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對聯 > 寫春聯抒情散文(通用24篇)

寫春聯抒情散文(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說到春聯,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春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的春聯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寫春聯抒情散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寫春聯抒情散文(通用24篇)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

宜昌金東山批發市場,爲了答謝多年來廣大客戶的支持,在臨近雞年春節期間免費爲大家贈送新春春聯。

“梅花吐豔新春麗雞韻成歌盛世長”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聯表達着金東山批發市場商戶對於宜昌市民的美好祝願。

活動現場墨香四溢,大紅色的宣紙烘托出過年的喜慶氣氛。書法家們現場揮毫潑墨,一展才華,楷書、隸書、篆書……寫出來的每個大字都蒼勁有力,以手中筆墨傳遞着對大家的新春問候。書寫間隙,書法家們還向大家介紹了“福”字的書寫技巧和春聯中的韻腳、對仗等知識。現場人羣顫動,有的駐足欣賞春聯的書寫,有的主動幫忙晾曬,有的拿出手機拍攝書寫瞬間,還有的則借滿場的福字開始“掃”福,現場氣氛十分活躍。不一會兒,紅火喜慶、飄着墨香的春聯和福字就佈滿了整個活動現場。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新春伊始,春節將臨,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爲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着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春聯作爲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爲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纔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爲“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爲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爲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爲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然而對聯發展到今天,隨着白話文和大衆文化的普及,現在人們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種嚴格的律詩般的字句對仗原則,但一副象樣的對聯至少應在選字用詞上講求對等,即字數與詞類應求相對。按照現代漢語規範應求上下聯中的名詞,形容詞,動詞,數詞等詞組相對等排列有序,而在聲調上至少應求每個上下聯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對。如一般上聯末字爲仄聲(即漢語拼音第三,四聲),則下聯末字應爲平聲(即漢語拼音第一,二聲)。這應該是創作對聯的最起碼的要求。

今年恰逢雞年,你看那一幅幅春聯紅紙黑字:

如五言:“丹鳳來儀,金雞報曉。雞鳴曉旦,燕舞陽春。鵲送喜報,雞傳佳音。神猴辭歲,金鳳迎春。雄雞唱韻,大地回春。紅雞啼夜曉,黃犬吠年豐。雞鳴天放曉,政改地回春。

還有“七言”:把酒當歌歌盛世,聞雞起舞舞新春。保駕護航奔富路,昂頭振翼唱東風。癸戴草頭朝赤日,酉添春水上朱顏。紅日升空輝大道,金雞報曉促長征。猴奮已教千戶樂,雞鳴又報萬家春”

……

隨着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着貼對聯的風俗。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2

每到過年,家家都要貼春聯,寓意新的一年開始了,盼個好兆頭,其次民間流傳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辟邪。這幾年我發現春聯手寫體慢慢地消失視線,更多印刷體幾乎對每個家都能用的春聯問世了。

記得小時候村裏的老書生還自己從黃曆上摘錄對聯自己寫出來貼在自己門上,慢慢長大了,社會也在不斷變化,其一就是好多老者相繼離去,村裏很少有人擅長毛筆書法了,其次就是人們生活品味高了,經濟富裕了,直接討幾元錢到集市上買一副貼上罷了,省事圖簡單,殊不知內容大體一樣,我看了幾十副春聯,發現了規律,不外乎三種類型:”發財、吉祥、平安”,其實這也是人類追求的精神寄託!就這樣來來回回重複着,每個家庭都能貼上去,不分貧窮貴賤,高低之分,沒什麼要求,更談不上寓意有多深刻。

我今年就覺得那樣的春聯不符合我的要求,是針對任何人都能用的,我想給我量身定做二副春聯貼在我的住處,或許帶給我的是精神層次的享受。其實就是總結我過去一年的生活和回鄉的感受罷了。

執寫的前一天,我和家人商量我今年自編自寫二副春聯貼在我住的地方(其實也是老屋),其它地方你們隨意。起初父母不大同意,母親說那樣不太好吧,大過年的人家都貼”吉祥”呢!我連忙接茬:”我這比吉祥還好!總結回顧上一年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挑戰”,話語一落,母親回廚房做飯去了,也沒再說什麼了。我又與坐在凳子不發言的父親說:”我其實就是想寫一寫讓鄉親們都知道我在西安幹什麼呢!同時也是一副針對我回鄉過年感受的春聯,雖然沒有人家那種大致相似的”發財,平安,吉祥”這種含義在,但我卻書寫着意境在其中。

大年二十九(今年沒有三十)春聯開始執寫了,支起一個桌子,讓小妹去村西商鋪賣了二張紅紙,平日裏我也不在家,也沒買毛筆,找了一個我中學用過的毛筆,從生鏽的文具盒裏拿出來雖然發黴了,但我感覺像人一樣,只要心(芯)好,精神層面一定會好,寫起字來到覺得還行。

自家屋裏的伯父聞訊聽我首次創作春聯,也前來爲我祝賀,有同樣愛好文學的伯父給予指導,我將寫在草稿紙上的二副春聯讓伯父一一閱讀,開始我命名春聯橫批爲”遊子接春”,到正式開寫的時候,旁邊的伯父調侃我說:”龍天現在都是城市的人了,這可是一年半載都不回來一趟的,”遊子接春”有點太生分,你就直接用“回鄉過年”作橫批,簡單大氣,顯得親切,不忘故土!”

伯父話語一落,我高贊伯父說:”不虧伯父是承包工程的項目經理啊!智慧超羣,才華橫溢,語言不凡啊!”我想這樣不僅語意親切,更能直觀表達一種感覺。

這兩幅春聯,外圍一副寫”生活”,內側一副寫”心情”,共用一個橫批“回鄉過年”倒覺得特別親切,平易近人,簡單深刻。伯父在看我貼出去後旁邊鄰家在看,就誇獎我”看我侄子19歲能寫到此,很有天賦,有想法,相當不錯了,畢竟他還是正在吸收營養的時期嘛”。我樂呵呵不知說什麼好了。不過我還是要感謝我的伯父給了我信心和在創作中的大力支持!

我寫的外圍第一幅寫”生活”的則是

“憶昨年燈火迴轉市井人間

又逢春炮聲響徹家院天空”

我去年在西安上大學,晚上在八里村經商搞經濟,來來回回地穿行在車流不息,人來人往的夜市當中,爲了生活忙碌奔波着。後一句則是習慣了城市裏這種生活,偶然間回到了家鄉,聽到了鞭炮聲,於是乎新的一年開始了,我還沉醉在過去的時光,感悟到時光易逝,歲月短暫吶!其實一開始第二句後面四字我用的是”家鄉滿院”,後來書寫的時候琢磨來琢磨去,覺得有點誇張。就改成了現在這樣了,這也許是語言藝術。

內側一副寫”心情”則是:

“龍天春回幾處臘梅俏開

丹江水去故鄉風景依在”

“龍天”是我的名字,“丹江”是故鄉的一條河流,馳名商洛,感悟故鄉一年多了我沒回去,我回去後,家鄉的父老依舊能記起我的名字,見面問候不斷,我覺得特別溫暖。村裏的道路、沿途的風景、還是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讓我感受到了家鄉父老的親切,鄉下人的樸實,帶給我了溫暖,活躍了我的內心每個細胞,更讓我感受到的是土生土長的父老鄉親情!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3

這是至少二十幾年前的事。

那時不像現在,印製精美的春聯各處有賣,更有機關、企業、商家等湊熱鬧似的送春聯,那時候的春聯全是手寫。

春聯並不是誰想寫就能隨便搬張桌子開張的。在村裏寫春聯的人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老少爺們都認爲你有學問,二是老少爺們都認爲你的毛筆字寫得好。儘管那時的老百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不認得自己的名字,但誰的學習成績好、誰的毛筆字寫得好在他們還是較有公論的。老百姓不識字,但老百姓並不缺少智慧和幽默,我就聽到他們這樣臭哄一個自家寫了春聯貼上去的:誰誰寫的春聯,字是寫的真黑!

村子儘管很大,但有資格寫春聯的卻沒幾個。我們衚衕有個高中生,公認的才子,毛筆字當然也是受到大家認可的,他自然成了我們衚衕包括我們半截村子的寫春聯專業戶。不過,這專業戶可不是好當的也不是誰願意當的。首先,白盡義務,還要搭進去筆墨錢,不小心給誰家寫壞了還要掏自家腰包賠償。其次,你什麼事都不能做,到年了,人家各忙各的,你不能,你要隨叫隨到,人家送來幾張大紅紙,告訴你一聲幾個大門幾個小門什麼什麼時候來拿,你就得趕在人家來拿前寫好,收拾好,晚了的話,不太講究的人就會給個臉色的,更不要說你找什麼藉口推拒了。第三,有些急性子的不到臘月二十就送來大紅紙,立等着你寫好拿走;有些慢性子的到了年三十才慢吞吞送大紅紙來,這邊寫好了左等右等就不見他老先生來拿,眼看家家都貼上新春聯了,沒辦法就送貨上門吧。第四,寫春聯要佔用至少一個板凳、一個案板,一間屋子,但那時板凳好找,案板一家也就一個,你一天到晚寫春聯佔了,家裏切菜做飯怎麼辦,到了飯頓除了到鄰居家借用一下案板還真沒別的辦法。最難解決的還是屋子問題,那時誰家有閒着的房子?一家老小七八口人也就擠三兩間土牆屋、籬笆子房,你滿屋子擺的都是寫好晾着的春聯,一家人還怎麼生活!第五……嗨,這寫春聯專業戶的煩惱多了去了,豈止三言五語說得清道得白?但你還不能拒絕大家啊,這是大夥看起你了,這是老少兄弟爺們賞你光啊,給你臉你還不要臉咋的?那就寫,年年如是。

後來換了人了。這位才子遠赴新疆到某兵團子弟中學當老師去了,他老先生的接班人是我。那時我纔剛上初中,我怎麼都想不通大家怎麼會看上我。當前後左右的高鄰們拿着多少不等的大紅紙陸陸續續送到我家要我寫春聯時,我爹居然興奮的臉通紅:“他行嗎?”大家都說我行。說我行我就行,我買來毛筆和幾瓶墨汁,搬來案板和板凳往堂屋當門一坐,開張。寫什麼呢?我還真不知道,我記得我的“前任”寫得多是毛主席的詩句,可是毛主席的詩句我一句完整的也記不下來。那就放下,到各家看看還有沒有沒撕下的去年的老春聯,好不容易踏破鐵鞋找到兩幅完整的,記下來,就照着寫吧。來來回回全是這兩幅,橫批一律的“勞動光榮”。因爲是新手,寫錯了不少,好在這家的紙湊一點,那家的紙湊一點,最終我居然沒要我爹掏腰包賠錢。問題的關鍵是我一炮走紅了:有位來走親戚的“行家”看見半截村子全貼的是一樣橫批,一樣門心,一樣門框內容的春聯,感慨道:“你們是從哪裏買來的春聯啊!”看看,行家都說是買的春聯了,誰還敢說我寫的字“真黑”?

“生意”一直興隆到我上高三。高三時間緊,寒假期間要補課,這一補就將近到了年三十。沒人寫春聯這年還怎麼過?大家不要急,這個我早有安排。其實,從我接招寫春聯的第二年,我就嚐盡了寫春聯的甘苦,可是沒法抽身啊。也就從那時起我就盤算怎麼能找個合適的理由、在合適的機會做出合適的決定。我自然想到了高三,這是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苦熬了四五年,總可以鬆口氣了,但交給誰呢?我遍察諸少年才俊,最終選定本衚衕比我小四歲的一位小兄弟做了接班人。上高二那年過年,我有意栽培他,不僅教給他對聯的正確書寫格式,而且把我幾年內買來的幾本對聯集錦之類的書悉數送給他,還手把手指導他寫了好幾副春聯。

這小兄弟沒有辜負我對他的期望,高三寒假放假回家時已經年二十九,半截村子多數家門都貼上了喜氣的春聯,一看就知道是他的那兩把刷子。隨便問了幾位老者,他們都說寫得好(我真沒聽見一個說字寫得真黑的),到了小兄弟家門口,對聯還沒貼,伸頭往他家一瞧,屋子裏站着幾個人,這小兄弟正在全神貫注的龍飛鳳舞着。

第二天就是年三十,因爲學習緊張的原因我睡了個大懶覺,醒來時已經半上午,正刷牙,突然聽見衚衕裏有人亂嚷嚷,跑出去,正看見我的那位“接班人”被他老爹拿着竹笤帚滿街筒子趕着罵,蹦着腳的罵。原來,這位小兄弟寫自家春聯時突發奇想,在自家門口別出心裁的貼了一個條幅,上書四個大字“出門見憂”(爲討喜氣家家門口過年都貼“出門見喜”的條幅)。你說這傢伙是不是太他媽有才了!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4

