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

抓重點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這堂課主要是學習4——9自然段,第一個目標我感覺完成得還可以,在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也完成得不錯,但在第二個目標中,揣摩人物情感變化做得還不夠,比如:父親捉到松鼠後高興的心情,觸摸松鼠時的神態動作。在我的備課中,逮松鼠只是一個複習的導入,我沒想到學生會提出表演,並且表演的效果還不錯,這是我沒料到的。在整堂課中,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在說“假如你是網袋中的小松鼠”時,當有的同學不能回答,竟有人毛遂自薦幫助他們。學生的`這些變化,我想:都得歸功於課外閱讀,他們在課外閱讀中學會了思考,在課堂上老師適當的點撥就能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

在教學《那隻松鼠》一文中的“逮松鼠”時,有學生要求表演,我思考片刻,並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有3個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同學觀看。剛表演完,孩子們要求再表演一次,並提出:“松鼠”跳時應該跳高一些,再叫幾隻“松鼠”吧!

表演又開始了,六隻“小松鼠”在講臺上跳過來跳過去,“父親”一會兒捉這隻,一會兒捉那隻,累得直喘粗氣,癱坐在地上時,“小松鼠”卻跑到他面前逗他。父親想:“女兒多麼想要一隻小松鼠啊!”又奮起直追“小松鼠”。逮“松鼠”真是不容易,眼看要逮到了,“松鼠”卻機靈地逃脫了。後來“父親”用隨身攜帶的網袋,終於網住了一隻。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2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爲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爲求異。

爲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3

《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纔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

我是這樣設計的: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太陽落山時的美麗,太陽一天的工作以及別國小朋友對太陽的期盼”。(因爲朗讀是語文課中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我以學生熟悉的“晚霞”爲切入點,帶出“紅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節和整首詩歌,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所描寫的美景和太陽給小朋友帶去的快樂和希望;再通過品讀、評讀相結合,又以老師的範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這節課學生讀得充分,悟得也輕鬆。

在這節課上,讀是重點,可就在讀這一方面,由於我的評價語的模糊沒有針對性,導致學生在讀上沒有一點進步;朗讀的次數雖然很多,但只是少數同學在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結果在後半節課時,有少數同學覺得無所事事,有些散了。學生的問題我在課堂上感覺了事情的變化,可不知道怎麼挽回。這可能是經驗不夠吧,或者是我沒有把面向全體學生這個理念貫徹到腦海裏吧。

而且學生和我預想的也有差距,當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紅彤彤”讓學生讀,並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時,(因爲朝讀課時我指導過預習範讀過課文)居然學生都說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釋了半天。

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鍛鍊自己。備課時不光備課本,更要備學生。備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

果園機器人

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適合學生閱讀。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想一想你認爲哪些語句很有意思。自讀後,我讓學生自由發言。有的說”沒電了,機器人就會餓倒”很有趣,因爲把機器人寫得就像人一樣會餓肚子,而不是寫它電量不足,這樣的寫法很有趣。有的說機器人撿水果吃很有趣等,每個學生都在大膽地訴說着自己的發現,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這種擬人的手法。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4

教學時,我聯繫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後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生交流討論的着力點應放在揣摩和體會文中人物的這些心理變化,並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如,朗讀怎樣爭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討論:當克萊諦弄髒我的本子之後,我爲什麼報復他,弄髒他的本子?通過討論,理解“嫉妒”一詞的含義,並有感情地朗讀爭吵原因和經過的段落。“終於捱到了放學。”這裏的“挨”字讀二聲,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猶豫、矛盾、不知該如何面對好友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學時,不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深入體會關鍵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還嘗試着積累運用,學習表達。

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於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繫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爲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於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禦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禦。

最後爲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麼?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爲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能改正錯誤)。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爲自己的理由支撐。接着讓他們談談《爭吵》中的兩個小夥伴是怎樣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樣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樣的呢?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讓同學們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在這堂課要結束的時候,我留下作業:寫寫你和同學之間發生的故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對於這樣的文章學生寫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時機非常合適。因爲課文寫的就是同學之間發生的事,語言樸實、真切,非常切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5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全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詩歌內容簡單,但字裏行間卻意境深遠,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世界,關愛和平,進行人文教育的一篇好教材。

