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14篇)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秋天的懷念》是語文七年級的一篇課文,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14篇)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

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說一說:

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說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2

在課前預設了一個問題“媽媽的病到了什麼田地?”可今天提的時機沒掌握好,提早了。應該在學生說完“從哪可以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這個中心問題後提出來。學生當時只談了前三段,沒有說到母親臨終的囑託,從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中也可以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至死想的都是兩個孩子!我應引導學生先談到這兒,再來說媽媽的病。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爲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誦詩歌結束。缺點是學生沒有讀出其中的語氣。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3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馬上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馬上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爲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爲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小心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終於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通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說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爲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爲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4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雙腿癱瘓以後,母親爲使自己走出困境、重樹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讚揚了深沉的母愛。該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際中而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與感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悔。文末也表達了七年後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該文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細節感人、意蘊深沉而耐人尋味。本課教學中試圖通過反覆朗讀,注意朗讀時的語氣、節奏,用朗讀反映不同人物特點,從而理解文中關鍵詞句含義,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實施時,發現學生閱讀總浮於字面。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繪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等行爲,學生只能籠而統之的理解爲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愛,卻難以體會此時此刻母親內心的複雜的感受。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我預設情景——讓學生假象自己是母親,反覆讀。實際效果甚微。課後思考原因如下:

1、對學生預設不足。

學生剛升入初中,對文本的`深入閱讀訓練還少,在閱讀文章時,普遍習慣讀故事情節,難深入文本細細體會。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主觀認爲這些內容不難理解,沒有準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該怎麼辦。教學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方法單一。

就像本課,要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文本,走進成人世界,理解這裏母親的這些隱忍的表現,體會母親小心翼翼的情感,最好的辦法不外乎創設情境。那麼此處可以創設什麼情境?如何創設情境?在什麼時候創設情境?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5

在本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暢所欲言,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中,重點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及語言的描寫,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然後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有學生說母親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體現了母親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可以說出來。最後,讓學生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人?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本堂課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堂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調動了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較高。但是,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主旨分析略顯不足,由於時間關係,在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還有待於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6

《秋天的懷念》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這是作家用凝重的情感筆觸,用深邃的人生思考凝練成的感人文字,真人、真事、真情感。作家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後的幾件平常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中詮釋着母愛的真諦,正是這份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才讓兒子在以後的不完滿人生裏勇敢而堅強地活了下去。

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從教材特點、學生年段特點出發進行設計。在教學中,着力體現以下的設計理念:

1、凸顯語文的學科特點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的根應該深深地紮在語言文字裏。爲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讀文、解字、品詞、析句,等等類似的設計都意在引導學生憑藉語言文字,披文入情。這樣的設計讓課堂處處充滿語文因素,讓學生充分地獲得豐富的語文素養。在這樣的語文學習實踐中,學生獲得了人文情感的薰陶與濡染,實現了作者、編者、教者、學生的“四心”交融。

2、立足課文的整體,強化各領域的整合,達成識字、閱讀、表達等的綜合效益。高年段的識字教學應有別於低、中年段。生字“癱瘓、捶”等的教學體現了由字理識字至字理析詞再到字理閱讀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漢字的音、形、義與具體的語言環境,與鮮活的語言實踐緊密聯繫在一起,增強了學生對字詞的整體感悟能力,併爲學生進一步潛心會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指導學生練字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要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也就是教師寫字的基本功一定要紮實,要嚴謹,以身示範。這節課我從課題的書寫到難字的指導書寫,都做到了用心、細心、悉心。我想一個語文教師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持之以恆。

4、重視學法指導,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新課程強調,在使用教材時要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觀。我認爲閱讀課中的每篇課文,都是我們利用它進行學法指導,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培養語感的一個憑藉。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各項語文能力的訓練。

首先我教給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後我讓學生運用前後聯繫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再次我還教給學生用抓中心事件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等。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前準備再充分,但由於自身素質不高,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於教師聲音太小,有時本該有激情的地方教師沒能調動感染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教學的高潮沒能達到。

2、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時,評價語不夠真誠、針對性不強。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導致學生參與面不廣。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提高自己專業素養。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7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秋天的懷念》課後反思。

下面就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以生爲本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和發展

以情入境,體驗母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 “文中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爲交流的主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由地說、補充說、選擇說、異樣說。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人人都有發展,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以教爲主,以學爲輔,變學生被動學爲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困,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高了。課文重點,難點在學生說的過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二、抓準關鍵字詞感悟文章的主題

