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間在山中養病時寫的,寫了作者在山中所見的許多可愛的小動物的生活情景,寫出了它們給作者帶來的無限樂趣,也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之情。

這篇文章思路清晰,對小動物的描寫具體,所以這節課我設計讓學生通過讀重點詞句來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四人學習小組內,我讓學生分工合作學習課文中寫馬、狗、貓、昆蟲的部分。學生先自學,用直線畫出作者喜愛它們的句子,然後在小組裏交流。在小組長的帶動下,楊潤偉也表達起了自已的'想法,看到同學們投入、認真的學習狀態,我欣喜無比,不管學生是出於對動物的喜愛在讀文,還是任務的壓力所致,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達到了。所以,在集體交流環節,同學們積極性很高,對詞語把握的非常準確,將作者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完全表達了出來。

在本篇文章的教學中,全體同學能積極參與課堂、走進課文,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本單元的主題——”樂趣“的魅力,更對冰心作品的魔力深信不已。所以,我推薦學生繼續閱讀冰心的作品,走近冰心。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近日,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課例大教研”活動。我們五年級組的課題是《凡卡》。《凡卡》是第六單元是“外國名篇名著”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在聖誕節的前夜趁老闆、老闆娘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激起了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關注凡卡的悲慘命運,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體會文中回憶的內容和寫信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瞭解背景,導入新課。

讓學生交流蒐集到的資料,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檢查預習。

三、品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悲慘。

讓學生通過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可憐,結合捱打時的動作--“揪、拖、揍、戳”、“拿楦頭”、老闆娘“撈起青魚”;等動作,體會他們對9歲的小凡卡肆意隨便地毆打,毫無人性地對待。讓學生體會凡卡多麼可憐!然後通過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走進凡卡的內心,理解凡卡的可憐,感受當時社會的黑暗。通過理解凡卡的捱餓、誰不好覺,讓學生感受9歲的凡卡在老闆的家裏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凡卡的悲慘的生活。

四、自學結尾、感受美夢難圓

凡卡的夢會實現嗎,爲什麼?讓學生交流。

美好的夢總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對比,可憐的凡卡悲慘的命運將會繼續。教學本課後,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

本篇課文的歷史背景離學生比較遙遠,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環境。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首先我讓學生們交流當時的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情況,讓學生了解在沙俄的統治下,俄國人民所處的悲慘狀態。這樣,我班的學生就很快地融入到了課文中,課堂效果比較好。

二、注重朗讀,體驗情感

《凡卡》這篇課文雖然較長,我對課文的重點部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樣對凡卡的痛苦生活才能體會得更深刻。比如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讀出凡卡的可憐,讀出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對於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着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生活雖然貧苦,但在凡卡的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讀出凡卡在鄉下的快樂。這更烘托出凡卡的可憐。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是以“把握閱讀材料爲大意”爲主要的閱讀目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啓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並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在學生自學結束後,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然後我讓他們學習前面的方法,去學習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點,最後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麼啓示,得出“團結就是力量”。但是還有些同學讀得不認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點,有待在作業時去補講落實,還有讀書讀不出那種風趣幽默的情感。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在教學本課時,老師應該告訴學生反覆朗讀感悟方法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

1、首先教師範讀引好路子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範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並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結合課後註釋弄懂字、詞、句的意思,並通過獨立說、同桌互說等形式予以落實,待別是對課文中的“之”、“其”、“爲”三個詞出現一詞多義現象,應引導學生在逐字精讀的基礎上,通過進行比較歸納,弄清他們的.不同意思,總結出它們在用法上的規律。

3、熟讀成誦感悟道理

在學生熟讀成誦、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啓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課文。

總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既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組的合作學習。這樣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在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時,一學生提出:“凡卡沒把地址寫清楚,爺爺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結尾爲什麼這樣寫呢?”文章似喜實悲的結尾確實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於是,我抓住契機,激發疑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我說:“是呀,凡卡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想到爺爺是永遠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運又將怎樣呢?”回答中帶有明顯的同情、悲痛的情感。這時,我又把提問回到剛纔那位學生的`疑點上,我說:“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文章這樣結尾的用意是什麼呢?”

