能說說你遇到過哪些問題嗎?那麼你遇到了問題怎樣解決?

能者爲師啊,怎樣理解?

還有哪裏給你了啓示?

讀了沈括小時候的故事,看了沈括的成就,你又受到了什麼啓發?

看來,遇到了問題,我們應該多向人請教,並且要學會去觀察去思考,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愉快地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

正如書中所說:學問學問……

現在誰能說說學與問到底是個怎樣的關係?

學與問是密不可分,是相互補充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學和問就像我們的兩隻翅膀,你們有了嗎?想要嗎?你來讀讀吧!

有了翅膀就該飛了,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問題嗎?

(四)、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從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就是學和問。現在老師再送你們一把金鑰匙,(出示:問到底(陶行知)

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裏有妙理。

你若不問你怕它,它一被問它怕你。

你若願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

師:來拍拍手,放鬆放鬆,咱們一起讀。

師:這就告訴了我們,我們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師:同學們。課下你在蒐集蒐集還有哪些名言警句給你啓發,還有哪些名人故事讓你受到啓示,記錄下來好交流,好嗎?

師:好,下課。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瞭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4.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關注小女孩的命運。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2.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五次擦燃火柴的課件;樂曲《天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作者入手,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出示幾段話請學生來讀:

a我年屆七十,有機會又讀了一遍安徒生童話,頗有以前沒有過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領悟到,安徒生童話真是可以從小讀到老的書。(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話世界裏,雖然他並不經常給你一個甜蜜蜜的大團圓——而是讓女孩點完所有的火柴凍死,讓錫兵爲了得不到的愛情甘心熔化,讓小人魚化成美麗的海水泡沫,讓剛剛愛上公主的窮人失手燒掉自己的飛箱——但掩卷之後,我們覺得他的童話世界仍然充滿了善良和愛,充滿了感動和美。

c丹麥大物理學家奧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對安徒生說,如果他的長篇小說能使他出名,那麼,他的童話將使他不朽。

d列夫61托爾斯泰曾意味深長地問高爾基:“你讀過安徒生嗎?我讀過,十年前,我沒讀懂,十年後,我終於讀懂了,他很孤獨,非常孤獨!”

e我相信,用生命寫作的作家無論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個,他的生活、經歷、情感、血液、夢想……一切都在文字中,這使得他的童話擁有豐富深刻的內涵,在兒童和成人的世界裏都廣受歡迎。僅此一點,就可以把世界上絕大部分童話作家和安徒生區別開來。

1.關於安徒生,你瞭解了什麼?

2.關於安徒生,你不解什麼?

二、從故事走近安徒生

1.簡介《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發表於1846年。當時有個朋友要求他爲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畫寫一篇童話。這幅畫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童年。他的母親幼年討過飯。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裏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的時候,感到餓極了。她把手指伸到水裏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爲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飢餓。最後,她終於睡過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懷着這種感情創作了這篇感人的童話的。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丹麥的安徒生是舉世聞名的“童話王子”,他的童話作品《醜小鴨》、《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裝》、《拇指姑娘》等深深地吸引着我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

2、讀題,問:讀了題目,有人問你,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小女孩賣火柴)通過預習,你應該知道文章其實還寫了什麼?(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凍死在街頭。)理清課文思路:小女孩賣火柴(1——4自然段);美好的幻想(5——11自然段;凍死街頭(12——13自然段)

3、提供詞語和短語,把事情說清楚具體。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頭赤着腳 又冷又餓 擦燃 幻想 暖和 噴香 美麗 慈愛 寒冷 飢餓 痛苦 微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主動閱讀童話,走近並走進賣火柴的.小女孩,品讀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慘命運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2、在“讀、說、悟”中努力達到語言與精神的共生,同時嘗試用現代的眼光解讀童話,初步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3、初步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課文,積累短語,品讀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慘命運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學難點:

在“讀、說、悟”中努力達到語言與精神的共生。

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

提供詞語和短語,把事情說清楚具體。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頭赤着腳 又冷又餓 擦燃 幻想 暖和 噴香 美麗 慈愛 寒冷 飢餓 痛苦 微笑……)

二、走近小女孩,走進小女孩

過渡:通過你們的回答,知道小女孩幻想到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請快速的讀文5——11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幻想到的句子讀讀。

1、快速閱讀,找出四次美好的幻想。

2、交流,質疑:此時,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麼?(小女孩爲什麼會出現這些美好的幻想?)

