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少年旅行隊》是一組散文詩,它由《出發》、《老師》、《小紙船》、《聽廣播》、《標本》、《旅行者之歌》六首詩組成。這六首散文詩既相對獨立,又有內在的聯繫。該組詩以少年旅行隊的遠足旅行爲線索,寫了旅行隊隊員們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抒發了隊員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們渴望到生活的海洋裏探索求知,在生活實踐中鍛鍊成長的美好心願。

該組散文詩短小精巧,富含詩意哲理,把紛繁的事物經過高度濃縮,使之呈現出簡潔美,給人以啓迪,令人從中品味出詩意。詩人柯藍沒有用長者身份灌輸自己的想法,而是以孩子的口吻,從孩子的'視角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想象生活,感懷生活,拉近了溝通的距離,增強了親切感。全篇筆鋒自然流暢,語言親切活潑,抒情色彩極爲濃重,容易打動讀者感染讀者,讀後能給人以啓迪與思考。

《少年旅行隊》這篇課文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爲數不多的散文詩之一,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學生:第一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讀,不同形式的讀,去體悟感受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及蘊涵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第二緊緊抓住散文詩的特點,放開讓學生自學這幾首詩,通過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學時去品富有詩意的句子和蘊含哲理的句子。學生自學的方向很明確,也教給了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普遍的方法。第三是讀生活是老師這一部分時,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學生並不一定懂得生活中的萬物如何爲師。借用文中三個問句來問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那麼這些學問如何成爲自己的認識呢?生活中的事物怎麼來當我的老師呢?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學生認識到“可以給我們學習的機會”“激發我們探索的願望”“帶回來去研究”等。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一、抓思路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

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啓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爲“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訓練,以讀爲本,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關鍵詞句即“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來歸納白楊的特點。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爲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第一: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第二:我抓課文中的聯繫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我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於此。上完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有“五點”收穫,“四點”思考。

一、加強了兩個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我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使學生讀得充分,讀得有層次。在讀的形式上,有自由讀、個別讀、範讀、齊讀、師生合作讀、聽讀、背誦等。同時,我以學生爲本,力求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意識,如,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

1、讀書時抓重點詞句品味,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讀書時聯繫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覆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爲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注重教師評價,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隨時注意用豐富的語言評價學生,在評價中鼓勵學生建立自信心,營造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情感,向學生教授學習方法。從師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師是尊重學生的。如這樣的語言:“我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請教在座的小老師一個問題?”……這充分表現了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處處讓學生嘗試有所收穫的喜悅。

三、抓聯繫,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上接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爲一體,文和理達到完美統一。

四、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我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最後一自然段時,提出置疑:爸爸爲什麼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爲什麼浮起了一絲微笑?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反顧全文的'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着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並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繫。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電教媒體切實爲教學服務,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節課,我牢牢抓住核心問題,輻射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體現了整體性原則。但在學習白楊特點時,我卻忽略了,沒有從整體入手,而是直接從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讓學生分別瞭解白楊樹的三個特點,回到整體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體會白楊的直、生命力強、堅強的特點。

2、在後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學中,自我感覺教師與文本、與學生的對話不夠充分,今後在備課時要進行多種情況的預設。

3、在播放建設者建設邊疆的畫面時,我如果能配合畫面插入一段教師的激情導語,相信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更能產生情感的共鳴。

4、怎樣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是我永遠的思考。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從知道要上拉網聽課開始,就醞釀着,準備着,想着該怎樣設計出新穎的流程,怎樣把握教材學習的重點,怎樣寫出富有詩意的引導語言。課文是《愛如茉莉》,有薛法根這樣的名師上同題課在前,所以覺得最大的難題就是怎樣突破他的經典設計。

但是,經典之所以爲經典,必定是經過反覆琢磨推敲,必定有其高人之處。再怎麼挖空心思,他的兩個精華“關注細節”、“感受語言”依然成爲難以逾越的高峯。

好吧,把目標定得低一點,不必超越,向他學習,能用的拿來一用。在不斷地研究教材,不斷地研究薛大師的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尤其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覺得“感受語言”不必和“關注細節”割裂開來。最後教學設計中定下這樣一個學習目標:關注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愛。因爲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關注細節”就是在“感受語言”。

第一次在兄弟班級試教,對教學設計不熟,一直關注的是自己,一節課磕磕碰碰上下來,最大的問題是對學生的發言沒有很好地做出迴應,說白了,就是預設不夠充分。另外,還有兩處景物描寫的難點沒有很好地突破。