這時,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有的說:“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着不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學生對凡卡的“命運”展開的求異思維,激起了他們情感的漣漪──對凡卡的同情。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野草》這篇課文,本文是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生命”主題的第一篇課文。這篇散文的作者夏衍借物抒情,表面上是讚美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實際上是讚美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讚美廣大的抗日民衆,同時啓示人們不要被困難嚇倒,要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一切困難奮然向上,勇於鬥爭。這篇散文寓意深刻、哲理性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內容主旨。

3.理解野草的象徵義,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法。

4.感受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體會作者對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頌和讚美。

課前我讓學生蒐集了抗日戰爭的相關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時不時讓學生回憶一下學過的.關於抗戰的課文,爲更進一步理解課文做鋪墊。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1.導學案設計合理,目標明確,主問題設計恰當,富有創新意識。

2.創設情境、激情導入較好地渲染了課堂氛圍;推薦名言實現了有效拓展;結語有力,有啓發性,滲透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3.語文課注重了以讀促學,每個環節設計不同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感受語言的魅力。

4.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展示,實行了小組加分獎勵機制,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

5.教師做到適時小結、點撥引導,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如本節課中的把握主旨板塊,教師點撥指導“象徵手法”、補充“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白本文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寫法,用野草象徵廣大抗日民衆(長期抗戰的力),從而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高效課堂要以學生的展示爲中心,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並不能排除教師有效適時的點撥引導,關鍵是教師的指導是否有效,是否恰到好處。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備好導入語、過渡語、結束語,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情靈活運用好小結語、點評語。

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精心準備,教學效果還比較顯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後不斷改進完善提高。

1、時間分配不夠恰當。導入與預習檢查時間稍長,導致時間不足,堂清檢測沒有進行,課堂結構不夠完整。

2、學生讀文還不夠充分,預設的一些朗讀環節沒有落實。如第二板塊對第六自然段的重點朗讀沒有進行。

3、小組合作學習還不夠到位,組長沒有發揮主導作用,教師缺乏有效引導,個別小組學習任務沒有落實,小組加分機制,最後沒有進行評比。

4、課堂教師激勵語言缺乏或不夠豐富。對學生的精彩發言,教師要給予點評鼓勵,而且要做到有啓發性、富有文采。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反思、總結,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上得到應有的發展,我們的教學纔是有效的。這樣我們也纔會創造出自己幸福的教育生活。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孔子游春》生動地描述了孔子帶弟子到泗水河畔遊賞,巧借河水誘導弟子的故事,表現了孔子對學生的關愛及師生之間真摯的情誼。課文把孔子帶弟子們遊賞與他對弟子的循循善誘交融在一起作爲重點進行描述,巧妙地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出春天到來時的美景,又以水爲話題,敘事明理,內涵豐富、厚重。在本次的公開教學中,我嘗試了教學此課。現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 課文描寫春景的文字,想象豐富,色彩絢麗,讀來讓人感到溫暖與陶醉。學生在自由朗讀以後,我只是問:“讀了這段文字,你有怎樣的感覺?”學生的發言是令人滿意的。文字其實是有溫度,有色彩,有聲音,有感情,有思想的。學生說出自己對文字的感覺,然後讀出這種感覺。大自然就是人類的母親,應讀得輕柔、深情,彷彿嬰兒躺在母親的懷抱。而這樣的文字,應該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中,就像我們不能忘記母親。

2.“論水”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啓發,熱情激勵,體現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如讓學生自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方面讀讀,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而在具體交流中,又引導學生緊扣“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其中一個方面,談談讀懂了什麼?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抓住聯繫生活經驗等方法去理解文本,發展思維。引導學生在讀中比較,讀中感悟,讀中體味語言文字,讀中感悟做人要做個真君子。

3. 積累是爲了運用!運用有時是最好的感悟。所謂:看花容易繡花難,事非親歷不知難。我在課堂拓展延伸階段,環環相扣,從“關於水的名言”,到“談論志向的古文”,到“對孔子的評價”,再到“蒐集孔子的名言讀讀”,都體現了積累是爲了運用,這個過程展示了生命與生命的立體對話,既給了學生豐厚自身精神的重要平臺,又創設了精神交流的橋樑,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統一,學生對孔子的認識逐漸豐滿起來,對孔子的情感也逐漸濃烈起來。

