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初中生春節迎新年黑板報資料

初中生春節迎新年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幸福的年糕蒸出對親人的思念

初中生春節迎新年黑板報資料

到了年關,無爲縣牛埠這個江濱的小鎮不再冷冷清清,清泠的空氣摻合着旺旺的人氣,斡旋中逐漸升溫。氤氳的年味在蓬勃生長着,一切都變得那麼緊張而有序。

年糕是農家逢年過節必備的美食。一進入臘月,十里八村做年糕的成羣結隊,男女老少的人們像趕場子一樣一個個爭前恐後,或者肩挑,或者手提,或者是幾個人合伴叫輛機動車,哪家作坊做得好他們就往那裏擠,小戶的人家少則幾十斤,大戶人家多則要做上百斤的年糕。年糕是用用粳米摻合少許糯米、或者是用秈米摻合部分糯米雜合而成,色澤潔白,質地柔軟細膩,無論是炒、炸還是清煮都很入味可口。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的美食,而且還有豐富的美食文化內涵。“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年糕爲人們所帶來是新的希望。

家住牛埠鎮民權村的項大娘今年已經82了,老人家雖然年歲已高,但精神矍鑠。臘月初五這天,天還沒亮她就起牀忙活開了。老人家淘洗了120多斤的大米,米料裝進籮筐後便候在外面,等着和兩個兒媳一起去本村的加工廠製作年糕。

見兒媳婦們都還沒起來,老人家着急了。忍不住,她就叫了起來:“大梅子,起來呀,天快亮啦!”

先是叫醒了三兒媳,項大娘接着又去敲小兒媳家的門:“小霞子,你也起來吧,做餅(年糕)的人多着,去遲了,恐怕我們就會捱在後面,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家。”

應着婆婆的喊聲,項大娘的兩個兒媳婦也都起來了。大梅子推來一輛電動三輪車,裝好自家的米料又將婆婆和弟媳小霞子的米料一起託上了車箱,婆媳三人同坐着一輛車有說有笑沿着村西的水泥路一溜煙跑去。

項大娘養有5個兒子,57歲那年老伴因病過世了,她爲兒子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傾注一生的愛心。解放初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人民公社化運動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羣衆,在大躍進運動中違背了客觀規律,誇大了主觀意志的作用,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生產力受到嚴重的破壞,再加上自然災害,人民羣衆的生活困難到了極點,據有關方面統計,“虛誇風”那段時間安徽無爲縣就有300多萬人活活地被餓死。那時到了年關不要說做年糕了,就是連熬粥都沒米下鍋。大年三十這一天,項大娘挖了野菜,項老伯剝來一些樹皮項大娘將野菜餵了孩子,自己和丈夫啃着樹皮、喝着清湯寡水,一家人就這樣過了年。項大娘是勒緊褲帶吃了年飯,一行眼淚終於掛不住了,顫顫巍巍地嘆息道:“我們苦不要緊,往後這孩子可怎麼辦?什麼時候我們纔能有口飯吃?!”

六七十年代農村大集體時,爲了填飽肚子項大娘和丈夫起早貪黑地幹活,省吃儉用。項大娘說,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平日裏她把山芋和政府供應的山芋幹用來充飢,將節省下來的大米讓孩子們享用。逢年過節,項大娘將自留地收穫的蕎麥和高粱用石磨碾成麪粉做出年糕,變着法子也要讓孩子們穿好吃好,讓孩子們從父母溫馨中感受親情的溫暖和新年的快樂。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收入逐年有較大幅度地增長,項大娘和鄉親們一樣也過上了溫飽的日子,不再爲缺糧少食犯愁。到了臘月她就張羅開了,殺豬、宰雞,購買吃的、用的、穿的、耍的、供的、乾的準備着五花八門的年貨,就是臘月準備的年糕也有了講究,一二百斤的年糕全是純潔的大米粉。她四兒子項優化說;“娘做的年糕真好吃!”大娘看着兒子吃得那個香勁兒也是滿心歡喜。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農村實施取消“三提五統”的稅費改革後,黨中央又穩步地推進了“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針的惠農政策,農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項大娘5個兒子中的老二、老三、老五由磚木結構的瓦房又換成別墅式的樓房,老四由部隊轉業到江蘇省檢察廳工作,她的四個孫子、孫女先後進入了高等學府,長頭孫子還完成了醫學碩士學位被分配在廣州一家醫院工作。日子是越過越紅火,項大娘撫古惜今無限感慨:“我連做夢都沒有想到的願望都能實現了,共產黨的政策好啊!這日子過得像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項大娘是個勤勞的人,80多歲的人了在家就是坐不住,她栽菜、養鴨、種棉花,忙裏忙外就是不讓自己歇着。一個和兒孫們早已分居單過的老人,按理說,年糕不應該由她自己去做,大梅子和小霞子也勸婆婆在家歇着,年糕由兒媳們供給,可是大娘就是不聽,老人家不但自己要做年糕還要親自去加工廠,她要用自己一顆慈祥的母愛蒸出幸福的年糕,分發給遠在南京和廣州等外地工作的兒子、孫子,祝福兒孫們和和睦睦幸福美滿,一年勝似一年。

農曆臘月22過後,在外務工經商返鄉的人羣一天多似一天。牛埠鎮的街市上熙熙攘攘、人頭攢動,購物商廈、店堂熱鬧的喧囂無處不在;從東街到西街,由南街向北街,涌動着來來往往、大大小小的車輛和緩緩流動的人羣像潮水一樣地流淌着,凸顯濃濃的節日氣氛。

“每逢佳節倍思親”,項大娘走上街頭仔細地查看着緩緩驅動的車輛和一撥一撥的人羣,尋找着自己的目標,她扳着手指頭數了數——兒子和孫子他們也該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