貼春聯,在我們這裏民間也叫貼對子,是每一箇中國人過年的習俗,不論家境貧富,不論文化深淺,都要把自己對來年的美好憧憬化作抑揚頓挫的對偶句式貼在自己家的門楣和門邊。

小的時候在老家,只要有門的地方都要貼上,就連風箱、竈臺、水缸、牀頭、豬舍、雞窩、農具都要貼上鮮紅的春聯,只不過這些地方內容基本是固定的,如風箱上貼的是“風聲如雷”,竈臺上貼“香氣撲鼻”,水缸上貼“川流不息”,牀頭貼“身體健康”,豬舍貼“肥豬滿圈”等。那個時候,最開心的就是一家人圍着長條桌一起輪流寫春聯。爲了能夠掂起毛筆,那個時候都很喜歡上毛筆課,已進入臘月,就開始找地方練習了,或者石頭上,或者報紙木板上,或者空中。對聯的內容都是一家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想出來的,至於格式是否符合平仄對稱,倒是沒有注意,只要是喜慶吉祥的內容就行。

我的印象中,貼春聯往往是接近傍晚,天氣很冷,一個人端着漿糊,一個人拿着笤帚和春聯,挨門挨物把一幅幅或俊或醜、或大或小、或正或斜、或長或短,字體各異的春聯貼在早已想好的位置上。然後兩個人都搓着已經被春聯染紅抹黑、凍得有些發痛是小手,站在遠處看看貼的是否端正,不行的話,揭下來重貼。都貼好了,總會叫上家人對每幅對聯的內容品評一番。一家人看到滿院都是紅紅火火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對聯時,心裏總是很開心,很開心。

那個時候還有一個習慣,就是貼完春聯的第二天一大早都要呼朋喚友挨家看,看誰家的春聯寫的字好或者內容好。如果有自己寫的了,還一定要讓夥伴們進院裏到自己寫的春聯面前“欣賞”。那個時候我們就都挺會講話的,如果字寫的不好看,就說內容寫的好;如果內容不好,就說字寫的好,反正都是好。我們也知道這不是實話,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的快樂。

大學畢業進城了,尤其是在城市安家了之後,春節依然是貼春聯。不過這個時候的春聯,比起我在老家的春聯光鮮了很多,這裏的春聯不是用墨汁寫的,是用金粉,金光閃閃的。也不是自己提筆寫的,是機器印刷的,看起來很是整潔乾淨,字體也在本本兒,比我們寫的好看多了。就連貼春聯的方式也不一樣,不用打漿糊,只需要用透明膠布一粘就行。貼完春聯,手上也不會弄得染紅帶黑了。我感覺城裏過年還就是比鄉下好,比如貼春聯。

孩子大了一點,大年初一我帯孩子到小區和大街上去轉轉,看看哪家的對聯寫的好。孩子愉快的接受了任務,還拿了一個小本子,說是見到好的就可以記下來。一開始孩子的興趣還很高,記了幾幅對聯,轉悠了有半個小時後,孩子就不願意轉悠了,說要回家。我說爲啥啊,不是要欣賞春聯嗎?孩子說,爸爸你真是個近視眼啊,你沒有看到每家的都差不多嗎?內容差不多,字體也差不多,都是印刷的,沒意思。然後,孩子頭也不回的就回家了。我自己站在那裏環顧了一下,還真是這樣,自己也就悻悻的跟在後面回家了。我感覺好像是欠了孩子似,從此再也沒有給孩子這樣的任務了。每年的貼春聯就成了我自己的任務,孩子很少伸手幫忙。

今年的春節到了,又是貼春聯的時候了,我對已是高三的女兒說,今年的春聯咋弄啊?孩子說,您上街買一付或者到銀行營業廳取一副不就行了,反正就是一個形式。我說那樣感覺沒意思,我們搞個有意思的咋樣?孩子問有啥創意。我知道孩子也上過書法課,就說我們自己寫。孩子問誰寫啊?我說我、你媽媽、還有你啊,我們家就一個門,內容我們自己想。孩子怯怯的問,我能行嗎?我說咋不能啊,最少不會寫錯字吧,只要寫的有意義,只要我們開心就行。我的提議得到她媽媽的贊同,孩子看我們都同意了,就也說試試吧。

我找出了塵封已久的毛筆和紅紙,麻利的裁好,鋪在了餐桌上。家裏沒有墨水,女兒飛快的去了文具店裏買了回來。然後,我們一家三口開始爭先空後的湊內容了,最後是她媽媽出了上句,叫“龍年龍子居龍地”,女兒問有啥講究啊?媽媽說,因爲你爸爸是龍年生的,屬龍,也就是龍子,現在咱住在石龍區,所以叫“龍年龍子居龍地”。女兒出的是下聯,叫“鳳生鳳女飛鳳窩”。問孩子這個有啥講究?她說,媽媽屬雞的,雞也就是鳳,我又是她的女兒,也就是鳳生鳳女了,明年我又要高考,希望能一舉考中,走出去,離開爸媽的懷抱去開始自己的生活,不是飛出了鳳窩嗎,所以叫“鳳生鳳女飛鳳窩”。我聽到這裏忙說有道理,也算工整,那我湊個橫批,就叫“萬事如意”吧。

內容出來對了,下面就是寫了。她媽媽提筆寫了上聯,我寫了下聯。而女兒還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寫過毛筆字呢,今天有些害羞,不過最後還是把橫批寫出來了。我和她媽媽仔細端詳了孩子寫的字,有點像孩子本人端莊秀麗,最後說,嗯,不錯。女兒在我們審視她的毛筆字的時候,纔開始還有點緊張,看我們評價挺好,就得意的說,最少沒有一個錯字。女兒話音剛落,我們一家三口就不由的哈哈大笑了起來。最後女兒說,還得有一個門字,這個我來吧。說完鄭重的把一張四四方方的紅紙按對角線摺疊了一下,對角寫了一個大大的“福”。我和她媽媽看着這個“福”字,高興的說,我們家的福是孩子帶來的,我們多麼有福啊。說完,又是一陣歡快的笑聲。

春聯晾乾了,我們一家三口共同把它們貼到了我們家的門口。女兒在貼那個“福”字的時候,專門把那個大大的“福”字給倒了過來,說這叫福到咱家了。我和她媽媽忙說,孩子知道的還不少呢!女兒聽到我們誇獎,連忙衝着我們做了一個鬼臉,第一個走進了“福”中。

春聯貼完了,接下來,我們一家三口開始了愉快的春節生活。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5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又快過年了。而父親也離開我們快兩年了。每每此時特別地懷念父親,想他的音容相貌,慈祥的眼睛,以及他坐在椅子上寫字的表情。

父親是爺爺奶奶的大兒子,因那時候家裏的生活條件不好,父親沒上過一天學。一直就在家裏,幫着爺爺奶奶照顧比自己小的弟弟們。所以一直以來,我的三個叔叔都特別的尊敬我的父親。

父親雖然沒上過學,但寫得一手的好字。記憶裏的父親,每到過年的時候,他都特別的忙。鄰家的叔叔阿姨們,從進入臘月後,就有人陸續送來了寫對聯的大紅紙張。父親就開始了他的寫對聯的日子。那時候我們一家就住在三間土坯房子裏,一家八口人住得相當擁擠。一間裏屋是我們姐妹四個的住處,外面兩間是客廳了,但客廳裏還有兩張牀,一張是父親母親的,另一張是兩個哥哥的。客廳正中的老式桌子就是父親的寫字檯了。父親總是在晚上的時候,自己把寫對聯的紙張疊好,小心地把紙割開。那時候貼對聯都很講究的。父親總是仔細地算好,這家有幾個房門,正房幾個門,偏房幾個門,最後再割比較寬的一副,當然這就是院子門的對聯了。小時候的我,最愛看父親寫對聯了,每每看到父親開始寫字時,我便站在了父親身邊。父親提筆寫完第一個字,我便在前邊往前抽抽紙,以方便父親再寫下一個字。每當父親寫完上聯,我再把下聯的紙遞上來,再迅速地把寫好的字,平整地放到一邊,好等墨跡幹了,再收拾起來。時間長了,父親寫完下聯時,我就能對出父親的下聯了。那熟悉的對聯,那時候的我已經記住了。“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再有“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這些年幼時記住的對聯,到此時依然很清淅。雖然後來才知道對聯是很有講究的,什麼平仄對仗之類,但一直到現在也搞不懂。父親每年年關之前,都得寫很多天的對聯,有時候原本狹小的屋裏,擺滿了父親寫的對聯。這樣以來,就影響了忙裏忙外的母親收拾東西,有時候母親總免不了要嘮叨幾句,每每此時,父親總是笑笑說“人家一年才用咱一回,怎麼的也得給寫了不是。”我和母親則忙着收拾已經幹了墨跡的對子,一家一家的分好,再給鄰居家送出去。

可能是受父親的影響吧,兩個哥哥的字寫得也比較不錯,再後來,有鄰居來寫對聯,都是兩個哥哥代勞了。再後來,集市上有了賣對聯的了,父親過年時,就再也不用一天一天的寫對聯了。

父親走了,從沒有想到過父親會離我們而去,但真真地父親還是走了,那門口的對聯分明換成了白紙,上面寫着“紙灰化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橫批“一路走好”。

想您的時候,不知流了多少淚,又到過年了,“父親,您好嗎?”每每看到家門口對聯,更想起愛寫字的您。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6

邁進臘月的門檻兒,大年,便在冰天雪地裏迎風破土、萌發綠芽;年味,也像水面鼓泡般咕嘟咕嘟竄出來、越冒越濃;特別是過了臘八節,年味更是黏糊濃郁……

走在城區街道,但見港城逐漸變成紅色的海洋:大紅燈籠開始不斷登場,單位、居民門口掛的,露天市場、街邊地攤賣的;四處可見的福字、囍字、門聯、年畫、吉祥飾品物件,門上貼的、街邊市面擺的,一片片一排排;各種年貨攤位、吃的用的、點心美酒一摞摞一行行,其包裝盒鍍金燙銀大紅大綠;隨處可見的鞭炮攤店,時不時燃放幾掛招徠顧客;街邊孩子們亂放鞭炮,捂着耳朵圍着炸響起鬨嘰哇上躥下跳……

改革開放後的富民政策,使中國大地一派繁榮、舊貌換新顏。

置身鬧市,我想起昨天、過去的鄉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是遠遠沒有這麼紅火、富麗的年景。農家過年可歡氣了,但是物質極其貧乏;大街小巷不斷飄來歡歌笑語,連普通的聊天和打招呼,也變得喜滋滋、樂淘淘,整個村莊喜氣洋洋。然而,鄉親們心裏不免有幾分憂慮、沉重、惆悵,爲這“窮過度”苦日子發愁。爲過大年,農家可是抻斷腰筋奔濟努力,才準備出這一點可憐巴巴的過節飯菜。

在爸爸媽媽的安排下,多日來我們一直在忙活收拾衛生、做過節的準備。媽媽和姐姐,趕鄉村大集買吃的穿的用的。爸爸也從城裏買來一部分。等到媽媽徹底打掃完屋子衛生,和我們一起把屋裏牆壁天棚用報紙裱糊一新,再蒸出幾鍋雪白的大團圓餑餑;我們也把院裏院外打掃、歸集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再把水缸挑得滿滿的。年底也如期而至了。家裏家外都收拾停當,到臘月二十九傍黑,我燒竈火,媽媽在大鍋裏熬出糨糊,我和哥哥便開始貼春聯。

春聯、福字都是爸爸順便從縣城買的,大紅紙上有黑字有金字。按農村的傳統習俗,家裏家外到處都要貼春聯、喜帖、福字。街門上的春聯最重要,要先貼。我和哥哥在門上用做飯的草扎炊帚刷上糨糊,一個比劃、一個掌眼看方位偏正。如果貼歪了或者一高一低,是不吉利的!仔仔細細比量好了高度和左右豎直,才正式把春聯按到門板上壓實貼緊。內容常見的是“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橫批是“吉星高照”;“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橫批是“喜迎新春”;“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是“春滿人間”之類。貼門聯非常隆重而嚴肅,這個儀式的成敗優劣,簡直就是象徵着、決定了全家一年的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貼好,站在門前一看,立時,紅彤彤的春聯一下子就把年味、過年的氣氛渲染出來了。心中馬上增多了幾分喜樂。貼好了街門再貼房門,貼過道門、外屋門、東西廂房門等。內容類似,都是吉祥如意、平安發財、快樂幸福一類。

街門外,對面別人家的牆上要貼上“出門見喜”“出門吉祥”;如果門外有自家的樹木或他人的樹木,以及路旁電線杆上,都要貼“出門見喜”或“出門吉祥”;屋正門的對面院內牆上,也要貼“出門見喜”;院裏院外的糧囤上也要貼對聯,至少要貼福字或單帖,如“五穀豐登”“糧米滿倉”“年年有餘”;院裏果樹幹上貼“瓜果豐登”或“平安吉祥”;雞窩、鴨舍、兔子窩邊,貼一個“金雞鳴春”或“雞鴨滿籠”“玉兔呈祥”;豬圈牆上要貼“肥豬滿圈”或“六畜興旺”;小推車創在院子裏,它也要過年啊!貼“進出吉祥”或“車人平安”;大咸菜缸外面貼“菜豐足食”;茅房裏外,也要貼“擡頭見喜”“泰康人壽”等吉祥帖……反正到處都要貼,物、事、人大家結伴一起歡天喜地過大年、迎新春、秀幸福!