在教學中教師把主題由“母愛”昇華爲“好好兒活”。 爲了體味母親的這句“好好活!”,老師引導學生反覆吟讀。交流“句中有這麼一個字,‘撲”這一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孩子的心窗。使學生感悟到,母親對兒子的心疼,對兒子的愛憐,對兒子的無奈。這時,孩子們再用心讀這句話時感受已比剛纔深了不少。講到母親忍住的病痛。孩子們聯繫着課文描述母親整宿睡不着覺的句子,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爲母親的心中充滿了——愛!老師不僅僅讓學生體會毫不張揚的母愛之偉大,而是更多感受母親用自身的行動來詮釋“好好兒活”的真諦。

三、以讀爲主,讀中感悟,讀的精彩,悟的透徹

“讀出感情”是語文課堂經常聽到的,怎樣讀纔是“讀出感情”?今天我作了一個示範,我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後感悟後,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一讀,讓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與文本朗讀很好的結合起來,讀出了思考,讀出了文章的韻味,也讀出了自己的韻味。如教學含有“悄悄地”這一詞的句子時,我抓住了“悄悄地”這一詞,大家都知道三個“悄悄地”,充分體現了慈母的一片愛心,體現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學生從“悄悄地”體會母親的心,再把體會到的情感放進語言中讀出來。還有“央求”一詞,我讓學生通過對這個詞的體會去感悟上下文。然後再把這種情感從語言中讀出來。

本課的教學讓我充分認識到,課堂上應讓學生人人都有話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應改變了以往那種以教爲主, 以學爲輔的陳舊形式,變學生被動學爲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本課教學同學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文章的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地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8

這是一篇特別感人的文章,設計的時候也想走煽情路線,但是課堂效果來看煽情沒有煽到位,因此,課堂氣氛有些怪怪的。課堂預設的時候就考慮到蜜罐中泡大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體會史鐵生內心的痛苦和苦悶,更別說去理解史鐵生母親當時痛苦的境況,沒有感情理解的基礎的話,很難把課文中的很多細節部分理解透徹。

針對這一問題,第一課時開頭就對史鐵生進行了一個詳細的介紹,尤其是他的自嘲——“專業生病,業餘寫作”,也引用了他自己的話來標記他的人生病史,讓同學們想象自己也如史鐵生一般在最美好的年紀癱瘓了雙腿時的痛苦和絕望。從同學們的表情來看,是稍有理解的。但是,當我開始播放範讀錄音的時候,那一句句發自肺腑的真摯文字和深情的聲音根本沒有辦法把他們帶入史鐵生的世界,很多孩子覺得句與句之間停頓過長,一顆心老懸着,聽到後面就懨懨欲睡了。當我對全文的感情進行一個解剖的時候,說到潸然淚下這個詞,有好幾個同學學了,很多同學就被逗笑了,前面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因此我有些生氣,瞪了笑的同學一眼,他立馬捂上了嘴。課後想起這件事情來,我發現我的做法是不對的,孩子是有表演天性的,他的行文很好的詮釋了“潸然淚下”這個詞,我應該對他的機敏表示稱讚,然後再說感情不夠真實,這樣應該比簡單粗暴的表示自己的憤怒要好一些。接下來的內容是讓他們自行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好多同學不願意出聲,提問時也都沉默着。可能這和他們的心理髮展有關係,這個階段的還是習慣於將自己的想法封閉起來,尤其是女生。因此,我立馬決定上晚自習的時候,抽五分鐘跟他們聊一聊上課發言的問題,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課時則是對課文進行分析,重點分析了一些細節描寫的地方及其在表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教他們抓關鍵詞分析理解文意的方法。這一課時基本上是在分析、品讀中進行結束的。由於細節分析比較細緻,因此品菊和插敘、拓展就留到了第三課時。

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順暢,同學們也理解了,總覺得這麼深情的文字是從孩子們的腦子裏過去了,被我肢解成一句一段,反而喪失了它本身的韻味,喪失了文學美。想到這裏,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殺豬匠了。語文的文學性和它的工具性總是矛盾的兩端,我也總是找不準中間的節點。

如果硬要說教授本課有什麼優點的話,應該是其中的.人文性表達還算是比較完整,至於同學們的接受程度則是層次不均了;拓展也做的很足,引用了很多史鐵生的原句,幫助同學們深入體會母親對“我”的深愛及“我”對母親的愧疚和懷念;對菊花意向、文本中的細節描寫、重點詞句分析比較細緻。

當然,缺點也有很多:對教材和學生反應估計不足,沒有辦法按照預期的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朗讀部分本來是亮點,幫助他們理解文意的部分,但是不管是範文還是同學們自己讀都表現得不理想;個別點沒有講到,如最後一句“好好活”的深意;學生的課堂反映比較機械,跟我的互動不夠充分......