不足之處:

1. 時間安排欠妥。在教學中,我由於擔心學生在學習孔子論水那段話時有一定的難度,便安排了大量時間進行自學、探究、討論與點撥。學生確實也做到了深入理解課文中語言文字的內涵,但卻因此而延誤了下一個段落的教學。究其原因是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及對學生的把握不夠充分。

2. 沒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不是很多,沒能形成寬鬆、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甚至有部分學生停滯不動,完全沒有了思維。這與老師的引導有很大的關係,需要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關注全體學生,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的深度不夠。孔子的精神與品行不僅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因此不是一節課就可以講解清楚的。雖然我在第一課時上已經對學生進行了介紹,在本節課上也通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及分析文中孔子與學生的言行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了解孔子,走近孔子,但是仍讓我感覺到有些膚淺。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質,纔有可能有效地影響到學生。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在這一課教學時,我主要抓住兩個重點段。第一個重點段是第二節,特別是“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我引導學生充分發想象,仿照再說,補充省略號中的內容。開始還以爲學生不易說準,可學生說得卻非常得好,如有同學說“盛開的鮮花是她燦爛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飄浮的白雲是她潔白的裙子”“輕輕的`薄霧是她神祕的面紗”等。我感覺學生都是有很大的潛能的,有很大智慧的,關鍵是看我們能不能深入地進行挖掘。第二個重點段是“孔子談水”,在教學這一重點段時,我用“之所以說水有德行,是因爲它――”“之所以說水是真君子,是因爲它――”用這兩種句式,讓學生從心裏真真實實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話的道理。而對於水還有什麼特點,我引導學生進行深挖,這本是一個難點,學生在我的再三啓發下,還是給我帶來了驚喜。這段優美的景色描寫,還有富有哲理性的談話,我盡情地引領學生去品讀,去感悟,再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達到誦讀。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學會一種方法更重要

豐子愷淺顯風趣的散文《手指》,學生學會一種方法進行學習,在朗讀中體會語言風格,學得風生水起。

伸出手指,觀察說說,五個手指的特點,喜歡哪個手指?看看豐子愷先生是怎麼爲我們介紹的。學生自讀課文,初步體會豐子愷風趣的語言風格。

給出一張表格,填寫五個手指的長處和短處,得到的啓示。學生或自主,或合作進行學習填表格。

交流展示中,師着重引導學生說出大拇指的長處和短處,再讓學生讀一讀,讀中指導學生讀出風趣的.語言風格來。後幾個手指的學習類似於這個方法,放手讓學生展示交流學習,在讀中讓學生說說該怎樣讀會讀得更好一些。不知不覺交流朗讀中明白了五指的特點及豐子愷的語言魅力。學到這,我們不禁要問,感悟五指的特點,給我們什麼啓示呢?學生很快說出,或用課文中的話語說出。讀讀文中的話,體會即可。

接着有趣的是請學生扮演五指進行情景表演,在表演中進一步領悟五指的特點,也明白了團結一致的重要性。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1)《藏戲》這篇課文主要爲我們介紹了藏戲的來歷以及藏戲的三個特點。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

這篇課文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是以介紹民風民俗爲主題的單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因爲本文在語言上的這一特點,而且,藏戲對我們師生而言是一種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將它上成了精讀課文,我想這樣的“略讀”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因而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是花了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因爲這篇課文中優美的詞句較多,同時在說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爲了讓孩子真正有所收穫,我覺得保證教學時間是一個必要條件。本課條理清晰,內容比較易懂,但距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可以說是從未接觸過,並且本課有些詞語屬於少數民族特有的稱謂,所以,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瞭解藏戲是本課的重點。