優點與不足: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詩歌特點,將教學本課的思路確定爲:情境促讀,讀中悟情。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含義。這正如朱熹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時,我努力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致盎然。比如老師精彩的範讀,精美的畫面,動情的語言,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纔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寓意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節課我致力於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遊戲”的情景,從而感受語言的精美。同時這節課還補充了課外詩等以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6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小學語文人教版三年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老師要考考三位徒弟的畫藝,看誰能在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想了想在紙上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駱駝。二徒弟比大徒弟有了進步,在紙上畫了許多駱駝頭。小徒弟則在紙上畫了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起伏的山峯,還畫了兩隻駱駝,一隻駱駝在山路上走着,另一隻駱駝卻只露出一個腦袋和半截身子。可以看出前兩位徒弟在紙上畫的駱駝是可以數出來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畫面上雖然只有兩隻駱駝,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空白,也許那隻駱駝的後面還跟着無數只駱駝,這是以少代多,是無限的。

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在教學時我主要是指導學生自學。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學法的培養。讀文之前,我引導學生通過回顧略讀課文的自學方法使其明確該如何去自學之後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緊接着是檢查他們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接着是讓他們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給以提示該如何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最後就是圍繞着理解小徒弟的畫爲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學生將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自學方法、理解課文等語文基本功,用於了本課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文中,畫師評畫是全文的重點。在挖掘教材時,我把它設計成一個思維訓練點,故設疑問: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爲什麼畫師對他們兩個人的畫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加以稱讚呢?而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這三幅畫,自己去體驗小徒弟畫的妙處。通過引領學生把握三徒弟的畫爲什麼與衆不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想別人沒想到的”的深層意義。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才,鍛鍊學生的語言智能,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上升到一個新的 高度。

拓展延伸部分,我先以曹衝稱象去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理解,這一環節不僅在於拋磚引玉,更在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爲緊接着讓他們聯繫生活實際說說我們身邊的“想別人沒想到的”有關創新的事例,體會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的說來我這堂課還有許多敗筆,如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在教學重點這塊顯得有些匆忙,拓展延伸這塊也沒進行完就下課了;板書不是很規範等。我將本着虛心請教的心態繼續努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學會13個生字及新詞,認讀5個字。

2、按要求積累詞語,有選擇的寫一寫。

3、能夠結合課內外知識,以展銷會的形式把自己知道的新型玻璃情況跟同學們進行交流。

4、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對新型玻璃產生興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對新型玻璃產生興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學難點:能夠結合課內外知識,以展銷會的形式把自己知道的新型玻璃情況跟同學們進行交流。

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利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學會本課的13個生字,認讀5個字。

2、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在我們的生活中,玻璃是最常見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玻璃有哪些作用?(生回答:玻璃的作用有:防風擋雨、還可以做成各種工藝品……)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30課《新型玻璃》,看一看新型玻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玻璃有什麼不同。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指名讀課文。(糾正學生的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評議。

(二)學習生字。

1、指名讀一讀本課的生字、詞語。

1)讀一讀,指名讀。

2)重點指點讀音:創

3)重點指點字形:恙 藕 璃 博 剩

2、指名再讀,讀正確。

3、把字詞帶到課文中讀一讀,做到正確、流利。

(三)聽寫本課生字。加強生字的掌握。

(四)練習朗讀課文。多種形式讀:小組讀,評出好的讀,自選段落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作業:必做: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抄寫本課的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把握自然段主要內容的方法,提高學生概括的能力。

2、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瞭解新型玻璃有多種用途。

教學重點:學習把握自然段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五種新型玻璃,那麼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這五種新型玻璃。

二、新授: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能夠讀出自己的語氣。

2、默讀課文。思考:你最喜歡哪

種玻璃?爲什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下相應的詞句。)

3、彙報。

4、教師指導,並相機板書,突出玻璃的名稱、特點和作用。

5、那麼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呢?找一找,讀一讀,說一說自己的理解。(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6、帶着你的語氣再讀一讀。

7、現在你能說一說,這個自然段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麼嗎?(培養學生的概括的能力。)

三、小組合作。

1、剛纔大家說的都很認真,下面你和你的小組同學合作,一起把這張表格填完整,然後我們一起交流,看看哪個組寫的既簡單又明瞭。(每組發一張事先準備好的表格,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1)要求:注意在交流時要有秩序,一位同學在講話時,其他同學要認真傾聽,需要補充的時候,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

