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有關誠信的成語典故大綱

有關誠信的成語典故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導語: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僞欺詐。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有關誠信的成語典故,希望有所幫助!

有關誠信的成語典故

  誠信的成語典故1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爲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誠信的成語典故2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爲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誠信的成語典故3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誠信的成語典故4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着跟着她。他的母親(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來後給你殺豬燒肉。”妻子從集市回來後,曾子就要殺掉豬。妻子制止他說:“(之前)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教導,聽從父母的教誨。如今你欺騙他,這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的辦法。”於是就殺了豬把它煮了。

  誠信的成語典故5

新法準備就緒後,還沒公佈,(商鞅)害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商鞅)又宣佈“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最終頒佈了新法。

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爲上層的人觸犯了它。”將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還)以黥刑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並將其佔爲己有,山林裏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人民勇於爲國家打仗,不敢因爲私刑鬥爭,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

  誠信的成語典故6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爲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誠信的成語典故7

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着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幹什麼?”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誠信的成語典故8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於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爲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消息。

陳國亡後,樂昌公主爲楊素所佔,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於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後,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誠信的成語典故9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爲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爲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後申侯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譯文:褒姒不愛笑,幽王想盡一切辦法想讓她笑,她就是不笑。幽王設有烽火臺和大鼓,有敵人入侵就點燃烽火。幽王點燃烽火,各地諸侯看到烽火,以爲京城有敵情,都趕來了,到達後發現沒有敵人,褒姒因此而大笑。幽王很高興,爲她數次點燃烽火。後來幽王失去信用,諸侯們來的越來越少了。

後來申侯聯和繒、西夷犬戎進攻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徵調諸侯的軍隊,諸侯的軍隊沒有一支到來。於是把幽王殺死在驪山下,擄走褒姒,把周的財產搶掠一空而去。)

  誠信的成語典故10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謀求聯合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中了文武兼備的十九名隨員,離預定的二十名還差一員。平日並不受重視的門客毛遂經過自薦,被平原君批准隨行。起先,隨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譏笑他。但到了楚國,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覺得毛遂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都很欽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臺下等候。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臺去說服楚王。

毛遂憑着自己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按住劍,順着臺階走上臺去,對平原君說:“趙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抵禦秦國,兩句話就能說明其利害關係,爲什麼從早上到中午,還沒談出個結果來?''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什麼人?"平原君回答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聽說毛遂只是個門客,怒氣衝衝地喊道:“你這是幹什麼?我在和你的主人說話,你快退下去!"毛遂按着劍走上前去,對楚王說:“大王之所以敢當衆斥責我,是因爲楚國人多勢衆。但現在大王離我不過十步,楚國再強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爲我手中有劍,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裏。而且我的主人就在這裏,我和主人說話,你憑什麼斥責我呢?"楚王見毛遂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一時驚呆了,不知怎麼辦。

毛遂又繼續說:“楚國是個大國,地方五千裏,雄師百萬,按理說應該稱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強大的楚國在秦國面前,竟然膽小如鼠,以前秦將白起只帶幾萬軍隊攻打楚國,一舉就攻下了你們的國都郢城,再戰燒燬了你們的祖墳。這種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都爲你們感到羞恥,可是大王竟然對此無動於衷!所以,楚、趙聯合抗秦,不僅僅是爲了趙國,也是爲了楚國!

道理是如此簡單,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責我,不是太沒道理了嗎?”毛遂一席話,使楚王茅塞頓開,連連點頭說:“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傾全國之力與趙國聯合,共同抗秦!”於是,趙、楚兩國歃血爲盟。楚趙結盟後,平原君帶着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百數,自以爲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

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強兵,他一到楚國,只用了一席話,便使趙國的威望重於九鼎、大呂,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