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熱門】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熱門】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3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愛是什麼?愛是一陣熱烈的掌聲,愛是一句友善的講話,愛是炎炎夏日一縷清涼的風,愛是寒冷嚴冬的一杯熱茶,愛是瓢潑大雨中的一把小花傘,愛是黑暗中的一支蠟燭。

是呀,這個世界是由愛維繫成的。 對於《掌聲》這堂課,上課開始我引用了文章的導語,與學生產生了共鳴。讓學生與本文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整篇文章我以讀代講,讓學生角色轉換,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時而是英子,時而是同學。通過引導學生多次讀書,通過重點詞語的理解,如“猶豫,慢吞吞等”悄然走進文章,感受英子不同時候不同的心理。通過配樂朗讀,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

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其次用對比的教學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後來的英子對比,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對比,從而使學生理解“掌聲”的`意義,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受到思想教育。不足之處:怎樣正確對待課堂生成的問題。

特別是小組合作彙報:“如果你是英子,你會對同學們說些什麼?如果你是班裏的一名同學,你會對英子說些什麼?”同學們都會說,但語言的組織不夠理想。我想能不能從前面的教學時間中抽出一點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此項,並寫出來。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這次的教研課是在一次試教過後,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後,我重新思考,對教案、小黑板出示的內容再思考。這次的教研課,我較之自信足些,較之流程順些,較之教態自然些,較之……但是,這堂課還有諸多不美之處。

從導入說起,就顯露出我的`不少缺點,比如我的板書書寫較快,不適合中段學生認知,識記字形;出示的課題的時間,順序還需考量,有位老師給我出了建議:邊問邊板書:矛、盾,聽後,甚是同意,這就學生的學習還有我的教學幫助更大;整個導入太過匆忙,不夠深入。

在詞語教學時,出示的詞語較多,或者可以分分類再出示,還有這裏花得時間太長,在有些字形方面可以提醒下,以上都是我必須好好思考的。讓學生說主要內容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有難度,不是很能講下來,需要給學生再多些時間,或者再讓幾個中下學生來說。

說到感悟課文上,我的提問還需要整合,太過瑣碎,小問題過多,重點問題很難凸顯,這也是我在設計時較困惑的地方,也有老師指出我的問題之處。也很感謝老師們給我提的建議,讓我茅塞頓開,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課堂,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比如朗讀過少;沒有給予學生充分閱讀、思考時間;板書還要斟酌;等等。

怎樣才能讓我的課堂再美些?這是我今後一定、必須要思量的,同時我也很感謝這次的教研課,還有給我提建議的校長、老師們,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後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一、注重整組課文的整合。在教學每一組課文前;我都先引導學生讀讀每組課文前的導語;讓學生知道這組課文是講什麼的。接着;我就讓學生看這個單元的習作要求;提前讓學生知道這個單元的習作是寫什麼;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學生明確這個單元寫什麼了;在學習該組課文時;學生就會有針對性地積累這組課文的好詞佳句;學習他們寫作的方法;作好寫作的準備。

二、創設情景、樂搞活動。要使學生在寫作時;樂意去寫;有話可寫;教師是要下點工夫的。要搞一些相關的活動;讓學生有生活的體驗;有了體驗;自然就有話可寫了。比如教學習作一──我的課餘生活時;我利用一些班會課;與同學做有趣的遊戲;邊玩邊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遊戲的過程;夥伴們的表情、動作等。又比如:在指導學生寫習作五──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前;經調查;我發現學生都打算介紹我國的'傳統節日;於是;我就讓學生自己組成小隊;出一期關於我國傳統節日的手抄報。這兩個星期裏;一到課餘時間;我就看到學生們的小腦袋湊在一起;在努力地完成着他們的作品。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我讓他們拿出自己的手抄報與同學分享;談談自己的收穫。學生有了生活的體驗;又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寫作時;自然有很多內容要寫了。

三、注意積累好詞好句;利用好《同步作文》。一開學;我就讓學生每人都買一本《同步作文》;目的是讓學生多看看別人的佳作;打開思路;積累好詞好句。我每天都要求學生看一篇作文;邊看邊劃出好詞好句;鼓勵學生把這些好詞好句背下來。在自己寫作時;就可以運用平時積累到的好詞好句了。

四、重表揚;設立獎項;使學生樹立起寫作的信心。針對習作;我專門設立了一個獎項──“金榜題名”。每次寫作後;都評選出“小作家”、“小老師”、“進步獎”;並專門利用班會課的時間進行獎勵;注重精神方面的獎勵。表彰的程序是:

1.給獲獎學生蓋紅花;

2.獲獎學生在黑板相應獎項的方框裏寫上自己的名字;

3.合照留念;

4.在宣傳欄中的“金榜題名”處寫上獲獎學生的名字;

張貼學生的合照以及優秀作文。每到這時;學生都特別雀躍。有了獎勵的制度;我班學生都很願意寫習作;他們都盼着習作課了。

下學期;我希望在習作教學上;能多加一些新的、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灰雀》一文,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朋友,蘊涵着濃濃的人文精神。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課的目標一是以愛爲線索,建構愛的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愛"的價值觀。二是初步學習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對事物的認識,一般總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回歸到整體;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總是由淺入深的。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必得經歷這樣的`過程。因此,在建構閱讀話題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話題的層次性。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列寧,灰雀,男孩,他們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用簡單的句子或詞語概括。"這是本課以"整體感知"爲主要目的的閱讀話題,讓孩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走近文本。

第二個層次:"體會列寧與男孩對灰雀的愛"。這一層次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探究式的對話。

第三個層次:"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愛的真諦"。再次回到整體,深化對文本的體驗,昇華情感的體驗,目的是以讀引寫,以讀引讀。

在課堂中,學生以這篇課文爲依託進行交流展開討論,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狀態非常活躍,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繫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多相鏈接,給詞語教學添活力

在教學《爬天都峯》一文,引入課文的環節,我問學生去爬過山嗎當學生興致勃勃地舉起手錶示去過之後。我立刻切入正題:有一位小朋友有一天去爬了黃山的天都峯。這是怎樣的一座山呢然後出示關於黃山天都峯的一段視頻。這段視頻多角度,細緻地展示了天都峯的高和陡。有的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出驚歎,有的則神情誇張地瞪眼。

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之時,我結束了視頻播放,趁熱打鐵,讓他們說說自己看了以後的感受。學生說出了"天都峯真高啊!"我便啓發:你知道有哪些成語形容山的高學生列舉:高入雲霄,高聳入雲,我補充:高不可攀。學生又說了"天都峯真陡啊!"。我又板書了"陡"字,請學生認讀,識記。

隨後,就安排學生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眼裏的天都峯是怎樣的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學生迅速瀏覽之後,提煉出"筆陡"一詞。我以這個詞語爲中心點,作了詞語輻射練習。出示一幅公路圖讓學生填空:筆()。討論爲什麼填成"筆直",是否合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含有"筆X"的詞語。學生說了"筆挺",還有人用這個詞語說句子。後來,大家一起總結出來這樣一個規律:這三個詞語中的的"筆"字,都含有十分的意思,但比"很X"這類的.詞語要新鮮有趣得多。同學們在學習中思考,理解和運用,都學得興趣盎然。

反思: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教師要深刻認識"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四度空間’——觸摸詞語的溫度,點燃詞語的亮度,開掘詞語的深度,提升詞語的效度,讓詞語成爲學生言於表現的鮮活元素。我們平在的詞語教學中不妨加點"佐料",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多種感官,來點"詞語串串燒",使詞語教學多相鏈接,讓每一個詞語散發出生活的氣息,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這樣學生不但樂意學,而且學過的詞語記得牢,用得靈活自如。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在本節教學中,學生對空氣的探究有着極大的興趣,在以後的學習中,有關空氣的知識將不斷出現,因此學好本課,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空氣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這節課引導的好,就可以爲整個單元的學習打下極好的基礎。

本課內容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氣確實存在並佔據空間,是藉助水的幫助,通過空氣在水中形成氣泡來間接看到空氣。第二部分是我們周圍存在着空氣。在學生懂得通過實驗可以發現空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別的實驗去發現我們周圍哪些地方有空氣。這部分是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探索的興趣,調動學生運用所學本領的積極性。第三部分是空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看、聽、說、玩中認識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這些性質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到。在本節課第一環節“找空氣”中,我充分放手給學生,使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了許多辦法來驗證了空氣的存在;在第二環節“稱空氣”中,用的是氣球,效果不太明顯,只有三個小組的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如果以後再次做這個實驗,一定要把實驗指導嚴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夠嚴密,導致實驗不夠明顯,將收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第三環節“空氣會跑嗎?”這一實驗中,如果能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再明確集氣瓶的正確使用方法,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人人蔘與實驗,並在實驗中細心點撥,最後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我積極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採用“實驗法”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親身感受空氣存在,並佔據一定空間。本課教學既需要學生之間團結合作,進行探究實驗,也需要學生多感觀參與學習,發揮每個學生手、腦、耳、眼、嘴等功能,讓他們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讓他們在五動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

