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好漢查理》是這一單元中一篇課文,主人公查理是一個調皮而又愛搞惡作劇的孩子,沒有人喜歡他,而“好漢”則是他給自己戴的高帽。然而,在他與新搬來的羅伯特一家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後,卻變了,不再愛搞惡作劇,在與羅伯特一家人分別時竟鄭重地對他的夥伴傑西說:“我要做個好漢”。是什麼改變了他?這是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體會的問題。

學生在字裏行間尋找答案,最後有兩個字在我們的心中漸漸清晰──信任,是羅伯特和他的女兒傑西對查理的信任。這個沒有人喜歡的孩子,傑西在第一次與他談話時,是那樣彬彬有禮,並沒有因他自稱“好漢”而不屑,卻自然地也稱他爲“好漢查理”。這一切讓查理第一次感到被人尊重的幸福。臨別時,當查理鄭重地對傑西說:“我要做個好漢”時,傑西那句“我從來都相信”又一次觸動了查理的心。而羅伯特對查理的肯定,也讓查理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就這樣,羅伯特一家在無意中改變了一個小男孩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影響了他的.一生。正是這種自然流露出的信任與尊重,注入到了他的內心,所以影響和改變了他。

在課堂上,我們都被這種信任感動着,也爲查理的改變而興奮着,同時也在思考着。於是孩子們想到自己和身邊的人。

聰明而調皮的趙振華同學說:“我以前犯了錯誤,總是被爸爸打罵,我很反感。現在我住在姑姑家,姑姑凡事總是給我講道理,這樣我就能想辦法改正錯誤”。我隨即問:“你喜歡哪一種方式?”“當然是講道理,因爲我知道姑姑相信我一定能改的。”

這時,我們班最難管、紀律最差的一名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我現在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以前我經常打架,而現在我這個缺點已經基本改了。我要感謝同學們,因爲大家總是一次次原諒我,對我的進步進行鼓勵。正因爲大家的這一信任,我纔有了改變。”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滿意。這堂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本人也覺得教的極輕鬆。細細想來,原來是做了以下調整。

1. 擺正師生關係,用民主指導取代權威傳授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備課中我把準這一定位,力求徹底轉換角色,變權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轉變,摒棄了“一言堂”和“強行灌輸”的做法,把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讀自悟、自由討論理解課文。我沒有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介紹,而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讀、聽、說、議等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學習。整堂課教師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注重互動交往,營造良好氛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更不能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中我有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爲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交往互動”的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充分發揮每一個生命體的活力,讓學生自由探討,知識與能力在主體參與、交往互動中不斷建構生成。課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滿活力生機,讓人感受到課堂上揮灑智慧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麼理解本能的?請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奶。”有的說:“貓上樹.”

??有的說的不太準確,我適時地加以指導和補充。

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不足之處:

教學環節的人文主線體現不夠充分,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不多,沒有把學生的情感進行提升,應該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獲得,並能把這種美好的情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我們的孩子在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

>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二: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955字)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在教學《蜜蜂》這課時,我在直接引入課題後,就設置了學生質疑問難這一環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蜜蜂》這篇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有幾隻小手馬上舉起了。

一個學生問:老師,作者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我一聽,真感到了一份驚喜,好極了,正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問的。我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你真是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呢?”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爲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突然一種煩躁情緒困繞了我:那個孩子提的問題提得多好呀,我當時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當時不答,在引導學生讀到

第五段“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時,我也應該重提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探討呀。爲什麼我要說下課後自己去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呢?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呢?

我在課堂上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那個問題會困繞那個孩子一節課,讓她耽誤了對後面知識的學習呢。課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在教學中,我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抓住重點,讀出特點,抓住重點句,讓學生朗讀感悟。

課文第一段中的語言擬人化,很有趣味。這篇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發現了我們平常說的口頭語是那樣單調,枯燥乏味,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慾望。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通過兩種句式的對比表達。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同一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在《蜜蜂》的教學過程中,在“我”的試驗過程中,一步一步的佈置中,從捉自家的蜜蜂——給蜜蜂做上記號——2裏外放飛——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放蜜蜂。我問到這些過程是否每個都有它的用處?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個過程試驗是否能成功?

