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5篇)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通用5篇)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

我認爲,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鬆。

  一、深入解讀:憑藉文本,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爲是語文,因爲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並非零中國。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

因此教師就應該基於這樣的中國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爲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鬥爭背景。

基於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

依託文本,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語文,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後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爲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遺憾的是,時間的分配上還是顯得倉促。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2

  一、針對課文類型,正確選擇教法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如果要採用變序的教學方法,就會打亂文章原有的'嚴謹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體來輔助我的教學呢?在做好簡單的課件後,我隨即又否認了。

因爲我發現這對我的教學起不到特別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不讓人有一種“通讀通講”的感覺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種要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爲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爲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類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學“務實”。

  二、針對不定因素,及時調整教法

長久以來,我們在備課時都謹記:在備教材的同時要備學生,即要把學生針對你的教學設計可能會產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慮到。因此許多老師在備課中還會把學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記錄在案,以達到在課堂上的萬無一失。殊不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每一個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個詞或字,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再怎麼考慮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地發現教學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並恰到好處地調整好自己的教學。如上例中教師讓學生用學習上段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迴應,老師就再次提醒學生看看傑克的表現,體會體會。

儘管這樣做與備課中設計的有所不同,也有違老師的教學意圖,但仔細想想,這又有何不可呢?我們的教學不都爲了能幫助學生感悟嗎?當學生出現一些“短路”現象時,教師就有義務及時地加以糾正。這不是教學“務實”的最好體現嗎?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3

本篇課文是一個短小的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諾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組織的一個聯絡點,爲安全起見,伯諾德夫人把一份祕密文件藏在半截蠟燭裏。在蠟燭被例行前來檢查的德國鬼子點燃的危急關頭,爲保住蠟燭裏的祕密,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

劇本大家都聽過,但是卻不是很理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學體裁。在介紹劇本的時候我引入現在的演員是怎樣通過銀幕給觀衆呈現的逼真的生活狀態。劇本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基礎,然後通過旁白,語言,舞臺效果等等來充分展現人物特點與劇情發展。同學們的理解力很強,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兩個重要的劇幕。第一個劇幕講的是伯諾德夫人和孩子們一起藏蠟燭和表決心:爲了保護這個祕密而不惜一切代價。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瞭解傑奎琳和傑克,以及媽媽的的性格特點。同時體會旁白在劇本中的作用。同學們進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學們基本能夠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選擇演員角色的時候,現場氛圍有點太熱情,導致一開始的時候,好幾個同學沒有進入角色,沒有把當時嚴肅的感覺演出來。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時候,我着重強調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第二個劇幕中,也是本課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這是一場真正的鬥智鬥勇,一次次的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和德軍展開的內急外穩的的戰鬥。面對一次次的失敗,他們表現出了機智勇敢,最可愛的傑奎琳,利用自己的聰明可愛,博得少校的喜愛,並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護住了情報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遠是基於對劇本的透徹把握上了,爲了能把劇本演好,同時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一開始我就把課時安排告知,同學們喜愛表演,所以爲了能夠表演,他們也在課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課的時候,很多人踊躍舉手進行參演。由於課堂時間有限,並不是所有的同學們都進行了表演,覺得這是挺失敗的地方,不過總體而言,每一組上臺表演的同學都有進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組的不足中得到彌補。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4

反思第三組略讀課文《半截蠟燭》,有如下收穫:

備課時,我就在思考:略讀課文到底該怎麼教?雖然同科頭老師介紹經驗和《教師教學用書》中,也聽到、看到一些“略讀要以學生自己讀懂爲主”,“略讀任務要單一,要充分運用好文前導語的提示作用,解決一兩個問題即可。”“在教學時間上基本用一課時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學實際中,對於如何引導學生自讀,如何選擇教學任務,如何利用課文導語等還是很茫然。帶着這些迷惘,我又重新進行了單元備課:單元主題是“語言的藝術”,要求孩子們閱讀本組課文,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而再看課文導語中的學習要求:先讀讀下面的劇本,想想劇本中講的是件什麼事,說說你最欣賞誰的語言;再分角色演一演;還可以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什麼不同。這些學習要求不正是圍繞着單元主題提出來的嗎,於是,我的心中豁然開朗,課堂就圍繞着這四步引導學生學習: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並瞭解劇本的特點;二、再讀課文,瞭解大意;三、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四、總結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蠟燭》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踐後,我明白了只要體現“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就能較好地發揮略讀課文的原有效應。“一箇中心”即以學生的自讀爲中心。“兩個基本點”即扣住單元重點,點撥課文難點。在《半截蠟燭》中,以語言實踐爲主線,引領學生了解閱讀劇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讀、議、演、拓展中品味語言的藝術,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讓課堂有了“亮點”。本堂課,成功之處是先引導孩子深入鑽研教材,讓學生靜靜地思索,靜靜地寫批註,用筆把自己的獨特體驗與劇中人物進行了對話。然後抓住劇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語、人物的年齡特點、所處的環境等演好角色,同時在演的過程中再次去品味語言的藝術,最後讓大家課下找些劇本來讀一讀,從而拓寬了學生閱讀的範圍。這樣略讀課文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沒有及時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看來,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課堂上更要關注學情,並予以及時反饋。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5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絃,雖然沒有炮火硝煙,卻危機重重,險象環生。本課教學在教研組中進行了“一課三議”公開教學活動,在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時,我綜合趙新華和郭麗芳兩位老師優秀的教學設計,研究了生態課堂的構建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嘗試。教學時利用簡短的複習導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後針對文章故事性強,節奏緊張的特點,用老師讀了故事有兩個問題進行預設,讓學生來猜老師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讀書和研究故事情節的慾望,接着利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不斷激勵學生讀課文內容,研究故事情節,不斷的促進學生深層挖掘故事中的每一個細小情節,而後在學生對課文內容非常熟悉,對故事情節充分把握的情況下,讓學生交流發現的問題和找到的解決問題的答案,老師進行一定的評價和引導,當然學生很難猜到老師的問題,但老師對學生所提問題的充分肯定,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文章重點內容的搜索和思考,整個交流過程通過老師的引導將需要學生重點理解的課文內容基本解決,最後老師對同學表現進行肯定,並鼓勵學生深入文章養成質疑、釋疑的好習慣。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唱的是主角,而老師只是傾聽和適當的引導,當然本課的設計方式有一定的侷限性,對教學需要充分感悟語言文字的比較優美的寫景、抒情等題材文章不是很適用,教學過程中的隨機性很大,怎樣及時的收住學生、引導學生是老師需要考慮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