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1

在常規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爲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3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裏開始發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爲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於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再討論販販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了問題。

我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爲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爲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爲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

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2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外,還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儘可能地獲取知識。

一、藉助畫圖,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

喜歡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課上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畫有時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學生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的段落後,我請了兩個學生上臺來根據書中的介紹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其他的學生在臺下畫,學生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邊對照書中的介紹,邊看書上的插圖來畫。三分鐘後,我們先讀課文,然後來檢查自己的畫,並且認真聽着同伴的點評,有的說:“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應該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有的說:“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二、利用實物,使學生從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語文是源於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培育出會生活的人。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

爲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瞭解爬山虎,課前,我從學校的一面牆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課時,在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葉子時,我出示了爬山虎實物給他們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知道了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長大了的葉子是嫩綠的、而且葉尖都是一順兒朝下,基本上不重疊。這樣的直觀教具,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得學生對於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也瞭解得十分詳細。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時,讓學生自己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後,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實物,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腳,並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印象就更爲深刻了。

三、通過表演,讓文字活起來。

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細節的問題。學生面對課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侷限性。可以運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質的行爲,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文字活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拉近了他們與文學的距離,使他們在語文課上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部分,我讓學生先自讀並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麼變成小圓片的?爲什麼細絲巴住了牆,就彎曲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然後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再指名上臺表演,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這些小圓片就像吸盤一樣,緊緊地巴住牆,由於“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牆上靠攏並貼在牆上。這樣就完成了“一隻腳”爬牆的過程。然後它還會繼續長出腳來,又把嫩莖拉一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通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最後討論把“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和觀察的細緻。

課堂中的學習應該不拘形式,靈活多變,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通過畫一畫、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輕鬆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3

《爬山虎的腳》首先是介紹某種植物形狀特點的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懂得爬山虎腳的特點,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細緻有順序地去觀察某種事物。這個重難點要突破,讓學生充分了解,用講授法或其它教學方法來完成可能難度會很高,而且時間也會很長,我選定實物觀察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是有依據的:

1、從人的認識客觀規律來看,學生的認識總是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認識這一規律。

2、從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來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過渡的發展階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學生基本上是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

3、從提高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於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把實物爬山虎擺出來,實物一出現,學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麼樣的東西,什麼顏色。我再對着實物的腳、莖、葉、以及葉柄等部位進行簡單說明。讓學生來個賞試觀察,叫學生們先自己觀察爬山虎的各個部位是怎樣的,然後再打開課本看課文作者又是怎樣對爬山虎的各個部位進行觀察和表達的。這樣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突破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牆的難點時,也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結合課文和實物讓學生們繼續觀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體中的哪個部位來往上爬的,它是怎麼東西爬的。在這點我還加了這樣的一個環節: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爬山虎是用什麼來爬牆,和怎麼爬的。還讓學生們自己嘗試做了兩遍動作,接着又然後回顧課文的作者又是怎樣來介紹的,進一步來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同時又讓學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隊員來做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和不同之處?從而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爬山虎是怎樣的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一腳就一點牢”的道理。通過做比較,我還讓學生找出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語句,進一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通過實物、登山隊員的登山動作舉例、學生們的反覆觀察、和對照課文比較,我再做適當的引導和講解。

這樣子可以輕鬆地把本篇課文的重難點解決了,並且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課文的背誦過關比較順利。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4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二是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爲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去找爬山虎,仔細觀察爬山虎爬在牆上的樣子。並叫學生採集爬山虎的標本。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學生帶着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5

《爬山虎的腳》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連續觀察”爲主題,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順承三年級的“留心生活,細緻觀察事物”,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連續觀察,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旨在培養學生進行連續觀察,寫觀察日記的能力。

《爬山虎的腳》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爬山虎爲觀察對象,主要寫了葉聖陶先生通過長期細緻的觀察,瞭解到爬山虎生長的位置,葉子的特點以及它怎樣往上爬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習作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三個方面: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2、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3、學寫觀察記錄。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我把寫爬牆虎的腳及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3、4、5自然段)作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把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和葉子的特點(1、2自然段)放在上一節課進行教學。

教學伊始,我先讓學生回顧了本課的生詞,梳理了課文的結構,之後轉入本節課的新知學習,用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內容。

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作者從位置、樣子、顏色三個方面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並通過圖片體會比喻的表達方式可以使描寫更生動形象。

在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時,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抓住觸、巴、拉、貼這些有序的動詞,體會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並通過對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爲什麼不能換成“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恰當。