在小組的激烈的討論中,我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非常的敏銳,也會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在他們的意見中,我進行了全班的討論。

比如在“給蜜蜂做上記號”中,一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比較豐富,可能在電視裏看到過類似的試驗,說:“現在有一種科技,在小動物的身上裝一種儀器,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這隻動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實驗,結果也不是更明確嗎?”我聽到這個結論,我腦海裏飛快的想着應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許多的同學舉起手了,有的說當時可能還沒有這種東西了,有的說裝蜜蜂身上蜜蜂還能飛嗎?還有的說可能裝以來很麻煩……我鼓勵各位同學的.想法和意見,可以課外去找一些資料去查一下。

還有在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還有3只哪去了呢?同學們的意見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還有的可能還在採花粉呢————聽了這麼多的想法,我確實想到了現在的小學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維也很發散,但總的來說還是在積極的動腦筋呀,我希望能夠好好利用他們這種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帶着興趣去學習語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信》這篇課文是首充滿童趣和幻想的兒歌,它以“信”爲紐帶,以兒童特有的視角和口吻,描述“我”與小鳥、花朵、大海、雲、樹做朋友,並替它們寫信的有趣故事。詩句間浸透着童心的稚嫩,對自然的親暱,表達了孩子們運用“信”這個載體與小動物、植物等進行友情交流的喜悅之情,反映出了現代兒童樂於交往、善於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質。

如何在本課中讓學生學得有實效呢?在解讀文本中,我發現,本課中有許多優美的詞語,而且每節詩的結構基本相似,於是,我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設計:

一、夯實“雙基”,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雙基”的訓練,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學習課文詩句中,我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詞語的比較、擴展。如:“一封——一封封”、“許多——許多許多”、“想——多麼想”。通過比較詞語的意思、程度,擴充例子,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豐富了他們的詞彙。再如,詩句中有“奼紫嫣紅”一詞,我在讓學生明白詞意的基礎上,啓發他們說出意思相近的詞,如“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等,在學習“風平浪靜”時,讓學生藉助反義詞“波濤洶涌”來理解詞義,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詞語,還擴大了學生詞語的儲備,有利於說話寫話水平的提高。

二、拓展文本,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三年級是學生的'作文起步階段,而仿說、仿寫是訓練學生作文的有效手段,這首詩每小節結構相似,而且富有童趣,正是訓練學生仿說的好時機。於是,我將語言訓練有機切入文本教學之中。這樣,既爲以後的作文教學做好了鋪墊,也是在利用教學的細節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得整個教學進入高潮,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因此,我抓住時機,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我還會給誰寫信?寫些什麼?”孩子們的思路打開,續編出一句句可愛的詩文。例:“替春天給冬天寫,請你趕快下班吧,我要給人們送去溫暖。”“替春風給柳枝寫,趕快發芽吧,春姑娘來了。”……

三、以“讀”爲本,內化感受。

閱讀是作者、文本、讀者之間進行的一場默默的交流。我以“讀”爲主要手段,通過自讀、分角色讀、體味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深入淺出地引導着孩子們自信地說出自己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領悟着文字背後的情感和內容,並藉助“讀”傳遞了出來。這就是一種閱讀的個性化感悟。相信孩子,就要給他們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悅。

通過“讀”的品味,學生、悄然領悟了本文的情感內涵——用心交往。這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但是,在這種感覺下,有一種緣自內心的關切。對於教者而言,這是滲透。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教材首次提出開展“記錄自己課餘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安排在《我們的民族小學》的後面,目的是使師生了解安排此項活動的意義、目的及開展活動的方法。因綜合性學習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峯》的後面,有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繼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

本組無論是閱讀、還是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訓練,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這一主題密切相關。比如,在導讀,點出了本組的專題,課文爲這一專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從課內到課外,繼續圍繞本組專題展開,“語文園地”中的“展示臺”則是這一專題訓練的拓展和延伸。教學中要加強整合的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剛開始學習課文時,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裏了?我引導學生反覆讀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從他們的話中去體會。學生從列寧和男孩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對列寧、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說什麼?同學們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對列寧說,當那個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後,你知道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你真了不起!