在處理生字詞時,除了將帶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還將一些藏族特有的稱謂出示,並教學生讀準理解,爲他們讀通課文打下基礎。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對課文有了大體的印象。我覺得這樣做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中下等的學生,不至於課文學完了,卻讀不準生字,讀不通課文。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突出的,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爲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學生從課文的4——7自然段讀懂了藏戲是怎樣形成的,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首先,總體感覺,這次“聽課月”展示得不算特別成功,自我感覺也不是特別良好。原因諸多。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考慮的不夠成熟,預設的課堂程序和實際的教學過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課堂語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靜心自對,思過學賢,學以致用,儘快提升素質是當務之急。其次,在高年級小組評課上,聽兩位領導的評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我在教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時要把握住幾個點: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體系,以文章前面的導學思考題入手,將問題簡化突破重難點即可,不能放不下學生,扶的過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類課文的字詞關應一帶而過,不可過細,將精力放在理清條理上,感悟語言,體悟表達方法上。二是要學會及時捨得,把多餘的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捨去,去粗留精,爲迴歸課文整體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節省教學時間,以利於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特色,學習寫作方法並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其三,學會盡快從線狀教學過渡到塊狀教學,從繁瑣的閱讀指導分析中解脫出來,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爲鍛鍊學生學文能力而服務,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其四,課前精心備課,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文本,又要備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課堂。

(2)《藏戲》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閱讀課文,這篇文章是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我感覺學生在學這篇文章內容時,應該非常感興趣。課前我認真備課,明確教學目標。《藏戲》一文的教學目標爲:1、讀讀記記有關詞語。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因爲這篇文章極具民族特色,所以我課前也作了一些準備,指導學生蒐集相關的資料沒。採用了富感染力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情境,學生深受感染,然後請學生介紹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藏戲的材料。接下來學生便帶着濃濃的興趣走進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會了相關詞語。然後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質疑,然後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最後賞析文章,讀一讀,談一談感受,學生對此環節談得感受比較深刻,並對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藏戲的特點這一部分,這部分內容是寫藏戲中的面具的,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價值判斷和是非觀念,讓他們領略到藏戲的獨特魅力,在充分地讀這部分的基礎上,輕鬆理解了這部分內容。

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師對知識拓展的還不夠,應藉此向學生多介紹一些我國不同地方的戲種、特點,從中感悟祖國文化的燦爛和魅力,沒還有質疑的問題不夠深刻,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評價不夠及時等,我將在以後的課堂中逐步完善。

(3)這篇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爲序,以總—分—總的關係結構文章。先用三個反問句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然後簡略地說明藏戲的特色。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

讀完課文,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戲藝人。他們的`演出是純粹的,沒有舞臺,沒有燈光,有的只是觀衆,只是悠哉遊哉的一份隨意!難怪,藏戲可以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靠的就是藏戲藝人的那種精神,娛樂觀衆的無私精神!他們不計名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表演着!

本課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詞以外,文章通俗易懂。於是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能饒有興趣地流利朗讀課文。2、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3.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描述和準確地說明方法。4、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我也設計得非常簡單:1、朗讀課文,勾畫出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勾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多讀幾遍,嘗試着理解。2、默讀課文,找出文中介紹藏戲形成的自然段,然後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3、藏戲有哪幾個特點,你從哪裏知道的?反覆朗讀具體描寫藏戲特點的自然段,讀出你的感情!你想對藏戲藝人們說些什麼?請寫下來。4、比較本文和《北京的春節》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我用一個課時,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教學的時候採取的是學生先分組自學然後交流討論的方式。這課的教學我的感覺是比較粗糙,有點“大刀闊斧”味道。但是我感覺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比較踊躍,學習的興趣比較高。

這課的教學中我只是引導孩子們去品讀了課文開篇的三個反問的句子,這三個反問句也是一組排比句,用了反問了形式,強調了藏戲的突出特點,有點扣人心絃,因此,我指導讀出不同的語氣。

課文的表達順序和《北京的春節》完全不一樣,孩子們在交流彙報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見解。

教完這課,我的感覺比較輕鬆,但是卻有些心虛,學生從這課的學習中到底收穫了什麼?收穫了多少我實在是沒底。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夾竹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寫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裏,夾竹桃花期之長、韌性可貴、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課時,我以新課程課改理念爲指導,結合本課內容和學生生情,安排了以下幾個學習內容:

1、出示圖片,仔細觀察。

夾竹桃對學生來說可以說是陌生的,所以在上課伊始,我出示了夾竹桃圖片,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夾竹桃的距離,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就爲後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墊。