接下來的時間,一邊在心中模擬着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一邊播放着自己設計的課件。漸漸的,對每個環節學生的交流情況逐漸心中有數起來;對兩處景物描寫的內容,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盡情朗讀的過程中,我被課文優美的語言所感動。我豁然開朗,像這樣抒情性的景物描寫,不必讓學生拘泥在一個字或一個詞中,就讓學生像我一樣,在音樂的渲染下盡情地讀。語言的分量,真愛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學生的心裏。語言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多了會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第二次第三次的試教,證明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圍之中,時時被真愛打動着。“教學相長”,說的不錯,學生的發言有許多閃光之處,激發出我的激情和靈感。比如對於“記住”一詞的理解,有個女生說:“這件事在媽媽心中是很重要的,纔會要女兒記住。”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抓住“怎樣的事情纔會要別人記住”一點,引導學生髮散開去,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語。

在真愛要不要由夫妻之間的感情,延伸到大愛的層面,我選擇了“不”。因爲我覺得,教材中諸如“同學之愛”、“師生之愛”、“父母與子女之愛”的題材很多,不必在一篇課文中面面俱到,一網打盡。在“愛是什麼?”和“愛如什麼?”兩項主題選擇中,我選擇前者,因爲以學生目前的年齡,連“愛是什麼”都未能領悟,何來對“愛如什麼”的認識?

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特別重要,要學生體會到的內容,教師必須首先能夠感悟到,然後纔有可能讓大多數學生也感悟到;其次,教師還要考慮採取怎樣有效的合理的教學方式進行引導:是圖片出示、音樂渲染或是語言的描繪,學生有可能會怎樣表達,教師對不同的可能應該採取怎樣的引導方式……

現在,我在想,如果讓所有的語文教師來做一道題——語文課像什麼?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課如玫瑰”要有激情,“課如荷花”要清澈明淨,“課如檸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應該是“課如茉莉”,看起來平淡無奇,品起來幽香縷縷,回味起來則是清香嫋嫋。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望月》是一篇極其富有詩意和童話色彩的文章,所以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讓詩意在課堂中流淌,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賞——江中月的多姿多彩。

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描繪的江中月色靜謐而美好,在教學中,我通過音樂《春江花月夜》,藉助美麗的月夜江景圖,加上聲情並茂的描述,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學生在自讀體會時能抓住“安詳”、“千點萬點”、“晶瑩閃爍”、“隱隱約約”等關鍵詞語,感受到月夜江景的的寧靜之美、動態之美、顏色之美。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朗讀的時候聲情並茂,能把月夜的迷人朗讀得很到位。但這一小節是課文的重點段落,在教學中所花的時間偏少,學生能找到關鍵詞語理解課文,但是老師對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夠,在課堂上體現不出老師的指導作用。

二、誦——詩中月的多情多愁。

舅舅和小外甥的對詩,在教學設計中我力求讓學生進入對詩的情境中去,對於詩句的誦讀分爲兩次,一讀,整體把握,讀熟詩句,二讀,理解詩句情感之後,帶着表情,動作、語氣來讀。但是在這一段落的教學中,在理解詩句中的月亮寄託這是人怎樣的感情,所花的時間太多,理解得太細,脫離了這堂課的目標,是讓學生對詩,體會這種沐浴在詩和月光中的清幽曠遠的意境,而不是理解詩句。對詩句的情感,點到爲止就行了。

三、喻——心中月的多趣多變。

小外甥心中的月亮很獨特,充滿童趣,這一環節的教學還是比較好的,特別是小練筆:“同學們,你們也和小外甥一樣的年齡,一樣的聰明可愛,一樣的充滿幻想,那麼,你眼中的月亮像什麼呢?拿起你的筆,把你心中的'月亮也寫成一首童話般的詩。”學生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原以爲學生只會寫月亮像鐮刀,像小船,像眉毛,可是他們的回答卻讓我驚喜:

月亮像什麼?像路燈,在夜晚,它爲我們照明,即使夜深了,它仍然那麼亮,不忍心離去,不忍心讓大地黑暗一片。

月亮像什麼?像月餅,美味的月餅。每天,星星在不斷地吃月餅。日積月累,月餅越來越小了,而星星卻長胖了。忽然有一天,月餅變圓了,而星星還在吃月餅,這樣的事,每個月都在發生。

月亮像什麼?像小船,月亮女神坐在上面,每到夜晚—— 就會默默地注視着我們。讓我們不再爲黑夜而害怕,不再爲黑夜走路而苦惱,給大地一片光明。

月亮像什麼?像鏡子,龐大的鏡子,在夜晚,它便照亮大地,用柔和的光線,寄託它對我們的思念。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太陽》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太陽的常識:離地球有多遠,它有多大,多熱。說明太陽與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全文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太陽的大小,太陽的熱度;第二部分說明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編排目的,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太陽、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基本做到條理清楚,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盡力突破教學難點。我比較注意讓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現太陽的'特點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等多種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文本接觸。同時我也比較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感悟。