“我想對列寧說,列寧,你不僅愛灰雀,更愛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雖然你開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當你看到列寧因爲灰雀不見了而擔心、惋惜時,你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把灰雀放回來,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你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知錯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對男孩說,你愛灰雀不是這樣愛的,不能把它關起來,要給它自由,讓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後一定要飛高一點,不要讓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愛,我也喜歡你!”

在教學中我將你想對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說什麼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對他們說話的過程中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體會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孩子的尊重、愛護之情。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教學《灰雀》這一課時,主要通過讓小組採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擬法進行教學,在課尾延伸、深化感悟時我有意識地提出幾個問題,給足孩子想像空間,爲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由放飛心靈,那一個個充滿童趣的回答讓師生共同感受到語文課堂輕鬆、活潑、有效。孩子們依託文本創造想象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文本的情感目標無需太多講解,在大膽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擬中得以鞏固、昇華。

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導入部分,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喚起他們已有的感受與體驗,激發學生對新課文的興趣。

在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工具書一同來幫助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小組內討論交流,以優帶差,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不但提高了學困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優等生體驗到了快樂。最後是全班進行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達到了局部帶動整體的目的。在層層遞進中,使學困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優等生講解了知識,從而達到了“學困生能吃飽,優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課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給學生,雖然這樣做加強了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知識整合。從課堂教學的反饋來看,讓學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徑地收集資料,效果會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小組間的積極有效的評價,較好地激起學生的熱情,促進他們更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欣賞別人優點,或質疑爭論,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局面,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評價中互相取長補短,快樂成長。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報酬》是“書趣”這一板塊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爲鄰居修整草坪,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爲報酬補償給我,後來正是因爲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道理。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採用“提出疑問——重點分析——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聖陶先生也曾告誡我們“語文課要以讀爲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於讀,則功莫大焉”。我在教學中也體會到,當一名學生把一篇課文讀得熟練時,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反之即使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課文,也收穫甚微,朗讀的確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更是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們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通過朗讀,培養他們良好語感“的主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巴羅先生對青年人的關愛,激發學生愛讀書的興趣。

品讀過程中,我主要在讓學生“愛讀,會讀”上下了功夫。

一、設疑激趣,引到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本課爲一篇充滿感情的記事文章,但由於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理解起來會很吃力。所以在教學中,我決定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情朗讀達到理解的目的。爲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我都創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一邊讀一邊想,學會讀書。如:在引入新課時我設疑:巴羅先生付給作者的報酬僅僅是一本書,作者爲什麼說這是付給他的最高報酬呢?爲了弄明白這一問題,學生產生了讀書的慾望。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第二環節中,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2——7自然段,感悟巴羅給作者的報酬。爲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精讀。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感悟到巴羅給作者的報酬是:送書,選書,引導作者讀書;第二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品味巴羅和作者的話,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悟出巴羅給作者的報酬不僅贈書,還有那份珍貴的對作者由衷的關愛。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題的深刻含義,也體會了作者對巴羅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爲什麼將巴羅的報酬當作人生最高的報酬。在處理讀的過程中,每讀一次書,我都設置了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學2——7自然段時,我把初讀的目標就定在學生能感知到巴羅先生給作者的報酬是書即可了。接着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品味,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到巴羅對作者由衷關愛這最高的報酬。爲此,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情感。然後在說說、議議、讀讀中把文本讀透,體會透,並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教學中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把感知不到的內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義理解透了。最後,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會對巴羅充滿怎樣的感激之情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達到理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產生感情共鳴的目的。

二、運用不同方法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讀”的指導和培養,運用多種讀來幫助學生去感受課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種:

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角色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把情感和體驗灌注其中,用朗讀把微妙的閱讀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出來。如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學生通過角色朗讀體會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

默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每次閱讀我都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帶着問題讀,養成一邊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再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瞭解學生的默讀情況和對課文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確定下一步教學。