2、合作學習,人人蔘與。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提出讓學生每節課每個人都要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所以我們的學生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這樣人人都參與到學習當中,人人都有事幹,不僅能使優生、中等生有較大的提高,還可以促進差生學習的勁頭。

3、小組展示,人人登臺。

在小組學習後,我要求學生以組爲單位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這個環節,不僅是優生的展示舞臺,更是差生的展示舞臺;不僅可以提高優生的水平,還可以增強差生的自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不僅展示了自己組的學習成果,還爲大家展示了他們讀文的功夫。

4、質疑問難,羣策羣力。

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有一些在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環節就是要解決難題,但是還要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學生質疑,學生解決,如果學生真正解決不了,再由老師幫助解決。

5、達標測試,檢驗結果。

在本環節,我由易到難設計了3道練習題,這不僅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也是對學生本節課學習成果的檢驗。

6、反思提高,激勵前進。

這個環節是學生自己對自己本堂課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的評價,是一個自評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讓他們自覺激勵、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對於本節課,我認爲自己的.教學不僅遵循了新課程理念的指導,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對學情、生情的瞭解與分析,構思還是比較合理的。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只注重了學生的展示,未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只爲學生搭建了展示平臺,卻未考慮到學生的展示能力還有待提高。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的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而且有詳有略、主次分明,其中臘八、除夕、初一與元宵的部分作者是詳寫的。在教學除夕這一節時,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進文本,在指導閱讀教學的同時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說說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然後讓學生再讀讀這段話,看看作者通過哪些活動體現了除夕的熱鬧,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些活動的,最後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

在教學“元宵節”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自讀這段話,說說元宵的熱鬧和除夕的熱鬧有什麼不同。緊接着,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用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同學們的興致來了,紛紛舉手發言,而且能抓住關鍵詞句,如燈的數量多、種類多、人多等佈景,營造出一個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將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成爲孩子們的舞臺,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第一單元

3《夸父逐日》教學反思:

本文是文言神話故事,篇幅短小,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且課文配有註釋,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鼓勵學生提出疑難問題,並通過互助學習來解決這些疑難問題。

對於怎樣看待夸父這個人物,我鼓勵學生從積極的角度多元地理解,引導學生理解: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同時,讓學生想象夸父逐日時的心理活動,周圍人的話語,夸父臨死前的動作、神態、內心獨白,佈置擴寫《夸父逐日》作業。

第二單元

9《美麗的規則》教學反思

1.本篇課文篇幅不長且語言淺顯易懂,適宜學生自主閱讀。教學時,放手讓學生根據課後提示的要求自讀課文,讀懂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體會“美麗的規則”的含義和人物的情感與認識,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2.課堂臨時加小環節:根據平時的觀察,說出你所見到的“不美的規則”或“美麗的`規則”——既培養了說話能力又進一步理解了“規則”。

3.引導學生感悟課題之美,課題之引人注目,也是本課教學不可忽視的。

第三單元

10《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

1.朗讀、背誦。小學生接觸文言文很少,教學時重視學生朗讀。教師先通過拿腔拿調的範讀課文激發學生誦讀興趣,再指導學生用文言文的朗讀方法自讀課文,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基礎上,達到“熟讀成誦”。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讀懂了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演(用現代文演、用文言文演)、練,讓學生多接觸語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積累語言,從而熱愛古代燦爛的文化。並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形成個體獨特的體驗,使得作者、學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養其閱讀能力、審美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第四單元

15《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1.這三首詩(《送元二使安西》《賦得古原草送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意思不難懂,學生在參照註釋的基礎上,經過老師的點撥就能粗知大義。因此不用在疏通語言上下太大功夫。

2.對詩的意境的感悟,主要在瞭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多讀悟出來。因此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懂大意,詩入詩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一要做到理解到位;二要想象畫面;三要體會感情。熟讀成誦,才能背下來。

4.擴寫古詩或想象畫面寫話是本課教學小練筆的好內容。

第五單元

20《故宮》教學反思

1.本文寫故宮主要從建築藝術和珍貴文物兩方面介紹,前者詳細,後者簡略。在理解課文時,重點引導學生去感悟描述建築的第二部分,對於描述文物的第三部分可作略處理。

2.學習3-9自然段時,提醒學生注意表示空間位置轉換的句子,去把握作者介紹故宮建築的行文順序。如:“過了太和門,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由南往北依次是……”