教學設計時,讓學生提前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以及它們的重要性。在講授課文時,直接告訴學生什麼是說明文,以及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然後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採用的說明方法。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由於這是他們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對說明方法的理解不夠,所以學生出現了說明方法相混淆的情況。所以怎樣讓小學生比較清楚地區分這些說明方法是一個難點,可能還需要老師用比較直觀的方法跟學生滲透。另外,是不是應該讓學生先從課文中去發現句子,老師再結合句子對說明方法進行講解,而不是像我這樣,先講解方法,再去文中找句子,這個順序先後的問題,也是年級組的老師們對我這節課最大的質疑。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而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教材,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教學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時,我用了一個問題牽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陽與我們人類關係非常密切?”然後還進行了語言拓展,注重了學生說話的訓練:如果沒有了太陽,會怎麼樣呢?學生說得還比較好,表達比較到位。

從備課到講課,我深深地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講好一節課除了需要教師有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有深鑽教材,深鑽教法,體現新的理念,敢於做新的嘗試的精神。我想自己在這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課前已經想了很多次的語言沒有及時地表達,對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沒有很好的思考,學生的朗讀指導與訓練還比較少等等,這些都將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學是一項常做常新的工作。今後,我將通過不斷地聽課、評課、講課來磨練自己的基本功,學習百家之長,豐富自己的教學策略。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啓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課時,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爲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

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我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三、聯繫實際,理解爸爸的話。

這篇課文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因此還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只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對於理解爸爸說的那段話的深刻含義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引導學生在反覆讀的基礎上體會。先讓學生聯繫課文對爸爸說的這段話說說自己是怎麼理解的,再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段話的感受。朗讀、感悟後,鏈接生活。

不足:

1、課堂上只顧一味的啓發學生,說得太多

2、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提燈女神》本節課教學中,我在學生初讀課文,弄明白課文“寫了什麼”的基礎上,重點解決了語文文本“怎麼寫”的問題。

綜觀整堂課教學,我感覺自己教學有以下兩個亮點:

一、抓住單元訓練重點,緊抓文本重點

本節課,我單刀直入:“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提燈女神》,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展開交流。我就勢引導:“這一單元是以寫人爲主體的,回憶一下,單元訓練重點是什麼?”學生彙報後,我然後過渡:“這節課,我們就來感悟南丁格爾的人格魅力。”接着,小黑板出示學習指南,展開學習,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重點語句感悟南丁格爾無私奉獻的精神。最後引導學生概括“作者怎樣描寫人物,表現人物精神的?”學生討論概括:“作者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偉大精神,還通過南丁格爾家人的表現和醫院環境的描寫襯托人物精神。”通過這一系列學習過程,我緊扣文本重點,不但弄清了語文“寫什麼”的問題,還解決了語文“怎麼寫”的問題。

二、教學中重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我認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我的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將學習方法的'指導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學習方法中。本節課也是。教學中,我出示學習指南:“A、用響亮的聲音讀課文,思考你認爲南丁格爾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哪裏可以看出來,用橫線畫出有關語句。B、全班同學交流感受,(交流時可以用我認爲——因爲課文這樣寫到——來回答,也可以先讀語句,再講自己的看法)。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補充。”這個提示中,我就將怎樣去學習文本的要求很明確地提了出來,而且教給了學生交流的方法。引導學生概括本文的表達方法,實際在教給學生一種習作的方法。我想,通過這些學習方法的滲透,我的學生學習能力會逐步得到提升的。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獨特的城市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讚美與嚮往。在“世界各地”這一主題單元中,由於我已經帶領學生從中國西安的秦兵馬俑走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再走進音樂之都維也納,在前面兩篇文章的學習基礎上,我打算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的初讀,我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當我問:“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懂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給你自己選擇,你最想用什麼方法來學習?”教室裏一下熱鬧了起來,大家熱情高漲,興趣盎然,有的說想小組賽讀,有的說想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有的說想打擂臺賽,最後大家統一意見:採用小組比賽和個人擂臺賽這兩種方式進行。結果學生學得認真,效果比平時教師引導學的好得多。

第二課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習,學生更有一種主人翁之感,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去,就連平時很少發言的.一位學生讀了第三自然段後也發出這樣的慨嘆:“太有意思啦!可惜我沒能在這座城市生活。”這兩節課,我和學生都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度過,正是因爲我在課堂上實現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選擇學習內容,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感受,讓個性化之花盛開在閱讀教學中。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我在教學中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本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學本課,我提前讓學生查閱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爲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讓學生聯繫學習過的毛澤東寫的《長征》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對長征有進一步的認識。

2、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故事性強,因此我有意識地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爲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再讓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自己爲什麼受到感動。

4、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爲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爲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絕密情報終於沒有暴露,聯絡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祕密,保住了聯絡站,挽救了一家人?