室內房樑上不貼對聯,但要貼“擡頭見喜”或”“吉祥如意”條幅;屋內各間牆上要貼大大的方帖福字,而且字頭朝下,寓意“福到了”!土炕兩邊的牆上,除了大胖娃娃年畫,畫旁邊還要貼對聯;各間屋內房門邊的裏外兩面,也貼上小一點的門聯,或者貼幾個單帖,如“擡頭見喜”“快樂如意”“豐衣足食”等,單帖的上方要貼個福字;院裏壓水井要貼上“水井吉祥”“井水豐源”豎條帖;水缸上貼“細水長流”“風水寶地”;石磨邊要貼“糧豐足食”;麪缸、面盆、菜罈子、盆盆罐罐都要貼小號的福字或單條帖;衣櫃、箱子、櫃櫥也要貼福字或單帖。反正,家裏家外所有物品都要沾點紅色,一同過年,紅色象徵着喜氣、鴻運、吉祥、幸福。

還要供奉竈神,把竈神的畫像貼在鍋臺後牆上,兩側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竈神上天敘職時說好話、保證來年豐衣足食。

年三十晚上,在自家堂屋牆上貼家譜,供奉本族祖先,家譜兩邊也貼對聯“子孫滿堂,人丁興旺”或“豐衣足食,富貴榮華”。等待年三十半夜,點香、擺上果盤、飯菜、點心供奉祖先,祈求先祖呵護保佑,全家人平安吉祥、富貴榮華。

室內,窗戶兩邊也要貼對聯和橫批,左右聯的頂上還要貼個小號福字。木櫺窗戶上要貼剪紙畫幅,內容也是連(蓮子)年吉祥、年年有餘(魚)、平安吉祥等。所有的帖、聯都是大紅色!

春聯中,洋溢着節日的祥和喜氣。紅紅的對聯,寄託着人們對新一年的祈願和希望,滿含鄉親們追慕富裕吉祥安康的樸素願景。鄉親們熱切盼望來年有個好收成,能吃飽、穿好,過上安穩的好日子。

到大年三十,家家戶戶紅彤彤的門對兒都就位了。紅紅火火的對聯、福字、喜帖貼遍了房前屋後牆角、樹幹、電線杆。大街小巷已經被紅色所裝飾渲染,點燃了歡樂幸福的氣氛、歡慶喜悅的節日情緒。小小的村莊沉浸在濃濃的年味裏。幾天來,已經有孩子們不時地點響鞭炮,鄉村已經有了一些芳香薰人的鞭炮火藥味……

但是,過大年最紅火、最隆重、最神聖的儀式,是要等到大年初一零點00:00:00,一聲震天動地的爆竹炸響,作爲引子、前導,新的一年纔會姍姍遲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切就緒,讓我們用心靜靜地歡呼、期待春節——大年的正式登場吧!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7

春節臨近,單位組織義務寫春聯送給職工羣衆,領導讓我參與寫春聯,這勾起了我年少時在村莊挨家挨戶寫春聯的往事。

那時的春節,對聯基本上都是手寫的,鮮有印刷品。即使找不到人寫,買來的也是別人手寫的。記得兒時,我家的春聯都是一位瘦瘦高高的堂哥寫,堂哥大概上初中,一筆字寫得剛勁有力。每每春節前夕,一個村莊的對聯基本就他一個人寫。每到小年過後,只見他右手提着一個小布袋,左手拿着一個小碗,小布袋裏有一大一小兩支毛筆和一大瓶墨水,碗是用來裝墨水的,墨水用碗裝着好下筆。往往整個小村莊過年的氣氛在他忙碌穿梭挨家挨戶寫對聯的身影中達到高潮。時至今日,我仍清晰地記得他寫對聯的場景,每到一戶人家,先是數門,哪個門是對開的,哪個門是單扇的。然後裁剪紙張、疊方格,倒墨潤筆,翻開一本泛黃的對聯大全,躬着腰,握筆懸空,須臾間,一幅修長修長紅底黑字的對聯便完成了。我除了看堂哥寫對聯外,還有一個小小的任務,就是他寫的時候,我拿着紅紙上端的兩角,他寫好一個字,我把紅紙向上移動一格,確保他能寫得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剛開始他在我家寫,我幫移動,後來他到誰家寫,我都跟在他後面幫忙,以至於村上的人都說我是“小學徒”。

正如村上人所說,在堂哥因家庭困難初中未畢業出去打工後,我真的“接了班”,開始如他一樣給村裏人寫對聯。在堂哥的耳濡目染和被村上邀請寫對聯“榮耀”的驅動下,我也喜歡上了寫毛筆字。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就攢錢買廢報紙和筆墨,練習毛筆字,那時也沒有對着字帖練習的意識,更多的時候是對着家中門上堂哥的字模仿。就這樣,在堂哥離開村莊後,每年小年後我也拎着一個小袋子,拿着一個小碗,挨家挨戶地寫對聯。當然,最初也有裁壞紙張,寫得彎彎扭扭不好看的時候,好在莊上的人從來不計較,在我來看寫得最糟的,他們都毫不吝嗇地誇我,尤其是春節親戚朋友來拜年的時候,也會指着我說:“我們家的對聯,就是這個小娃寫的。”至今想起,都覺得那是無比的榮耀。爲了寫得更好,我買了一本字帖,模仿練習,就這樣慢慢跟書法結緣了。

上初中的時候,我依舊每年寫對聯,以至於哪家多少道門,有幾扇單門幾扇雙門我都瞭如指掌。莊中人也不再邀請我到家中寫對聯,只要把買來的紅紙往我家中一丟,寫好了來取就行了。這事給我的母親帶來了很大煩惱,春節前是家中最忙的時候,要打掃衛生,自制豆腐、年糕等年貨,而我在家中堂屋和大小房間的地上,甚至是牀上都擺滿剛剛寫好,需要晾乾的對聯,這給母親幹活,甚至走路帶來極大的不便。但母親也爲我能給人寫對聯感到自豪,縱使有再多不便,卻從來沒有反對。

後來我到縣城上高中,春節的時候回家,還幫人家寫一些對聯,但越來越少,很多人趕集的時候順便就買了,也免得買了紅紙再找我寫的麻煩。

時光翩遷,莊上再也不是齊刷刷的“汪體”對聯,大多是金光燦燦的,製作精美的印刷品。直至最後,整個莊上就我家和外公家是我手寫的對聯。待我上大學後,每年春節回家因筆墨不備,自己家也懶得寫了,索性買了省事。

因爲寫對聯,也許也是最初的虛榮心,我愛上書法,從小學到大學,我的一筆字曾獲得老師同學無數的讚揚,即使考試沒有考好,也被老師調侃:“字寫得很漂亮,可惜就是不對。”

工作成家後,筆墨早已束之高閣,偶爾寫寫也是信筆塗鴉,日常工作基本都是敲鍵盤,鋼筆字都寫得很少,不必說毛筆字,更不必說寫對聯了。今晚回去一定研墨潤筆,爲了在同事面前能寫出像樣的對聯,更是重溫這美好、溫暖的記憶。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8

日子走進臘月,喝了臘八粥,這年味就濃烈了起來。

集市地攤上陸續地出現了花花綠綠的衣服、鞋帽,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花生、核桃、紅棗等等,當然少不了老皇曆,竈神,門神,冥錢,黃裱,檀香,燈籠,掛畫,四條屏,中堂等等,更離不了春聯。

如今的集市上賣的春聯都是一些印刷品,春聯的兩邊印着好看的花紋,春聯的尺寸有長的,有短的,有寬的,有窄的,詞牌貼切新穎,寓意獨特,蘊涵着濃郁的時代氣息。

自從村裏幾位能寫書法的叔伯們相繼去世後,後輩裏沒有個會寫書法的人,大多數的人家就選擇了這種既經濟又實惠的印刷品,很少有人再用毛筆書寫出來的春聯了。

據我老家的習俗,春聯紙的顏色很講究,若用紅紙書寫的春聯,說明家族裏沒有亡故的親人;倘若家族有逝去的親人,紅色是很忌諱的,只能用黃色、綠色或者紫色紙書寫,而且門楣上不能粘貼門神,貼了門神,先人的亡魂會被拒之門外,回不了家。這種追悼和緬懷,是對逝去的先人們真誠的敬重和綿綿的牽念。

小的時候,過了臘月初八,父親就從集市上買來各種顏色的紙,除了剪窗花用的之外,其餘的就是書寫春聯的大紅紙了,父親叫我將村西頭的三叔請到家來,在炕沿邊的小火爐裏煎上一罐濃釅的茶,再在盛茶水的杯裏倒上一勺白糖,等茶水煎的溢出茶罐的時候,用毛巾襯着罐子把兒,倒進茶杯裏。三叔一邊喝着茶,一邊在一本厚厚的書裏挑揀一些喜慶祥和,幸福平安的春聯詞牌,他一邊挑着,嘴裏唸叨着。在挑好的春聯後面,用毛筆劃個記號。等第二罐茶煎好了的時候,三叔說,小子,我不能再喝了,得讓毛筆嚐嚐茶味了。

我不太明白三叔說的話,看着三叔將滾燙的茶水倒進一個墨缸裏,在將僵硬的毛筆頭伸進茶水裏,不停的涮洗,洗畢,在墨缸裏倒上少許墨汁。父親將早已裁好的紅紙雙手撐展開,三叔蘸好墨汁,提筆開始書寫了。其間,我又爲三叔煎好了茶,端到三叔面前,三叔笑着說,這杯輪到我喝了,毛筆喝多了茶水,就寫不出好字了。三叔呷了一口茶,將寫好的春聯讓父親按着順序晾在屋子的地上,並在春聯的背面勾了標記,做了註明,貼的時候避免混淆了。

正房和廂房,廚房和糧倉,牛圈和馬廄,豬舍和雞棚的詞牌都很有講究,如果家裏沒有識字的,往往會將春聯貼錯,鬧出好多笑話。同宗我稱七伯一家人,沒有一個識文斷字的,七嬸是上世紀四十年代逃荒來到姚梨村的,和七叔在一眼破窯裏結了婚,生了幾個堂兄堂姐都沒有上過一天學。除夕當晚,堂兄將糧倉的春聯貼在了正房的門牆上,將豬舍的春聯貼在他自己的住屋門上:豬增財富新春喜,燕舞祥和舊歲歡。村裏有幾個和堂兄年齡相仿的人俏皮的稱他:朱歡喜,這個名字一直延用到至今,在那些缺糧斷米的歲月裏,他的名字和人一樣,臉上始終佈滿了微笑,天天像有喜事降臨到他的頭上,從來沒有憂愁。

父親將三叔寫好的春聯疊地整整齊齊的擱到相框的後面,等到除夕那天才拿出來貼,我不太明白父親爲何總是選定每年的臘月初八寫春聯。後來,聽三叔說,臘八節又稱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還要逐疫。臘月初八寫的春聯很大程度上是爲了沾些財氣,靈氣,神氣來驅逐惡煞病魔。

打那天起,我天天掐着指頭算着,極力的渴望“年”能快些到來。當春聯貼上牆的時候,我就能穿上新衣服了,能坐在炕蓆上啃骨頭了,兜裏能揣上父親從箱子底裏翻出來的花生、核桃,以及糖果了。

直到我上學讀書了,才明白能讀春聯和會書寫春聯的人,就是識文斷字的人,就是文化人,不要小瞧那兩綹紅紙上的字,它包涵着民族的多種文化元素。

所以,文化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以至一個民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主導性和影響力。我也理解了三叔用茶水摻着墨汁寫字的原因,不單只是讓寫出來的字不容易褪色,其實他是懷着對文化的另一種尊崇和膜拜。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9

選擇《漢字與文化》課程,第一想到的是漢字與書法這一方面,在聽了史楨英學姐和老師關於漢字書法篇的介紹後,或許,關於書法的理論知識沒有掌握多少,總覺得想寫點什麼。書法啓蒙和爸爸寫春聯息息相關,年關將至,我有一個夢想,和爸爸一起寫春聯。