3.在閱讀中,讓學生注意重點描寫了哪些宮殿,爲什麼把三座大殿(尤其是太和殿)作爲重點詳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交流讀後的印象、感受,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

4.想象描繪一個宮殿或按空間順序法寫一處建築是本課“寫”的訓練好內容。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1)《古詩詞背誦》單元教學課後反思:

我執教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單元。

接觸過六年級教材的老師都知道,六年級下冊的古詩詞學習與小學階段的各冊不同,它並沒有根據內容安排在相應的專題之中,而是在六個單元之後,集中安排了一個共10首的“古詩詞背誦”單元。選編的目的一是使學生受到古典詩詞美的薰陶;二是要加強古詩詞的積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更是明確提出了“學生在課餘利用自己在小學階段掌握的語文能力來獨立學習”的要求。因此,這組古詩詞,不要求教師像以前教學古詩那樣,佔用教學時間來詳細講解,而是留給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的,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大體瞭解詩(詞)意和讀讀背背上。

以上就是對教材作以簡單的分析,那麼問題就來了。面對這麼一個可講可不講的單元。我們六年級的語文老師該怎麼辦?如果不講,讓學生自己背。那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檢測?學生會不會走捷徑,根本不理會古典詩詞背後蘊含的美而是爲了完成學習任務死記硬背呢?那教材選編的初衷就會大大變味。如果講,肯定不能像以往教學古詩那樣一首一首的掰過來揉過去,這也是違背編者意願的。再看看手頭的《教師教學用書》這個單元隻字未提。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少之又少。可見,這個單元如何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經驗可循。

於是我把目光聚焦到了學生身上。六年級的學生處於三、四學段的銜接期,求知慾強,已經有了近六年的學習經驗,具備獨立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而且縱觀這十首古詩詞語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學生完全能夠自學完成學習任務。

於是在基於課標、基於教材特點、基於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藉助漢語拼音、詞典準確無誤地認讀十首古詩中難讀的字,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詞。

2.運用查閱工具書,藉助文中註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學習方法,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理解古詩詞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

3.樂於講述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感受詩句意境,體會詩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

4.蒐集資料,嘗試抓住要點展示並交流自己蒐集的作者生平資料,拓展文本資源,在角色體驗、對比與情境創設朗讀中揣摩、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養成正確蒐集與處理信息及課外積累的好習慣。

這段時間我們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基於標準的教學”。也就是說課堂教學要達到:目標、評價、教學的`一致性。現在目標制定出來了,就要檢測目標的適切性和達成度,也就是要思考評價設計。爲了實現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在評價上主要採用課前預習檢測和課堂隨機觀察兩種途徑。課前預習檢測分爲筆試和口試。筆試內容是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填寫教師設計好的學習單。可以對學生課下自學情況進行檢測。既防止課下自學流於形式,又及時瞭解學情,以學定教。

口試就是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是對教學預設與生成的一種診斷,時刻關注學清,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才能真正做到“以生爲本”。

這節課上下來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這種學習方式也獲得了學生們的好評。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足。區教研室的楊老師提出可以分爲兩課時進行,給學生細細品讀的時間和空間,收效會更好!

(2)六年級是小學階段的收尾。本冊教材將這10首古詩詞安排在下冊六個專題學習之後,既體現了教材的彈性和適應性,又承接了本冊向初中過渡的編排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課外自學,教師適當引導、以檢查和拓展爲主,因此,我本着這一原則展開了我的教學,教學中讓我看到了許多。

(一)、經過六上“綜合性學習——與詩同行”這一專題的學習之後,學生應當具備了一定的詩歌自學能力和表現能力,師生要再次以這10首古詩詞的學習爲契機,把小學80首必背古詩詞進行整合、拓展,使學生的古詩詞知識有較大的提升。