齊讀:這種讀的方式在教學中我設置了多處。目的在於讓那些沒有機會朗讀的學生,也有機會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出來。起到振作學生情緒的作用。

引讀:在課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引讀。目的在於進一步深化理解,昇華情感,爲下一步學生的說打下基礎。

在對讀的處理中,我根據教學的需要,機動靈活地將各種讀與理解文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感悟文本,通過說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再通過朗讀將閱讀獲得的微妙體驗和感悟表達出來,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最後通過齊讀或引讀昇華對文本的理解。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是本着這樣一個理念進行的:通過朗讀,使閱讀體驗內化爲學生的人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命庫存,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總結出以下幾點不完善,以便作爲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方式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能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2.部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作爲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學生的激情,打開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盡情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樂此不疲呢?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立足於教學目標,與文本對話,與課堂中的學生對話有什麼好處?

就學生方法運用上,教師不是不確實際設計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而是依據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過渡,紮實學生學習方法運用——鞏固識字,提高預習要求,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此說課稿值得欣賞,是因爲教師有獨到的思想,單純就說課小標題,擯棄了通俗,以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就內容而言,對操作主義、經驗主義是一種超越,體現了他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就說課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是簡單而又易於操作,不但把握住了年級的過渡,而且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的落實到位,有着一種文化精神與文化眼光,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對課堂生命追求,而不只是站在說課的角度。此說課稿值得欣賞,是教師個性的張揚,他不人云亦云,而是紮實於對自己事業的追求。就“簡簡單單,說教程”,可以說是簡單而豐滿。從教學目標到環節、從方法到語言文字訓練不蔓不枝,乾乾淨淨,對文本深入探究,多層面思考。整個教學思路給予人的信息都是沿着尊重學生個性與目標主線展開教學,清清爽爽,讓學生能將自己與文本和生活融爲一體,從文本找到自己,愛上語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可貴的沉默》是小學三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第17課的一篇課文,教學本課,我覺得作者的一堂課很值得反思。以學生的生日爲話題來引入正題讓學生知道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這天並且要爲父母表達愛,用不同的方式向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祝賀生日。學習這篇課文,教育學生懂得關愛、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孩子。教學本課時,我先問學生:”沉默“是什麼意思?很多學生不知道意思,我就進行解釋,接着緊扣題目提問:爲什麼說沉默是可貴的?這一問題一時讓學生難以回答,在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後,他們會這樣理解:因爲自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那是不應該的,這說明自己都不愛父母,所以學生保持沉默在反省、在認錯、在自責。聽了老師的建議後,學生終於明白了在感受到父母的愛的同時應該也要愛父母。所以說這一沉默非常可貴。學生理解了課文,也明白了課題的含義,也就是真正學懂了課文內容。教學中,我在問學生:當你們的父母生日時,你用什麼方式向父母祝賀生日呢?有的學生回答:唱一首生日歌給他們聽,有的學生回答:畫一幅最漂亮的畫畫送給他們,有的學生回答:給爸爸媽媽一個吻,有的學生回答: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禮物送給他們,有的學生回答:爲爸爸媽媽準備一頓豐盛的.生日晚餐……這一問題一說出來,學生們還想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此時的課堂十分熱鬧,學生都爭着向父母表達愛意——祝賀生日。雖然我們現在還小,禮物小,但爸爸媽媽也覺得你們的生日禮物貴重,因爲禮物代表了自己的最誠意的祝福,自己會表達愛了。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好好學習,只有珍惜今天的讀書機會,勤奮學習,將來才能報答父母。教學本課後,我在想有時學生不回答問題保持沉默那也是一種思索方式,因此老師在學生不回答問題時別再生氣罵學生,而像文中的老師那樣有技巧提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好答,從中教育學生的做人道理。工作中,我們有時保持沉默也好,靜心工作,用心工作,默默工作,全部精力投入工作,這樣的沉默也是一種享受。生活中,有時沉默是一種寬容,一種理解。我喜歡沉默,因爲沉默使我成熟,也使我變得文靜、溫柔。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讓我懂得沉默是金,珍貴無比。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麼兩點:

一、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後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先自學,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麼品行,然後交流。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顯得清晰、連貫。