2、彙報展示。(通過實物展臺展示小組討論的結果,並派代表進行講解。)

3、教師針對每組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對學生進行說完整話的訓練。

三、課堂小結:這篇課文給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這五種玻璃,好似一朵朵鮮豔的花兒一樣,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帶來了芬芳。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將來也爲科技事業的新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五、作業:

1、把上課時交流的課文中的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與作用,獨立填寫在書上。

2、蒐集有關玻璃的資料,設計一種自己想象的新型玻璃。

說課:

《新型玻璃》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整個單元分別從不同的側面介紹了一些科學普及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科學教育,瞭解新型玻璃有多種用途,並能夠發揮想象設計一種自己想象中的新型玻璃。而且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學習初步把握自然段和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並能夠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些要求在課標中也都明確指出。

所以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把握自然段主要內容的方法,提高學生概括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教學重點是學習把握自然段主要內容的方法。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本節課難點。

課後反思:

通過整堂課的學習,教學重點突出,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對其餘四種新型玻璃特點與作用的整理與概括。不足就是在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上有些欠缺,以及抓住自然段中的一些關鍵詞句體會課文的寫作手法方面應該貫穿於整篇課文的自然段教學之中,使學生掌握一些關聯詞的使用。在以後的教學與備課中要注意抓住課文中的一個重要的點,然後認真思考研究,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學到更豐富的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8

今天鎮教委來我校開展“導學案式”課堂評比活動。我講了《槐鄉五月》這一課。

本文文質兼美,如詩如畫,富有韻律。因此,我“以讀爲主,讀中感悟”爲最重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中欣賞語言文字本身的美,感受槐鄉人情物趣;並通過主線教學設計,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在讀中表達美,再現美和創設美。

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的好的方面有以下幾點:

1、注重了課前的組織教學。

(上課前五分鐘)我說:“同學們,你們看,今天有這麼多的領導和老師來聽課,你們緊張嗎?”生:“不緊張。”

我說:“可老師有點緊張,你們誰能說幾句鼓勵我的話啊?”

生甲:“老師,我們相信你是最棒的!”

生乙:“老師,不用緊張,你一定能行。”

我說:“聽了你們的鼓勵,老師不緊張了,可是我看到有些同學也緊張,那麼也請你們大聲的對自己說一句:我能行。我最棒。”

生大聲說出,然後我又說:“請同桌的兩個同學互相說:我倆能行,我倆最棒。再對全班同學說:我們能行,我們最棒。”

就這樣學生放鬆了,心情愉快了,有了好的學習狀態,我爲教學開了好頭。

2、注重了課堂激勵性評價。

課堂上,當學生積極提問或響亮的回答後,我不僅及時的進行了語言表揚,還獎勵了糖果,因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個個小手舉得高高的,回答既完整又真確。

3、爲讓學生感受“飄香的季節”,賞槐花之美,品語言之神韻。我做到了以下幾方面:

(1)自主探究感悟美。對這樣一篇詩一般的美文,不同的孩子感受各異。我讓學生們通過個體自主感悟,說說槐鄉的槐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自行體會槐花的多、白、美、香的特點,再使學生有目的地品味文中優美的文字,體會不同的感受。

(2)感情朗讀品味美。我曾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是基本手段,讀是綜合,讀是表達,把讀變成一種理解,一種評價。”我覺得這話非常有道理。課文詩一樣的語言直接激發了學生感情朗讀的慾望,欣賞着美麗動人的.槐花,伴隨着舒緩輕柔的音樂,學生靜心朗讀體味,通過個體領悟讀、集體感受讀,讓自主體味後的朗讀,讀出文的意境。

(3)個性想象表達美。本篇課文對槐花的描寫,留下了許多藝術的“空白”,比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每個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教學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現槐花開放的遠景和近景,讓學生展開充滿詩意的想象,對槐花之美進行再創造,這是對課文語言文字的進一步理解和提升。整個環節的交流給了孩子充分大的空間,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快樂,自由地表達心中所感。

不足之處:

今天講的是《槐鄉五月》的第二課時,但我爲了展示學生的書寫,開始設計了《基礎達標》,在這一環節足足用了10多分鐘,因而影響了後面的教學,導致這課沒有完成預期設計的教學任務,十分的遺憾和惋惜。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不僅要備好課,還要備學生。堅持不懈的實施“學案式”教學,不斷摸索、不斷學習。使自己能在教學改革中不斷的成長。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9