(二)、孩子知識儲備比較單薄。

在教學超聯想,分類複習時,對送別詩、寫景狀物詩學生聯想到的很少,對於好學生能說出一至二首而學習不紮實的,很少能有主動想起來的。在寫景中又分類哪些描寫春、夏、秋、冬的,有些孩子能在老師提示下記得有些孩子還差一些。因此,課堂上稍顯寂靜。

(三)對於作者及寫作背景瞭解較少。

課文精選的且卻是名詩人。同時,也是我們學過的詩人。因此,在平時教學中都有滲透,但孩子的知識掌握不夠紮實、系統,對一部分知識遺忘,能自己介紹的同學很少。

這說明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收集資料,還要讓這些資料化成自己的知識,系統地掌握才達到教學的目的。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感染力極強的文章。全文以“美麗”爲線索,向我們展示了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 “美麗”,這種美麗既來源於她端莊的容顏,也來源於她用生命和信念換來的“鐳元素的淡藍色熒光”,更來源於她獻身科學,不惜用生命作代價所追求的人生之美,以及淡泊名利的人格之美。這篇課文跨度大,內容多,篇幅較長。尤其在材料運用上與同類文章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課上完了,感覺以下幾個地方自己還比較滿意:

一、目標清晰,重點明確

這個單元的重點是“科學精神”,本課的重點是讀懂居里夫人的精神,領悟“跨越百年的美麗”的含義。爲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我以“美麗”爲主線,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她爲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偉大的人格魅力。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學生的感悟和體會, 最後再聯繫全篇探討課題的內涵,懂得這種美麗不僅跨越百年,而是一種永恆的美麗。進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二、滲透學法,深度思考

這節課在學法上,着力點在於教給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結合課文,我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結合背景資料、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深度思考,從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句子中所蘊含的人物品質。例如,學生彙報的第一個比喻句,理解起來有點難度,開始學生說的全不對,後來我讓他們聯繫上下文體會尋藤問根到底指的是什麼?從上文中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指的是放射性和鐳。再比如描寫居里夫人成就的那個排比句,如果單純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計量單位、什麼是科學定律,什麼是里程碑”,學生肯定說不出來,於是我採用讓學生介紹背景資料的方法,再通過引讀加深,這個句子的真正含義就迎刃而解了。

三、刪繁就簡,開放課堂

對於這樣一篇長課文,要像以前一樣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顯然一節課完不成教學任務。於是,就得捨棄。這一課描寫居里夫人外表美那一部分我通過導課一帶而過,描寫居里夫婦對話那部分因爲不是重點,也沒涉及,檢查朗讀全文也不現實,所以,只能刪繁就簡,抓住幾個比較重點的句子進行指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居里夫人的講話,談自己的人生觀;面對居里夫人的成果,說說自己的看法等,來開放課堂,深化情感。欣慰的是課堂上有許多生成的東西。

四、吃透教材, 點撥到位,。因爲課前我對教材內容瞭然於胸,對居里夫人的“美麗”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發言能及時進行總結與點撥。最後引發對主題“美麗”的提升,使學生對課題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從而突破重難點。

但整個教學過程,也有許多地方讓我感到很遺憾。

1、內容容量過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態。所以沒有給學生留更多時間閱讀、思考、表達。

儘管一再告誡自己課堂節奏應該按着學生課堂的發展韻律來把握,可是一到上公開課的時候就又犯了毛病,所以課堂上感覺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了。有許多同學想說,想讀,但因爲怕時間不夠,沒給他們機會。爲此,我覺得如何創建一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課堂,是我們教師目前確實值得深思的問題。

2、這節課雖說在自主學習時,學生有在書上寫批註的,但那批註還不夠深入。從學生回答中就可以看出,都是一邊想一邊說。平時也存在這種情況,讓學生預習時,學生總是應付,在書上簡單批註幾句話而已,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我想閱讀教學如何無痕地做好“讀”與“寫”的鏈接,這是我一直感到迷惘的地方。

3、由於總擔心時間不夠用,所以對課堂還不敢大膽的放開,整個課堂,教師還是引的太多。

4、 面向全體,做得不夠。這節課雖然大部分學生都發言了,但對於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關注的還不夠。

總之,對於語文教學,什麼樣的模式符合課改,什麼樣的模式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我一直都感到很迷茫。就這節課而言,肯定還存在着許多我沒有發現的問題,也一定存在指導不到位、設計不合理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謝謝大家!

