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精選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

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將收課時,一個“不同的聲音”響起來了:一個孩子舉手說:“老師,我覺得德國軍官並不完全兇狠,他們當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來,請他繼續解釋他的觀點。他說:“文中的小女兒傑奎琳要將蠟燭拿上樓時,一個德國軍官同意了,因爲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說明他還不是完全的沒有人性。”

多麼燦爛的思維的火花!多麼細心的發現、獨特的閱讀體會!我內心暗喜,卻不急着肯定,順勢將他的觀點拿來全班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儘管在戰爭中,德軍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們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學生們一定是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的爸爸了。儘管文中的淡淡一筆,也閃爍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學生們也用自己善良的心發現了這一點。

閱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視野觀照下,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應以保證閱讀實踐時間爲前提,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爲原則,以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爲實施策略,從而使閱讀成爲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閱讀中,教師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爲真正的讀者。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爲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3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爲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爲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但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後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爲自己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老師、李老師等幾位老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知道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不過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裏,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4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爲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爲,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5

一、針對課文類型,正確選擇教法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如果要採用變序的教學方法,就會打亂文章原有的嚴謹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體來輔助我的教學呢?在做好簡單的課件後,我隨即又否認了。因爲我發現這對我的教學起不到特別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不讓人有一種“通讀通講”的感覺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種要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爲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爲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類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針對不定因素,及時調整教法

長久以來,我們在備課時都謹記:在備教材的同時要備學生,即要把學生針對你的教學設計可能會產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慮到。因此許多老師在備課中還會把學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記錄在案,以達到在課堂上的萬無一失。

殊不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每一個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個詞或字,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再怎麼考慮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地發現教學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並恰到好處地調整好自己的教學。如上例中教師讓學生用學習上段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迴應,老師就再次提醒學生看看傑克的表現,體會體會。儘管這樣做與備課中設計的有所不同,也有違老師的教學意圖,但仔細想想,這又有何不可呢?我們的教學不都爲了能幫助學生感悟嗎?當學生出現一些“短路”現象時,教師就有義務及時地加以糾正。這不是教學“務實”的最好體現嗎?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6

第三組課文教學已經結束,在本組課文教學中,讓我遇到了不少的問題,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尤其是學生給我的觸動。

本組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我們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

本組課文中的《半截蠟燭》讓學生認識了一種文學形式——劇本,劇本主要是通過人物對話或唱詞來推進情節,刻畫人物。在教學本課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出奇的濃烈,或許是課文內容吸引了他們,或許是不同於其它課文的新鮮感刺激着他們。

《半截蠟燭》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爲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文中人物心理、行爲和語言活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爲文章注入了活的靈魂。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圍繞主題設計了很多問題例如:課題《半截蠟燭》用得好不好?環境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和行爲對突出人物品質和推進故事情節有什麼作用?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現說明了什麼?爲什麼最終傑奎琳的藉口可以獲得成功?這麼多的教學目標要解決,怎樣統整在一起呢?

一、瞭解故事背景。

上課一開始,我就介紹了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什麼參加傳遞情報的工作,以及選擇用蠟燭藏情報的原因。同時解決問題:課題《半截蠟燭》用得好不好?

二、理解故事情節。

讓學生以四人爲小組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說說“誰的貢獻大”?他們分別是怎樣與德國兵展開鬥爭的?故事情節有了比較清楚地認識,但是僅僅知道故事情節還不夠,文中人物的形象還不夠明晰,對文中中心的領悟還標交膚淺,這是還需要反覆品讀句子,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爲和心理活動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

三、理解人物品質。

在這個部分,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有標準的答案,要聯繫上下文對文中的三個主人公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文中的事例、有關語句加以說明。例如,一個學生說:“我認爲傑奎琳很會急中生智,在媽媽和哥哥的方法都失敗後,想到了上樓睡覺的招數,因爲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國軍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有的說他們臨危不懼,在這種危急關頭,每個人都很沉着,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每個人都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情報,媽媽輕輕地吹熄,兒子從容地抱柴,女兒鎮定地上樓,在這種時候還能保持鎮靜,波瀾不驚,正是他們最後勝利的關鍵,假如有一個人失誤,後果都不堪設想啊!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自己觀點,同時吸取的別人的想法,對人物品質認識得更加深入和透徹了。