小時候爸爸提筆寫春聯的場景在腦中揮之不去,也曾萬分羨慕爸爸的一手書法。不知是否巧合,爸爸寫春聯的時候總是晴天,記得那時候在家門口擺一張大桌子,堂姐和我幫爸爸鋪好鮮紅色的紙,那時候不用磨墨,爸爸用的是市場買的墨汁,倒在硯裏,就可以直接寫了。不用磨墨倒是省事不少,可遺憾的是,“文房四寶”,始終沒機會接觸磨墨的事。冬末的陽光暖暖的,打在臉上癢癢的,我總是託着腮看着爸爸手中的筆龍鳳飛舞。那時還未識字,爸爸有時候也會寫繁體字,看着那錯綜複雜卻又錯落有致的筆劃一點一點地在紙上跳躍,心裏歡喜得不得了,彷彿那字就是自己寫的,總想到處炫耀,逢人就說,我爸爸寫的對聯。其實,那時候的我連對聯是什麼都不知道罷了,爸爸也只是告訴我:“兩豎排貼在牆上的字。”爸爸寫好了對聯,放在桌子上晾乾,我往往守着對聯發呆,那一個個大字就像具有生命一般,帶來了春天的氣息,更是添了不少春節的氛圍。現在想想,在那木房子的牆上,每年更新的春聯是年輕的,充滿了一年的希望,而房子是經歷歲月打磨的,裏面沉澱了親情的溫暖。我們的春節總是很熱鬧,奶奶也曾用侗語說過:“小孩愛過年,大人忙得頭都慌。”那時是斷然不能理解家人的忙碌的,我作爲家裏的小孩,自是隻會給家人添麻煩,最安靜的無非就是看着爸爸寫對聯,等到貼對聯的時候,小個子的我只能遠遠觀看,媽媽甚至還擔心我把春聯弄花了。於是,看着大人們把對聯一對對地貼上去,不春節的喜慶,至少,內心是歡喜的。

在觀看爸爸寫春聯的時候,爸爸寫字時一句話都不說,也不准我吵鬧,他說:“寫毛筆字是靜心的,前提是你提筆之前就要把心沉下來,專注地去思考筆劃的佈局結構。”當然,更有趣的是爸爸對我說對聯裏的小故事。

印象比較深的是“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因爲特別喜歡外婆家的水車,每當看着水車抽水的時候,就想起這對聯,往往會不自覺地一個字一個字從嘴裏蹦出來。對聯之妙也就不做分析,更感慨的是對爸爸寫春聯的懷念。爸爸也說過一些對聯的基礎知識,關於對聯的字數、詞性、平仄、內容等等,還說貼對聯的是要從右邊念起,說的最多的自然是春聯的內容,爸爸寫的春聯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喜迎新春,偏重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春回大地千峯秀,日暖神州萬木榮。”另一類側重於祈福,“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當然,春聯,畢竟在春節的時候貼,內容只是萬變不離其宗。

也有許多聽不懂的對聯,“三代夏商周,四詩風雅頌。”小時候的我不知道夏商周,不明風雅頌,只聽得爸爸說這對聯天造地設。後來在語文課上學習之後,老師說:“對聯要講究對偶,數詞對數詞,動詞對動詞……三代對四詩,這裏的詩是指《詩經》的風雅頌,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因此是四詩。”那時候才真正體會到對聯的奇妙。

記得鄰居大叔偶爾也會自己寫春聯,並且他特別喜歡這一句:“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這大概表達了所有人的新年願景吧。於是,等到春聯貼好了,蹲在兩座房子門口,看着紅色對聯裏黑色墨汁在陽光下格外濃厚,紅的發亮,黑的也發光。

等到長大一點,開始識字了,於是,每年看對聯的文字內容和欣賞書法成了新年的一大樂趣。

儘管爸爸的書法並不能和書法家相提並論,可也自成一派,有着他自己的特色,至少在我看來,爸爸的書法如鬆,遒勁;如水,暢快。我也喜歡書法,小時候還讓爸爸教過我寫書法,爸爸給我講了書法的基礎常識,比如“橫”的起筆——逆峯向左輕起後折向下輕頓;行筆——折向右鋪毫,用中鋒緩行;收筆——微向上昂後,折向右下重按作頓,然後回峯向左提收。“豎”一般寫“垂露豎”和“懸針豎”等等。只是爸爸太忙,而我又太貪玩,終究只是喜歡觀賞,未能堅持練書法,也成了一大憾事。放棄了毛筆書法,爸爸對我的書法啓蒙倒是激勵了我練習硬筆書法,因爲小時候老師總是表揚鋼筆字寫得好看的同學,於是,握不穩毛筆的我,倒是堅持了幾年鋼筆書法的練習。

最近,又重拾了小時候束之高閣的毛筆,想着,作爲一箇中文系的學生,不說舞文弄墨,不說靜心養性,以後當老師,練習書法是必要的,書法這門學問也值得一生探尋。現在從零開始,雖然剛剛提筆沒多長時間,但是我相信,我會實現和爸爸一起寫春聯的願望。

很感謝爸爸對我的書法啓蒙,也感謝學姐和老師帶來的書法介紹,我相信,這一次,提起筆後,就不會放下。因爲,從小的夢想就是和爸爸一起寫春聯啊。現在市場上春聯隨處可見,還有各種字體的印刷版,可買來的春聯,終究少了傳統厚厚的年味,少了親情的交流,更少了書法文化的傳承。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0

貼春聯是過年的頭等大事,各家各戶,都絕不馬虎。

農村的老房子沒有拆遷的時候,我們把院子裏東、西、正房所有的門窗和所有的物件兒都貼上喜慶的春聯,需要花費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屋裏的房樑、隔扇和大門外別人家的後牆上,年年都一樣,前者貼“擡頭見喜”,後者貼“出門見喜”。接着,雞窩和羊圈上貼“六畜興旺”,水井和樹幹上貼“春光無限”,院牆上,是“紫氣東來”和“吉慶有餘”,就連倒垃圾的手推車,也要貼上一聯,或“除舊迎新”,或“四季平安”。

那時,所有的春聯,都出自父親之手;遒勁的筆力,把一年的希望和期待,全概括在了長長方方的紅紙上。每天出出進進的那扇門,頭上是“吉星高照”,兩邊是“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平常人家的平常日子,能過的安安穩穩,順順當當,且小有進步,便足矣。

旺火是壘在當院,正對院門的那側,貼着“旺氣沖天”。三十兒晚上,開始接神,澆了油的大碳不一會兒就着得通紅,辭舊歲的聲聲爆竹中,你旺我旺家家旺,年的氣氛,算是達到了真正的熱火朝天。

掛在房檐下頭的,是一溜兒在風中唰啦啦作響的五顏六色的“大字”。“大字”是春聯的一種,紙大逾尺,每紙一字,多爲四字成語。我從小就喜歡念“大字”:一元復始。大地回春。鳥語花香。萬象更新。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自力更生。財源廣進。詩一般的流暢,念着念着,就念出了無限的遐想和美好;念着念着,就把童年念成了少年,把少年念成了成年。

至今,還記得貼在我家老宅院內那些大大小小的“福”字和“春”字。“春”是生長和希望,“福”是順利和如意,能擁有和珍惜這兩個字的人,一輩子,都會過得喜氣洋洋。院門上貼的呢,是“向陽庭院花開早,勤勞人家喜事多”。父親在普天同慶的春節,也不忘用紅紙黑字告誡我們,腳踏實地和勤勤懇懇,纔是擁有快樂生活的保證。

聽說,某年,舅舅的舅舅,因爲生活總也難有改善,春節的時候,就寫了一幅原創的七字聯貼在家裏,上聯是“年年接神年年窮”,下聯是“今年不接行不行”,最妙的是橫批那三個字——“問財神”。

似水流年,春聯裏的日子,誰能說,不是瞭然於目。

如今,住在高高的樓房裏,門,只有一個,春聯,也只需貼一幅。貼什麼?就貼“一年四季春常在,萬紫千紅花永開”吧,你說呢?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1

三十多年前,我當時在大別山深處有個叫南溪的小鎮上工作。

我因敢於信手塗抹,糟蹋紙張,雖然字寫得不堪入目,卻能胡弄外行。故而在每年歲尾,總有人會以酒作誘餌,把我勾引到鄉下,目的是要我爲他們寫春聯。

每在此時,我也不怕內行譏笑,隨手用筆簾捲上幾支毛筆,帶上一大瓶墨汁,便欣欣然上路。除了貪杯,大山裏老鄉的好客熱情,亦使我不忍拒絕。

那時候,當地已經有賣印刷品春聯了,上面的書法無論真草隸篆,點、劃、結構,都堪稱上品。那些春聯,一般也都是一些大大大小小的書法家的手筆。但當地的老鄉卻不認可,特別是那些識文斷字的老鄉。他們不屑印刷品,似乎對“真跡”情有獨鍾。因此,我的無師承、無章法的亂抹,反而被許多人錯愛。

一個鄉村老教師朋友,曾當着我的面向別人吹噓:“看見沒有?這春聯就是他親手寫的,手寫的!手寫的叫書法,知道嗎?你家那門對子(春聯)字是好,可那是印的,印的都一樣,是贗品,沒意思?”

聽得我面紅耳赤臉發燒,好歹我是在酒後,索性裝醉掩窘。

有一年的年三十下午,我又被這鄉下老朋友請到他家爲他寫春聯,在快到他家村口時,我看見一座新蓋的土地廟,冷冷清清出現在眼前。我走近前一看,裏面還有土地爺和土地奶的塑像。但香爐內乾乾淨淨,顯見香火冷落。

我嘆道:“唉,有錢蓋廟,沒錢蓋校。都什麼時代了,現在誰還迷信,來給他們燒香磕頭啊?”

老友也批評說:“嘿,迷信的人多呢,沒知識不就迷信嘛。”

我無奈一笑。

給他家寫好對聯後,老友依然要留我把盞敘懷,我亦不推辭。三下五除二風捲殘雲後,我便起身告辭,老友知道因爲是過年,也不挽留。

我微醉出村,站在遠處一看,才發現村子裏家家戶戶門口都是紅燈高掛,鞭炮聲業已不絕於耳,特別熱鬧。時而,山彎裏也有焰火和禮花竄上夜空,把夜幕打扮得十分美麗——當然,那是富有人家的奢侈、排場了。

突然,那個新蓋的土地廟赫然在目。

看着這清冷冷的土地廟和可憐的土地爺、土地奶的塑像,我油然同情起這一對好像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當時是出於什麼心態,拿出毛筆,因沒墨,就到旁邊的水田裏飽蘸泥水,信手在廟門兩邊的粉牆上,寫下一副鮮爲人知的老趣聯。上聯是:咦,誰家放炮?下聯曰:噢,他們過年。

然後我就暈乎乎回到家,渾然忘卻此事。

很久後,聽說某某村的'土地廟香火忽然就興旺起來,四面八方香客如雲,有些人甚至是百把裏地走來上香的!

我來了興趣,到地方一看,原來就是當初那個冷清的土地廟。

嗬,現在那個熱鬧啊:廟前香菸繚繞,樹上紅幡飛飄。善男信女成羣結隊而來,誠惶誠恐,一個個都在對着土地廟頂禮膜拜。

這是怎麼了?

我打趣玩笑道:“呵呵,沒想到這背時的土地爺也有轉運的時候。”

但當即遭到許多人的側目而視,有位平時很和善的老太太,居然向我投來一束敵意兇狠的目光。

我狼狽地逃開。

在老友家喝酒的時候,老友神祕地告訴我:“老弟,這土地神顯靈可不是迷信!那是千真萬確的事情,這不是一兩個人看見的,許多人都看到了。”

我譏諷道:“是嗎?你看見他顯靈了嗎?”

“我看見了!”老友理直氣壯,說:“開始我也不信,後來我可是親眼看見了啊。”

“哦!還真有這回事?”我大奇。

老友是個誠實君子,且是個有主見的人,我自然納悶。

“那當然。”老友壓低聲音,虔誠地說:“我告訴你,村口這座土地廟,在新春時節忽隱忽現地突然在粉牆上現出了字跡!而且是土地爺和土地奶的對話!是抱怨我們這裏的人冷落了他們,你說這事神不神?!”

“啊!怎麼說?”

“土地爺問土地奶說,誰家在放炮?土地奶說,人間在過年。那字跡是若隱若現,似有非有,你說,這不是土地神在埋怨我們嗎?哼哼,我知道你不信,可這是事實!我不迷信,但我相信事實!”老友把杯中的酒斟滿,瞪着眼質問我:“我問你,這隱隱約約的字跡不是土地顯靈顯出來的,從哪來的?你能解釋得了嗎?難道是你寫的?”

我驚呆了,半天才說出話:“可,可那字就是我寫的。”

我竟然有點氣急敗壞。

“嘿嘿,破除迷信也沒你這樣破除的,你蒙誰啊?誰信呀?”