《不合羣的小蝌蚪》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以兒童的口吻敘述了兩位同學在春遊時,奇怪地發現了一隻不合羣的小蝌蚪,他們通過仔細觀察,虛心求教老師才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文章線條比較清晰,語言富有童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仔細觀察,虛心求教習慣的好材料。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本着“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這一新的教學理念,課堂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權力。

一、在自主閱讀中體會小蝌蚪的不合羣。

新課程標準指出“把多元感悟的空間還給學生,從而實現學生的多元成功,讓學生在讀中瞭解、讀中想象、讀中探究,從而使學生的體驗與創新能力得到落實。”因此,在解決問題“從哪兒看出小蝌蚪不合羣?”時,我先讓學生去自己讀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描寫小蝌蚪不合羣的句子。因爲這三個句子比較明顯,所以在讀了幾遍後大部分學生能較容易找到。然後我出示這三個句子,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細細品味,從幾個關鍵字詞中去讀懂“不合羣”。三個句子中提供了相當好的語言環境,比如:孤零零、鬧彆扭、鑽、仍舊、單獨、自個兒等,通過朗讀感悟,學生不僅能讀懂這些字詞的意思,體會這些字詞在語境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而且能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個性飛揚。

二、在語境中學習、積累、運用語言。

閱讀教學既要重視語言的理解,也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如:不合羣的小蝌蚪()地遊。學生在發現“孤零零”的同時還可以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孤獨、單獨、自個兒”這些意思差不多的詞語。那麼在讓學生體會漢語的豐富性,明白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的同時,我設計了一個選詞填空練習,讓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運用。

三、在“演演、想想、說說”中融進對生命的情感。

長期以來,語文課偏重教師的講解、提問和分析,學生的全部語言活動是“君子動口不動手”。隨着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雖得以加強,但要讓“實踐活動”真正成爲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法,還必須豐富語文實踐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如:研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體會小蝌蚪不合羣時,課文中的永明找來一根細樹枝小心地撥蝌蚪,字數雖少,但含義深刻。爲什麼小心地撥?是因爲怕傷害到小蝌蚪。爲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熱愛生命的可貴品質,我請學生學着永明他們的樣演一演。在這個教學環節時,我因爲沒有考慮周全,只是想讓學生模仿着演一演小心撥”,體會作者對小蝌蚪這一弱小生命的.愛護,所以只准備了一根細木棒和一根粗木棒,還有一塊橡皮代替小蝌蚪。在請第一位學生上臺表演時,那個小女孩挑了細木棒,卻突然說:“應該還有一羣蝌蚪。”那是我事先沒有考慮的,對這個課堂上突然生成的現象,我知道不能就這樣草率過場,我應該尊重學生,而且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有道理。所以我馬上表示歉意,並滿足了學生提出的要求。這個小女孩非常高興,表演地也很認真,一邊表演還一邊解釋爲什麼選“細木棒”,爲什麼要“小心”。然後再讀這個句子,學生就會很自然地把情感融人進去,達到很好的朗讀效果。

當然,往往設想是非常完美的,但實際操作卻總是會有太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因爲放得過開,照顧的面相對就比較狹窄,後面學生就照顧不全等,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取長補短。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0

《劉胡蘭》這篇課文記敘了劉胡蘭爲了同黨的安危,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鋼鐵般的堅強,最後終歸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蹟。她犧牲時年僅十五歲,花一樣的年華,卻在殘暴的敵人面前勇敢堅定、視死如歸。回想起自己上小學時,老師講這篇課文時,那時候對敵人的殘暴我們心裏就非常的氣憤,對劉胡蘭的勇敢堅強非常的佩服,對她的犧牲感...