四、再現故事內容。

同學們在充分了解故事情節和感悟人物品質後,對課文更加有興趣了,都想自己能選擇一個喜歡的角色演一演,起初我叫了一組同學表演,他們對課文內容不熟悉,是拿着書本表演的,人物語氣朗讀得非常到位,第二天在複習舊知識這一環節時,仍然有很多學生想上臺表演,沒想到他們回家竟然背誦下來了這個劇本,他們表演時,深情並茂,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突顯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認爲這節課我收穫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要求他們背誦,他們卻自己背了下來,那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抓住孩子們的“新鮮感”,在設計環節就必須下功夫了!

雖然這堂課有着很多的閃光點,也讓我收穫良多,但也存在了不少的問題,是需要改進的,比如: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發揮得不夠,其實可以更多地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光由我提問,他們回答的這種單一模式。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7

《半截蠟燭》是反映二戰期間法國一家母女爲保住藏在半截蠟燭中的情報與德國軍官巧妙周旋的故事。目標是通過朗讀課文,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在教學時我變教學生讀書爲引學生自己讀書。

在第一天就佈置學生自讀課文,交代第二天各組要上臺表演半截蠟燭的故事,看哪一組表演好,哪一組就全部獎一朵大紅花。這一來,同學們都積極參與,討論角色,要與他組同學一較高下。

然後我讓大家比較誰的方法更巧妙,你有沒有比她們更巧妙的方法?大家踊躍發言,互動中弄清了:本來伯諾德夫人的方法最好,可因爲天太黑,多一盞燈總比少一盞好,所以沒成功。傑克的方法也不錯,可是端走蠟燭明顯得變暗了,所以還是沒成功。傑奎琳成功的理由是少校家裏也有一個同年紀的小女孩,喜歡小孩人同此心,所以成功。並不是她的方法更好。而比一比誰的方法更巧妙,那就更熱鬧了。有的說,天冷沒事幹,不如玩遊戲,吹滅蠟燭捉迷藏;有的說,小杰克去抱柴火時,故意點燃一些柴火,假裝說失火了,把德國人引走;還有的說,假裝爲德軍官取樂,用變魔術來換掉蠟燭;甚至有的同學還想出帶德軍去看電視引開德軍。但馬上就有同學反對說:“沒有電,哪來電視?”“如果有電,還用點蠟燭?”可見同學們已懂得設身處地,投入當時的環境了。

最後我在教學上都是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讀過夠。讓他們在讀中悟出道理。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8

課文《半截蠟燭》描繪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但它無時無刻不給我們以緊張激烈的感覺,讓我們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節課主要通過揣摩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詞語和句子,領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質。

一、扶放結合,自主學習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重點研讀在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讓學生學會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一步步走進人物的內心,進而讓學生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傑克與傑奎琳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

二、以讀促悟,以悟導讀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採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在教學中反覆出現,引導學生想象傑克和傑奎琳在與德軍周旋時內心在想些什麼,體會人物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感悟課文文字中蘊涵的豐富的人物內心心理活動,營造出一種緊張激烈的戰鬥氛圍。進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爲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擔心,感受危機的一波三折,領略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面對危機時沉着、冷靜、機智、勇敢的品質,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9

反思第三組略讀課文《半截蠟燭》,有如下收穫:

備課時,我就在思考:略讀課文到底該怎麼教?雖然同科頭老師介紹經驗和《教師教學用書》中,也聽到、看到一些“略讀要以學生自己讀懂爲主”,“略讀任務要單一,要充分運用好文前導語的提示作用,解決一兩個問題即可。”“在教學時間上基本用一課時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學實際中,對於如何引導學生自讀,如何選擇教學任務,如何利用課文導語等還是很茫然。帶着這些迷惘,我又重新進行了單元備課:單元主題是“語言的藝術”,要求孩子們閱讀本組課文,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而再看課文導語中的學習要求:先讀讀下面的劇本,想想劇本中講的是件什麼事,說說你最欣賞誰的語言;再分角色演一演;還可以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什麼不同。這些學習要求不正是圍繞着單元主題提出來的嗎,於是,我的心中豁然開朗,課堂就圍繞着這四步引導學生學習: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並瞭解劇本的特點;二、再讀課文,瞭解大意;三、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四、總結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蠟燭》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踐後,我明白了只要體現“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就能較好地發揮略讀課文的原有效應。“一箇中心”即以學生的自讀爲中心。“兩個基本點”即扣住單元重點,點撥課文難點。在《半截蠟燭》中,以語言實踐爲主線,引領學生了解閱讀劇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讀、議、演、拓展中品味語言的藝術,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讓課堂有了“亮點”。本堂課,成功之處是先引導孩子深入鑽研教材,讓學生靜靜地思索,靜靜地寫批註,用筆把自己的獨特體驗與劇中人物進行了對話。然後抓住劇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語、人物的年齡特點、所處的環境等演好角色,同時在演的過程中再次去品味語言的藝術,最後讓大家課下找些劇本來讀一讀,從而拓寬了學生閱讀的範圍。這樣略讀課文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沒有及時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看來,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課堂上更要關注學情,並予以及時反饋。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的設計,從我初步定稿到今天給大家呈現的課堂也是一波三折的過程。這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劇本這種文學形式,而且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初步的教學設計時,自己的思路很亂,總覺得要抓的點很多,要讓孩子們知道了解的東西更多,可是又不能面面俱到。經過我們這個團隊的深入分析,最終定了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劇本。因爲我們通過對一些學生的調查後,發現孩子們對劇本以及表演劇本更感興趣,而我們學校的 “個需化”教學理念正是要求我們教師一切從孩子的需要出發。那麼,這堂課我們爲什麼不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他們最需要的方面入手來組織教學呢?而且,因爲是語文,因爲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並非零起點。像這篇短劇,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們就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

爲了讓學生真正學好課文,激發學習興趣,課前我寫了一份“通告”,大致內容是:五班要舉辦“語言的藝術”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排練課本劇,現招募有表演才華的同學參加演出。這節課將選拔《半截蠟燭》話劇的演員,請大家踊躍報名參加。因爲跟這個班孩子交流的時間有限,所以在課堂上我給了孩子們充分的時間進行準備,只有他們讀熟了對話,才能讀透人物內心,才能把握好角色。就這樣,課堂教學變成了甑選演員的過程,學習氣氛高漲,學生們表演慾望強烈。我讓他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人物,繪聲繪色地朗讀人物的語言。既然要演戲,當然就少不了導演,所以我就將“複述故事內容”這個環節變成了“導演說戲”,從中選出一個優秀導演,放手讓他來篩選演員。當然,在學生們練習表演的環節,我已經和這個學生導演進行了交流,那個孩子也很有思想,經過老師的點撥,他確定了選演員必須要抓好的兩個方面:一是對人物語言特點的把握,要通過朗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二是角色體驗,把握好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然後選出演員。

本節課的設計旨在把呆板的文字演變爲栩栩如生的人物,這符合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思維特點,也正符合我們學校的“個需化“教學理念。通過表演這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盤活了課堂,達到了“捨我其誰”——“我是課堂主人”的教學效果。

當然,完全放手給學生也是需要勇氣的。我一直堅定不移的相信每個同學都是好樣的。我的觀點是一個同學他的過去也許不好,現在不一定好,但我堅信他的未來一定會好!雖然不是自己的學生,但是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一樣的單純,你在課堂上給了他們最需要的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他還會有理由不參與,不積極,不表現嗎?