二、拓展自然、恰當。

通過結尾的拓展既讓學生對我們的祖國文化有一定的瞭解,有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

其次,也存在不足:

一、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爲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着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並不那麼理想。有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繫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後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二、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小露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是一教師上這堂課中的三個教學片段,從這些片段中,可明顯看出該教師十分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首先,教師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說話情境,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慾望。課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話的形式出現,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如片段2中,當老師剛說完假如你是金黃的向日葵或是碧綠的白楊樹,你會怎樣感謝小露珠呢?有些同學就已經迫不和待地舉手了。再如片段1中,進行小動物與小露珠的對話,每一組同桌說得都是那麼投入,有的甚至加進了扮演。

正是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的'情境中,學生纔會滔滔不絕,出現“老師,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強說話的彈性,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鍛鍊。看得出,該教師是精心設計了這一系列的說話環節,且每一個對話都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

如片段1中的對話訓練,同桌選擇自身喜歡的小動物,根據所選的動物,對方說出相對應的讚美的話。什麼“披着綠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繽紛的小蝴蝶”等等。同時,若把這三次說話進行比較,不難看出說話形式是從易到難。

片段1較普遍,提示語在前;

片段2稍有難度,提示語在後。

片段3更難一些,要求學生加上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這樣,也教給學生一種寫作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最後,以情感爲紐帶,牽動學生心靈。

片段3是本課的高潮,大家說着各種感人的話,想留住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語文課,相信會在小露珠。此時,師生達到一種共鳴,大家都陶醉在難捨難分中,期待着內、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來。在優美的朗讀中,給全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好漢查理》這篇課文,在我上完課改課後,覺得成功之處:

1、課文的引入,從“好漢”入手。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如怎樣是“好漢”?其次環環相扣,直奔課文的重點。

2、在字詞教學上,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指名讀,小組讀等方式學習。

3、通過對有價值的問題的討論,小組合作探討,通過讀,畫,說,談水道渠成的突破重難點。如問題:查理有哪些變化?查理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與哪些人有關。

讓學生在質疑後積極讀書,讀中思、讀後議,使學生順其自然地體會到查理髮生的變化,感受到了人的善良、信任以及充滿愛心給人帶來的快樂。這樣,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小組合作,並適時的給予小組合作的'指導。存在問題現場解決。如學生彙報時讀句子時的指導等等。不足之處:首先在學生自學上,應多給學生一些時間思考,讓學生想想理由,並讓學生學會簡單的在文中找重點字詞、句子旁,作批註。其次在小組彙報時,除了讓學生讀自己找的句子外,讓學生說說爲什麼自己畫的句子能說明“查理是個好漢”。根據學生的回答順手板書,尊重學生的答案。最後,學生的傾聽習慣還要進一步整改,是不是採取競爭機制調動小組與小組的紀律評比機制。總之,人無完人,課無完課,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反思,總結,肯定會有突破。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金色的草地》描寫了生活在鄉村的小男孩觀察發現草地的顏色的變化並尋找原因的過程。課文語言平實、意境優美、充滿童趣。

本篇課文的生字有些難寫,我把寫字教學放到了後面集中識記。比如按結構進行分類指導,先整體觀察,再注意各部分擺件的位置,其次生字的筆順要注意。

對於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讓讀貫穿在課堂的全過程。例如:教師引讀、分角色讀、默讀重點段落等,讓學生在每次讀的過程中都有收穫。其次,揭示草地變化原因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讓學生帶着疑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邊找邊勾畫出草地變化的原因,最後請每組派代表到黑板上來,分別畫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開放和合攏時的情景,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會認真細緻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必備的能力。通過本文作者仔細觀察而使自己有了新發現,作者抓住時間的變化,描寫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變化,特別是對蒲公英花瓣的描寫更是形象,文章寫得很美,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同時,又使學生真正懂得細緻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前提,這樣就非常自然地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變化的興趣,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比如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語言有些拖沓,還不夠精練。教學環節之間過渡的還不夠自然。而且我還應該針對三年級的學生適時進行默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和習慣,讓學生在默讀中思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