3、再次快速讀全文(特別是1——4自然段),尋找小女孩幻想的原因。(寒冷、飢餓、痛苦、孤苦)重點講寒冷。

4、交流。指導有感情地讀好四次幻想的那種渴望心情。(動態生成)

5、四次幻想,引導感悟。

這幻想是( )的!

6、朗讀小女孩最後的一次幻想,引導感悟。

過渡:小女孩想留住奶奶,老師讀:第10、11自然段,學生接讀重點句。

7、出示: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這是幸福的!)

8、小結:這溫暖、這食物、這歡樂、這疼愛、這一切的美好和幸福都來自幻想。

三、走進作者,走向積極

過渡:小女孩就是在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請讀:

出示: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着微笑。

1、 同學們,小女孩的死有什麼反常嗎?

2、 安徒生寫這童話故事到底想表達什麼?指名談。

3、總結:齊讀並記住安徒生的話:夢想是極其珍貴的,它是引導我們走向美好生活的階梯。

4、作業。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一、確立辯論雙方

1、讀教材中的提示,確立個人辯論觀點。

2、根據觀點異同分組:

正方:人人要講誠信,不能撒謊。反方:生活中可以說些善意的謊言。

二、觀摩錄像,瞭解辯論特點

1、導語:大家各有各的'觀點,也各有各的根據。那該怎麼辯論呢?是不是像平時爭吵那樣呢?請看錄像《大學生電視辯論大賽》。

2、總結辯論方法,辯論程序,明確注意事項。

三、推薦人選,全班辯論

1、全班推選出6人,舉行辯論,其他人和教師一起作評委。

2、點評辯論情況,評出優勝方。

3、師生共同總結辯論情況。教師提示小組辯論要求。

四、分組辯論,人人蔘與

1、八個人爲一組,三三合作,另外兩人作評委,小組內展開辯論。

2、各組評委評出優勝方,並給出理由。

五、師生總結,明確認識

通過這次辯論,你對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有什麼新的認識?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難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捨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爲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中國曆,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聖”。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 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爲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則經典語錄。(板書課題)

二、合作交流:

指名讀課文。

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所:不譯。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

亦:也。可:能。

得兼:應爲“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

舍:捨棄。

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爲“活着”。

義:可以理解爲尚的思想、行爲、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三、品讀感悟。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捨,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捨,作者最後得出結論:捨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於大衆的思想和行爲,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賞幾則孟子經典語錄: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孟子·盡心下》

五、處理課後習題。

六、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孟子語錄

魚 熊掌 舍魚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義 捨生取義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課文簡析: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一個有關玄奘於成名前,在師父的指導下,堅持在高僧濟濟的法門寺苦心潛修,終於成爲一代名僧的幫事。說明“一個人的成纔是離開社會的。就像一棵樹,不能遠離森林。“本文結構簡單。可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玄奘遠離森林;第二部分寫玄奘在師父的指導下,決心留下法門寺。第三部分,玄奘終成名僧,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從課文對兩處松樹的描寫和議論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導學生領會課文通過某種事物比喻一種道理的寫作方法。

3、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重、難點:

1、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從課文對兩處松樹的描寫和議論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導學生領會課文通過某種事物比喻一種道理的寫作方法。

3、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小黑板教學理念:

本文是一個傳說,又是一個故事,作者通過這個小故事說明的一個含義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讓學生講故事,再由問題引領,帶任務學習。從中體會作者借某種事物比喻一種道理的寫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感悟到一個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學程序:

一、生活常識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誰能告訴我《西遊記》的主人公是誰?那在這些人中,有一位鍥而不捨的取經人是誰?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講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門寺的一個故事。想聽嗎?板書課題:生命的林子。

二、整體感知,講述故事。

1、學生自由讀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書上作批註,爲稍後的講故事做好準備。

2、個別學生生動的講故事。

三、讀文、悟意。

1、問題引領,出示小黑板:

(1)玄奘爲什麼要離開法門寺?

(2)玄奘最後爲什麼又留了下來?

(3)老方丈用的什麼方法?