《劉胡蘭》這篇課文記敘了劉胡蘭爲了同黨的安危,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鋼鐵般的堅強,最後終歸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蹟。她犧牲時年僅十五歲,花一樣的年華,卻在殘暴的敵人面前勇敢堅定、視死如歸。回想起自己上小學時,老師講這篇課文時,那時候對敵人的殘暴我們心裏就非常的氣憤,對劉胡蘭的勇敢堅強非常的佩服,對她的犧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學習的.過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彷彿那情感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輪到我教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同我一樣能感受到這些。

上課開始,我想想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敵人的兇殘、劉胡蘭的英勇。課前也讓學生預習了一下,沒想到學生對課文缺少了解,在讀與敵人的對話時臉上充滿了笑容,覺得很好笑。根本無法體會到當時的情境。雖然當時有股無名之火涌上心頭,但仔細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學生,他們這些年齡的孩子喜歡的是動漫、科幻、武俠,試問了一下學生哪些人看過《地雷戰》、《地道戰》等這些革命戰爭年代的電影呀,寥寥無幾,難怪孩子們對這段歷史的漠不關心,又怎麼會對過去的歷史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呢?

我想作爲老師有責任讓學生知道這段歷史,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滲透這些歷史知識,介紹有關的書籍讓學生閱覽,播放有關的電影、錄像讓學生欣賞,同時,還可以利用朗讀課外資料、比賽等形式向學生介紹革命烈士們的英雄事蹟,讓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相互進行交流。我想這種滲透應該是持之以恆的,不是因爲教了這篇課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滿意足。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1

1、佈置學生蒐集有關資料。

2、本課生字不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認讀,可在檢查學生朗讀時糾正讀音。

3、教學這篇略讀課文,可以通過學生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就自己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對於主要內容的把握,學生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但要注意體會人們在處理這棵橡樹與路時的心情和開始時不同的態度。

⑴ “突然,工人們停下來,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爲什麼停下來,他們看到了什麼,又是在想什麼呢?原來,“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樹”,這棵橡樹“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同時與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個“美”的象徵。面對這個結合着生命與美感的高大的橡樹,他們或者是爲橡樹的生命力與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願砍伐橡樹埋上排水管,總之工人們停了下來。學生閱讀時要注意讀好“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話,聲音要響亮、有氣勢。

⑵ “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麼話也沒對工人們說。工人們也沉默不語。”爲什麼工程師和工人們都沉默不語呢?工程師“什麼話也沒對工人們說”,表明他在此時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徵着生命的活力與美感的橡樹,內心深處同樣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沒有命令工人將其砍倒,但該怎樣做呢?他也還不是很清楚,於是工程師沉默不語;工人們不想砍掉這棵橡樹,但又必須得到工程師的同意,他們沉默不語是在等待工程師考慮清楚以後作出安排。學生們讀這兩句話,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以便表達出人們當時肅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⑶ “工程師長久地看着築路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工人們也沉重地嘆着氣。”“工程師長久地看着築路計劃”,一個“長久地”說明了工程師在內心深處經歷了比較複雜的心理鬥爭,他“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那麼,工程師是爲什麼嘆氣呢?聯繫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樹應該得到保護,另一方面“(要修築公路的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使公路繞過橡樹,但這樣一來,公路就不會像箭一樣筆直了,因此,這聲嘆息含蓄地傳達出工程師爲了保護橡樹,在沒有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無奈的選擇。“工人們也沉重地嘆着氣”,表明工人們在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之前,看到工程師在嘆氣,內心非常擔心、沉重。這兩句話語速也要舒緩、語調同樣要略顯低沉。

⑷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工程師的話是陳述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因此,他的語氣應該比較平靜。工人們的話則是出於對橡樹的愛護,因此他們的話應該含有一定的激動的情緒,讀出來應該略顯激動。

⑸ “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裏。‘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地說。”工程師的行動給了工人們一個最好的答覆,也使整個事件得到了較爲圓滿的解決;“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表明了工程師在解決問題之後的一種輕鬆心態。因此,這段話讀起來要輕快,但一連串的動作名詞“拿出、走到、打進”,語速稍緩、語氣略重。

⑹ “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筆直”與“彎曲”在這句話裏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爲公路來講,自然是“寬闊、平坦、漂亮、筆直”爲好,但人們爲保護橡樹卻將其築成“彎曲”的,顯示了人們愛護樹木、注意環保的高尚品質;“只在一個地方”則突出地強調了人們的良苦用心,只有一個彎兒,這個彎兒還是爲橡樹特別設置的。因此,這句話中的“筆直、只有一個地方、彎曲”需要注意重讀。