最後結合課後的“資料袋”來讓學生學習寫觀察記錄的兩種記錄形式和方法,在課下試着選取一種事物寫一寫觀察記錄。並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首尾呼應”等寫作方法。

從教學效果上來看,本節課基本體現了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要求,抓住了重點,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1、學生讀的較少,因爲老擔心時間不夠,所以沒有充分的讓學生去讀課文和進行朗讀指導。

2、對學情瞭解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上課回答問題的學生較少,沒有充分的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思維。

3、課堂評價語比較單一,教學語言的組織能力,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和教學時間的把控能力還有待提高。

4、教學寫觀察記錄時有些簡略,我原本打算引導孩子們結合《爬山虎的腳》這一課的某一個自然段來改寫一篇觀察記錄,再看課後“資料袋”中的內容,來加深孩子們對觀察記錄的理解,但因爲時間不夠,最後放棄了。

5、最後環節中應先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再讓孩子們談收穫,將順序弄反了,聽了平東家人們的評課,才意識到這一點。

“口頭爲語,書面爲文”,現在的我越來越感到自己語文教學能力的不足和語文知識的匱乏,語文教學素養的提升對我來說還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希望通過今後的努力,能不斷的改進和提高。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6

14年的語文教學,我執著、我熱愛。但這次“爬山虎之旅”,又使我意識到:或許我真的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作爲語文老師,“我該教給學生什麼”。經歷過才知道,我何嘗不是在做着碌碌無爲的工作?

還好這次歷練實現了我思想上從教知識到教方法的轉變。

關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定的:

1、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聖陶老先生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

2、學習閱讀課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設定此教學目標是爲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怎樣才能體現出“實效性”?課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這節課上有所體現。語文教學,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在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發展上面,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課堂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鑑於此,最終呈現給大家的是這樣一堂課。我個人認爲這堂課的40分鐘是有效的,教學目標總體來說得到了落實:學生能夠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品詞析句,暢談感受;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角色置換等閱讀方法學生也得到了運用;並能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裏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

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裏,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下“聆聽”老師的教導。

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第一,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第二,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文本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本所獲得的信息和啓示。

反觀我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課堂的主流,生生互動還有待加強。此問題表現最突出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比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都說:“老師,我對……深有感觸”。在這裏,我忽視了聽衆不應只有我一個,而更應該是全體學生。這樣纔有助於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適時進行補充。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他們纔是學習、交流的主角!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儘量地退居幕後,在學生交流時,時時輔以組織、點撥、引導、提升、歸結,以一種新型的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學習。

其次,教師的評價應能迅速捕捉學生語言表達的正誤,並有效指引學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師都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才能遊刃於萬變的課堂之中。這種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應變的思維意識,還要有應變的語言儲備。思維意識我有,但我缺乏的是語言儲備。當聽到學生說從“融洽”這個詞體會到“肖復興和葉老談得很投機,他們很有共同語言”時,我多想用褒獎的話語肯定她、表揚她,可我一時之間竟找不到合適的、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話語!——我遺憾!當學生從葉老先生批改的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體會到“葉老批改得很精悍”時,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指葉老批改得簡潔、精悍。但匆忙之間我竟無言以對!——我嘆息!

最後,我們還應該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側重點,不能教無鉅細,面面俱到。而應抓住一點,做精做細,力求使學生學有所獲,一課一得。

我很願意剖析自己的教學。因爲正是這些不足,才表示我的教學還有可以提高的更大的空間,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斷審視、不斷調整、不斷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

試想:如果節節語文課都關注學生的進步,堂堂語文課都有意滲透學習方法,有意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使我們的學生學會閱讀,假以時日,學生的進步會讓我們吃驚、會讓我們欣慰、會讓我們振奮的!因爲,那是一羣靈動的、蓬勃的、熱情的生命!