看到了如此多的缺點,以後要深入研習新課標;走入學生中間,去了解他們,最主要的是理解他們想要什麼;加強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各環節之間設計緊湊,每一步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9

一篇略讀課文,一堂校內公開課,來聽的都是自己人,我沒有做什麼特別準備,只按照尋常“套路”:讀、問、佳句賞析——就這麼上。

相比於朗讀和賞析,質疑是活潑生動的。爲使他們“會問”,我可是付出了很多氣力。在我看來,學生是否“會問”、所問深度如何,是他們語文水平高下的直接反映。作爲教師,對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我自然有所準備,但是我知道,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把我當堂問倒也是說不準的事情——我當那是可遇亦可求的靈光的閃現,我喜歡並期待着那種情形的發生。

預料中的幾個問題,他們都提出來了。和往常一樣,我儘量讓學生作答,而他們的羣策羣力,也總能完成任務的絕大部分。評議、點撥,如此而已——需要我認真出力的時候還真不多。作爲教師,能夠如此偷懶,無疑是幸福的。

問1:文章的題目爲什麼不叫“母親的懷念”或是別的,而叫“秋天的懷念”?

答:母親臨終前要帶兒子到北海賞菊花,這說明事情發生在秋季。母親是在秋天離開的,所以每到秋天,作者就格外懷念母親。

教師:“格外”一詞用得好,掌聲鼓勵!

問2:飛翔的大雁,甜美的歌聲,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看到聽到它們,作者爲什麼要發怒?

答:作者年輕輕的就癱瘓了,大雁能飛,而自己連站立行走都不能夠,他感到傷心絕望,所以會發怒。又因爲心情不好,自然連歌也不想聽啦。

教師:望雁而怒應當說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難的是如何將作者對歌聲的厭惡解釋清楚。你的回答合情合理,堪稱圓滿!

問3:對於“跑”和“踩”之類的字眼兒,母親爲什麼比我還敏感?

答:怕兒子引起聯想傷心唄。假如我考了滿分,就不應該在不及格的同學面前說分數,這是一個道理啊。

教師:能夠舉一反三,作觸類旁通的發散思維,很好。

當然,我不可能總是如此瀟灑,終於有人將大家都難住了:

問4:老師,母親在前面說“咱孃兒倆在一快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到了文章的後面,作者又說他要和妹妹一起好好兒活。媽媽爲什麼不說三個人一起好好兒活呢,難道她忘記女兒了嗎?

這正是我在備課時留意到的啊!聽到有人提問,看到無人能答,我像中了彩一樣的高興:

“問得好!這正是老師期待的`有深度的發問啊。讀書都要細心到這樣,那纔有味道呢!

“在家庭中,一個人的不幸肯定要成爲親人的負擔,我想母親說這話的意思是:女兒總要長大,長大了總要去過自己的生活。只要能活一天,她就要盡心盡力地照顧病殘的兒子一天,母親寧可自己承擔所有的痛,也不願拖累女兒。‘我們孃兒倆’——這恰恰說明母親在愛兒子的同時一刻也沒有忘記女兒啊。關於這一點,我們從母親臨終遺言:‘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也可以看出。自己已經病到了那種地步,還那樣深地愛着兒子和女兒,這正是母愛的偉大啊。”

當然,做教師的不能完全被學生牽着走。在我這裏,肯定要有一兩個精心策劃的問題:說它“精”,因爲它應當是學生問不出、答不了,但是經了老師的點撥頓覺豁然開朗的——這樣的問題,哪怕一課只有一個,時間長了,不愁他們的鑑賞和思辯能力不提高。

請讀課文結尾部分的文字:“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開得爛漫。”

“多麼優美的文字啊,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很明顯,在懷念之外,作者被陶醉了,他是在真心實意地賞花呢。現在我要問:當母親活着的時候,兒子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現在母親去世了,他反而能夠盡情地欣賞花兒的美麗,這是爲什麼?”

