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高一迎新年新春黑板報資料

高一迎新年新春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年的來歷

高一迎新年新春黑板報資料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漢族和滿、蒙古,瑤、壯

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爲止。

春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爲農曆的元旦,即人們通常說的過年。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新年”、“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據考證,春節成爲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後。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2月31日革命黨人的湖北軍政府在發佈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的將(農曆的)年節稱爲“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曆正月初一稱爲“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爲流行至今。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等則流傳了下來。

 節日意義

  辭舊迎新

自古至今,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爲一年開端的意義。漢代的《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爲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隋代杜臺卿《玉燭寶典》說:“正月一日爲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說:這一天是新年的開端,新季節的開端,新月份的開端。

可是,這只是我們傳統曆法所確定的一年的第一天。

春節日期在公曆上的不固定,並不是由於我國傳統曆法不科學,而是由於我們祖先的哲學觀念與西方人不同。西方哲學強調對立,所以基督教只能選擇一神論,其曆法就以太陽爲唯一依據;中國哲學強調和諧,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們的歷法對太陽與月亮並重。中西兩種曆法的不同反映了中西兩種哲學的不同,這是一個文化選擇的問題,一個價值觀的問題,而不存在哪一方更科學的問題。由於西方文化的優勢地位,他們的歷法在世界範圍得到普遍使用,爲了方便,我國政府在公務活動中採取公曆,這是適當的。但是,公曆根本無法反映我們的哲學觀念,我們傳統的節日也根本無法在公曆中體現出來。所以,政府也同時頒佈夏曆,用以安排日常生活。不僅我國如此,東鄰韓國也同時實行這兩種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