(4)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發?

(5)你最欣賞課文的哪些語句?

2、自學。在書上作批註。

3、交流收穫。

(1)玄奘爲什麼要離開法門寺?(①法門寺“香客如流”,“法事應酬太繁”,難得“靜思養神,潛心修身”。②“感到自己雖青燈黃卷苦苦習經多年,談經論道卻是遠不如寺裏的許多僧人。”他想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靜心學習,儘快成才。

(2)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從哪能詞可以看出來。我們把這個句子帶着感情讀讀,好嗎?

(3)玄奘最後爲什麼又留了下來?從哪兒可以看出來?(個別學生讀第8自然段。)

(4)老方丈用的什麼方法?在第幾自然段?(個別學生讀第5、6、7自然段,其餘同學思考兩個問題:①老方丈問玄奘願做燭火還是太陽的用意在哪兒?②老方丈是怎麼勸說的?

(5)在這兒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麼?(作比較,打比方)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發?齊讀最後一段。(一個人的成纔是離開社會的。就像一棵樹,不能遠離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請批在書上。

(6)爲什麼離不開社會?(競爭!)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請批書上。

(7)練習用打比方說明一種道理的方法說話。

三、感情朗讀,總結全文。

1、有感地朗讀全文。

(1)說說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你認爲讀好本文的重點是哪些語句?

(2)練習有感情讀好自己認爲重點的句子。

(3)有感情地讀好全文。

2、同學們,我們要想向唐僧一樣出人頭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會中去接受競爭,讓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樹一樣爲了得到一點陽光而奮力向上拔。於是:“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讓我們牢記這兩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

A、天生我材必有用。B、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

四、鞏固延伸,佈置作業。

出示小黑板(碩果累累):

(1)我想積累這些詞句:

(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處理:

(3)我想續寫《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題目爲什麼叫《生命的林子》了。

選三個給自己的學習夥伴說說。

板書設計:

生命的林子

山野小寺玄奘法門寺

兩三棵樹松樹松林競爭成才

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雖然感覺還可以,可總覺得有一點小問題沒有達到我預設的效果。我原想,不就是講一個小故事嗎?這好說。可我想錯了,我喊了一個舉手很積極的同學,可是他講得是那麼生硬,且故事情節十分不完整。恰恰就在那時,該上場的教育機智也不知去哪兒了。還有一點小問題:課堂導入語的設計不是那麼吸引人。我想,如果我把它改爲:“同學們,你想讓自己成才嗎?好,那就讓我們一起爲我們有這個遠大的志向而鼓掌吧!可是,在我們的奮鬥中常會出現可怕的競爭呀,你能講講它們之間的關係嗎?好,現在我們學生的.這篇課文就與這有關。”這樣多好,既很有吸引力,又在師生平等對話中把同學們帶進入了學習主題。不過,優點還是不少的。如:

1、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面。

在本節課上,爲了讓同學們讀好老方丈說的一席話(那是本文的重點部分,也是含義深刻的地方)。我選用了三次個別學生讀,兩次齊讀。第一次齊讀是想了解一下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然後,三個學生進行個別朗讀,教師隨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很讓我欣慰的是,個別學生的朗讀一個比一個好。所以在時機快到時,又進行了一次齊讀。真棒,這次,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2、關於培養學生說理能力方面。

本文老方丈運用打比方的方法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認爲在節課當中,不僅要讓同學們記住這個道理,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能正視競爭,還要讓同學們學會文老方丈的說理方法。於是,我在同學們明白此方法後,趕緊抓住時機讓學們練習一下。

3、知識的檢查與延伸與拓展方面。

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後,我設計了“碩果累累”對學生在本節課上的所學進行小組內彙報,這樣同學們通過自己選擇說話題目的交流,達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又收穫到了別人的新信息。課後作業題也是學生自己給自己留下的。這就體現了新課標的要充分尊重學生這個理念。

4、設計問題方面。

爲幫學生學好本文,我精心設計了五個有層次、過渡性強的問題。(1)玄奘爲什麼要離開法門寺?(2)玄奘最後爲什麼又留了下來?(3)老方丈用的什麼方法?(4)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發?(5)你最欣賞課文的哪些語句?在學生的學習中發現,還是能起到引領學生自學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