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對聯 > 對聯數學文化知識大綱

對聯數學文化知識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小學數字對聯數學文化知識

明代學者章懋少年時讀書不愛吟誦,只好默唸,老師叫學生齊聲朗讀時,總聽不到他的聲音。老師見他這樣“不聽話”,所以就出一上聯,罰他對下聯。老師的上聯是:懶弟子仰面數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章懋雖不愛吟誦,但思維敏捷,所以稍加思考便對出了下聯:瞎先生低頭算命,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對聯數學文化知識

章懋用表示次序的符號天干來對數字,既工整而又恰當,致使教書先生也不得不點頭歎服。此聯上聯中嵌有自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下聯卻不是數字。而有些對聯,下聯也嵌有自一至十這十個數字,而且是自十至一顛倒排列,故更有一番情趣。

據說清初詩人吳偉業少時乘船去太倉應試,因路上耽誤,晚到了一天,故考官不準其考試。經他一再懇求,考官便道,你如果能用“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來出個上聯,並且說明你遲到的原因,那我就準你補試。吳偉業年齡雖小,但學識淵博,出口成章,見考官只有這一要求,自然滿心歡喜,所以當即便出了上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騷客,啓用四漿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經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考官見吳偉業如此聰慧,非常高興,便道:“你如果還能用“十”至“一”這十個數字做下聯,並且訴說一下你應試的願望,如果下聯對得好,我就錄取你!”吳偉業一聽竟有此好事,所以稍加思索便對道:十年寒窗,進了八、九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天一定要中!

考官見吳偉業的確才學出衆,妙語驚人,便真的“破格”錄取了他。吳偉業的對聯雖各嵌有十個數字,但上下聯各三十五個字,數字和其他字搭配的餘地較大,故對下聯相對地說要容易一些,下面這個上聯則就不那麼容易對了。

據說鄭板橋有一次和老師陸仲園乘船出遊,二人在船上吟詩對對,好不愜意。艄公見他師生二人雅性甚濃,便道,他那裏也有一上聯,不知他二人能否對出。鄭、陸二人本是聯對高手,聽說艄公有上聯,心想那有何難,於是便請艄公出對。但見艄公出的上聯是:

一扁舟,二客人,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風帆,離九江,還有十里此聯只有二十六個字便有十個從一到十的數字,較前者難對多了。所以此聯不僅鄭板橋和老師陸仲園均未對上,以後近二百年的時間裏竟一直無人對出。直到1959年,佛山市有個叫李戎翎的工人在運“九里香”這種木材時,靈感突發,這纔對上那一上聯。李戎瓴的下聯是: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聯中後兩句,即“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是這樣得來的。原來作者在1943年就順江運過九里香木材,但那時由於運輸方法落後,轉運速度慢,所以運一趟需要一年時間;而現在用輪船運,只兩天便可運到,所以說“只二日,勝似一年”。可見,此下聯對得也是很巧妙的。

上兩聯都是長短句,且不需要押韻,所以還有其好對的一面,然而還有一幅類似兩首五言詩的對子,相對說來就更難對了。

據說清代某地有個姓喬的'老員外,他的兩個女兒分別叫大喬和二喬。老人想爲女兒們找兩個學識淵博、才學出衆的讀書人做女婿,所以便張貼告示,要天下未婚學子於某月十九日晚到他家應考。文學家、畫家徐文長是年尚不足20歲,本不想娶妻,但爲了試試自己的文學才能,也前來佯作應考。是夜一共來了七人。於是老員外便給他們出了一個上聯:

一大喬,二小喬,三寸金蓮四寸腰,五匣六合七彩粉,八環九釵十倍嬌。老員外要求,下聯也要嵌有自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但數字必須倒排,並要押同一韻腳。還要求他們必須在當晚對出來,如過了五更四鼓時分再對出來也不算數了。

這上聯二十七個字中便有十個數字,且句句押韻,要對出同韻下聯,談何容易!所以來應選喬家乘龍佳婿的七個書生,未到三更時分便走了四人;四更時,便只剩徐文長一人了。徐文長雖不真想當喬家女婿,但爲了對出下聯,是心急如焚。他望着明亮的月光,不時聽着遠方傳來的更鼓聲。待聽到五更鼓敲了三聲時,他茅塞頓開,於是趕在喬員外宣佈“時間到”以前,一氣呵成地對上了下聯:

十九月,八方照,七人六個都走掉;五更四鼓三聲響,二喬大喬一人要!此雖是民間傳說,但說明要想對出一副妙趣橫生的數字對聯是很不容易的。

以上各聯,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不是按正順序排列,就是按倒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