既然是語文課堂,就一定要讓筆談成爲一種習慣。無疑,本課爲同學們提供了一次練筆的機會,不少同學寫得文采斐然,深刻而有見地。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是因爲他們身臨其中,親歷親爲,有話可寫,寫來遊刃有餘。

總的來說,這堂課是從學生的需求和文本的特點這兩方面來組織教學的,我知道自己和這節課都還有很多的不足,真誠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能給這個還在學習還在成長的我提出更多的建議和意見,謝謝!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1

《半截蠟燭》是一個短小的劇本,記敘的是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親伯諾德夫人和兒子傑克、女兒傑奎琳爲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裏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緊張激烈的戰鬥。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劇本。由於文中人物比較多,又是拗口的外國名字,以至於我讀了多遍才理清頭緒(雖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記憶差,教過就忘了)。所以課前,我要求學生反覆朗讀,理清故事的脈絡,並查閱資料,對劇本這種形式有個較爲準確的認識,這對課後的小練筆《改寫劇本》打下了基礎。

在人物形象的體驗上,還是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讀文本。在讀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課堂的小練筆我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這,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由於練筆的時間分配不足,有些學生沒寫完,這是個遺憾。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2

本篇課文是一個短小的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諾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組織的一個聯絡點,爲安全起見,伯諾德夫人把一份祕密文件藏在半截蠟燭裏。在蠟燭被例行前來檢查的德國鬼子點燃的危急關頭,爲保住蠟燭裏的祕密,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

劇本大家都聽過,但是卻不是很理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學體裁。在介紹劇本的時候我引入現在的演員是怎樣通過銀幕給觀衆呈現的逼真的生活狀態。劇本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基礎,然後通過旁白,語言,舞臺效果等等來充分展現人物特點與劇情發展。同學們的理解力很強,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兩個重要的劇幕。第一個劇幕講的是伯諾德夫人和孩子們一起藏蠟燭和表決心:爲了保護這個祕密而不惜一切代價。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瞭解傑奎琳和傑克,以及媽媽的的性格特點。同時體會旁白在劇本中的作用。同學們進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學們基本能夠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選擇演員角色的時候,現場氛圍有點太熱情,導致一開始的時候,好幾個同學沒有進入角色,沒有把當時嚴肅的感覺演出來。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時候,我着重強調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第二個劇幕中,也是本課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這是一場真正的鬥智鬥勇,一次次的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和德軍展開的內急外穩的的戰鬥。面對一次次的失敗,他們表現出了機智勇敢,最可愛的傑奎琳,利用自己的聰明可愛,博得少校的喜愛,並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護住了情報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遠是基於對劇本的透徹把握上了,爲了能把劇本演好,同時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一開始我就把課時安排告知,同學們喜愛表演,所以爲了能夠表演,他們也在課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課的時候,很多人踊躍舉手進行參演。由於課堂時間有限,並不是所有的同學們都進行了表演,覺得這是挺失敗的地方,不過總體而言,每一組上臺表演的同學都有進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組的不足中得到彌補。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是實習老師馬井建講的第十二課《半截蠟燭》,這是一篇較短的劇本,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閱讀興趣。通過本課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值得學習的是,實習老師的內容準備很充分,PPT製作非常有特色,特別是在圖文並列的那幾張,製作精美,給人以視覺享受。在開頭,老師導入劇本的學習,讓同學能更爲具體的瞭解劇本這一特殊題材;在講解文章中,注重重點詞的說明;在課程接近尾聲時系統回顧課本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於通過文中人物的頒獎詞來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據我的觀察,學生們對這一點也很感興趣。

但是,課程進行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第一,在展示二戰照片時,我個人覺得畫面相當血腥,不應該過於清晰地展示給五年級的學生;第二,課程講解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不應該讓同學們讀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來進行記錄;第三,有些內容,如給課文分段並歸納大意時,可以讓學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實習老師卻直接呈現出來,缺少讓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最後一點,在課程進行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紀律問題。

本次的課程整體上還是很不錯的,需要實習老師更較注重課堂的實際學習效果。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4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主人決定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我這樣設計《半截蠟燭》的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以演促讀