學生幾乎脫口而出:“是小女兒傑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寫小女兒傑奎琳這一段話上。

通過細讀,學生很快說出了理由,伯諾德夫人、傑克的計策失敗,保住蠟燭的重任就落到了傑奎琳身上。小小的傑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樣的不露破綻,“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她的語言最有特色,她嬌聲叫少校爲“司令官先生”,極大地滿足了德國少校的虛榮心,順利地拿到了蠟燭,終於保住了蠟燭裏的祕密。

傑奎琳巧妙僞裝出來的可愛和天真、毫無破綻的理由打動了德國少校,對此學生心存疑問:通常,我們對德國侵略者常常描述爲兇殘,而此處對小女孩的態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閃光?乾乾說,學生可能對納粹有錯覺,我及時補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戰中,法國投降,德法聯盟,因此名義上法國人與德國人是一起的,對德國人而言,一般的法國人與猶太人有本質的差別,因此對待他們的態度也不相同。在當時的'背景下,德國人是一種權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國人則是僕從關係。身份完全不同。在這裏,德國人沒有態度上的轉換,因此用人性是解釋不通的。德國人要對付的是法國的抵抗組織,一旦發現這家人爲抵抗組織送情報,那結果就不相同。而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聯盟這層關係與德國人周旋。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一、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綻放活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本)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並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氛圍,讓閱讀成爲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爲張揚個性的舞臺,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在教學童謠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去讀文中的三首童謠,想想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讀?學生讀得方式很多,用活潑的語氣讀,用舒緩的語氣讀,用拍手的方式讀等等再由此想到小時熟悉的童謠。由熟悉的童謠感受到童謠帶給自己的快樂,想到母親帶給作者的`啓蒙,這既是對文本本身的遷移,又是對自己情感的遷移。誦讀童謠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教學點化和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得課堂綻放出朝氣蓬勃的活力。

二、有效的課外補充,讓課堂延續生命。

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信息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在教學完課文後,我又出示了《月光啓蒙》的部分原文,並深情並茂地娓娓讀來。“……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着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着生命。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本單元教學中有許多課文要求有感情朗讀,可是,我在教學中朗讀指導不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靠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在上學期的教學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後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設計。通過一學期的反思後,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

1、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朗讀的目的是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還要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通過朗讀來達到目的,應該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如說邏輯重音的處理等。學生對重音的`處理也是五花八門。而老師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了學生各種各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2、老師缺乏示範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老師的示範往往收效很快。但遺憾的是課堂里老師忽視了這點,幾乎沒有示範讀,學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根據五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一定要多讀少講,要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我眼中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並找出相關的句子談一談。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繽紛和無限生機。並通過朗讀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

通過朗讀,學生充分感受到園子裏動物植物的自由後,我讓學生抓住“願意······就······”來把作者在院子裏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心情體現出來。比如說:我願意栽花,我就栽花;我願意鏟地,就鏟地;我願意把穀穗當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這樣一來,學生既走進了作者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鍛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正因爲作者有了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寫出了富有孩子氣,富有詩情畫意語言。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因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對於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五下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所以,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1、會讀“爲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預設爲教學難點。

首先,我認爲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學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裏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古文與現代文有什麼區別。學生說了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有了這樣的鋪墊,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其次,我認爲應當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把古文讀通、讀順,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讀通——讀懂——讀美”三個環節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回讀等。還要學生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於是我進行範讀,讓他們仔細聽,引出古文朗讀應注意停頓,這樣節奏感纔好。在理解文章意思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學習古詩詞中尋找方法,然後依法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力求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達到目標,放手讓孩子自學,又不懂的地方請教同桌或小組同伴。孩子們大多能借助註釋學習,並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文章。

緊接着我抓住“聰惠”一詞進行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先問學生“讀了課文之後,楊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回答了“聰明,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等,緊接着,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能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引出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楊氏子聰惠在:一是會聽——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楊,“楊梅”也“姓”楊,看來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嘍!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說話練習“如果來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黃先生’,楊氏之子又會怎樣回答呢?”將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對“聰慧”的認識更加深入。

最後,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兩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鼓勵感興趣的孩子去閱讀《世說新語》並且蒐集一些精妙的語言。

教完此文,我發現原來教古文也可以這麼有意思,自己更喜歡讀古文了。課堂時間的把控比以往準確許多,個別學生的精彩發言爲課堂增色添彩。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有些細節的教學沒有到位。比如:佈置學生句子意思時,說:“試着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讀懂課文。”走下去之後發現學生又在讀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達不夠準確,應該說:“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說說每句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