如我所料,學生怔住了。思無所得之後,他們將渴求的目光齊集於我。順便說一聲,後排聽課的教師也在竊竊私語,露出饒有興趣的神色,我在心中不無得意地讚了自己一聲:

問得好!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0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懷念母親的一篇精美散文,今天我領着學生一起學習《秋天的懷念》。

當然是第一課時,一般情況下,第一課時就是讓學生了解作家及其寫作背景,通讀課文,掌握生字詞,感知文章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

今天也不例外,但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時,我抓住了“看花”這條線索,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本文所蘊含的親情。

1、母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

母親在我暴怒無常的狀態下,決定帶我去北海看花。她一心想讓我換種心情,走進大自然,忘記自己的憂愁。這是一種心底無私的愛。

2、我答應母親去看花

母親總是說讓我去看花,我深深的體悟到母親對我的關愛。我不能再傷母親的那份真心,所以答應母親決定去看花。這深深的隱藏了我對母親的理解和孝心。

3、母親不能陪我看花

這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內疚和悔恨。更多的是對母親深深的'思念。

4、我和妹妹去看花

我決定完成母親的遺願,領着妹妹一起去看花。一定要好好的活,在生命的歌唱裏,蘊含了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懷念。

“看花”在文章中多次出現,它蘊含了整個家庭濃濃的愛和親情。花盛開着,花香四溢。親情延續着,久久不息……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1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初拿課本,讀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文章開頭便是一句“雙腿癱瘓以後”,傷感的氣息油然而生。就像人剛剛邁出門檻竟發現屋外已是烏雲密佈。僅此一句,定了文章低沉憂傷的調子。雙腿癱瘓,經歷如此悲慘的事情,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樣的痛苦並不是由作者一個人在承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始終在注視着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的照顧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字裏行間凝結着深沉的情感,就連一個小小的字眼兒都能觸動我們脆弱的神經。相信沒有人不會被這篇文章所打動。

那麼,這樣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課堂中生輝,怎樣才讓學生如何深切的理會作者的這種感情以及母親這種對子女深沉的愛,我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讓學生和我一起感受史鐵生在課文中所寄託的這種感情:

1、讓學生勇躍發言,各抒已見:

首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當中寫得較好的段落,讓學生說出各自喜歡的原因。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爲“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爲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爲了讓“我”開心!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爲,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了媽媽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爲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爲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爲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

最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各自喜歡的段落後,穿插讓學生說出自己身邊的關於母愛的感人的事情。

2、文章當中的最後一段話,讓學生們理解深刻:

每個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看法。在這裏,老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比如說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是什麼話,包含了什麼意思?可以通過反覆的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就會有一定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們陷入沉思,有的寫悟出作者想到了媽xx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有的寫裏面有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也有的寫作者要表達出自己好好的生活的決心......

3、帶領學生多角度,個性化的閱讀,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感悟文章,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就能夠理解出作者在文字當中蘊含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了。

總之,在教學《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時,我鼓勵學生人人都會讀,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我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爲主,以學爲輔,變學生被動學爲主動學,以動帶,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爲?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2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應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裏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應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爲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

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着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爲“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完美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但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

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爲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爲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爲,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齊應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爲那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爲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爲了我們兒女嗎?

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樣辦,根本都沒思考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爲什麼此刻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樣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

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明白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到達更好的效果。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3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潛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說的時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比較:“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比較,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說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必須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纔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說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明白他父親去年纔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溫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說:“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最後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明白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說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着,好好的帶着妹妹活着。”說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說: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着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齊痛,一齊哭,一齊懷念,一齊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應對人生。

作者通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理解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潛力。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4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在本班教室講了《秋天的懷念》這節課。校長、主任、還有三年級老師聽了這堂課。

老實說我在下邊把這節課已經認真準備了,但是還是沒有達到要求。講得還是不到位。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沒有挖掘出課文深層的東西。

講完課後,校長語重心長地給我做了指導,他說:這篇課文既悲傷也具有激情。教師在講這節課時要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去體會一位母親帶着自己癱瘓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是多麼的不容易!怎樣去挖掘呢?這就需要老師的指導朗讀,學生的多次揣摩着讀,再讓學生多說一說自己的感受。也可聯繫自己的實際說一說。

另外校長還說可以讓學生聽一聽錄音。去體會作者的情感。

聽完校長的'一翻話,我感覺自己備課還是不充分,下課期間我還問了問我班的一位學生:你覺得這節課老師應該怎麼去講呢?怎麼做才能讓你們體會到作者的那種情感以及母親對兒子的那種關愛呢?他說:我們自己讀完課文後可以讓我們互相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當學生讀完後可以說一說自己想怎麼讀?多找學生說一說。

是啊!我以前怎麼就沒有這麼做呢?備課,不僅要考慮周全,挖掘課文深層內涵,還要備學生,問一問,他們的想法。

其實講課也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設身處地的去想問題,這樣的課堂我想就一定是一個精彩的課堂。

今後我一定會努力的,而且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我的教學水平也一定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