⑺ “坐車過往這裏的人不約而同地讚歎道:‘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不約而同地讚歎”,表明人們都很認同、讚賞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決定、行爲 (正應了上文工程師的那句話“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因此,他們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高尚的心”則是對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非常準確的、也是最好的評價。學生閱讀時要注意這兩處的詞語。在準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領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以小組或全班爲單位,圍繞課文前面導語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對這件事的看法”進行討論交流。

4、引導學生積累詞句。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把自己認爲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

【參考資料】

〖橡樹〗

落葉喬木。果實叫橡子,富含澱粉。樹皮和殼鬥可提單寧酸。有些種類的葉子可飼養柞蠶。

〖灌木〗

無明顯主幹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較矮小,近地面處枝幹叢生。例如紫荊、木槿、迎春、海桐等。

〖工程師〗

技術幹部的職務名稱之一。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專門技術任務的設計、施工工作的專門人員。

〖排水管〗

排除雨水和各種廢水的管道。

〖瀝青〗

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或棕黑色,呈膠狀,有天然產的,也有分餾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來鋪路面,也用作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稱柏油。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2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我在教學中和生活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講《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我是這樣講的,學生初讀課文,教師提出在閱讀中要了解作者是怎樣寫故鄉的楊梅的。學生初讀後,我讓學生聽錄音朗誦課文,並提出讓學生在聽中思考初讀中提出的問題。接下來,我指名學生讀生字詞卡片上的字詞,並請學生交流識記方法。另外就不懂的詞語進行交流,交流中需要通過讀課文來理解的,我放到講課文時理解。

然後我讓在小組內討論,作者是怎樣寫故鄉的楊梅的,在交流中,不作空洞的判斷,要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同學們覺得有道理。小組交流完畢,集體交流,教師做板書,學生先後回答出作者寫了楊梅的形狀、大小、表面、味道、顏色、結果時間;學生說不出作者還寫了楊梅樹,我又讓學生快讀課文找一找作者還寫了什麼,結果學生找出了這個問題。我讓學生根據教師板書對作者怎樣寫了楊梅作了小結。之後,我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後,請學生說一說有什麼發現,學生找出後半句與題目相同,我指出作者的這種寫法叫“開門見山”。隨後我讓學生重點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在讀後進行交流,體會從中想到了什麼,學生找出是擬人句,知道的枝條的顏色,葉子的形狀;但不理解“吮吸”和“貪婪”的意思。我讓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見到過如句子中所述的情景。學生說嬰兒在吃媽媽的奶水時,我說,嬰兒什麼時候才吸食媽媽的奶水,學生說餓時,我又引導嬰兒怎樣吸食媽媽的奶水,做動作。引導那動作說明了什麼,嬰兒飢餓的難受,拼命的吸,沒有夠。由此,我再讓學生讀課文中相關的詞句。並讓學生說出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最後,我讓學生說家鄉都有哪些果樹,學生回答後,我有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種樹,並說出理由。我引導說,我們也寫一寫自己家鄉的果樹,好不好,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

一節課講完了,我有說不出的高興,我覺得這是一堂成功的課。理由如下:

一、在閱讀中增強理解,在閱讀中加強寫作的引導。本文中,“貪婪”和“吮吸”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兩個詞語,我讓學生通過讀句子,想生活畫面,來理解,不僅能讓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還讓學生能很好的理解了作者那樣寫的好處。對於課文的結構,我也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和交流來掌握的 ,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掌握了課文的結構。關於“開門見山”的寫作方法,我是在學生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加以引導的。在這節課的結尾,我對課文加強了延伸,即進行寫作的引導,這樣,不但繼續推動學生的學習交流高潮,進行了愛家鄉的教育,而且有利於學生觀察身邊生活環境,提高寫作能力。

二、加強合作交流學習。對於課文的寫作結構,單靠學生自己,是很難全面把握的。因此,對於作者是如何寫故鄉的楊梅這一課文中的主要問題,我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的,在交流中,不作無憑據的瞎說,要求有根有據。這樣,即促進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又促進了互相學習和提高。

三、文本與生活實踐結合。對於兩個重點詞語的理解,我沒有就詞說詞,而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踐來理解。這樣,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書中詞語的意思,還讓學生能從更廣闊的空間和範圍來理解詞語。同樣,寫作的延伸,也是與實踐的結合,有利於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寫作。