讀《雪兒》真的愛雪兒,也愛“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這也許就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融合吧。

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多麼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樣面對跌傷,而是用那隻“信鴿”來傳達父親那種特別的叮嚀。爸爸給“我”帶回一隻受傷的白鴿,爸爸和“我”給它洗澡、敷藥,爸爸對“我”說信鴿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能飛越千山萬水。文中寫“爸爸”有五個動詞——給、帶、撿、洗、說,這五個詞改變了“我”,讓“我”的注意力從此轉移了,讓“我”懂得了“關注”,讓“我”有着美麗的期盼,終於有一天“我”爲雪兒歡呼了,這種歡呼其實就是“我”的自我歡呼,這種歡呼,“我”的爸爸、媽媽都能看見,這種歡呼屬於這個忙碌而極具愛心的家庭……

也許我們無法讓我們的學生理解這一切,我想在引導學生閱讀中,也會自然滲透這種特殊的“愛”,特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閱讀,學生如果邊讀邊想,也會在無形之中,把這種“愛”轉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爲,其實就是引導三年級學生初步學會思考,通過“我”對雪兒的所爲,思考如何自主面對生活。這一課,“我”的行動,其實是讓自己健康成長的最好的藥。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着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

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瞭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覆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爲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

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石頭書》是一篇科普文,這類文章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本文共有14個自然段,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

1、外形: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書一頁一頁的。

2、石頭上的雨痕、波痕、礦物就像書上的'字。

3、石頭上的樹葉、貝殼、小魚等化石就像書上的畫。

4、人們通過石頭上的化石能知道許多知識,就像書本能告訴人們知識一樣。

在教學時,我以課題爲突破口,引導學生質疑,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首先,讓學生結合平時見過的書說說。其次當學生齊讀課題後,讓學生開始質疑: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和我們現在的書一樣嗎?石頭書上也有畫嗎?石頭書的作者是誰?石頭書重不重?石頭書有什麼作用……此時孩子們一個個非常激動,眼裏是對新知的強烈渴求。這樣的導入一下抓住了孩子們的心,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着,我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把握課文。

因爲是第一課時,生字詞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課裏有一個“殼”字是多音字,我便結合圖片進行講解。學習課文內容我以六次對話爲中心,將石頭書與現在的書進行比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講解石頭書的字這一部分時,重點讓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圖片對雨痕、波痕以及礦石有直觀的瞭解。

在本課的教學中, 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後再回到課文中去找找,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並聯系生活中的書來回答“爲什麼石頭像書?”讓學生在比較中,慢慢體會爲什麼稱爲石頭書的原因,由觀到思到悟,讓學生會學習。還有在講授“礦物”時,對於礦物裏面的小不點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我讓學生想象這些紅的、黃的、閃光的、透明的像我們生活中見過的哪些東西,如鑽石、紅寶石、煤炭—————把課堂與生活銜接起來。同時通過礦石色彩繁多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關鍵是朗讀的處理,現在的孩子已經是三年級了,朗讀已經學了2年,但是對於這篇全是對話的課文,還是接觸的很少,所以這篇文章的朗讀指導非常關鍵。在課堂中,我注意了這個問題,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語,看看提示語中有沒有語氣的指導,如果有,只要讀出這種語氣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那就再看看標點符號,有沒有特殊的符號,如問號、感嘆號、省略號等,讀出相應的語氣就行了。孩子們做得還不錯。

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的地方,因爲是第一課時,生字詞教學還不紮實,我在處理教學語言時,以後還要格外注意,儘量避免多餘的零碎語言。對於整篇課文讀還是不夠,這也提醒自己早今後的教學中,教案的設計更要精練化,對於學生的預設還要更詳細全面。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麼兩點:

一、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後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先自學,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麼品行,然後交流。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顯得清晰、連貫。

二、拓展自然、恰當。

通過結尾的拓展既讓學生對我們的祖國文化有一定的瞭解,有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

其次,也存在不足:

一、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爲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着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並不那麼理想。有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繫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後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二、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這一課因爲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詞彙也相當豐富與華麗,這就帶來了生字多的弊端,課前我佈置了學生預習並查找相關資料,但忽視了學生纔剛剛進入三年級,“預習”對他們來說要求不具體,他們還不清楚怎麼纔算是預習了。佈置了課前朗讀,更忽視了學生之間的朗讀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第一課時學完,文章也沒讀流利,有些句子讀不通。反思這些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課前預習時,預習的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認真的,自學了生字詞,讀了很多遍課文,讀流暢了。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卻連文中的字詞都沒讀準。

比如第三小節中的幾個景點,“孤山”、“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詞,很多同學都要讀錯。發生這種問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第一課時設計中的漏洞,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錯誤,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注學生的課文朗讀。因爲詞語多,難理解,教學設計時只想着要把一些難的詞語融入課文,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過程中,在文章中學詞語。想着如何把這些詞語串起來,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爲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讀課文,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所以詞語學得也那麼生澀和彆扭。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課上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視的,有了這個教訓,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這個朗讀的環節我會特別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文章。其實以我自己的個人愛好,我喜歡情感類的文章,但我想挑戰自我,於是在本次的課堂教學大賽中便選取了這篇課文。通過研讀教材,我覺得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應該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挖掘本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色,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將本文從石頭書的.樣子、字、畫、作用劃分爲四部分講解。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爲途徑,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以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易懂、樂學;同時關注學生讀書、表達等語文素養的培養。總的說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透徹的理解。整個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還有一些地方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中改進,例如:課堂語言要更加精煉、板書要更加規範、寫作方面的的指導還有更仔細……。

我想:準備一節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過程。每一次準備就是一次提高,雖然有壓力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認真對待,就會從中得到很多!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給了我太多的驚喜,他們積極踊躍,暢所欲言,理解到位。沒想到選了一篇與自己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文本,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想只要做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敢於挑戰,自己會更加成熟和老練。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教學時,我把這一段也就是——“感受花鐘的神奇”這一環節作爲重點,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隨着動畫上的花鐘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本,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慾望,也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然後,我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秋天的動物植物。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於花其實並不熟悉,但對於“花鐘”這種新奇的`事物是充滿興趣和疑問的。因此,我循着學生的情感起點,先引導學生看課題質疑,進而快速地直面課文,並馬上落腳在末尾一段,通過自讀,初步瞭解什麼是花鐘。並播放花朵陸續開放的課件,讓學生看懂花鐘,帶學生進入了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鮮豔與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種功用、它的神奇與獨特。由此,爲研究這一段語言的表達做好了情感準備和背景鋪墊。

《語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文第一段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寫每一種花開放,都是不同的表達。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到豐富而有變化的表達,只有通過“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發現課文第一段寫得好在哪兒;在總體感受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再具體研讀描寫花開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欣賞、評價每一句話的好處、每一種花的情趣;最後,引導學生嘗試寫一寫“夜來香”和“午時花”的開放。如此這般,學生在品味花鐘獨特的報時方法時,也感悟到了課文語言表達的獨到。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充滿了濃郁人文氛圍的課文,講述了一個讓人怦然心動的故事,儘管課文說的是一件生活小事,卻闡述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滲透培養自信自強人格的思想。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保護弱小。

本節課比較好的`地方:

(1)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符合語文教學特點,過程清晰,重點把握準確。

(2)過度清晰自然,有利於啓發學生思考。

(3)將品德教育融入到語文課堂中,讓孩子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

不足之處在於:

(1)問題提法過多過碎,不僅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發散,而且讓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2)將理解融入到反覆讀課文的基礎上,但讀的太少,所以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入。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秋天的雨》一課,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這一課的教學,我給學生創造一個詩情畫意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動情、激情,一氣呵成。

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

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圖片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課末,讓學生欣賞收集到的秋天的美景,圖片、配樂詩朗誦、動畫讓學生再進一步鑑賞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薰陶。

學生與生俱來就各不相同,他們有着不同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性格特點、情趣愛好。利用這種“差異”的多樣化,我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聆聽、瞭解他人的想法,激發他們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出示“小朋友的腳,常常被香味勾住”後讓學生說說,小朋友的腳怎麼會被香味勾住的?並想象:假如你站在瓜地邊、果樹下、花叢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你有沒有被勾住的感覺啊?這時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說,有一次我特別想買一本書,爸爸說要我走,我就賴在書店裏,他怎麼說我都不走。有的說我特別喜歡吃燒烤,當走到燒烤攤旁時,聞到那香味,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我的心被燒烤勾住了。學生能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