說完,他昂頭一口把酒吞下肚。那不屑一顧的高傲,幾乎激的我要對他怒揮老拳。

但我只能苦笑,我知道,再解釋,他也不信。

我也昂頭一口把酒吞下肚,差點,我連酒杯都吞下肚了。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2

又到大年三十了,每年的這個時候,我總要打上一碗糨糊,把去年殘餘的已經褪成灰白色的舊春聯撕下來,換上嶄新的紅底金字的新春聯。做好這件事,就意味着過去一年的結束,而新的一年,即將開始。總把新桃換舊符,想想古人那時候是夠麻煩的了,還是現代人省勁,幾張紅紙就算是應景了。

春聯就像春晚,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大不如前了,在過去的歲月裏,貼春聯絕對是件大事。而且還絕對要有規矩,必須是初一清晨貼。故舊傳言,誰家貼得早,誰家的運氣就好。於是乎每到初一這一天,我們那幾家鄰居都要起早,天剛矇矇亮的時候,就已經在屋裏抹好了漿糊,再飛快地跑出去貼上。有時候看到別人家也在貼,我們更要笑嘻嘻地加快速度,其實未必是希望好運真的到來,只是有個爭強好勝心吧。

春聯是必須跑着貼的,一方面有上述這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因爲東北太冷。當年的氣候,要比現在冷上十幾度,春節的時候經常達到零下三十五六度,要是跑慢一點,沒等到門口,春聯上的漿糊就凍成了硬塊,還得現拿進屋裏來,在爐火上烤一會兒才行。

當年的春聯是很講究的,不只要應時,還要應景,只要是個門,就要貼上。臥室、客廳、廚房,有時候連放柴火的倉房門,也要貼上一副。這還不算,牆上要有擡頭見喜,窗戶上還要貼掛籤,就是一種剪紙,上面剪着些吉祥的圖案,紅紅綠綠的迎風飄揚,煞是好看。福字也是和春聯一樣重要的吉祥物,大門口的福字必須是倒着貼的,取其諧音“福到了。”

而今這一切繁文縟節,已經越來越遠了,象徵性地貼上春聯,再也不用等到初一清晨了,也不必爭先恐後了。特別是住在樓裏的人們,樓洞狹窄,有時候一起出來貼春聯,施展不開,總有一方會笑着謙讓,您先來,我一會兒貼。

由此可見,春聯的意義,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重要了。隨着一些傳統的東西,離現代生活越來越遠,人們似乎也在深思,怎麼能把一個春節過得有年味,是復古還是創新?這一切,都有待我們思索。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3

臘月二十九,陽光和暖,天晴得一天湛藍,鄉村裏到處洋溢着年味兒。

年味兒不全是氣味,是氣氛。煮羊肉的味道,煮豬肉的味道,炸丸子的味道,蒸魚的味道,蒸饅頭的味道……還有聲音和形象,偶爾一聲鞭炮聲,深巷裏一聲雞鳴,村邊幾聲犬吠,隔壁鄰家大聲說笑,一天豔豔的陽光,陽光下安靜的村舍院落。

老家的院子裏,老樹未芽,青竹舊翠,坐院裏喝茶也不甚覺冷,冬陽有暖意,正好負暄閒話,只是各家忙年,無人可閒,平日我回老家,總有鄰人過來閒談。忙年也只在節前,節後鄰人有暇,也好聚在我家與我閒聊。

爹孃忙着煮肉,我插不上手,閒着也無事,擺開桌子,寫春聯吧。

每年回家過春節,我都提前兩天回鄉村的老家。爹孃還在老家,他們盼着孩子能回家過年。

過節要有儀式感纔好,沒有儀式感的節日不像節日,臘八祭竈,喝臘八粥,吃祭竈糖,都有那麼一點儀式感。及至三十祭祖,吃餃子,拜年,儀式感更強。我覺得最有儀式感,最能鋪陳渲染節日氣氛的春聯,春聯一貼,立刻一團喜氣,土牆陋巷,高屋華堂無不如此。

把一張大案子擺出來,擺在庭院裏,把筆墨拿出來, 把紙張鋪開。沒帶硯臺,就拿了一隻碗,把墨汁倒裏面,鋪好了紙,醮飽了筆,邊想邊寫。

今年“打春”早,庭除冬草 已經發綠。陽光暖暖地曬着,爹孃忙來忙去,他們七十多了,盼着兒女來家過年,做給兒女們吃喝,吃爹孃做的飯,是幸福的。只想爹孃安靜快樂地活着,家中和樂安祥。便撰一聯:

家中人和心慕靜;

階前春暖草欲青。

上聯不及推敲,語詞稍欠。

家中有一個寬大的大門,上面的對聯本想用一 舊聯:

最上等人家無非積善;

第一件好事 只是讀書。

這是那年我在徽州一舊家見到的,徽商讀書做生意兩不誤,教化子弟也體現了他們思想。要真是按原句寫出來,貼在大門口 又覺得不妥,鄉鄰們會覺得有些隔澀,改動了一下,

度安穩歲月只是行善,

爲灑脫事情無非讀書。

院子裏有一片竹林,那是二十年前種下的,開始只種了幾棵,後來越長越多,牆根下,碎磚爛瓦堆中,一根根青竹不擇地而生,農家院落本來寒傖,有了這片竹林就多了些雅意。

於是,又撰一聯:

明月映竹板橋畫,

春風拂面志南詩。

鄭板橋以畫竹著稱。

‘’吹面不寒楊柳風‘’,是志南和尚的句子。

父親母親一邊忙着,一邊和我說着對方的不是,爹說爹有理, 娘說娘有理,其實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僅僅是方式方法不同,或者殊途同歸,或者是缺乏溝通 理解,他們擡槓辯論,可以訓練腦筋急轉彎,保持思維的敏捷,增加生命活力。我在年少時,家中貧寒,父母常爲衣食發愁,現在爭論的全然不是衣食愁事。他們很滿足, 說現在吃喝不愁,日子真好。有兩位老人在耳邊絮叨 也是幸福。

便爲他們撰寫一副對聯:

能說有理即是好,

常言無愁便爲佛。

上一聯用的是父母本事。

下一聯取《六組壇經》一段典故,有人信佛,不辭辛苦 ,萬里跋涉,去尋找真佛。遇到一個大和尚,那大和尚告訴他佛在家裏,那個端着燈,倒穿着鞋的就是佛。他急急忙忙往家趕,回到家已是深夜,連忙叫門,老母親聽見萬里遠遊的兒子回來了,慌的端着燈,倒穿着鞋就跑出來開門,兒子一見,恍然大悟。

我和弟弟都不在家,母親知道我們過年要回家,把被子和褥子拿出來曬了一院子,每年回家過年, 我們也都有自己的房子,各家房子的對聯 我也是用孩子的名字撰寫。

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叫茺, 一個叫一葦,我就用孩子的名寫,

一葦渡江存佛意,

茺蔚在山知人情。

一葦渡江用的是本事,這是一段佛教公案。

小丫頭很疼愛姐姐。茺蔚,就是益母草。

弟弟家孩子叫 文心,也是個丫頭,弟媳叫寶秀,他們房上的 對聯是:

山存潤色因寶秀,

詩有佳句緣文心。

弟弟好喝酒,朋友又多,用他的話說 叫”有場上場, 沒場造場‘’,全家人多方勸誡也沒用。從前我爺爺就好喝酒,家人苦不堪言。父親勸誡弟弟少喝酒,有名言,“小時候我跟着一個酒暈子爹,老了跟着一個酒暈子兒,命夠孬的”。

弟弟山南海北的朋友多,每到春節 ,朋友們都來家中看望父母,弟弟放開酒量一喝,大家都喝得不醉不歸。

我就又爲弟弟的房門寫了一副門心:

白日放歌不縱酒,

夜晚閒談且飲茶。

我猜着弟弟會說,"哪還有啥意思?”

於是又加了個橫批,

哪啥意思

弟弟還沒來家,他也詼諧,我給他寫什麼樣的春聯他都敢貼。那一年,我給他寫一春聯:

宜使豪情生老二,

莫因多酒找情人。

聯語工穩,弟弟高高興興貼在自己門上,一家三口說說笑笑,念念去。

還要寫些“福”字和春條,不急,陽光這麼好,慢慢寫唄。慢慢消磨這份光陰,便是過年。

陽光暖暖地曬着,我不慌不忙地寫着,父親母親高高興興地忙來忙去,鄉村院落裏一派春節將至的安祥與和樂。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4

在故鄉過年,那紅紅的燈籠映襯着紅紅的春聯掀開了春節喜洋洋的氣氛,真是年味十足讓人眷戀。

春聯,在故鄉喜歡稱作“對子”,傳說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俗話說,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多年來貼春聯已經成爲故鄉標誌性的年俗。可以這麼說,不貼春聯就等於沒有過年。家裏再窮,哪怕不吃餃子,不放鞭炮,也一定要貼春聯。正因爲如此,春聯貼在門上,美好的文字變成了對新年的祝福與期盼,也烘托出了濃濃的節日氣氛。

過去,故鄉的春聯都是由村裏的文化人親自書寫,別看事情不大,那可是一項令人尊重的職業。記得我家的大伯便是村裏的“一支筆”,他飽覽全書氣質儒雅長鬚飄飄,所到之處村民都是高接遠送敬重三分。進入臘月二十三以後,村民們陸續把買好的大紅紙送到家中,大伯來者不拒,將各家送來的紙張按照“大門”、“正屋門”、“廂屋門”、“圈門”、“糧倉門”等尺寸依次裁好,在衆人的圍觀中,他聚精會神懸腕提筆洋洋灑灑,在一張帶白腳的短紙上面,寫上“六畜興旺”,在單張紅紙上面寫上“出門見喜”,其餘大大小小的正方形紅紙上面寫上“萬象更新”、“歡度新年”之類的字句。不一會兒,地上便擺滿了紅紅的春聯,稍作晾曬後,在大家的感謝聲中,大伯把人們送出門外,村民們滿懷喜悅帶着各自的對聯返回家中。到了除夕日上午,家家戶戶開始貼春聯了。按照多年的慣例,先要將大門、窗戶、室內、室外的衛生徹底打掃一遍。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辭舊迎新的需要,關鍵是貼上去的春聯會更加結實美觀。貼春聯的時候,要按照先外後內,先主後次的順序,依次貼大門、房門及其他部位。其中大門牆上的一副對聯,往往是寫得既闊又長,人稱“頂天立地”,內容諸如:“家住財源地,人在幸福中”、“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江山千古秀,祖國萬年春”等內容,橫批爲“歡度新春”、“萬事如意”、“吉祥幸福”等等。在農家大紅“福”字自是必不可少,不但要對稱貼在大門的門板上,而且要豪華氣派,看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中堂的對聯配掛“八仙過海”、“五福臨門”的內容格外醒目。小房對聯配貼“五子登科”、“吉慶有餘”等小幅年畫耐人尋味;竈房的對聯專爲“竈爺”而貼:多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等內容。豬圈、羊圈、牛棚上的對聯大多是“豐收人家”、“六畜興旺”等內容;連影壁牆、石磨、碾子、小推車、拖拉機上也要貼帶喜生財的字條;院牆上貼着“滿院生輝”……紅紅火火的對聯特別是貼在那些未施油漆,久經風雨剝蝕變得斑斑駁駁的木質門框門楣上,貼在那些經過長期煙熏火燎變得污漬滿布的土牆上,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產生出了神奇的裝飾效果,整個農家院落立即變得煥然一新,加上遠近傳來的鞭炮聲、大人孩子們的嬉笑聲,雞鳴犬吠聲,以及陣陣撲鼻的肉香、菜香,火藥香、祭祀的香紙香,種種元素巧妙結合,造就了一種濃郁的過年氣氛。

現在,故鄉的春聯,隨着時代的變遷內容不斷更替,多了許多現代元素,對春聯的樣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可以說變得越來越精美,越來越上檔次了。不過寫對聯的確是越來越少了,而購買印製對聯的越來越多,有的家庭爲了省事幹脆把對聯燒製在瓷紅大門上,讓人看後總有一種千篇一律的複製和急功近利的感覺,缺少了那種過年的吉瑞祥和,也缺乏了新春的氣息和迎春的喜悅。

通過新舊對比故鄉的春聯,總感覺現在是物質越來越富裕,“年味”卻越來越淡了。倒是早年家鄉貼春聯過年的情景,那時雖然普遍比較貧困,過的是窮年,但卻充滿着濃烈的節日氣氛,有一股醇厚的傳統“年味”,總讓我終生眷戀永遠難忘。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5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不,眼看春節將至,滿腦子都是一些有關新春的瑣事,就連晚上睡覺也會做同樣的夢。怪嗎?人常說,人老易懷舊,尤其是小時候經歷過的事。

六十年代,我出生在北方一個煤礦上。礦山不是很大,坐落在一個離市區很遠的一個大山坳裏。人不是很衆多,有一萬多人,這其中也包括職工和家屬。要按礦區的面積來平均的話,算得上很稠密了。這裏的礦工,來自全國衆多的省份,大部分都是大老粗,只知道自己來自哪裏,姓氏名誰。給他一支筆,把名字寫出來,唉!真比登天還難。

礦上舉辦過幾起職工夜校,其目的就是想讓那些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職工脫盲。雖說有一定的成效,但不是很顯著。名字會寫了,但還是看不了報紙。寫出的名字,過幾天,連他自己都不認識了。夜校的老師也只能皺皺眉頭,笑一下。那笑,哈哈……真的,比哭還難看。其中有兩個夜校的老師找礦上的領導哭訴,寧願去井下挖煤,也不想當這幫大老粗的老師。領導畢竟是領導,略通事理,於是就勸慰老師:都是窮苦出身,小時候上不起學,現在年歲大了,學起來肯定吃力。你幾歲上的學?對呀,你八歲上學,當然學的快了……不是他們不想學,只是慢點,慢工出細活,你們慢慢教,工人慢慢學,不急。誰不想多認識幾個字,寫個書信啥的,還用求人嗎?