導入語是一堂課的開場白,是將學生由非學習狀態轉入本堂課學習的準備階段,是爲了引導、啓發、激勵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所運用的語言。好的導入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爲授課的成功奠下良好的基礎。新課伊始,我這樣導入:“同學們,電視劇《小兵張嘎》看過嗎?裏面的嘎子、樂樂、胖墩兒、劉英可謂機智勇敢,你們一定很喜歡吧,想像他們一樣演電視劇嗎?”我的語調是飽含激情的,我的語言是極有激趣性的,學生們一聽說演電視劇,個個躍躍欲試。然後我煞有介事的說:“機會來了,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很好的劇本——《半截蠟燭》。”順利地切入正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播放一段二戰背景及藏有祕密的半截蠟燭由“點燃——吹熄——又點燃——端上樓熄滅”的錄像,學生聽着緊張的音樂節奏,看着蠟燭的變化,個個神情變得嚴肅,表情變得凝重。這時我讓他們說出自己最想說的話,學生有的說:“半截蠟燭最後熄滅了嗎?”“是誰端走了蠟燭?”“劇本里有幾個角色?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期待,就像平靜的湖面丟下了小石子蕩起了漣漪,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學生不再處於被動狀態,也能順利有效地參與後面的學習。我用“研讀劇本、練習臺詞是演員的必修課”來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劇本。後面我設計“研讀劇本”“練習臺詞”及“課後排練課本劇”始終以學生的興趣爲抓手,以演促學。

二、精設提問,自主探究

在學生初讀劇情的基礎上,我精設了一個提問:“伯諾德夫人、兒子傑克、女兒傑奎琳爲保護祕密與德國軍官鬥智鬥勇,故事一波三折,假如讓你來演,你最想演誰?你準備怎樣演?”讓學生帶着這樣一個學習任務讀書,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更主動地去研讀劇本,起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三、依託文本,重視個性化閱讀

學生選擇自己最想演的角色後,依託文本,自主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爲體會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我先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習一般寫人記事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提醒學生在自主研讀時可抓住描寫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文字,然後在文本中找到自己最想演這個角色的理由,運用“讀——議——體驗讀”的程序進行劇本重點部分的教學。結合在同級不同班教學本課的經歷,我發現這一環節的設計,確實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個性化閱讀得以體現。在學生交流彙報伯諾德夫人這一部分時,有學生說“我從‘要’、‘得’、‘得’幾個字看得出這個祕密很重要,教育孩子們必須守住祕密,說明她很愛國。”有學生說:“我從‘爲了有一天能把德國佬趕出去’的‘趕’字覺得伯諾德夫人對德國佬很仇恨!”一個“趕”字正是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國軍官周旋的目的。因此我相機介紹二戰期間德國佬的惡劣行徑,使學生對文章理解更深入,體驗更深刻。在學習傑奎琳這一部分時,有學生說:“我從‘傑奎琳打了個懶懶的哈欠’和‘傑奎琳慢慢端着蠟燭走上樓去’想到,她打個懶懶的哈欠是要說明她確實很困,我自己想睡覺時就是‘懶懶的’,動作也很慢,所以從‘懶懶’和‘慢慢’可以看出傑奎琳很機智。”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投入劇本的研讀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四、多種形式朗讀,感悟形象。

在研讀了劇本後,又特設一個“練習臺詞”的環節,意在使學生通過朗讀,感悟人物形象,昇華人物精神。讓學生自己選擇朗讀方式,可選擇自己最欣賞的語言讀,可小組分角色讀,可創意表演讀,可小組評議讀,最後在學生充分讀書後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展示朗讀效果,迴歸整體。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做到了“以學生爲主”,學生思維活躍,發言踊躍,教師與學生建立了一種平等交流的夥伴關係;依託文本,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朗讀,以讀代講;開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效果較好。但在執教中,也受一些問題的困擾,比如在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時,到底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怎樣做到更有序有效?……這些都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多探究,以期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5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爲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爲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經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可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終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之後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爲自我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教師、李教師等幾位教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明白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可是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裏,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