當然,這節課欠缺還是有的,例如,在梳理了全文的脈絡後,我沒有讓學生髮現整篇課文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還有,我沒有讓學生體會爲什麼作者不僅寫了熟透的楊梅的顏色味道還寫了沒有熟透的楊梅的顏色味道;另外,在朗讀上我覺得讀的較少,缺少朗讀的知道。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3

《盤古開天地》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爲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抓住“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所妙之處。

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爲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二、結合文本展開想象

在指導閱讀完第四自然段後,我這樣引導學生:

師:同學們,多麼神奇的畫面啊!讓我們共同合作,分享這神奇的文字,再現這神奇的畫面吧!全體女同學讀盤古身體的一部分;全體男同學讀盤古身體變化的部分,注意讀出巨大的神奇的變化!

學生進行合作朗讀,感悟盤古身體的巨大變化。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的神奇畫面難道僅僅只是課文裏所寫的嗎?仔細看,你還會看到更多更多的畫面,大家想想盤古的牙齒、鼻子、耳朵、頭髮、眉毛、手指頭、腳指頭、骨骼、經脈……會變成什麼?

出示句式:他的(),變成了()的()。

師:請你們仿照上面的句式,將“他的( ),變成了( )的( )”補充完整。

學生自由說。生:他的`手指,變成了高高的山峯。

生:他的牙齒變成了一座座火山。

生:他的頭髮變成了長長的柳枝。

生:他潔白的牙齒變成了晶瑩的鑽石

生:他的經脈變成了縱橫交錯的立交橋。

生:他身上的細胞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朋友。

給學生廣闊的空間,學生的想象會讓你驚歎不已。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號是課文本身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所在。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男女生合作朗讀來整體感悟語言表達的結構。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麼。爲了引導學生把語言表達得更生動具體,教師特別強調是變成了“什麼樣的”“什麼”。留下空白,讓學生有問題可思考,有時間可思考,有機會去思考。這樣的課堂就會相對地少一點灌輸,多一點啓發;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學生的思考和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不過整堂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有示範,有激情導語,學生能有一定的表現力,但我卻忽視了讓學生邊讀邊想,沒有很好地將語言文字與畫面想象結合起來。

精心的付出,就會有收穫。那份收穫會使我更加充滿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對每一次挫折,永不放棄。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4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敘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反覆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於“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着“第一朵”。我以爲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爲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牆,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爲老年人看了之後,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裏。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於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並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麼原因?關鍵在於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於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於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麼留意,觀察多麼細緻,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

第三組課文都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訴我麼應該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

根據課文特點,對話較多,在教學中我也主要抓住對話通過朗讀、表演、討論來學習。如《南轅北轍》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對話體會人物的得意無知,南轅北轍。

《驚弓之鳥》重點通過人物的對話朗讀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認識一個善於觀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時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含義以及比喻義。記得當時我讓學生討論了“害死大雁的是誰?”這個問題,緊接着解釋了驚弓之鳥的含義。這裏處理不當,沒有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通過思考體會出比喻義。或者順勢讓學生談談學了這篇課文的收穫。《畫楊桃》我主要抓住同學們與老師之間的兩次對話來體會他們不同的反應以及老師的不同反應。同時以父親和老師的話爲難點來體會無論做什麼事或看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在體會老師和父親的話時,可能是引導不到位,學生答的就是“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不要嘲笑別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之類。總是重複說,總是不能答出精彩。當時似乎又變成了我的獨角戲,又是我說出實事求是。是同學們積累詞彙不夠?是我執着於他們要答出更準確的`道理?還是朗讀體會不夠?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自讀課文,我講得也比較簡單,自讀、學習詞語,就拋出幾個重要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三個徒弟是怎麼畫的?”“爲什麼小徒弟會受到稱讚?”讓學生自學,然後反饋。現在反思,應該要讓學生再說說啓示。不過還是一個老問題學生在反饋“爲什麼小徒弟會受到稱讚?”時,又只是講到表面的他畫的好,讓人覺得有很多駱駝,他畫了“一隻駱駝……另一隻……”。只有李奕初說道他的畫有種若隱若現的感覺,讓人猜不出到底有多少駱駝。沒有更深刻的想法了,甚至沒有人說道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孩子們是沒詞彙麼?後來我引導也說不出更深刻的想法……創新,智慧,多想多動腦,他們也想不到?那估計讓他們回答啓示還是會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