(2)《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讚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與很多同類型的文章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抓住“美麗”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簡單的一點就是能超越天生美麗的容貌,而爲人類作出偉大的貢獻,實現自己最高層次的人生價值。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將“美麗”作爲本課的切入點,以“美麗”帶動學生縱觀全文,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畫句子、寫感受,從多個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抓住了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從文章中感受到居里夫人爲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敬重像居里夫人這樣獻身科學的人,認同他們對科學精神的追求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我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在課堂上一步步實現,可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在即將結束時,一個學習缺乏熱情的學生竟發出疑問:“老師,您能告訴我,鐳能幹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竊竊私語,教室裏一陣騷動。但是,學生對鐳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爲了不耽誤學生的時間,我建議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以便更全面地瞭解鐳的作用。可這個學生挺執拗,下課時又跑過來詢問這個問題。雖然我對鐳不能說了如指掌,但略知一二,可能得益於平時喜歡讀書吧,只好盡我所知:“鐳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它適用於工業、醫療和科研方面。在醫療方面主要用於治療癌症……”

後來,我又查閱了資料,把鐳的相關知識出示在大屏幕上:鐳是現代核工業興起前最重要的放射性物質,廣泛應用於醫療、工業和科研領域;把鐳鹽和硫化鋅熒光粉混勻,可製成永久性發光粉。到1975年爲止,全世界共生產了約4千克鐳,其中85%用於醫療,10%用來製造發光粉。鐳是劇毒物質。一般人最熟悉的放射線無疑是X射線。由電療機產生的X射線只是放射療法中使用的`射線之一,其他用來治療癌症的射線由鈷、碘、鐳之類的放射性元素產生。由此可知,有不同的方式把放射線射向癌組織。鈷由一臺特殊的機器發射到人體內。放射性碘以“彈丸”或“導線”的形式植入人體,一天二十四小時連續轟擊癌細胞,放射性碘也可以直接注入血液,隨血流到人體各部分,集中於特別需要碘的細胞內,如甲狀腺細胞,因此是治療甲狀腺癌的有效物質。婦科癌症通常用鐳來治療,近來更常用放射性鈣。

如果把這些資料巧妙地使用在課堂上,讓學生認識到鐳對人類的貢獻,不是更能體會出居里夫人的“美麗”嗎?

反思這次課堂教學,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備課時沒有預知學生的“未知”。沒有設計“彈性區間”,爲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對過程多作假設,使預設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約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

(3)《跨越百年的美麗》講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鐳的偉大的科學發現的過程,表現了她獻身科學、爲人類造福、視名利如糞土的偉大人格魅力。文章字裏行間含着作者對居里夫人的滿腔讚譽、欽佩之情。我在備課時想力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中深刻意含,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學生的感悟和體會,進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上完課後,第一感覺就是沒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儘管對這班學生知之甚深,這種情況也在預料中,但這麼沉悶還是出乎意料,我很努力地用語言激勵、啓發,但是感覺孩子們一直很拘束,不能以輕鬆的狀態面對課堂生活,真是沒話說。

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自己感覺還算滿意的是儘管學生不能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但是從他們的眼神裏我感受到課堂內爲他們展示的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美麗還是征服了他們的心。如果在課堂上再多給一點具體的引導,再多給一點時間,讓他們從容地思考,從容地表達就更好了。很多習慣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課堂學習中慢慢滲透的。還有一個課堂上的臨時發揮覺得處理得較好。因爲考慮時間的問題,出示課文中的重點段落“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沒有主動去提問分析,而是讓學生自己默讀這段話,看看自己有什麼疑問?果然孩子們提出了文章的核心問題:“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原的追求,使瑪麗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人生意義的發現是什麼?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思維開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給他們時間去思考,智慧的火花就會綻放。其實只要順着學生的這個問題讓他們回到文中去細讀課文答案就會自然出來。課堂上給孩子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訓練。

一節課總是有很多的遺憾,盡力而爲,往理想裏走,望美好裏去。和學生共同享受課堂生活的樂趣應是我們教研活動的追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