領導的一席話安慰,夜校老師的心中總算安穩了下來。

當礦區到處貼滿白紙黑字的大字報的時候,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等我小學畢業,文化程度就趕上了父親。

白紙黑字的大字報上的內容,對我來說不是很懂,也不喜歡,也不感興趣,自然不去理會。上面漂亮的毛筆字倒是吸引着我,上面的字寫的很好。我手中拿着一根從家裏廚房裏偷出的筷子,蹲在大字報前,在地面上臨摹着大字報上那些漂亮的字體。

每年的大年初一,和我一般大的夥伴們,都喜歡跑到別人家的門前,撿拾一些沒有燃響的爆竹。雖說我也和他們相隨,但趣味完全不同。我的眼睛會牢牢盯着大門兩邊那火紅的春聯,每家每戶的春聯都是紅色的,沒什麼區別,春聯上面的字,書寫的好與賴,卻有天壤之別。記得上二年級的那年春節,父親領着我瞎轉。每每路過一家門口,父親都會把門上的對聯朗讀一遍讓我聽,因爲上面有很多字是我不認識的。

“這幾個字爲什麼和我們老師寫的不一樣?”我不解地問父親。

父親笑着說:“老師教你們的是漢字的簡寫,對聯上寫的字是過去的繁體字,意思是一樣的。”

“爲什麼要寫成繁體字?”

“繁體字筆畫稠密,寫出來好看啊。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了。這就是我們中國漢字的美妙之處,它還與書法有關係……你現在上學,正是學寫字的時候,對每一個字都要認真地去寫。記住,字是人的臉面,只有好好地寫字,毛筆字才能寫好。”

打那個時候起,繁體字,書法就在我的腦海裏打下了烙印。

在上小學的那些年,每週都有一節大字課,不是寫,而是描紅。就是用毛筆蘸了墨汁,按照字裏的筆畫順序把字填滿即可,這是我初次接觸大字的雛形,也挺有意思的。後來上了初中,功課很緊,便沒有了心思和時間去練習寫毛筆字,久置不用的墨盒也早已不知去向。硬筆字我寫的還行,得到很多老師和同學的羨慕。用羨慕一詞的緣由是老師的鋼筆字沒有我寫的好。複習資料的緊缺,在我們那個年代極爲普遍,蠟板印刷成爲當時學校很好的一種印刷學習資料的工具,我自然就成爲刻印蠟板的成員。鋼筆字寫的好,與我每年喜歡觀看家家戶戶大門上的春聯有直接的關係,這一點我敢肯定。

父親拉着我的手,走西家竄東家看春聯,心中很是美好。爲人之父後,我也曾拉着女兒的手看過一次春聯,留在她心中的和我留在心中的效應都不是很好,女兒不喜歡這些祖輩們留下來的風俗。有了網絡辦公,用筆寫字的機會就更少,這可能是社會的一種進步。身邊有很多的同事,幾乎一年都不曾觸摸過筆,不是照樣生活的有滋有味嗎?單位機關有很多的朋友,寫的字如狗爬,下基層的時候照樣人模狗樣?

父親拉着我的手,是長輩對晚輩的關心。他們對那些美好的,世世代代傳承下的東西都留戀。繁體字逐漸被現代的年輕人淡忘,只有一些年長的人還依稀記得。牽手,是一種關愛,也可以體現中華民族的一種孝道。父親在朗讀春聯上的詩句時,平仄起伏,陰陽頓挫,韻味十足,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今,他已步入年邁的行列。每邁出一步,都需要我們這些做兒女的去攙扶。這種攙扶雖很勞累,總會讓我想起小時候他牽着我的手姍姍學步的情景,所以的累自然也就沒有了……

一位朋友把他心裏很困惑的話告訴了我。他說,攙扶自己的老人在大庭廣衆下行走,感覺很不自在,很讓人沒有面子,臉上感覺熱熱的,頭壓的低低的。我聽後,心中一顫,告訴他:

“你這是一種虛僞心裏在作怪,感覺不自在的原因是你對傳統美德中孝道的一種不理解。”

朋友很驚訝也很委屈地看着我。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年老的時候行走艱難,需要兒女的攙扶照顧。當衆人看你的時候,那不是對你的貶低,而是對你的這種舉動給予的一種無聲的讚美。你做的很對,應該仰起你的頭顱,爲自己高興纔對,怎能低下頭,感覺不好意思呢?好生善待自己的老人……”

今天是小年,在中國已經算得上是過年的開始,多多少少可以聞到年夜飯的味道了。已過天命的我,似乎什麼都明白了,似乎又什麼都不明白。只希望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每一個朋友。

今年的大年初一,我會重溫年幼時觀春聯的心情,遺憾的是,現在過年的春聯,大都是些印刷品,很難讓人感悟到,貼春聯時人們對過節的那種喜慶心情。在集市上,如果遇到寫春聯的人,即便是花幾元錢也要買上一幅,心裏一定很愜意。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都住上了樓房,總不能每層都去看看,我只把一樓的春聯看看就行了,以慰藉埋在心中那久遠的記憶……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6

春聯大抵家家都貼。

一年到頭了,馬上又是新的一年,每個人的心裏充滿了歡慶之情:頑皮的孩童滿足於可以穿上一件新衣服,手裏拿上壓歲錢,但對日夜操勞着一家子油鹽醬醋生活起居的大人來說,你想想,一年三百六十個日子,是多麼地長啊,但現在總算平平安安地過來了,所以,在這個時候,總得祝賀一下一家人的平安吧。而貼春聯,就是普通的老百姓用以表達心情的一種傳統方式。

那麼,寫春聯,就是在貼春聯之前先感受到的一份快樂了。小時候,拿上父親給我的一角錢,買來紅紙,裁開,然後再買上一瓶黑墨水,小心翼翼畢恭畢敬地拿到村西頭上過私塾的丁太爺這裏,求他來寫,這也就是我過年時唯一能給家裏做的一件事;及長,父親也就要求我自己來寫:咱家裏有了讀書人,總不能再拿上往別人家裏跑吧。這是父親對我的解釋。於是,就有了我第一次給家裏寫春聯的經歷,也就有了我鋪開紙拿起筆小腳打顫的故事,當然,我家的門前也就貼上了那看起來有點三不像的春聯。然而,那一年,父親分明要比平時高興得多,因爲他畢竟看到了自己十歲的兒子可以給家裏寫春聯了。

寫完春聯,母親忙裏抽閒地用白麪自制一些糨糊,再用一把老笤帚往上一刷,貼上去,紅紅的一個年就開始了。在我的故鄉,有這樣一種說法:當一家人把春聯貼上的時候,則意味着這個年圓滿地結束了,新的一年也馬上要到來了,他們把這樣一件事實陳述成“年”了。這裏的“年”,是一個動詞,是一個充滿了吉祥、團圓、幸福的美好之詞。

所以,春聯的內容,往往是並且只能同樣是一些吉祥、如意的詞和句子。如喜氣洋洋,如辭舊迎新,也如把一些生肖名詞活靈活現地用進去所組成的一些句子。但正是那些樸素的詞語,用一種豔豔的紅和深深的黑傳達出我們一個平民對生活小小的祈求:平安、幸福、如意、豐收。但在我所看到的春聯裏,有兩幅不拘一格的,頗有意思。

我有一位朋友,在過年時自己做了這幅春聯,貼在自家的門口:梅花點點迎新春,雪花瀟瀟辭舊歲;橫批是安居樂業。之所以說如此普通的一幅春聯有新意,是因爲我朋友有一筆名叫雪瀟,而其可愛的女兒小名叫點點,芳名叫裏梅,父女兩人的名字全在其中,當然覺得有趣。

我還見過一幅春聯,是一位寫小說的朋友自己寫的:酒還是去年的酒,煙還是當年的煙;橫批是平平常常。這樣的春聯,和我們習慣中的春聯確實大有不同,甚至讓人看起來覺得好笑和滑稽,但當你仔細想一想的時候,也就能看出一個文人對人生的淡泊與處世不驚。

是啊,不管是什麼內容的春聯,只要貼上它,也就是我們用紅紅的紙黑黑的字送走了過去迎來了現在,迎來了又一輪太陽和又一個新年。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7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年的氣氛就已經濃起來了。二十四,寫大字,就是寫春聯。年,真的來到了!

記得小時候,小年剛過,家家戶戶就開始買紅紙,準備寫春聯了。那時,春聯沒有賣的,都是手寫。一個村裏識字的都不太多,更別說能用毛筆寫出工整楷書或是草書春聯的人了,一個村裏能有一兩個就很不錯了,有的村子一個都沒有,還要拿着紅紙,前村後村地去找能寫春聯的人。

大哥長我二十歲,是我們村裏唯一念高中但又被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而中斷學業的人。大哥寫得一手好的毛筆書法。這樣,村裏家家戶戶的春聯都出自大哥的手。

小年一過,來找大哥寫春聯的人就絡繹不絕。那個時候不象現在,不到大年時,生產隊是沒有假期的,小年前後,隊裏還在打場,刨糞(冬天刨農家肥),反正是隊裏天天有農活,社員們要天天上工的。大哥就只好用晚上的時間來給鄉親們寫春聯,來寫春聯的人擠得滿滿的一屋子,把自己拿來的紙一打一打地挨着放在炕上排着號,然後,大傢伙就擠坐在炕沿上,卷着旱菸,嘮着家常,聽着半導體。

大哥和大嫂都是熱心腸的人,大哥是隊裏的會計,大嫂是衛生所的衛生員。每到寫春聯的候,大哥都提前讓大嫂買回一瓶墨汁。因爲誰來寫對子(那時鄉親們都把春聯叫對子)也不可能自己拿點墨汁來,那個時候,鄰里相親相處和睦,氣氛融洽。那種鄉情,是很真很純的。大哥對每一家的春聯都是認真地寫,仔細的想詞,寫好一幅,大哥就掛在挨着爐子旁邊並排擺着的兩個長條凳上“曬”幹,兩條凳子上掛得滿滿的,字跡幹了,是誰家的誰就拿走。大哥會告訴他們,哪個貼在哪裏,不然,不識字的回家貼對子時會弄錯,常有把“肥豬滿圈”“金雞滿架”貼到家門上當橫批的笑話。至於寫什麼詞,人們從來不問,也不管,大哥寫什麼他們都說好,都會滿意並高興地拿走。

記得這樣的忙着寫春聯要寫三四天,每天都是這樣。一寫就要寫到晚上十點多或是到十一點。到了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每天就是稀稀拉拉地來個三個兩個的來寫春聯的,這是因家裏人忙或是有事,拖後的,有時大年三十還有個別的來寫春聯的,是因爲有個別的原因吧。

鄉下人重情、重義、重情份。人們相見,不叫啥不說話,大叔長二哥短地叫得親熱。一個村子上的人,都能攀上點親緣。王家的大哥娶了媳婦都叫大嫂;張家的姐姐的丈夫,大家自然都叫姐夫。特別在我們這裏,有個風俗,凡是叫姐夫的,大家都愛和他說笑打鬧,當姐夫的還得笑臉相迎。好聽的不好聽的,叫你姐夫了,你也得聽着。你想急?不怕這個,你要是急了,叫你姐夫的人可不客氣,會更加變着法子的“弄”你,所以真的是讓你哭笑不得。那時,我們村就有個大戶人家的姐姐嫁給本村的一個大哥了,大戶人家,自然在本村親戚也就多,那個大哥也就便從“大哥”變成了姐夫的稱呼了,人們說他是官姐夫(官姐夫,就是大家都叫他姐夫的意思)。我們也叫他姐夫,他家的姐姐和我大嫂是表姐妹。

這個官姐夫有個外號——蛤蟆。要說這外號是有來歷的,那個時候鄉下人冬閒時,就有人去河套裏鑹魚(就是用一種叫冰鑹的東西,在封凍的河面上鑿開個洞撈魚),也有蛤蟆(我們這裏人習慣把青蛙叫蛤蟆)。那時,人們沒幾個吃蛤蟆的。魚也便宜,一塊錢三斤,因爲打魚人打上來了蛤蟆,也捎帶上賣,更便宜,一塊錢六、七斤。這個官姐夫不知是喜歡吃這個還是圖個便宜,全村人只有他買這個吃。有叫他姐夫的妹子就說,瞅你,一走路一躥躂,不吃都像個蛤蟆,還吃蛤蟆呢!於是乎,“蛤蟆”姐夫這個稱呼便是他的專利了。

