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路不拾遺的成語故事

路不拾遺的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成語】:

路不拾遺的成語故事

路不拾遺

【拼音】:

[lù bù shí yí]

【解釋】: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舉例造句】: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方瞻仰,稱爲西方聖人。

成語故事】:

漢五年,既滅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故事 劉邦消滅項羽後,平定天下,當上了皇帝,史稱 漢高祖。接着,要對功臣們評定功績的大小,給予封賞。 劉邦認爲,蕭何的功勞最大,要封他爲贊侯,給予的封戶 也最多。羣臣們對此不滿,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 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 這時,關內侯鄂千秋把劉邦要講而未講的話講了出來: “衆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時。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 功勞,但這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只 身逃走也有好幾次。然而,蕭何常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 王下令讓他做的。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時對壘數年,軍中沒有口糧,蕭 何又用車船運來糧食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也不會有 損失,怎麼能讓一時的功勞凌駕在萬世的功勳之上呢?應該是蕭何 排在第一位,曹參居第二位。” 劉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話,於是確定蕭何爲第一位,特許地帶劍 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