語文教學的探索之路還很遠,這次對於“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探索實踐活動,只是給我打開了一扇門,我願意磨礪自己,明晰語文教學的方向,不斷摸索,以更好地服務於我的學生!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7

一、教材簡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鬚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通過讀文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緻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本文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在講之前,我要求學生到學校操場去觀察爬山虎,並寫了觀察日記《我觀察到的爬山虎》。學生對爬山虎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有了感性認識。

二、評價:

激趣導入採用猜謎語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較高。導思釋疑教學方法的使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教師引導學生將問題一一解決,這三個問題恰恰是文章的中心問題,也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難點。將課文重點段的背誦訓練穿插於教學過程當中,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記憶力,也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本次公開課的缺點也不少:比如在學生提出爬山虎的腳是小圓片的時候,與教師的預設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相矛盾。教師此時缺乏教學機智,處理比較粗糙,在此處浪費了不少時間。

分析原因如下:

備課的時候,我會把要講的每一句話都計入教案當中,然後把它們背過。在講之前我會反覆多遍地去背誦,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話。我相當關注每一張幻燈片中的細節,慎密地思考其中的過渡語。雖然講課之前,我已經把課文內容爛熟於心,並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唸了許多遍了。但我仍然相當緊張,恐怕課堂上學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來回答問題。果然,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所回答的與我設計的許多方面大相徑庭,這些課堂生成的答案讓

我不知所措,於是開始緊張起來,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學生,思路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所打亂,於是整堂課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傾向,讓學生們聽不懂,也讓聽課的老師不知所云。課下領導和老師們給我評課的時候,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源於備課的拘泥於細節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課堂學生的生成是教師無法預測的,但是教師對所教內容的具體框架結構要做到心中有數,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主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將學生引導到這個大環節中。關鍵是自己的備課,其中大的環節要清晰,無論學生如何變,萬變不離其宗。當胸有成竹地瞭解了講解中的關鍵問題的時候,那麼細節就可以隨意填充了。不論在課下想象的學生回答是如何變化多端的,當堂出現的問題一定是與你的預設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回答,另一方面還不要被學生的回答所束縛。

將來改進的措施:

1、始終不渝地鑽研教材,創新教學方法,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法。

2、多聽課,多學習,容百家之長補己之短。

3、調節好自己的心理,在放鬆快樂的心理下教學,不要過度緊張。4、備課不要過於精細,免得束縛自己的思路。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8

《爬山虎的腳》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這篇課文的學習對象是中年級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很大程度上是藉助形象思維來完成的,所以單憑教師單一的講解,學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點,如本課的疑難問題,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上課前我針對本班學生特點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佔均勻漾柄蝸蛟”;積累詞語“舒服均勻空隙葉柄蝸牛蛟龍痕跡”。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了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作用,並能用自述的方法來介紹。

本文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設計時,我緊緊抓住課文重點的兩個部分,即“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它是怎樣爬的?”展開教學。

課堂上我設想讓當學生總結出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後,抓住“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及“顏色是嫩紅色的”來理解了爬山虎腳的樣子後,再和學生一起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在設計“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這一環節時,我預設學生找到爬山虎爬牆這一自然段說說意思(學生:就是說爬山虎的腳剛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牆,把莖向上拉一把,讓它緊緊地挨着牆。)並把表示爬山虎爬牆的動詞通過填空形式寫出來後,把爬山虎爬牆的四個動詞進行分解,通過圖文演示、解說,把它怎樣爬的過程具體呈現在學生眼前,同時,對文本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實處。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的特點,讓學生成爲獨立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課堂上我通過填動詞、配動作、說特點、動手畫作爲有效的鋪墊,進而進行同伴間相互介紹,讓學生在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感悟與語言實踐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也解決了本課的一個難點。

同時,我有的放矢地引導、滲透,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和表達方法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細緻、連續觀察事物的,學習作者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有順序地寫下來,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各環節的目標,我依次安排了學生的自讀,展示讀、體會讀等。通過反覆地讀,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心情。這些環節的設計,沒有讓學生脫離文本地單獨理解,而是放在語言環境中,通過讀來加以理解。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拓展的開始。這堂課啓發學生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體會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在習作實踐中把事物寫具體的能力,所以在作業佈置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練習:

(1)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爬山虎的自述”。

(2)仔細觀察一種植物?以“的祕密”爲題寫一篇觀察日記。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的語句上反覆朗讀反覆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牆。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接着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着牆,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後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爲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這節課最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簡筆畫,肢體演示,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確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教學中,我以學生爲中心,鼓勵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自我發現中尋找獨特的認識、感受,讓學生體驗探索的快樂。我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使學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發現了葉聖陶的“祕訣”,有了這三個要素,何愁學生寫模式化、概念化的虛假作文呢?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重點是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教學難點是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如果,只是引導學生去讀書,劃出有關詞句進行理解,學生會感到枯燥,缺乏主動性。我就採用李青老師的教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然後請學生以畫的形式來彙報自己對爬山虎的的腳的瞭解,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對。學生一方面很喜歡畫畫,另一方面又爭強好勝,當然會激勵着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去了解爬山虎的腳。有一部分學生急於求成,讀書不細心也沒關係,我又採取了評議畫好的畫的方法,來加以矯正。本來課前我覺得有個同學平時讀書不細心,這次一定畫不對,正好利用他來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改畫,並對那些讀書不深入的同學加以教育。沒想到,由於他課前已經找到爬山虎細細地觀察過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畫完全正確,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我一緊張放過了這個很好的鼓勵機會。請學生評完他的畫,就到下面去找了幾個畫得不正確的,來引導學生讀書評議改畫。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請畫得對的那個同學指着自己的畫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並請他給大家講講自己爲什麼能畫對,然後大加讚賞,號召大家像他一樣善於觀察,深入讀書,這樣既是對他本人的激勵,又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更能深入的讀書。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時候,我則採取了讀書表演彙報的形式,先讓學生劃出文中表示動作的詞理解一下,並在下面試演一下,然後上來演給大家看,共同依據課本評議,改演。學生邊讀書邊演示,不知不覺就在實踐中突破了難點。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1、巧用簡筆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進行填空,反覆琢磨,再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這一設計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

2、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爲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讓學生們先找出有關的動詞,重點突出這些動詞,再讓他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一條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另一隻手的手掌當牆面,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最後指名讓學生到講臺前來演示。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牆的便顯而易見了。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我教了《爬山虎的腳》這一課,利用多媒體手段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想很多。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重點很突出,第一節課先學了寫腳的三個段落,從而學生無形中明白了寫作是有重點的,這點我認爲我在處理上做得很好,將文章截然的一分爲二,便於學生理解。

課堂上當我問到"爬山虎的葉子爲什麼一順朝下時,學生的回答讓我相當滿意,有的說是因爲下大雨了所以可以減少阻力,有的說因爲它的腳長在葉柄上,所以葉尖朝下的話往上爬更方便,看來學生對於爬山虎的認識已經相當不錯了,課堂上我還運用肢體語言來教授,把手掌當爬山虎的葉子,手指當莖,通過這種簡單實用式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麼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認爲課堂上加點適當實用的形式會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動手畫爬山虎的腳,學生學習很積極。在後來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有的說他認識了爬山虎;有的說他開始喜歡爬山虎了;有的說畫圖,寫作必須認真地觀察,比較才能做得更準確;還有的竟然說爬山虎很可愛,能美化環境,建議學校四周的圍牆前都種上爬山虎,把我們的校園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時侯因爲有爬山虎的包圍我們的教室還會很涼快。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運用知識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下午一來到教室,我們班的同學拿來了自己摘下的爬山虎的一根莖,興奮地跑來說:"老師我摘了一些爬山虎的腳弄的我的手好疼"。哈哈,真是應了葉老文中的最後一句話:要是不費一點勁,休想拉下爬上虎的一跟莖。

我認真地總結了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觸到:

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

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

3、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我從小就見到過爬山虎,但瞭解爬山虎的腳,卻是在教過《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以後,確切地說是讀了葉聖陶的課文以後纔去觀察得以理解的。爲了讓今天的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筆下的爬山虎的特點,理解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在上課前,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去實地觀察爬山虎。

學校操場西面和南面的牆上爬滿了爬山虎,課間、放學後,孩子們湊上去觀察的場面很多。有一次,我也湊上去,一個女孩子看了半天說,爬山虎的腳到底在哪兒呀?我給她指點了一下,她發出感慨說,天哪,它的腳這麼小呀?彷彿太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了。

上課時,學生根據觀察所得,結合學習課文內容,很快理解了爬山虎腳的一些特點,並且整堂課學生髮言熱烈,學習主動,氣氛活躍,學生在語言表達與交流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究其原因,我發現與課前學生去觀察過爬山虎有很大關係。

1、學生充分認識了爬山虎實體,在閱讀文字時感到親切、熟識。學生學習興致陡然高漲。

2、觀察得到的形象與課文表達的抽象詞句一一對應較順利,學生較易理解課文內容,並且運用以前學過的詞彙,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恰當的補充說明。例如,有個孩子說爬山虎的腳不光像蛟龍的爪子,還像蜘蛛狹的機械爪;有的補充說,我把爬山虎從牆上拽下來一小截,瞧,小圓片上沾滿了白色的石灰粉,可見它在牆上扒得有多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