有一年寫對子,“蛤蟆”姐夫也拿着大紅紙來找大哥寫對子。一進屋,大傢伙就你一言我一語地和他逗話,開着玩笑。他人好也憨厚,老實,也皮實。不管你們說啥,就是嘻嘻地笑,抽着旱菸袋就是不吱聲。說來也怪,如果大家不理他了,他還逗上話了,一會兒一句逗這個,一會兒一句逗那個。這下可好,叫他姐夫的人自然不會慣着他,準會讓他無言以對,自找虧吃,可他也只是憨憨地笑笑,不說啥了,自知是鬥不過這些小舅子小姨子們的。

寫對子的人多,“蛤蟆”姐夫一會兒對大哥說,修胤,給我寫吧。於是有人說,不給他寫,讓他等着,他又急着去看小牌(紙牌)了。他聽了,笑笑,不吱聲了。一會兒,他又催一遍大哥讓給他寫吧,這時,一個叫四虎子的說,你忙啥?着急你自己寫,你的還不好寫,畫上幾個小蛤蟆,再畫上幾個小蛤蟆骨朵兒(小蝌蚪),就是對子了!於是,一陣的鬨堂大笑。

大哥說,你別急,寫完這個就給你寫。

開始給“蛤蟆”姐夫寫對子了,大哥拿起裁好的紅紙,疊好寫字的痕跡,鋪開,拿起筆,若有所思,然後,沾墨寫對……寫完,大哥又看了下,微微一笑後反着字放到爐邊的凳子上涼幹。大哥繼續給別人寫對子。一會兒,凳子上的對子幹了,大哥拿起來疊好給“蛤蟆”姐夫,說,這個是貼大門的,這個是貼雞架的,這個貼……大哥一一告訴好後,“蛤蟆”姐夫高興地夾在腋下走了。

年三十一大早,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家家戶戶開始忙着貼春聯了。在“蛤蟆”姐夫家門口,幾個小年青人在嘻嘻哈哈地笑個不停,我也湊過去看看,這時,就看“蛤蟆”姐夫的小舅子二肥子在門前念着貼好的對子:大地回春青蛙醒,蛤蟆見水喜盈盈,蛙聲賀歲(橫批)。於是大家大笑起來,二肥子也笑着喊着,姐夫,這是啥對子啊,快揭下來吧,說完他也捂着嘴笑了起來。

“蛤蟆”姐夫氣囊囊地把對子揭下來,嘴裏還在說着,這個臭小子,我非找他去!

大嫂正在外屋(廚房)準備着年的中午飯,大哥在屋裏和人下棋,還有大哥的幾個好哥們兒在聽着半導體裏的新年娛樂節目。這時,“蛤蟆”姐夫進來了,他把揉成一團的對子扔給大哥說,你個臭犢子,這是你乾的好事!大哥擡頭一看“蛤蟆”姐夫就笑了,然後,到櫃蓋上拿起一個疊得方方正正的一副對子給他,我就知道你得來換一副,給你準備好了!大哥又指着“蛤蟆”姐夫揉成團的對子,邊笑邊說,這個你沒相中,是吧?這時“蛤蟆”姐夫說,你相中了,你留着貼吧!弄得一屋子人一頭的霧水。

這時大嫂進屋來,姐夫,這是咋了?他把那紙團拾給大嫂,你看這是寫的啥?還咋了!大嫂展開紙團,唸了一遍,哈哈大笑起來,姐夫,這個你家貼不是正好合適嗎!大嫂這麼一說,逗得一屋子人大笑起來,“蛤蟆”姐夫自己也苦笑了起來。然後把大哥給他的那個疊着的對子遞給大嫂說,你給我念念這個寫的是啥?看來,他是有點信不過大哥了!

大嫂打開對子:住在寶地千年旺,有福人家萬事興,橫批:迎春納福。這個行不行?他憨笑地回答,這個中!於是,大家又是一陣的大笑!

如今的春聯各種各樣,新穎奇特。商店,超市都是賣現成的。那手寫春聯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了,那種氣氛讓人懷戀,特別是那手寫春聯的親切,十足的年味兒,還有鄉里鄉親的那個情份!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8

不知道爲什麼,春節期間當我走在農村的大街小巷,望着家家戶戶貼着一張張印刷精美的春聯,總感到一種現代氣息撲面而來,年味卻是越來越遠越來越淡。於是便想起兒時在農村過年貼春聯的情景,那濃濃的年味兒,一切都是那麼溫馨那麼從容……

那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魯中地區的農民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對於辛勞一年的農家人來講,過年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爲這不僅預示着生活的改善,同時也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家庭的團圓與幸福。自然在春節前夕貼春聯是農村過年一道特別亮麗的風景,也是喜迎新春的重頭戲之一。

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從這天開始,到臘月30貼春聯成了農家人的重要事項之一。(當然,當年有人去世的人家是不貼春聯的,因爲吃“孝”的緣故,在我們那裏要三年以後才能張貼。)那時的春聯都是手工書寫,不像現在有着速成的印刷品,並且裝潢高檔內容別緻。印象中,我的伯父就是本村有名的書法家,他的毛筆字寫的工整秀氣,深受大家好評,正因爲如此,幾乎全村的人都拿着紅紙找伯父寫春聯。

至今我還清晰記得,每年一到臘月二十五、六,左鄰右舍有的拿着大紅紙,有的拿着毛筆帶着墨汁,便三三兩兩來到伯父家,請他寫春聯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家庭幸福。每到這時,年過七旬的伯父都會戴上花鏡,捋着長長的鬍鬚,在大家的擁簇下,拿着備好的筆墨紙硯及小刀、木尺,認真裁紙,做好前提準備工作。我則站在一旁規矩地做些按紙、晾曬的服務工作。在鄉親們的圍觀下,伯父手拿毛筆,氣運丹田,蘸滿濃濃的墨汁後,懸腕提筆在裁好的大紅紙上寫下對新春的祝福。不一會,一幅幅帶着墨香的諸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好事流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春聯猶如紅霞滿地鋪滿了整個室內、院外……這時伯父稍微休息片刻,如同立功的將軍,捋着他那長長的鬍鬚,來回踱着八字步,巡視着自己的書寫成果,有時點點頭表示滿意,有時搖搖頭感慨萬千……

貼春聯是我們最幸福的事情,大年三十這一天上午,我會起個大早,如同歡快的小鳥蹦蹦跳跳,端着母親熬好的漿糊,同哥哥姐姐一道,拿着寫好的對聯,籌劃着每個門口逐個張貼……面對大門口的院牆,我們會貼上一個大大的“招財進寶”條幅,在小推車上貼“出入平安”,在糧囤上貼上“五穀豐登”,牲口屋內貼上“六畜興旺”,就連院內的牆上、樹上也貼上了“春回大地”、“春光滿園”。不長時間,春聯便全部貼完了,看着院內、門上花花綠綠煥然一新煞是好看,我們便說着笑着,相互簇擁,奔走於各家門口之間,不知天高地厚地評論着誰家的春聯好看,那種愉悅的心情現在想來依舊在眼前回蕩……是啊,農村的春節,正是在這紅紅的春聯面前,洋溢着節日的快樂。

然而隨着經濟的好轉,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寫春聯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街擺掛的印刷精美的春聯,在那火熱的叫賣聲中,我總會想起兒時伯父寫春聯的情景,以及貼春聯其中的樂趣,那種美好的回憶讓我終生難忘。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19

記憶裏,我們的村子是從幾支毛筆開始做着新年的準備的。

一進入臘月,三先生就提着他毛筆忙活開了。從村子西頭一直寫到村子東頭,寫好最後一個字,擱筆,淨墨,舒臂,除夕已經站在村子的門口了,盡等着人們將這些春聯貼在新年的門扉上。

當然,並不是每家每戶都請得起三先生的。每個生產隊裏都有那麼兩三家是有頭有臉的,三先生集中在這幾家。左鄰右舍的,就將自己家的紅紙預先裁好,摺疊好,背面寫上“大門”、“豬圈”、“報條”等等的字樣。這樣,三先生展紙,一看背面,就知道寫什麼內容了。這一天,不管忙到什麼時候,反正三先生不寫好最後一張紙是不收筆的。所以,三先生輪到哪家,哪家的地面上,都滿滿當當地鋪滿了紅紅的對聯,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我的父親就爲三先生做過好幾年裁紅紙的準備工作,但不是爲我家而是爲叔叔家準備的。這樣,我就有了幫下手的機會。一張大紅紙,八仙桌子上一攤,那種喜氣很是逼眼,氣魄得很。如果稍好一點的紅紙,上面會有一層蠟似的東西,找一塊乾爽的抹布,擦。這個工作,一般我做,我也不知道當時我手上的力度爲什麼會拿捏得那麼好,沒擦壞一張紙,到最後,抹布紅洇洇的,我倒有點愛不釋手了。擦好了,父親把它先一分爲二,這時父親從來是不馬虎的,一根棉線,穿紙而過,我揪住這頭,父親捏住那頭,“嘶嘶嘶……”。這在我簡直是樂音,輕柔,均勻,在耳畔縈繞。接下來,基本就靠父親一人了,他多半不用棉線,只用手,就能將紅紙裁得大小適中,門框上的,大門上的,房門上的,門楣上的,一一裁開。這一點,我很是羨慕,曾經偷偷地做過幾次,都將好好的紙張弄壞了,心虛,不敢聲張,偷偷將壞了的紅紙掖袖口裏。

萬事俱備,三先生一來,就刷刷刷地寫開了。三先生念過私塾,喝過不少的墨汁,現在想來,他的字筆力沉穩,用墨圓潤,字體開闊而大氣,實在算得上是鄉村書法家了。只是春聯內容有點亙古不變的味道,什麼“稼穡艱澀”、“三更讀書”之類的。最爲我們村子裏人稱道的是,將八仙過海的故事融入到春聯中來,寫那種幾個字合成一個字的繁複字,比如“道法高”湊成一個字,“把扇搖”合成一個字。這樣的對聯別具一格,很是惹眼,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三先生的創造。人們很是喜歡這種樣式,後來把它寫到新砌的房子上,或者用它作爲字模,製成精美的工藝品,倒也是鄉村一景呢。

我們自己家的春聯,父親寫。父親算是念過書的,一直上到高中,這在他這一輩人中,算是少之又少的,可以想見我奶奶和爺爺當初的決心和辛苦。跟三先生的莊重比,我父親顯得隨意得很,拿着毛筆當鋼筆,對聯內容倒是與時俱進的樣子,充滿了時代喧譁的聲音和氣息。只是,有一幅對聯特讓我心裏犯怵:上聯的七個字都是走字底,下聯都是雨字頭的字,這些字,我認得的很少,更別說它們的意思了。一直到今天,對這幅對聯,我都有點兒耿耿於懷。最是竈王爺面前的十個小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讓我覺得好笑。父親裁張小小的紅紙片,卻寫上如此莊重的內容,實在幽默得很。大門門楣上一般張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字條,早先幾年,正月初一,村裏的文藝宣傳隊還敲鑼打鼓送我家“光榮人家”的條幅,“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父親將條幅貼在門楣的正中。

師範畢業的第二年,我正在家過寒假。突然有一鄉親到我家,請我爲他家寫春聯。這下子,我很是受寵若驚,拿着支毛筆,不知天高地厚,毛筆當鋼筆用,居然也忙到天擦黑纔回來。午飯時候,有肉,豇豆燒豆腐,一盤青菜。幾十年過去了,不知怎的,對那頓飯,我總是記憶猶新。

我們的毛筆在紅紙上落下一個又一個的漢字,窗外的雪花一片又一片地飄落下來。鄉親們同時也緊張地忙碌開來:除舊撣塵,炒花生,蒸饅頭、年糕,做豆腐,稱年肉,做新衣,撒網拉魚……就這樣,新年被我們盛裝打扮,她一出場,就驚豔四方。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20

我對春聯始終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

記得我上初二那年,年後開學,爹堅持送我上學,路上雪厚得埋住我的雙腳。從村中穿行時,我總喜歡看各家各戶門上的春聯。我非常喜歡那些對仗工整,濃縮了人們良好願望的春聯。爹沒有文化,聽我對每一副春聯品頭論足,臉上露出淺淺的笑。

我家的春聯爹一直強調要自己寫,而且還鄭重其事。爹先是在院子裏燃上一盆大火,再拉上一張方桌,備好筆墨後,從我家的那個總是上鎖的抽屜裏拿出那本發黃的、厚厚的手抄本春聯集。一切安頓好後,爹就命令哥哥寫。哥哥每次都非常聽話地坐在方桌前,很認真地寫,每寫一個字爹就在對面拉,他兩眼直勾勾地看哥哥筆起筆落,有時流了口水也不知。

等我上了高中,爹吩咐,這年的春聯該由我來寫。我說:“啥年代了,誰還寫春聯?買副春聯多省事!”話一出口,爹瞪着我大發雷霆:“你知道我爲啥讓你們讀書嗎?我八個月時,你爺爺就死了,我和你奶奶孤兒寡母,日子多難,你知道不?村上有個讀書人叫老千,過年我帶着菸酒,在他家整整等了一天,他就是不肯給我寫。我哭着回家,想自己寫,可我能認幾個字呀!”爹哽咽,我乖乖地坐在方桌前寫了起來。

這件事情刺疼了爹的心,於是爹發誓,就是再難也要供我們兄妹上學。在爹的逼迫下,我先是不情願地寫了幾年,後來我真正地理解了他,就像哥哥一樣自願地寫,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我大學畢業結了婚。

我字跡拙劣,和書法家的字不能比,但我卻成了爹的驕傲,因爲我是村上第一個女大學生。每當聽到鄰居嘖嘖的讚歎,爹那佈滿滄桑的臉總洋溢着少有的富足感。

如今,春節飾品琳琅滿目,隨手買一個就是藝術品,我越來越沒有勇氣寫了,年邁的爹也不再催我回家寫。雖然市面上的春聯使人眼花繚亂,可我總有一種淡淡的遺憾,看到千篇一律的印刷體,我不禁又懷念我讀春聯和寫春聯的那種場景。那時的春聯大都是手寫體,他們的字跡或優或拙,春聯的內涵或淺或深,但總能觸動我的靈魂,現在這種感覺似乎太少了。不過,偶爾在街上看到那些揮毫潑墨寫春聯人,我好生羨慕,便駐足欣賞,久久不忍離去。

又是一年春節近,我的視野裏將又是一片火紅,紅紅的春聯帶着溫馨的祝福,將給更多人家帶來吉祥和榮光,而春聯情又開始在我心頭蔓延,成了今生難解的春聯結。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21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春節裏,穿行於洛社的大街小巷,喜慶的氛圍與往年一樣,依然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大紅對聯家家有。但,喜慶中的人們發現與往年不同的是:如今的一對對大紅對聯,更能看到了時代的個性;更能看到太平盛世的新年新風尚;更能看到了人們過年喜慶的豐富多彩。

只因我喜歡舞文弄墨,每年春節小露一手,我會給親戚朋友寫幾副對聯,表示我對他們的真誠的新年祝福。每當我的“墨寶”給他們認可,心裏總是樂滋滋的,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曾經說過,什麼叫幸福?幸福是一種感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是幸福。因此,我很樂意寫春聯。不過,寫春聯也得與時俱進。我發現春聯內容隨着時代的變化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財”氣漸淡而“和”氣漸濃。像“歌平安盛世、人和萬事春”,“平安即是福、和諧滿堂春”等以和諧、平安、文明爲主題隨處可見,已經取代“發財”成爲新的“關鍵詞”。

我的文友許老師,退休後沉浸在幸福之中,因此,興奮之餘,詩興大發,深有感觸地自作春聯抒發感情:“夕陽紅更增媳婿百孝百順 、人間福盡享家庭十全十美”。筆者用濃黑端正的隸體爲許老師書寫了這幅大紅春聯,並非常恭敬地把春聯貼在他家的大門上。喜慶的春聯,給許老師家錦上添花,顯得春意盎然。瞧,這一家普通人家,四世同堂,其樂融融,相敬如賓,孝敬老人,孝順父母,祖孫四代坐在一起,歡聲笑語,伴隨着家庭洋溢濃濃的親情,構成一幅令人羨慕的閤家歡。

同學楊軍剛分到安居新房子,在新居過的第一個年,着實讓他全家人興奮。臘月初,我給他寫了大紅春聯“富民政策開拓平坦大道,和諧春風吹暖小康人家”,橫批是:“民富國強”,筆墨酣暢。楊軍眉開眼笑地告訴我:“現在,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農民種地免稅,種糧和養豬還給補貼。近年來,大力號召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鄉親們全面奔小康的信心和幹勁更足了!”說到這裏,他的臉上寫滿了幸福的喜悅……

“載歌載舞辭舊歲,健身健心迎新年”。社區大門一副大紅對聯分外顯眼,現在的居民們都知道身體好了才能幸福。鍛鍊身體成了時尚,在社區的廣場上,衆多老老少少前來鍛鍊身體,格外熱鬧。他們是一批熱愛運動的社區居民,有打羽毛球、練太極、練劍,還有跳舞的。在燦爛的陽光下,洛社人“體育休閒”成爲過年的一道風景線。

“春節迎春春聯添春色,喜辰賀喜喜鵲報喜音”。喜慶的日子裏萬民歡騰,有的過歡樂的文化年、有的過幸福的旅遊年、有的過休閒鍛鍊的健身年,現在的時尚過年讓人們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氣息,那是人們對富裕、文明、和諧新生活的追求,它如春風吹拂大地一般美好。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22

不知道爲什麼,春節期間當我走在農村的大街小巷,望着家家戶戶貼着一張張印刷精美的春聯,總感到一種現代氣息撲面而來,年味卻是越來越遠越來越淡。於是便想起兒時在農村過年貼春聯的情景,那濃濃的年味兒,一切都是那麼溫馨那麼從容……

那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魯中地區的農民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對於辛勞一年的農家人來講,過年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爲這不僅預示着生活的改善,同時也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家庭的團圓與幸福。自然在春節前夕貼春聯是農村過年一道特別亮麗的風景,也是喜迎新春的重頭戲之一。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從這天開始,到臘月30貼春聯成了農家人的重要事項之一(當然,當年有人去世的人家是不貼春聯的,因爲吃“孝”的緣故,在我們那裏要三年以後才能張貼)。

那時的春聯都是手工書寫,不像現在有着速成的印刷品,並且裝潢高檔內容別緻。印象中,我的伯父就是本村有名的書法家,他的毛筆字寫得工整秀氣,深受大家好評,正因爲如此,幾乎全村的人都拿着紅紙找伯父寫春聯。至今我還清晰得記得,每年一到臘月二十五、六,左鄰右舍有的拿着大紅紙,有的拿着毛筆帶着墨汁,便三三兩兩來到伯父家,請他寫春聯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家庭幸福。每到這時,年過七旬的伯父都會戴上花鏡,捋着長長的鬍鬚,在大家的擁簇下,拿着備好的筆墨紙硯及小刀、木尺,認真裁紙,做好前提準備工作。我則站在一旁規矩地做些按紙、晾曬的服務工作。在鄉親們的圍觀下,伯父手拿毛筆,氣運丹田,蘸滿濃濃的墨汁後,懸腕提筆在裁好的大紅紙上寫下對新春的祝福。不一會,一幅幅帶着墨香的諸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好事流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春聯猶如紅霞滿地鋪滿了整個室內、院外……這時伯父稍微休息片刻,如同立功的將軍,捋着他那長長的鬍鬚,來回踱着八字步,巡視着自己的書寫成果,有時點點頭表示滿意,有時搖搖頭感慨萬千……

貼春聯是我們最幸福的事情,大年三十這一天上午,我會起個大早,如同歡快的小鳥蹦蹦跳跳,端着母親熬好的漿糊,同哥哥姐姐一道,拿着寫好的對聯,籌劃着每個門口逐個張貼……面對大門口的院牆,我們會貼上一個大大的“招財進寶”條幅,在小推車上貼“出入平安”,在糧囤上貼上“五穀豐登”,牲口屋內貼上“六畜興旺”,就連院內的牆上、樹上也貼上了“春回大地”、“春光滿園”。不長時間,春聯便全部貼完了,看着院內、門上花花綠綠煥然一新煞是好看,我們便說着笑着,相互簇擁,奔走於各家門口之間,不知天高地厚地評論着誰家的春聯好看,那種愉悅的心情現在想來依舊在眼前回蕩……是啊,農村的春節,正是在這紅紅的春聯面前,洋溢着節日的快樂。

然而隨着經濟的好轉,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寫春聯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街擺掛的印刷精美的春聯,在那火熱的叫賣聲中,我總會想起兒時伯父寫春聯的情景,以及貼春聯中的樂趣,那種美好的回憶讓我終生難忘。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23

眼看着新年將至,我的心情卻愈加沉重。父親生前在我們這裏算得上是一位有名望的書畫家。每逢春節,他不但早早爲我們家書寫好春聯,還會義務爲親朋鄰里書寫春聯,美化人們生活,增加新年的喜慶氣氛。而父親去年的突然逝去,讓我的心情變得從未有過的低落,每日除了以淚洗面還是以淚洗面。好在那時母親還健在,讓我無助的心還有一絲安慰,我把自己沒能在父親跟前盡的孝,加倍來孝敬我的母親,以減輕自己對父母生養的良心虧欠。

自我記事起,去年春節我們家第一次沒有貼春聯。沒有貼春聯,一是表示對父親離世的哀痛,一是不想讓貼春聯這一舉動勾起對父親過分的傷悲。我不知道去年春節是在怎樣的心情,怎樣的哀傷中度過。我只記得除夕之夜,我和母親在父親遺像前燃燭焚香,燒紙祭拜後,我眼淚汪汪相依母親坐在炕上,心不在焉的看春節晚會。然而,還沒等我在母親跟前復加行孝幾天,今年母親又離開了我,母親逝去那一瞬間,我真的欲死不能,欲哭無淚。我不知道自己的命會如此背,我不知道老天爲什麼要這樣打擊我,難道我前世真的造了多大的孽,要讓我如今落得形單影隻,孤獨悽苦這樣悲慘下場。

去年父親走了,春節還有我的母親,雖然少了昔日的繁華熱鬧,但有母親我就感到有溫暖。而今年,我只有和自己的影子共度春節了。無奈中,我學會慢慢適應,我爲我們家房屋大門,和父親居住的房屋大門草擬了兩幅春聯,雖然不算工整,但也算是對親人的念懷。我以書寫好,等除夕那天就恭恭敬敬的貼在大門兩側。一幅是:日月輪迴春去春又來,世事變更人逝人還在。橫批:人懷春思。一幅是:春賞當年墨池韻,人懷永久質潔魂。橫批:墨香春回。但願孤獨的我能在新春中找到屬於自己那份可憐的快樂,但願春的情韻能光顧輕拂我這寂寞的心,但願我的思念能讓九泉之下的父母得以安息。爸、媽,我們過年吧!

寫春聯抒情散文 篇24

經過廣場時,我發現有一羣老人正在一排桌子上揮毫潑墨,四周的地面上橫七豎八地擺放着已經寫好的巨幅春聯。春聯旁邊,面帶喜色的圍觀者不時發出低低的讚歎聲。有一位老人,兀自抑揚頓挫地朗誦起來:“興邦有法千般好,爲政無私萬里春;國興特色三江暖,日燦神州萬里春;時逢盛世心花豔,春到人間氣象新……”

我也情不自禁地輕輕誦讀起這些筆力蒼勁、散發着濃郁墨香的春聯,思緒卻再也牽拽不住了——

幼時過春節前,我家常常圍了很多人,他們都端着墨水瓶,拿着大紅紙,等候父親給他們寫春聯。父親常常顧不得吃飯,從早晨到夜晚,一直忙活着給父老鄉親書寫春聯。國財哥每次來寫春聯時,都會點着哥哥的額頭說:“你得好好上學,將來好接班給大家寫春聯啊!”哥哥很羞澀地點點頭,拿着父親給他的毛筆,在廢舊報紙上寫“福”字。

等到將別人家的春聯寫完後,父親纔會着手寫我們家的。父親很民主,總會寫大家挑選出來的春聯。那時,我們姊妹幾個便翻開家裏那本發黃的春聯集錦書,仔細挑選。母親這時往往會發話:“大門口的春聯就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那款吧!”父親點點頭,拿出最寬的大紅紙開始書寫:“風調雨順千般好,國泰民安萬里春。”

哥哥那時正在上學,挑來選去,最後選定“歲月崢嶸須拼搏,年華瀟灑莫蹉跎”。父親一邊書寫,一邊語重心長地對哥哥說:“以後你寫春聯,得寫自己擬定的春聯!”

我最喜歡梅花,常常會讓父親書寫“鵲鬧枝頭傳喜訊,梅開窗外報新春”。

大家都說完了,父親總不會忘記書寫“勤儉持家福祿厚,辛勞致富幸福多”,寫完後,他就對大家說:“這幅春聯真好,大家要謹記勤勞節儉。”

父親寫完春聯,就會教我們姊妹幾個在四四方方的小紅紙上寫“福”字,挑選寫得好的貼到門墩上、農具上。

貼完春聯,父親常常喜滋滋地指着春聯,給我們解釋春聯裏的學問,講述關於春聯的故事,還會出一些上聯或下聯要我們對。我們姊妹幾個常常圍在父親身邊,用心地聽,用心地想,很是享受。

哎!不知道從何時起,父親就不再寫春聯了,我們姐妹們也不再圍在父親跟前寫春聯論春聯了。買來的春聯雖然質地越來越好,但我似乎很多年不曾關注過春聯了。

“你想寫啥聯兒?”一位手持毛筆的老人笑呵呵地問我。

我一愣,發現自己竟然想不起來該寫些啥了。

“寫,寫——”

我思考良久,想起父親曾經寫過的一幅春聯:“書做良田,百世耕之不盡;勤爲至寶,一生用則有餘。”

“好聯!”老人說着,飽蘸墨汁,深呼一口氣,揮動大筆……

瞬間,我感覺久違的年味兒在墨香裏款款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